“藤”为依附性的攀缘植物,大自然造就了岩石、高山,必然就产生了“藤”,这是“藤”的福祉。有了可依可附之物,“藤”就可以迂回而进,“心想事成”。这个“主体”折射出的主题,不难想象社会历史和芸芸众生。主体形象形成了,与之接近的事物就随之而出现。比如“梯子”与人:“想借一把梯子,穿过白云,爬到天上去。只可惜,梯子,是家用两米的梯子。攀爬,只能靠自己。”平凡人要到高处不借助于“梯”又能如何?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梦想。比如“蝴蝶”与意念:“想借用蝴蝶的翅膀,向远,再向远.......我需要你的鼓励。真的,你的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动力。”爬不上云空,绝对不能自甘堕落,那么就需要有长有美翅的“蝴蝶”般的臆想的自我鼓动,这是人之常情,不然,人就无法生活下去。再如“风”与类似于“蒲公英”的花:“风,是最准确的航标,季节,是最熟练的舵手。一朵白的花,或黄的花,都是诱惑。一些清香的启示,蝶,需要穿越。蝶,旋起,或落下。炫彩,或剔透。风,一遍一遍地打磨,藤的能力。”世界充满了诱惑,她们无不在考验和打磨着“藤”的能力。这样的描写,虽然相应物并非同类,但也十分形象而贴切,符合自然规律,并非想入非非,又与主体“藤”的实质紧密相扣,其思想的暗示巧妙而轻松,能让读者反思联想许多阅历和经验。
辛苦了,敬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