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笑牵云手 于 2016-4-24 22:03 编辑
哲学中国梦:或可期待!
万俊人先生用“萎缩”一词来形容当今世界哲学的学科生存、进展状态,感觉特别形象、恰切!(见《读书》2015年第10期“世界的‘膨胀’与哲学的‘萎缩’”一文)哲学因学科自身的深奥色彩而容易令人“望而却步”,但是,哲学无处不在的身影,又时时显示着其在人类知识、学术尤其是人文学科中特殊的重要色彩!在中国,本来并不缺少哲学文化与传统,从孔、孟哲学到“诸子百家”留下来的经典,都有很深的哲学探索与研究。不过,今天中国人静心回看,一定会惊讶不已:我们已经多少年没有出现一位令世人尊敬的哲学家、思想家了!“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家”毫无疑问,现在是处在万先生所谓的“萎缩”状态!既使如此,在喜言各种“梦”的当下中国,哲学可不可以能不能够做一个“中国梦”?
是的,哲学性思考不仅要求思考者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有一种对人与自然的相对超脱的理解与心性。有时,理解与心性在哲学性思考中的作用力,可能稍大于博学。这在中国的传世典籍里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论说纯粹“知识性”的方面是比较少的,更多的地方是兼论人生、观念、信仰、思想,而后人读《论语》,理解孔子,参悟儒家思想,多数时候也是主要从思想性、哲学性的角度进入和把握。相比“硬”的知识性的东西,观念、思想等“软”的东西,反倒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更能影响人,这可能就是所谓哲学的生命力之一吧!今天的中国人,拥有“广博的知识”应该不难,而拥有那种相对超然的哲学性的思考力,则实为不易!我们看到了街市上拥挤的车流,也弄懂了它产生的前因后果,也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应对办法,却为什么常常会有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觉?为什么常常伴着人心的不是了然而是茫然?认真想想,表层热闹喧嚣的后面,往往能找到观念的根,思想的源,这些都是哲学大树的枝丫。靠哲学家不能解决当下世界的这些具体问题,没有哲学思维、思考,则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世间的问题。
是的,中国哲学已然“式微”,时间上也不止几百年了!不过,在现代史上也并非没有亮点。若抛弃政治上的是是非非,毛泽东的好多著作里就蕴含着很浓的哲学色彩。例如《矛盾论》、《实践论》这两篇著作。笔者在政治上“无党无派”,却在二十几岁的年龄段开始阅读毛泽东,其中《矛盾论》与《实践论》翻读的次数最多。每次阅读都能够体味到其中闪烁的思想、哲学思维的魅力!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逻辑上包括材料的运用上,这两篇著作称为“哲学著作”都是当之无愧的!早期毛泽东,身处那么艰难困苦的大、小环境,却为什么能够写出《矛盾论》这样的在当时能够产生很大思想影响力的文论?一个基本因素,应该是毛泽东在思维方面做到了比较自觉地运用哲学切入哲学思考,让具体矛盾现实疑问这些“散珠”得以穿在哲学分析的“线”上,显示了“思想的力量”,进而也使自己在思想与哲学观念上比同时代人“稍稍迈前半步”。如果说毛泽东的著作在今天仍然拥有读者,我个人认为其中的哲学色彩应该是很明显的一个吸引因子。
鲁迅也是这样。鲁迅不以“哲学家”名世,但是他的文章、著作既有思想更有哲学。鲁迅之后多少年了,中国再未出现一位“鲁迅”,原因恐怕不是没有文字功夫文化才华,缺少思想锐度,不会进行自觉的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才能”,才是其中至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吧!有人说,哲学需要天才。这话也最好别绝对看。“天才”难得,“后天培养”并非特别不容易!重要的是有没有自觉,有没有意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积累了无数值得有心人思考思维的“哲学材料”,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史更是如此。在中国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历程中,哲学怎能缺席!中国的知识分子、文化人身处当下这样一个无论哪一方面的“环境与条件”都好于以往的大时代,更应该在哲学“中国梦”的描绘与推进中有所担当!这应该不是一种没有根的妄想或者狂想吧?当代对哲学还心存一点点兴趣的中国人,可能都愿意参与这一“梦”的想象与展开!世界在期待。中国人在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