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海啸:诗电影其实就是将诗歌拍成电影
2012年07月17日 09:42 新文网 海啸
诗人海啸(新文网配图)
“诗歌怎么能拍成电影?如同在问,小说如何拍成电影?戏剧如何拍成电影一样。答应是肯定的,这不是一个问题。你可以去问问美国导演爱泼斯坦和弗雷德曼,问问他们金斯堡的《嚎叫》,如何在全美各大影院公开放映之后迎来的欢呼与尖叫。当然,也可以去问巴西诗人莫拉埃斯,或者米格尔·法拉,他们如何在120分钟内,穿越漫长而又短暂的刻度获得一种诗意的恒定。还有很多,他们是银幕上的诗歌,又是诗歌中永不谢幕的主角……”针对目前对诗电影的讨论,中国诗电影计划总导演、著名诗人海啸如此回答,并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将诗歌拍成电影”。
中国的诗电影才刚刚开始,至于有媒体报道称有人“不看好”也好,或是担心“经济回报”也罢,海啸表示理解并尊重他们“不看好”的权力。中国诗电影计划自启动以来广受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谈到中国诗电影的前景,海啸首先感谢大家对诗电影的关注,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诗电影的讨论行列中,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拍出好的作品将很有帮助。大家质疑的焦点在于没有故事情节的抒情诗不适合被拍成诗电影,对此,海啸表示,情节和故事并不是诗电影的全部,这就像在电影分类中,故事片之外还有艺术片,歌舞片,与此相似,诗电影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抒情诗而言,我们可以着重强调意境的洁净和画面的唯美。比如一些网友并不看好卞之琳的《断章》,认为这首短诗并不适合被拍成诗电影,这样的作品很难被影像化。但是海啸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诗电影原材料,画面感很强,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编剧也可以适当添加场景,甚至加入故事情节。这都不成问题。非但没有限制观众的想象力,相反正是拓展了整首诗的诗性空间。海啸指出,我们甄选的诗歌不仅仅考虑到它的影响力和在当时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也会考虑到画面感强烈,有艺术张力,能在诗与电影之间架设桥梁的作品,从1881年出生的鲁迅的《野草》到1981年出生的谢长安的《故宫钟表展》,虽然时间跨度了百年的新诗史,我们无不遵循这个标准。
如同我们将要拍摄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可以认为男主演就是海子,或者谁也不是。但我们在影片的编剧、乃至拍摄于制作过程当中,尽可能营造,并试图抵达和揭开诗人身后的景深:挖掘诗歌身后的泥土,和它温暖的潮湿、它的苦痛、它沉甸甸的,不知所终的旅途。所以,我们的“诗电影”,和我们印象中所了解的“诗意电影”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立足于诗人本身,以他们最具代表性、经典性的诗歌作品入手进行改编,并创作出真正的诗歌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