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胡蝶 于 2016-1-21 14:27 编辑
写出诗意的疼感 —— 读精华作品《梅花三弄》有感
文/胡蝶
无论写人,写景,它都是朴实精致而诗意的。
纵观刘老师的大量作品,如他的系列散文诗《贴近贫寒》,作品深处似乎潜藏着一种苍凉的痛感和苦难意识,《故乡的炊烟》《雪花回家》无不诉说一种浓郁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在他的作品里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没有华丽飘渺的辞藻,没有令人费解的语言,几笔勾勒一幅醇美的自然画卷,他的作品始终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亲切,自然,不随波逐流, 大量作品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个人经历,并带着浓郁的个人魅力。
我一直认为好作品要真实,要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融入个人的风格,要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和灵魂和气质。。。地父老师做到了,这一篇《梅花三弄》就像一枚梅花印章,深深的印在小山村里,印在山谷里,开着馨香的花朵,更是个人的才华的展示和对生命本质与生活意义的探讨与追求。
高山上的孩子,你们是我意念中的梅
文章开头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题记,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境地,“孩子” “梅”,在作者的中“梅”和“孩子”生在故乡,长在膝下,表达一种讴歌生命的诗意,凝练的诗句中蕴含永久的人生情怀。在写作手法上,写实,写意,抒情巧妙结合,使诗既融合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又以朴实而深情的笔调写出了父爱的真挚,诗人仿佛看到了一朵梅花在冬的原野悄悄开放。。
今天是你开花的日子,我在一棵树下等了百年。
白发告诉我,梅不一定在雪天绽放。
这是一个父亲或长者的内心独白,作者几笔勾勒出一个醇美的世界:一棵树,开花,白发,灿烂,黑暗,日子,冬天。。。诗人用几笔绘制了乡愁情韵的冬景图,略带忧伤而复以不舍的微妙情感,而浓浓的父爱把整首诗推向高潮!
“梅” 是冬的元素,是冬的亮点,是温暖的元素,是希望,是潜藏和贯穿整个散文诗的灵魂和意象。
洁雅有着海跋的高度。呼噜噜的风,揉碎岩石,却吹不落笑靥。
灵动的声音,硬朗悦耳;一身风尘,皎月爬上枝间。
北坡的女儿花,开在南山。
双臂张开的姿势,改变了贫弱的华年……
无须更多的语言,像磁铁的阴极和阳极,爱,父爱,这种情感用平常的语言说出来,就没有感召力,就不能动人,散文诗贯穿两条线索,“梅”和“孩子”虚实相间, 节奏舒缓,情真意浓,意境优美,读来令人心思神驰,回味绵长。。。洁雅,高度,岩石 ,笑颜。。。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跃于眼前,像冬天里的梅花 ,点亮父亲眼中的诗意。
小小的羊角辫,扎满鲜嫩的蓓蕾;妈妈咪缝着眼,送你去寒冷的风中。
贫瘠的风土也有着丰富的营养;
月光下的犬吠,点亮儿时的心灯。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散文诗的内部结构是由语境的诗性组织连缀起来的,它的语言的每一个“单位”,哪怕是最细小的“单位”,都必须要有切合、粘连诗意的特质与能力,在外部结构的串联下,内部的诗性经纬,按严密的逻辑,有序地形成组织,最后达成外部完美、内部丰厚的艺术整体。。。
不同的角度,多变的手法,表现了“梅”,花骨朵,还没有开放,却充满生机,梅朵,依附于粗壮的枝干,孕育着春的消息带来希望。。诗人把生活的片段,一个表情动作,都是恰到好处的诗意表达。。。
花骨朵一年比一年大,成年的枝桠,伸出父亲的小村。
冬月,盛大的嫁期;天蒙蒙亮,你泪流满面……
形象的比喻,贴切的表达 ,不断的追忆,都在渲染一种崇高的父爱,而后一句,作者写出了一种骨肉的疼感,一种难舍的情愫,冬月,盛大的嫁期;天蒙蒙亮,你泪流满面……:恰是这一种疼感,是诗的升华,是整个人生的升华!我们说好作品是能打动人的,我也不禁潸然泪下了。
那种平凡的幸福,诗人已深深满足,也许充满苦难的岁月已经过去,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不公的现实社会已是过眼烟云,重要的是诗人劳作的花园里,一朵梅已经开放,终于迎来“盛大的嫁期”。。。
拙作请多批,最后祝福孩子,祝福那一朵盛开的梅!
附地父老师作品:
梅花三弄
高山上的孩子,你们是我意念中的梅
——题记
开花的日子
今天是你开花的日子,我在一棵树下等了百年。
白发告诉我,梅不一定在雪天绽放。
我猜你的瓣,是红?还是白?……
那个夜晚,你开花了,灿烂的容颜,删除了黑暗。
孩子,有了你,我以后的日子,没了冬天。
女儿花
洁雅有着海跋的高度。呼噜噜的风,揉碎岩石,却吹不落笑靥。
灵动的声音,硬朗悦耳;一身风尘,皎月爬上枝间。
北坡的女儿花,开在南山。
双臂张开的姿势,改变了贫弱的华年……
盛大的嫁期
小小的羊角辫,扎满鲜嫩的蓓蕾;妈妈咪缝着眼,送你去寒冷的风中。
贫瘠的风土也有着丰富的营养;
月光下的犬吠,点亮儿时的心灯。
花骨朵一年比一年大,成年的枝桠,伸出父亲的小村。
冬月,盛大的嫁期;天蒙蒙亮,你泪流满面……
2007.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