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之中见珠玑—— 读宗小白诗歌随笔
文/子青悠然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是作家莫言所说么?还不很清楚。)因为文学,我们与漠视对峙,让心灵多了几分柔软与温度;因为文学,我们于平常间缤纷斑斓,思绪万种,让灵魂长出飞翔的翅膀。而诗歌,也许就是文学塔尖上的瑰宝,让爱平仄的人,常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宗小白的诗歌,一直比较喜欢。夸张一点说,我对口语诗歌,有抵触感。可能个体喜好,对直接可感可触,比较深质的文字比较有阅读引力。或者源于浅表阅读,其实,也是个体欣赏习惯不知怎么拿捏口语诗歌。但奇怪的是,小白的那种口语文本,我很喜欢。我喜欢她文字里的安静,潜入,沉浸,平常之中的哲思与回味。很想学习,可惜学不来。
事实上,正如一位师友所言,小白的口语诗歌并非纯口语,她是一半加一半。口语诗一半,书卷语(多修辞,理性,隐喻)一半。且口语诗略胜。她文字的知性、悲悯、细腻,已于云淡风轻间绵织于貌似口语的文本。素白无饰,却别有风情;如实陈述,却另有一番滋味延绵。是女人的感知敏锐,还是诗人的巧夺天工,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此次平台推出的《宗小白现代诗歌十首》,其中《我思故我在》,是我比较偏爱,也是最早惊艳于她的口语诗歌与我之前的固有观念有所不同。中国流派诗歌网张无为教授曾就此诗有专门评点:谓之,日常中有奇妙。他认为宗小白诗歌的重心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身边人、日常事,周遭景,因而个人化印记比较明显。尤其是能从最平常生活中发现奇妙,挖掘细节,在自然、自在的书写中,显示出现情趣。
诚然,如教授所言。除了情趣,寻常之中见珠玑,若无思想以支撑,以情怀于贯穿,以境界来指向,恐这一点情趣的光亮也不能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进的积累,在我看来,小白的诗歌越发有滋有味,耐人咀嚼。此次十首诗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另有《核桃》、《扣子松了》以及《山中独坐》这三首小诗。
美学家、画家、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文集《给青年艺术家的信》曾谈到一本生物书上说:生命存活,最应该感谢的是——痛的感觉。没有痛,生命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没有修正与痊愈,生命也不会健全。那么《核桃》诗文本前四行吃核桃陈述平淡无奇,第五句开始转,便有了渐入佳境的沈思:“我这一生犯过很多错误/ 也弄碎过许多东西/ 像这样小心翼翼/ 又准确无误地弄碎一颗核桃/ 应该不算其中之一”。细细品味一枚核桃的“碎裂”:勇敢检视,甘于承受(或承担),又以包容与宽宥的心态去抚慰,是修复更是修炼。你能说,这一枚核桃的食用过程仅仅是说核桃吗?它何尝不是诗者生命成长中的一次梳理、反省乃至阔远的沉思?据此,诗文本的存在也较好地体现了诗者的审美价值与思想价值,完成了诗写的意义。
红尘喧闹,无数藩篱,灵魂却一定无法臣服与老实。我们不能像诗佛王维那样“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但时不时放飞、腾空、恍惚一会儿也是完全可以和可能的。诗歌《扣子松了》、《山中独坐》,无疑有这样的诗性释放与脱逃。小诗《山中独坐》,明显的口语、书面语混合。“没有人为你铺盖而来/ 又席卷而去。/没有人为你跨马、挽弓,回首/ 一箭射穿西坠的日头。/没有人在幽谷,燃烧堆叶/ 待你。/没有人借深重的夜色/祭明月以缭绕不散的笛音……”混搭之间,一张一驰,尽显个体风味。也许正如一位师友所言:“无论采用那种风味语言,都要尽心意顺自然天道,方易得佳作。”
口语创作如何于白开水质中独领风骚,留白的意蕴,或者很重要。小诗《城市的雨》结尾部分“城市的雨就是这样/常没来由的/关上窗户就哭/惹得我们现在/谁也不去管她了”, 个以为,末两句还可以更好。期待小白在之后的诗写中,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精彩。
附:
宗小白诗歌三首
核桃
我喜欢吃核桃
经常会将三四颗核桃
包在一块手帕里
用小榔头轻轻敲击
我这一生犯过很多错误
也弄碎过许多东西
像这样小心翼翼
又准确无误地弄碎一颗核桃
应该不算其中之一
扣子松了
扣子松了
在春天
她身体的花朵
反而
有点枯萎了
她把文胸拿在手上
看了又看
舍不得扔掉
想来想去
觉得
不是自己
让它松的
山中独坐
有那么一瞬
你突然双目放空,陷入
恍惚
没有人逼你。
没有人为你铺盖而来
又席卷而去。
没有人为你跨马、挽弓,回首
一箭射穿西坠的日头。
没有人在幽谷,燃烧堆叶
待你。
没有人借深重的夜色
祭明月以缭绕不散的笛音。
没有人在该饮酒的时候饮酒
该落泪的时候
落泪。
没有人将一树蝉声
染碧
递到你眼中。
没有人。
你只是恍惚了一下而已
在那样的一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