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偷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3: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偷瓜》
茅底塘边有西瓜!
红西瓜太阳瞪大眼睛时,
野孩子们爆发了。

兵分二路:
男孩经大水塘佯装去拾柴,
女孩经玉米地腾跃上坡。


啪!
一块该死的石头撂倒了我,
灯芯绒裤子惨叫连连。


呸!
火烧火燎火急火燎。
行百里者半九十。
西瓜近在咫尺,
头领却出师不利。


一咬牙,
我连滚带爬挺进瓜园。
深绿的瓜藤密不透风小里小气。
贼样的小瓜躲在角落里。
一阵胡扯乱拉几个小地雷终于到手。


不料,
一声惊雷破空而来,
仙板子狂奔破骂杀将过来了。
如鸟兽散逃之夭夭!


只可惜,
膝盖受伤回无无力的孩子王竟被拎住了衣领。
头炸欲裂气急破坏。


一切全完了!
已经听不清一路上仙板子骂了多久,
也记不清妈妈在院子里如何道歉如何求饶了。


“下次再来摘。拿你脑壳雕西瓜。穷绝的!”
西瓜主人撂下的这句话,
以及妈妈当时那张因贫穷而羞愧痛苦的抽搐的脸,
从此刻在了脑中。


后来,
每次经过水果店,
我总会挑一最大最鲜的西瓜,
送给妈妈……

psu (16).jpg (430.72 KB, 下载次数: 3)

psu (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8:0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史诗!一曲农耕文明史最后的挽歌》商榷

                                                                   文/青山无语

       前不久,我在中华新诗栏目里拜读了一篇题名为《史诗!一曲农耕文明史最后的挽歌——评小蘑菇眉眉的诗作“愉瓜”》(以下简称《挽歌》)的文章,现就文章表达的一些观点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愉瓜》也发表在中华新诗栏目,第一次看到这篇诗歌我就对它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是作者小蘑菇眉眉人生的过去时,她摄取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愉瓜,并对其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场面真实,情节富有戏剧性,诗歌里的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诗歌语言朴实,生动,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和浪漫,也流露了人间的悲伤与爱,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我认为,偷瓜是童年幼稚心理和行为的表现,是未成熟的人性的自然流露,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审视和评判它的对与错,更不应把它与社会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连在一起加以放大和渲染。
      而《挽歌》作者的眼光似乎不是这样,他在《挽歌》一文中把愉瓜看着是一群孩子有计划的,事先预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念头在瓜熟之前就产生了,这种说法在诗歌原文里找不到根据。诗歌一开始就写到:

                                                     “茅底塘边有西瓜!
                                                      红西瓜太阳瞪大眼睛时,
                                                      野孩子们爆发了。

                                                     兵分二路:
                                                     男孩经大水塘佯装去拾柴,
                                                     女孩经玉米地腾跃上坡。”

       从诗歌第一节就可以看出,分明是孩子们看到瓜熟了才产生的愉瓜念头和行为。第二节写的是愉瓜行为的方式,这个和我们经常看到的普通小孩子做游戏打闹的方式没本质上的区别,不应该把他说成是一种预谋。
      《挽歌》这篇文章表现出来的另一个认识误区是:它把孩子们的愉瓜行为与社会状态连在了一起,说这种行为与苦难,饥饿有关,文章里写道:“诗歌偷的内容会深深牵动人们的神经,人饥饿会做出些出格的事”,又说“事件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千古之现象,这里面蕴含着太多的苦难、流血、压探,与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等等。
       我认为,《挽歌》等于把一个成年人的思维活动嫁接在一群小孩子的头脑里,是在用政治学,历史学的思维定式来解读孩子们的游戏式的行为,而且忽视了愉瓜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诗歌作者没有透露她的实际年龄,根据有关信息有一定理由猜测她是一个90后青年,以此往回推算,愉瓜大概是2000年前后不久发生的事。那时中国农村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已大大改善,饥饿已不是普遍的现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把偷瓜与苦难,饥饿视为因果关系是不恰当的。
      《挽歌》里还谈到;“把事件拉到今天,在城市生活的小孩会冒着这种被打的危险吗?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可以反过来问问《挽歌》的作者:城市里没有瓜地,生活在这里的孩子能到哪里去愉瓜呢,水果店倒是有瓜,但有人看着,偷得到吗?城市里的孩子没瓜偷,就没偷过其他东西,没做过别的恶作剧吗?那些偷过瓜的农村孩子现在长大了,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偷瓜吗?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诗歌的结尾也写得很明白:

                                                           “后来,
                                                            每次经过水果店,
                                                            我总会挑一最大最鲜的西
                                                            送给妈妈……”

       当年愉瓜的孩子长大了,思想成熟了,能判别是非了,他知道在水果店去买大西瓜给妈妈,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母爱。
       叙事乐府诗《木兰辞》用诗歌语言讲述了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古到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诗的作者无从考证,可能经过了多人之手,不断完善,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首诗是对一个勇敢,机智,善良的女英雄的歌颂,也可以说是刺向男尊女卑思想的一柄利剑和震撼蒙昧的封建主义人权制度的一声惊雷。
      《挽歌》说《木兰辞》是中国叙事诗歌的巅峰,所有后人的作品都无与伦比,同时对小蘑菇眉眉给予了厚望,说她是为挑战这座巅峰而来的人。文章给《愉瓜》这篇诗歌的最后结束语是这样描述的:“这样的诗今天不会有,永远不会再有,这就是一曲氤氲中国农耕文明的挽歌,空谷回音,史无前例,天降神女,谱写了一段状观又委婉的华章。”
       暂不说《挽歌》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否恰当,也不说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不同题材,不同语言形式的诗歌的可比性如何确定,单从《挽歌》对《愉瓜》这篇诗歌的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解读来说,我认为《挽歌》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偏差,或者说言过其实了。
       《愉瓜》这篇诗歌主要的思想内涵是对人性的揭示,是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自然流露。诗歌里出现了三个角色:愉瓜的孩子(作者自己是其中的典型),孩子的母亲和仙板子,孩子是愉瓜戏剧的主角,从她身上看到的是小孩子的天真,浪漫,自由放纵,不明是非,随心所欲,这是未成熟的不完整的人性的反映,她们对未来生活的失败与挫折往往不能预见,最后被打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不足为奇。孩子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被骂还向瓜地主人苦苦求饶,她的内心应该是很痛苦的,但她那压不倒的质朴而又深厚的母爱在支撑和驱使着她。诗歌里,仙板子狠狠的叫骂声又为我们塑立了一个传统的农民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生来具有的自私的一面,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用石头把愉瓜的孩子砸倒在地。
       愉瓜事件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矛盾,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多个侧面,尤其是最后一节,写出了孩子心灵的觉醒,歌颂了真实而深厚的母女之情,彰显了人性中积极从善的光芒,这才是《愉瓜》这篇诗歌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从诗歌的艺术性上来看《愉瓜》也是不错的。似诗的篇幅不长,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愉瓜事件写得有声有色,把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叙事生动流畅,抒情沁人肺腑,难能可贵。但我认为,这篇诗歌也不是完美得无可挑剔,从写作方法上来看,作者还可以把事件的情节从纵向和横向适当拓展,写得再细一点,也许会更有艺术感染力。
       至于《挽歌》中提到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词人李清照以及天才诗人等等,因与《愉瓜》没多大关系,我就不想在此多谈了。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在如何鉴赏诗歌这个问题上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歌评论家,最多只算得上一个诗歌业余爱好者,文章难免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望各位诗友批评指正!

                                  2016,02,06日


附录:小蘑菇眉眉的诗歌《愉瓜》和评论

             史诗!一曲农耕文明史最后的挽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8:06 | 只看该作者
  ——-评小蘑菇眉眉的诗作《偷瓜》
                                                                                                                                                                       文/树尖


                        《偷瓜》
                    
                     作者/小蘑菇眉眉


茅底塘边有西瓜!
红西瓜太阳瞪大眼睛时,
野孩子们爆发了。

兵分二路:
男孩经大水塘佯装去拾柴,
女孩经玉米地腾跃上坡。

啪!
一块该死的石头撂倒了我,
灯芯绒裤子惨叫连连。

呸!
火烧火燎火急火燎。
行百里者半九十。
西瓜近在咫尺,
头领却出师不利。

一咬牙,
我连滚带爬挺进瓜园。

深绿的瓜藤密不透风小里小气。
贼样的小瓜躲在角落里。
一阵胡扯乱拉几个小地雷终于到手。

不料,
一声惊雷破空而来。
仙板子狂奔破骂杀将过来了。

如鸟兽散逃之夭夭!
只可惜,
膝盖受伤回无无力的孩子王竟被拎住了衣领。

头炸欲裂气急破坏。
一切全完了!
已经听不清一路上仙板子骂了多久,
也记不清妈妈在院子里如何道歉如何求饶了。

“下次再来摘。拿你脑壳雕西瓜。穷绝的!”
西瓜主人撂下的这句话,
以及妈妈当时那张因贫穷而羞愧痛苦的抽搐的脸,
从此刻在了脑中。

后来,
每次经过水果店,
我总会挑一最大最鲜的西瓜,
送给妈妈……

史诗!一曲农耕文明史最后的挽歌                       

             ——-评小蘑菇眉眉的诗作《偷瓜》
                                                                                                                                                                       文/树尖


                        《偷瓜》
                    
                     作者/小蘑菇眉眉


茅底塘边有西瓜!
红西瓜太阳瞪大眼睛时,
野孩子们爆发了。

兵分二路:
男孩经大水塘佯装去拾柴,
女孩经玉米地腾跃上坡。

啪!
一块该死的石头撂倒了我,
灯芯绒裤子惨叫连连。

呸!
火烧火燎火急火燎。
行百里者半九十。
西瓜近在咫尺,
头领却出师不利。

一咬牙,
我连滚带爬挺进瓜园。

深绿的瓜藤密不透风小里小气。
贼样的小瓜躲在角落里。
一阵胡扯乱拉几个小地雷终于到手。

不料,
一声惊雷破空而来。
仙板子狂奔破骂杀将过来了。

如鸟兽散逃之夭夭!
只可惜,
膝盖受伤回无无力的孩子王竟被拎住了衣领。

头炸欲裂气急破坏。
一切全完了!
已经听不清一路上仙板子骂了多久,
也记不清妈妈在院子里如何道歉如何求饶了。

“下次再来摘。拿你脑壳雕西瓜。穷绝的!”
西瓜主人撂下的这句话,
以及妈妈当时那张因贫穷而羞愧痛苦的抽搐的脸,
从此刻在了脑中。

后来,
每次经过水果店,
我总会挑一最大最鲜的西瓜,
送给妈妈……


史诗!一曲农耕文明史最后的挽歌                      ——-评小蘑菇眉眉的诗作《偷瓜》
                                                                                            文/树尖




      如果没错,作者是女子,如果没错,作者是年龄不大的女子。以天纵之才推出了这惊天动地的诗歌。中国诗歌在今天的时代到了最尴尬的时代,在西方诗歌的被动侵袭下中国的诗歌人几乎达到了全盘西化的地步,虽然有一部分诗歌相与抗衡,仍然力有不逮,好在民众对它们不屑一顾,中国诗歌的精神方命悬一线,生机仍然。中国诗歌自古以抒情为主体,从诗经直到唐诗,所以中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现实色彩就那有那么强在。但是中国诗歌并非没有其它,说的就是叙事诗。叙事诗深追,自诗经始,不论诗红之前有没有空白,诗经有没有残缺,后面就是《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到唐诗是白居易的一些诗歌为主,这是中国叙事诗的大概脉络。
             小蘑菇眉眉让我想到了千古女词人李清照,其心胸气吞山河,从诗歌角度论其词,如果他生在唐朝,绝对一个大诗人,然而碍于词的细腻、曲折之文体所限而并没有发挥到她的极致。山东诗人王霁良说过,诗人分两种,有一种就是天才,小蘑菇眉眉正是这样的天才。以挟雷电的凌厉之势打入中国诗坛,虽然她现在默默无闻。《木兰辞》这个诗歌比较特殊,作者未祥,它到底是出于某一个人之手还是经过时间的演绎而屡经修改已不可考,中国过去的诗歌向来迷雾重重。有学人分析这首诗说她是由一种作者偷窥的情感在其年龄等因素下的巧合,并从年龄上推理了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难抵挡此诗惊魂动魄回肠荡气而激动人心令人热情沸腾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国叙事诗的颠峰之作,白居易的那几个诗也难望其项背。我相信有志气的诗人都对此诗有印象,致力于叙事诗的人应该没有人不想打破这个神话。
        小蘑菇眉正是这个惊天动地的诗歌席卷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中国诗坛,诗歌就是写偷瓜,这个诗歌我写过,其它一些诗人也必然写过,见过没见过其它的印象模糊了,但这首诗歌就这个从容现身了。偷瓜这样的事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都知道,经历者也不会少。以前农村生活困苦,时有遇到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在战火之后,在战火之前又何尝没有。所以诗歌里偷的内容会深深牵动人们的神经。人饥饿会做出些出格的事,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表现出来的人性,在思想方面说。看诗歌开如部分,从西瓜地所在的位置——到西瓜的情况(成熟了)——到孩子们的表现,水到渠成,一脉相承。最后一句尤其入神入化,这使我想想了四大名著《水浒传》里面学人常提的雪下紧了的一句神笔。此处正是这样的神笔,与前面融为一体,达到了无迹可寻的地步,只能依靠个人敏感的感觉在回味中方得其神妙。假设一个,这一句是我们准备展天秘密行动了。这样也说出了要偷瓜,就此完了,读后就不见了到九霄云外,而作者这一句却是别有洞天。他们这此小孩子不是西瓜成熟了才有了念头,而是有预谋的,这种情节绝对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而这只是从艺术层而作个铺势与引发,实质就是小孩子们在瓜未熟的情况下已经掂记上了,这里面有深远的意味与曲折。把事件拉到今天,在城市生活的小孩会冒着这种被打的危险吗?可能性微乎其微。事件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千古之现象,这里面蕴含着太多的苦难、流血、压探,与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所以这一句的爆发如同诗经的“其华灼灼”把人的内在精神泼洒了出来,而这诗与之比更胜一筹,在于它是一个群体人物的精神的传神之象,喷薄而出。

       不见其声先闻其声,可谓先声夺人,不得不提到“清江传语便风闻”,是李白要行,这儿,是它们要出发了,第一节是声,这一节就是人,干净利索,仍然带着一种锋芒难挡的气势。令人急行军,他们动作相当迅速。后面两节相当有意思,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有人摔石头了,领头大姐就是作者呀了,看看,是不是有点木兰的智力起点,有点女带三军的味道。哈哈。又一动词呸!一发接一发,特殊人特的动态,在此时已经呼之即出了。前面把一群小孩写活了,现在把主角写活了,这神笔,从开始就发力爆炸,在叙事诗里,史无前例。鼠标再向上翻,竟又一个动作,还是一咬牙,这个动作是更加精细,哇,你们看,层层推移,步步为营,的的确确是出神入化,到此处,是炉火纯青,诗艺已经浑然一体不细细细细感就难寻其端倪。并且呀,你看不出有什么技巧,这就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

      然后进一步,紧锣密鼓,形神合一,漫笔继续。

    后面瓜主出来了,一位母亲出来了,他们只要稍加寻味便可历历在目,这时的笔已经慢慢放缓,作者内心的情绪也自然带出。
结尾,时空打开,手法干练,进一步缓笔,而却流利,用书法艺术上讲是滞涩,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情,自己的自责,母亲内心的大吃一感慨,也自然淋漓于纸上。纸上定有泪滴停住。

    这样的诗今天不会有,永远不会再有,这就是一曲氤氲中国农耕文明的挽歌,空谷回音,史无前例,天降神女,谱写了一段状观又委婉的华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19: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