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15|回复: 8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赏评【二】(恢复)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1-27 15:07 编辑

新 韵

旧律旧格旧时宜  新声新韵写新词
春风化雨润桃李  秋实如硕连理枝
形随意合诗文美  自然巧成绝妙辞
盛世盛诗韵律改  新韵大业始于斯

(重阳JM)


    重阳1997年11月在《推广使用新声韵》一文中提出了“新声韵”。1998年2月《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中正式命名为“新韵”。在他的领导下,1999年1月成立了“新韵学会”。2000年1月主编出版了《新韵》一书,收集了他的较为系统的有关“新韵”理论。《新韵说》的创立,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他是“新韵”的举旗人,并将开创一代新诗风。
   “旧律旧格旧时宜,新声新韵写新词。”旧的格律诗词,那是旧的产物,适宜于旧的时代。而当今的新声韵,是诗词随着时代演化的结果,也就是新时代的产物。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重阳倡导的“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这也可说是历史的必然。
   “春风化雨润桃李,秋实如硕连理枝。”重阳倡导的新韵,正如“好雨知时节”,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甜蜜细雨的滋润下,培育着茁壮成长的桃李。桃李,《韩诗外传》:“夫春树桃李者,夏得荫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剌焉。”后以弟子及所荐士为“桃李”者。而这里的桃李当喻诗人和新韵诗歌。到秋天,果实累累,丰盛硕大,即诗人辈出,珍品不尽。“连理”本指不同的草木,其枝杆连在一起,这里可理解为新韵理论和新韵创作不可分离,就象搭成的连理枝。
   “形随意合诗文美,自然巧成绝妙辞。”重阳新韵理论主张:“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只有这样的诗,才是新韵,才能称得上“诗文美”、“绝妙辞”。一个“绝”字,肯定无疑了。
   “盛世盛诗韵律改,新韵大业始于斯。”时逢盛世,诗必兴盛。诗要兴盛,韵律必须改革开放,不可固守陈规,死搬教条。倡导新韵,开创诗风,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业。这样的大业,就在今天开始了,而且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必然走向胜利!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22 | 只看该作者
诗 道

文明华夏五千年  华语诗词相映红
诗骨韵魂意衣裳  汉唐宋明继祖宗
几度风雨几潮汹  千脉百流任繁荣
密码符号牛马风  东影西形唯朦胧

(重阳JM)

   “文明华夏五千年,华语诗词相映红。”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华夏是我国的古称,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语言,特别是诗词相互辉映,光照千秋,在世界文艺宝库中闪耀着璀灿的光彩。
   “诗骨意魂韵衣裳,汉唐宋明继祖宗。”就诗来说,形式是骨,没有诗的形式,也就不成为诗。“韵”是诗的命根子,没了韵就没了命,就没了魂,就不是诗了。即所谓“无韵不成诗”。思想内容是衣服,千变万化,千奇百怪,不所不括。无意则不知所云,毫无意义。清代王夫之说的:“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衣是遮羞之物,是文明人类的标志。即所谓 “无衣不成人”。这里连用了比喻,而且比得十分形象。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一种新的形式的出现,都没能离开老祖宗。这是规律,也是必然。
   “几度风雨几潮汹,千脉百流任繁荣。”从诗的发展史看,当然是曲曲折折,风风雨雨的,不可能一就而成。一种新诗体的产生,须经几百年的时间。“千脉百流”,几经沧桑,繁荣倡盛。从产生、发展、成熟、衰败,又有新的诗体的诞生。就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白话自由诗而言,近一个世界来,自由体,新格律,新古体诗,朦胧诗,新韵诗,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事实不正是这样吗?
   “密码符号牛马风,东影西形唯朦胧。”东方悠久的文化,汉语言的诗词,具有着中华民族性。那些外国的密码一样的符号,与汉语言的方块字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根本不相符合。有些人死搬外国,照抄外国,甚至搞全盘西化,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朦胧诗运动,更给中国的诗歌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这首有关论诗的诗,涉及了中国整个的诗史。从中到外,从古至今,特别是对当今诗界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严重问题,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喻,作了有力的批判。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4:54 | 只看该作者
诗 魂

平平仄仄千百年  几多痴顽夜难眠
涓涓细水润大地  隆隆春雷震九天
极目五洲风云卷  胸怀四海波浪宽
高堂大雅侧颜过  布衣草履遍山川

(重阳JM)


   “平平仄仄千百年,几多痴顽夜难眠。”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唐朝为黄金时代,特别是形成了律绝,有严格的平仄要求。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写律绝,也不可能抛开平仄。这平平仄仄,实实地束缚了“千百年”。既然要写律绝,就不可能不讲究平仄。若不合乎平仄,当然就不算律绝。不知道有多少痴迷诗歌的人们,为合一个平仄,苦思螟想,甚至夜不能眠,仍难免出现“因声害意”的现象。因此重阳倡导新韵,提出不必再固守平仄了。他在《和声对韵》中说:“‘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对韵’自然包含了平仄,但只是作为修辞方法之一的活的平仄,而不拘泥死的平仄。即所谓‘自然巧成’。”
   “涓涓细水润大地,隆隆春雷震九天。”重阳倡导的“新韵”,冲开了平仄、对仗、固定的行数字数等等的束缚,就象那涓涓的细水,滋润着诗歌的大地。细流润大地,自然能使草木生,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即象征了诗歌园地的繁荣倡盛。重阳倡导的新韵,也象隆隆的春雷,震响了九天。清代张维屏有一首《新客》:“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万紫千红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春雷一响,带来的是生机。这两句以大自然的景象来比喻、象征新韵的兴起和光辉前程。
   “极目五洲风云卷,胸怀四海波浪宽。”做一位诗人,千万不可脱离社会,逃避现实,钻在象牙塔里喜欢“自我”。而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发时代之声,唱时代之歌。毛泽东有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五洲四海即指全世界。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四海指全中国,今亦可指全世界。当今的世界,人民的革命势力风起云卷,应当为人类而歌。伟大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正在向着世界先进之林迈进,人民的热情也如波翻浪涌,前程宽广锦绣。这些不正应当用诗的语言来歌唱赞颂吗?
   “高堂大雅侧颜过,布衣草履遍山川。”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即贵族阶级的豪华居住。大雅,宏大雅正。我国《诗经》分“风”、“雅”、“颂”,风是民歌,颂是祭祀歌,雅是贵族阶级的歌。对于那些达官贵人,是不必正眼看他们的,实该侧脸而过了。应面向劳动大众,面向平民百姓,面向人民。“布衣草履”,即平民百姓。《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天下的平民百姓,往往受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却是“遍布山川”的天下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只有他们才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真正的力量。正如毛泽东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诗应属于人民,诗应该抒人民之情,诗人应为人民鼓与呼。这才是诗人的职责,这样才可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诗人。
    这首新韵诗写得博大、深邃、含蕴。采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极其形象化地表达了重阳先生的诗论或诗观,这样以诗的形式深刻地说诗论道,实属难得。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08:00 | 只看该作者
诗 心

东西南北诗浪  情令艺岸心动
水肥马瘦  雁飞星流
唯有夕阳最懂

盼望的消息  伴着渴口传递
沉思的眼神  凭着潇洒充饥

(重阳JM)


    东西南北即全国方圆,必将兴起澎湃的诗浪。只有真情实意的诗,才可驶向艺术的彼岸,也才能使心地激动。这也正如高尔基说的:“真正的诗,永远是心底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水肥美,马青瘦,雁飞急,星光流……,这一切的一切,唯有那轮又红又圆又大的无限好的夕阳,才能懂得其中奥秘,才能懂得这位老诗人的心情。“不愿江边叹夕阳”,而要迈步从头越,搏击在诗的浪头,做一名诗歌的弄潮儿。
    诗人在盼望得到极好的消息,这就是诗的期待。诗人虽然口干舌燥,也要放开嗓门,把诗的信息传递出去。他倡导“新韵”,为“新韵”鼓与呼,这是他的最大愿望。诗人在凝聚的目光中闪现出深沉的思虑。诗在冷落,诗在西化,诗在困惑,诗在饥荒。只有靠着大度的胸怀,洒脱的气质,来填充诗的饥肠刮肚。诗人在这里是渴诗,饿诗,盼望能饮诗的圣水,食诗的美餐。这就是那颗炽热的诗心吧!
    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这首诗写得含而不露,却很有滋味。溶象征、比拟、衬托等手法于一炉,给全诗增添了浓缩度和色彩象,一点也不概念化抽象化,这才是真诗,这才是好诗。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08:54 | 只看该作者


诗 缘

汶水涟涟  浮萍芊芊
叶相连  根相牵
无休止地漫延到黑水边
心心相印  注定诗缘
       
黑水岸  风雪天
君身冷  吾心寒
忠贞的诗稿不值钱
岁月依然  漂泊依然

(重阳JM)


    据悉,这是重阳写给山东诗人王展的一首新韵诗。汶水:汶河,在山东省。汶河的流水啊,泛起微波;水中的浮萍啊,生长繁盛。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下面生有根须。看那碧绿的叶片,相连在一起,还有下面的根须,互相牵连在一起。就是这些水草,没完没了地漫延到黑水边上。我们的诗人,不也正象浮萍,从山东漂浮到北大荒。诗人看到了浮萍,诗人的心就和浮萍的心相印在一起了,诗人因诗而结缘,这就结下了诗的缘份,这才写出了这样优美的诗篇来。
    就在这黑水岸上,刮起清风,飘着雪花。你感到全身的冰冷,我觉得满心的严寒。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诗,但这样的诗却不值钱。就在这样的境况下,年年艰辛照旧,岁岁漂泊照旧。这就是我们的诗人,这就是诗人的诗。
    这首新韵诗以浮萍托意,托出诗人的痛苦煎敖。也是诗人艰难岁月的真实写照。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2:23 | 只看该作者
诗 芽

诗芽  从诗韵里生诞
锐利锋芒  剌透承袭的词片
稚嫩心尖  点破千古诗卷
浓缩浩瀚书海  咀嚼遥远昨天
跨越平仄阶梯  攀上意念塔尖
扯下朦胧旗帜  昭示灿烂明天
把今天织成花环  装进神秘花篮

(重阳JM)




    这是个小芽,不是别的芽,而是个“诗芽”;不是任意的地方都可以长出来的芽,是在“诗韵”这块肥美的土质里养育出来的“诗芽”。实际上,这个“芽”指的就是重阳倡导的“新韵”。他说:“‘新韵’是传统诗词萌发的‘芽’,长成的‘秧’,结出的‘籽’。”这里特别应当注重那个“韵”字,正如重阳说的:“无韵不成诗”,“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新韵”这个芽,不是一般的芽,从它孕育出来,就具有“锐利的锋芒”,它可“剌透承袭的词片”,这是重阳说的新韵要继承传统诗词,而且是“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也就是“中华诗词的升华”。所以说是“穿透承袭”,茁壮成长。
    这个“稚嫩的心尖”,是指它刚刚露头。但却具有力量,能够“点破”“千古诗卷”。这既肯定了我国古典诗词的辉煌,又指出了当今诗词的继承、吸收和创新。“点破”二字用得极具力量而传神。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这个“芽”上,“浓缩了浩瀚书海”。从远古的歌谣起,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诗歌海洋,诗论波澜,都可在这个“芽”上显现。正可谓“咀嚼遥远的昨天”。
    到了今天,要“跨越平仄的阶梯”。古代格律诗词的“平仄”,应当冲开了。实现重阳说的“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正如重阳提出的用“和声对韵”来“跨越”:“古人讲平仄,只是在诗词写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声韵效果而特别注重的修辞方法之一而已,何故被奉为清规戒律,宛若天条而不可触犯呢?”“触犯”就是“跨越”。又说:“‘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对韵’是中国诗传统的真正的精髓。”而只要“跨越”了“平仄的阶梯”,就可“攀上意念的塔尖”,这个“塔尖”,不就是“新韵”的成长和“成峰”吗?
    我们必须承认,朦胧诗潮把诗歌引向了歧途,给诗歌造成了灾难。“新韵”将要把这面灰色的旗帜扯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昭示灿烂的明天”,即诗的辉煌,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是属于新韵的”。
    诗的最后两句特别形象,极其新颖,极具新意。用今天的新韵诗,编织成彩色的花环,装饰在这个神秘的瑰丽的诗国的花篮里。这个花篮,是个艺术的聚宝盆,在这个聚宝盆里,又增添了艳美的新韵,开放出诗歌的奇葩!这是对新韵形象化的赞歌!
    清代吴乔说过:“诗意大抵出侧面。”这首诗通过赞颂一个“诗芽”,真正预测到了新韵的产生、深远的意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灿烂的前程。这就是巧妙,这就是诗的极高境界!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1:08 | 只看该作者
晨 曲

初升的太阳  象个红灯笼
笑迷迷  依偎山的肩头
田野  露珠晶莹  闪闪
路边  老牛哺犊  哞哞
吹柳笛的小牧哥
声声高  声声低  昂扬
曲曲长  曲曲短  悠悠
采桑叶的小蚕妹
回回头  低低头  含羞
停一停  走一走  等侯
都怪你呀  山嫂
嘻嘻溜溜一声嘘吼
惊飞了一对沙鸥

(重阳JM)

    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情感就不太活泼了。而重阳1994年写的这首新韵诗,给人的感觉,还象八十年代初写的《栽树》、《春的伴侣》、《追求》一样的活泼。可见诗人在心理上一点儿也没有衰退。
    这是一首热烈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形象的叙事诗,更是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难怪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诗的开头,就把太阳和大山拟人化了。刚刚升起的太阳,象个红灯笼,而且还笑迷迷地依偎在高山的肩头。田野,闪耀着晶莹的露珠。路边,老牛哺育着小犊,并且还哞哞地叫着。小牧哥吹着柳笛,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地十分悦耳。特别是采桑叶的蚕姑娘,那初恋时的神态的细腻表露:回头看,低头想,抿嘴笑,走走,停停,等侯她的心上人。当那可爱的小伙子到来时,却被一位大嫂看见了。有趣的是这位不知趣的大嫂故意放开嗓门喊了一声,结果“惊飞了一对沙鸥”:一对初恋的情人羞答答地走开了。
    这是一首别具风格的新韵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语言运用上的特殊性。一是把一些句子化成短语,这样读起来不仅短促,而且跳跳荡荡。二是有意把一些本当是句中的词抽出来,单独放在句尾。如“闪闪”、“哞哞”、“昂扬”、“悠悠”、“含羞”、“等侯”、“山嫂”等。这是一种突出强调,而且显得活活脱脱,潇潇洒洒。三是把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象声词重迭起来,以加强表现的力度。如“迷迷”、“闪闪”、“哞哞”、“声声”、“曲曲”、“悠悠”、“回回”、“低低”、“停停”、“走走”、“嘻嘻溜溜”等。
    梅光臣说:“作诗无古今”,“诗无定法”,才可创新。这首新韵诗也正应了艾青的话:“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活泼自然,象小溪,象山泉,象首歌,跳跳荡荡,悠悠扬扬地流开去。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08:12 | 只看该作者
崛 起

伴着一声凄怆的蝉鸣
身边掠过一片孤寂
脚步踏碎了苦闷的心境
昏涩的眼角已无泪滴
稿纸搁在一边自觉清冷
钢笔须发班白不再吭气
箱子里装满了善感的记忆
额头的波纹只作悲苦的演绎
诚实的信念落满了灰尘
自尊的脊梁背负着秽气
羞惭的月亮掩面而过
星星全都躲进云里
只有雷电忍不住压抑
轰隆一声冲出天际
银河岸边  昂然挺立
一举扬鞭  万马奋蹄

(重阳jm)


    这是思想性很强,艺术性极高的一首新韵诗。全诗只有十六行,前十二行是写诗人的悲苦,后四行是写诗人倡导新韵的雄心壮志,奋起战斗的决心。
    诗人是怎样悲苦的呢?环境的凄怆,处身的孤寂,心性的苦闷,钢笔的清冷,老态的侵击,信念的沉没,自尊的失落……,这些可看出诗人的不幸。然而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诗人就是这所大学毕业的优等生,高才生。由于有一颗雄壮的心,任何压抑都可以冲开,就象雷鸣电闪一般,一个高大的形象,“银河岸边,昂然挺立”。进而达到“一举扬鞭,万马奋蹄”。这是时代的崛起,也是人生的崛起,诗人的崛起,诗歌的崛起。这也正如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老天爷也确确实实地重新抖擞起了精神,降下了英武的好人才。
    毕加索有句名言:“艺术诞生于悲苦。”下面就从艺术性作一浅析。
    从遣词选字看,无论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属苦心推敲。“凄怆”修饰“蝉鸣”,有雪上加霜之感。“掠过一片孤寂”,“掠过”很有动感。“心境”本来“苦闷”,却又被“脚步踏碎”,更为严酷。“眼角”感到“昏涩”,竟连“泪滴”也没有了。“稿纸”显得“清冷”,“钢笔”都不“吭气”。那些“善感的记忆”把“箱子”都“装满”了。岁月刻出“额头的波纹”,只能作些“悲苦的演绎”。“诚实的信念”,却“落满了灰尘”。“自尊”本来是人的“脊梁”,然而却“背负着秽气”……。以上这些状况严重到怎样的程度呢?连月亮也不愿看,星星都躲避开。
    从修辞上看,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拟人最为突出。稿纸——自觉清冷;钢笔——须发斑白;箱子——装满记忆;波纹——作悲苦的演绎;信念——落满了灰尘;自尊——背负着秽气;月亮——掩面而过;星星——躲进云里;雷电——忍不住压抑……,可以说基本上事事作比,句句拟人。把诗写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感  怀

坎坷荏苒六十年  历险经艰不寻常
黑浪翻腾四魔聚  乌云一扫紫气扬
门前丽枝喜鹊叫  花映清溪呈吉祥
世态炎凉凭自然  鸿鹄长空任翱翔

(重阳JM)


   “坎坷荏苒六十年,历险经艰不寻常。”光阴渐渐过去,坎坎坷坷也就六十年了。这六十年的经历,是艰辛的,惊险的,实在不平常。重阳生于1939年,降生人世,正遇日寇入侵,他在《天行健》诗中写道:“扶老携幼潜山林,娘泣婴啼泪沾襟。”上初中走读三年,每天早起晚归,来回行走三个多小时的路程。1961年到北大荒农场做临时工,放牧种田。又去渔场撒网打鱼,三次落水,幸免大难。当代课教师,遇上“文革”那样的年代,竟被“抄家”焚稿。后改行电工,一直到1979年才被转正为正式固定工,结束了长达十八年的长临工身份。
   “黑浪翻腾四魔聚,乌云一扫紫气扬。”“四人邦”就象那恶魔,结党营私猖獗的年代,犹如黑浪翻腾,简直暗无天日,国家遇难,人民遭殃。一举粉碎了“四人邦”,就像扫尽了天空的乌云,光明降临,瑞气挥扬。
   “门前丽枝喜鹊叫,花映清溪呈吉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象春雷一声响,送来了万紫千红的春色。门前碧绿的树枝上,喜鹊唧唧喳喳欢叫报喜。我国传统认为,喜鹊叫就是报喜讯。鲜花盛开,辉映在清沏的溪水里,呈现出一派吉祥如意的升平景象。
   “世态炎凉凭自然,鸿鹄长空任翱翔。”在这趋炎附势的社会里,有钱有势,人就巴结;无钱无势,人就冷淡。对于这些,听凭自然,难以顾及。还是看那雄伟的天鹅,凌空长鸣,展翅飞翔。这是抒发了诗人倡导新韵的远大志向和拼搏精神。鸿鹄即天鹅,能飞得很高。《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翱翔,鸟在高空回旋飞翔。《淮南子•览冥训》:“翱翔四海之外。”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9:39 | 只看该作者
省 菊
——和吴清波韵

雪润冬枝松柏青  梅吐玉蕊冰晶凌
邳州牡丹竞争艳  佳城杨柳绿春风
文美西子清波浣  品高东岳仰珠峰
莫笑秋风黄英夺  此处唯余瘦精灵

(重阳JM)

    这是一首咏菊诗。我国对于菊,历来称颂。每年的阴历九月,是菊花盛开的时期,因此称九月为“菊”月,并且好多地方在这一月专门举办“菊花展”。用菊花酿的酒,誉为“菊花酒”,深受人们喜欢。
    古往今来,写菊的诗屡见不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有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毛泽东也有诗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遍地黄花分外香。”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写过两首《题菊花》的诗。其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重阳这首和诗的题目为《省菊》,省当省悟,发人深省,明白的意思。
   “雪润冬枝松柏青,梅吐玉蕊冰晶凌。”白雪虽寒冷,却滋润着冬天的松柏,而且使松柏更显绿,正如陈毅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在飞雪冰凌中,傲寒的红梅花吐出了玉蕊,用玉来形容花蕊,使其梅花更加美丽可爱。这两句是写冬,赞扬松柏和梅花。
   “邳州牡丹竞争艳,佳城杨柳绿春风。”紧接着两句写春。邳州在江苏省境内,那里的牡丹争相开放了。牡丹被称为花王,朵大色艳,赏牡丹也是古往今来的习俗。佳城即黑龙江省的佳木斯,这里的杨柳在和煦的春风里变绿了。“绿春风”即“春风绿”,宋代的王安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文美西子清波浣,品高东岳仰珠峰。”西施曾在若耶溪(今淅江省绍兴)洗过衣。吴清波的诗文就象西施浣纱激起的清沏波纹那样美妙。这里自然让人们想起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可谓异曲同工。重阳的用比真是特新特奇特引人。吴清波的品质高尚,高尚到象东岳泰山和仰望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泰山被称作五岳之首,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又一比得新巧。
   “莫笑秋风黄英夺,此处唯余瘦精灵。”请不要笑我这里秋风吹来,把那菊的黄花夺走。“黄英夺”即“夺黄花”。而菊是坚韧的,它的“精灵”仍然存在,是不会消失的。“瘦”,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黄花瘦”诗句。“唯”是只的意思。“余”是剩留,只要有黄花存留的地方,永存着它的神魂精灵。这两句写秋,赞扬菊的傲风抗霜的可贵精神永存。
    这首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夸张,比喻,衬托,活用词性等。特别是赞松柏、梅花、牡丹,而反衬出菊的高洁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7 22: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