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委鬼走召 于 2016-4-23 19:05 编辑
在《“诗反主义”理论纲要》中,我们提出了三个“诗反”(采用老象先生提出的概念):“反弊”、“反诗”、“反主流”。 如果说,“反弊”主要是接近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多聚焦内容方面;那么,“反诗”,以“非诗”为诗,则主要是在艺术形式上,多进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混合实验,打破诗人和读者对诗形成的成见、陈规、界限;多将大家通常认为“不是诗”的形式探索为诗,以小说、公文、新闻、广告、杂文、应用文、混文体、非文字介质……为诗,以跨界、行为为诗,全面拓展和深化诗的内涵与外延。
诗人皿成千,并未“加入”过诗反派,但他多次和笔者谈到,非常认同和看好这一诗学流派和运动。事实上,在2015年8月7日“诗反主义”成立之前,他就创作了很多具有鲜明“诗反”特征的文本。因此,这里将其作为“诗反”(跨文体)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作以简要评介。
先看这首《品质异常通知书》:
Ⅰ
品名:中国男人。 问题叙述:生活处压伤、变形。
比例:99% 。 批量:21世纪。
问题处理办法:严重的报废,轻微的可接受(备注:此历史遗留问题,
检验员可根据相关文件,A级面——不适用,B级面——适当放宽限度,
C级面——没有功能问题可考虑通过)。 生产负责人:中国父母。
品质负责人:中国政府。 品质检验员:中国女人。
附样板: 张三(西省铁城英雄路11号)。
Ⅱ
品名:中国女人。 问题叙述:少数量、不配对。
比例:0.000……1%。 批量:21世纪。
问题处理办法:计划生育(备注:教育为主,违反相关文件规定,
缴纳社会扶养金)。 生产负责人:传统观念。
品质负责人:中国政府。 品质检验员:自然与生态
附样板:李四(东省管城求富路50号)。
Ⅲ
品名:中国老人。 问题叙述:孤独、无依。
比例:60%。 批量:21世纪。
问题处理办法:给钱,有条件的也可请保姆(备注: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至少过年得团圆)。 生产负责人:改革开放。
品质负责人:中国政府。 品质检验员:亲情。
附样板:王老五(南省穷城黄泉路14号)。
Ⅳ
品名:中国孩子。 问题叙述:孤癖、自私。
比例:80%。 批量:21世纪。
问题处理办法:打电话告诉孩子要听话,不行回来揍人(备注:等条件,
好点了回家放在身边,有可能带到外地一起生活)。 生产负责人:中国父母。
品质负责人:中国政府。 品质检验员:犯罪与死亡。
附样板:陈六儿(北省边城蹊跷路034号)。
(2013/08/03)
(入选2016年《中国诗人村》第3期“诗反”专刊)
这篇诗作,诗人标明写于2013年,完全契合“诗反”理论所提倡的跨文体实验。该诗将“质量检测报告”引入诗写,对中国的男人、老人、女人、孩子进行了分批的质量检测,检测出了男人“生活处压伤、变形”,女人“少数量、不配对”,老人“孤独、无依”,小孩“孤癖、自私”等一系列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并给出了处理办法,指出生产负责人,尤其是品质负责人:中国政府。使人从一个新奇的角度看到了中国社会政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艺术上又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再看诗人的小说诗:
铳
铁是块好铁,之前折过弯。
一个弯就这么简单,也许这弯是多余的?
也许可能顺着这弯,再折出个形状来?
王少他爸把一块铁交给他时,他是这么想了,
因为他没有见过打铁,也不知道什么叫打铁。
只知道打铁佬有力气,他同学就是铁匠的儿子。
铁匠不用想这些,闭着眼都知道铁有哪些形状。
此刻他在想自己的儿子,这小子同他姐不一个样。
他姐开始的时候冒出来很多想法。
可铁匠说了,你是铁匠的女儿,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我一瞄就准。
于是她就听从了父亲的意愿。
同样的这句话,对儿子不管用了。
这小子说:“我不打铁,我要去远方,前半生我做一个流浪者。”
铁匠啐一口痰,问:“看见我这里的铁器了不?”
他就不信打造不了一个好铁匠。
这行不也出欧冶子么?!他想到这,就提高了声音。
王少父子俩进了铁匠铺。
正好遇上铁匠在发飚。迟疑了一下,拉了一下儿子想暂行回避。
铁匠反问:“打铁有什么不好?”。
同学说:“人是人,铁是铁,铁是想要的,我要什么你知道吗?”
铁匠不爱听,转而问王少的父亲。
王少这才把那块铁从蛇皮袋里倒出来。
“ 铳。”王少他爸说。
“行。”铁匠惊愕了一下。
王少一头雾水,心想,要铳做啥?王少没有问,而是对同学说话。
“初中毕业了,你是什么打算?”
王少他爸抢过话。
“学一门手艺,打铁。”
“打铁不好嘞。”这时铁匠说。
说过这话时铁匠后悔了,
再看自己的小子,一副满不在乎的姿态,又舒了口气。
同学问了一句:“打铳做什么用?”
王少把目光向父亲。
“壮胆。”王少他爸怕谁呢?
一个常年在外挖煤的男人。
王少他爸又提起那话题来。
“王少做铁匠行不?”
铁匠笑笑说:“嗨小子愿意学不!”
同学要离开,被铁匠叫住。
“打不打铁?”同学还是走了。
王少在想,同学比自己有主见。
王少从学校回来时,看到有个男人从家里出来。
开始以为是王少他爸回来了,王少后来知道那个男人是谁。
因为每次他走了之后,家里就有一块猪肉。
王少知道是怎么回事,几次想暗示给父亲,还是忍受了下来。
王少他爸还去煤矿,说是为了王少讨老婆和建房子。
但是这次他带走了那把铳,他说要试试星准,正好煤矿里有时间能打猎呢!
走前的一天,王少他爸和王少谈了一些想法。
“一个人从出生到背上书包,这时间算快乐,从背上书包后就是痛苦的。
要学习,要像别人一样有自己的家和后人。
没有谁不要亲人,只是无路可走了,就得舍弃。
手艺养家。”
第二天,有人告诉王少,家里出事了。
王少他爸用铳把张屠夫打死了。
王少没有惊慌,似乎是终于等到的消息。
王少处理了所有事务,很快又回了铁匠铺。
(2015/05/-29)
(入选2016年《中国诗人村》第3期“诗反”专刊)
诗人皿成千非常认同笔者所倡导的微小说诗写作。诗的小说化,实际也是“诗反”理论之跨文体实验的重要一环。这个方向,甚至是“诗反”之“航母战斗群”中最具单兵作战能力的“旗舰”。《中国诗人村》第3期所选诗人的《罪犯》(3章),就是是3首微小说诗;《铳》和《关系》,是构思完整的“微中篇”小说诗,情节、人物的刻画完整、细腻、深刻。上引这篇《铳》,篇幅不长,顶多一个“微中篇”,但情节曲折,内容丰富。铳者,火器,是贯穿故事的轴心。小说诗的核心事件实际是一场三角男女关系引起的凶杀。但凶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作者只是一笔点过,主体的篇幅是这个凶杀之前的铺垫:1、王少他爸打铳,托付王少给铁匠;2、铁匠要儿子(王少的同学)学打铁,儿子不从,最后收了王少,儿子托付成功。这两块占了全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而完成这两件事后,故事的高潮件就出现了:王少他爸用这把铳,杀死了“奸夫”张屠夫。这个在煤矿谋活的男人,要给“王少讨老婆和建房子”,而张屠夫,趁其外出的空档,频繁出入其家,每次“走了之后,家里就有一块猪肉”。其中曲折,作者没有点明,但读者自可猜到。我们看到,文中的主角,王少他爸,是怎样一个虽然“折过弯”,但骨子里暴烈如火,却能够隐忍决绝的人。他爱恨分明,而不露声色,周密谋划后,以一铳的枪响,终于打出了积压已久的仇恨。平和细致的生活流铺述与凶杀的故事本身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性的复杂、人生的荒诞,集中在最后的爆发点上,达到一种“平和的惊悚”,给人挥之不去的冲击和思索。诗以散文化的句式,讲述小说化的情节,但其叙事的语言,朴实、洗练、准确,而又含蓄、舒展、流畅,富于诗性的韵味和韵律;将小说、散文、诗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皿成千的“诗反”,当然还不止上述两篇,其跨文体、反主流诗写,几乎贯穿在其大部分诗作中。总体而言,他善于以散文化的句式入诗,语气沉静,语言舒展,独具自身特色;形式上,大胆实验,不拘一格;风格上,既开阔大气,又细致入微。部分优秀之作,让人读后久久难忘。上引两篇,即是笔者认为比较能阐释“诗反”(跨文体)内涵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可以说,诗人皿成千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诗反”者。当然,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写作方式,笔者也期待更多的诗人们,秉持这种先锋探索的“诗反”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写出更多让我们击节叫好的“破格”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