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使狰狞的世界露一扇温情的偏门
——读卢辉组诗《素面朝天》
文/鲁橹
一、在实像和虚像间的意旨互通。
民间盲人艺术家华彦均(阿炳)亲历清末、民初、抗战、新社会四个中国近、现代最为动荡的历史阶段,饱尝辛酸,最终创作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被誉为“中国的贝多芬”与“中国的命运”。我曾在京都的舞台看越剧名家茅威涛演绎这个有着大悲悯情怀的“阿炳”形象,舞台凄婉的布景和音乐通过灯光的转换以及细微的人物动作与表情的完美呈现,使得这个艺术形象有着入骨的强大力量:阿炳生命的份量,是将承载的无尽悲哀,通过胡琴幻化天籁般的音乐——《二泉映月》旋律的安详、多义与邃远,印证出一个盲人如诗如画、柔美恬静的生命意境,超越了个人化的心灵洗礼与灵魂感悟,为人类勾勒出一幅心驰神往的精神图腾。
舞台艺术和诗歌创作有时有着惊人的经纬交织,看卢辉的《拉二胡的阿炳》,虽没有舞台戏曲那样的立体多维的表现,但击中的点也许更具有穿透的力量,或者说诗歌所专注的点恰恰是戏曲
未能完成的那部分——在实像和虚像间的意旨互通。
二泉映月,泉水照人,但照不到阿炳
除了月亮
阿炳什么也看不见
艺术本就是神奇的,能够感应它的人,是心中有光明的人。泉水照不见阿炳,但阿炳心中早已升起了一轮皓月,这轮皓月不仅仅是天上那枚月,是生活日久的磨难和打击炼就了这轮月,在大悲大苦中有一片澄明的世界令阿炳用二胡建构了自己的心灵殿堂。
这显然是不够的。卢辉的笔没有停滞在这实像的一点,如果笔触一味的落在描述苦难和不堪上,那应该是小说家应该干的,而诗人,从狰狞的生活中提炼出诗意和温情,他的重点是——
后来,阿炳搬到了月亮上面
那些饥渴的人
不忘带上他们的子孙
来到泉边
指认:阿炳
音乐的魅力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视听的盛宴只是其中的享受之一,而心灵的沐浴更为珍贵。“那些饥渴的人/不忘带上他们的子孙”,对于音乐,对于诗歌,人类一代又一代都不可或缺,不管这世界进化到何种程度,不管多深的霾遮住月亮的光芒,有人在诗歌里为这个狰狞的世界露了一扇温情的偏门,我们要挤进才是。
二、万物皆有秉性,这些秉性不是我们赋予的,我们只是呈现了它们。
“狰狞”二字是我羞于启用的词。但实地的现象与文学的对接就是这么残酷,一双眼睛接触的世界:饥饿、逃离、黑暗、死亡、背叛、温柔、正义、善良、诚实、光明等等,不会大面积的出现在一首诗里,虽然诗歌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在细小的事物里发现这些特质,是一个人,一个物,一棵草,一滴水……万物皆有秉性,这些秉性不是我们赋予的,我们只是呈现了它们。借用作者一个词:指认。就像这首《饥饿的女孩——为苏丹凯文.卡特同题摄影作品而作》。
兀鹫在饥饿之前,在毛羽之前
在蛋之前
只是一个比喻
这个形象,在扑杀没有开始之前,还只是一个想象,一个比喻,一个可以任意描写的物质,如果没有接下来的发生,是否会写成一个英雄、一个顽强的求生者、一个在大势力下不屈服的灵魂,但是,画面触目惊心,在非洲的这片土地上,人和其他的一切都是饥饿的,残杀和掠夺在大和小的食物链上进行,灵长类的人失败于弱小的物种(那些有着征服欲的,想着吞并和屠杀的丑恶心灵),邪恶成为正常,世界的狰狞在那一刻让一个女孩成为美丽消亡的代名词,也让整个人类见证了贫瘠和强权是怎样奴役着生命。
欲哭无泪。温情的门也有关闭的时候,那是诗人在痛哭,犹如整个非洲压在心头。
该缓一缓了。该让作者有一个出气的窗口。清•袁枚老夫子言: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诗人的身份自当有诗人的心胸,看顾万物,让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言方式甚至憋屈时的发泄方式,人类既是旁观者也是当局者,一列旧火车的能量足以消耗掉一些坏脾气,这里凸出的某种物与物之间的制衡恰是各自迷惑和倦怠时的互相抵消,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我们的个性和秉性通过他物的临幸时,羞愧更有说服力。如同让几张旧照片出场,时间是亘古又伤心的话题,我们无法挽留的有时候是爱人,是渐渐变模糊的字迹,是树梢最后一枚落叶……,但这一切都在时间里慢慢失去颜色,直到老,直到小,直到无,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挽救,也没有什么参天巨手可以强留,信封中的照片也会变黄,那些清晰和青春的面庞比花更容易零落。
奇妙呀。作者没有让这种悲伤的情怀蔓延,他及时作出挽救——
我们喜欢留在纸张里
薄薄的。虽然拥挤,可
没有谁肯离开半步
一根救命的稻草有多么重要,只要一份温情脉脉,这个世界就那么值得留念。人们仍旧相亲相爱,直到白头——既是留在薄薄的纸张里,既是留在硬硬的相框里。
流水是一种意象。它承担的角色都是消失、消亡、一去不返,但流水又寓含着某种人性的善意,是青春的也是纯粹的,是亲情的也是祭奠的。
案上,祖父的长嘴壶渴了
村外的溪水还在壶底清澈着
属于祖父的一系列影子
就等着清水里的锥子:凿开
这份如水一般凿不开的浓厚怀念, 有着欲说还休的凄凉和无奈,一旦用诗性的语言来阐释亲情,你会发现,难度就无形中加大了,平面和直角是忌讳,但过分的九曲回肠又落入晦涩和语言游戏的窠臼,把握的适中、适度恰是作者笔力的见证,这一点,是很多为诗者可效奉之处。同样见诸功底之作《中秋,我的父母就坐在相框里》:
离中秋还差数十个小时
很多人来到我的午夜,认识的,不认识的
我已经腾出了枕头
腾出了床
不够的话,借一借老宅宽宽的
大堂
赶来的
当然还有我的父母
每年中秋
他们都会结伴而行
回到屋里
东瞧瞧西看看,走累了
他们就坐在相框里
歇一歇
机智也是为诗者必备的素质。尘寰营扰,倏忽中觉岁急于梭。写离去的父母,离去的故友亲朋,实景的描写与内心的期待需要高度的融合才不至于矫情与虚饰,所以,这类诗很容易被说成千篇一律,无有新意。这首诗的结尾也是神来之笔,“我的父母/每年中秋/他们都会结伴而行/回到屋里/东瞧瞧西看看/走累了/他们就坐在相框里/歇一歇/”,这里,有着互为照应的亲情,是活着的人对父母的祭拜,也是父母心仍旧留在孩子这里的无限挂牵。作者用笔不动声色,却力顶万钧,于无声处有气象。
三、当诗歌参与进生活,其严肃性和警示意义让我们找到了形而上的价值观的支持,继而由衷的生发出庄严感和使命感。
英国十九世纪后期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曾有一个著名论断:诗歌是一种生活的批评。他的观点因过分夸大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遭到同时期甚至后世批评家的诟病,但从普世意义上来考量,诗歌对生活的参与是完全可以有着斗士的勇敢一面的。当诗歌参与进生活,其严肃性和警示意义让我们找到了形而上的价值观的支持,继而由衷的生发出庄严感和使命感。
世事丰饶,身处多元的当下,诗人的内心有时是大海有时是火山有时又是溪涧清流,但不管何时何地,何情何境,,及时扑捉风云际会,而不是关进小楼,闭门造车,其时效性和艺术性能达到统一,是一个写作者敏感和敏锐的不落后的先锋意识的体现 。
至于这一片
黑泱泱的水
却成了我们剩下的
一点工钱
矿难已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词了。常年井底作业的人,对于蓝天的记忆是模糊的,少得可伶的那点工钱是妻儿炤头的希望,随时都有可能命悬一线的工种,讲起来就像万古时候的事,人命被轻贱时,诗歌其实仅有批评是不够的,把呐喊和咆哮都隐藏在文字里是不够的,啰嗦的心灵滴着泪是不够的,诗人无助时,语言因为无辜而承担着泣血的祷告,它本来应该是一束玫瑰,一弯清泉,一句写給爱人的诗……
但也许就是一滴药水了,救人于水火,或是置人于死地,这滴药水,有那么一刻,它的功用远远大于诗——
到了死,或者看到了活
这个边缘
象药水一样:多滴一滴
少滴一滴
也许惊天动地
所谓“诗歌是一种生活的批评”,传达的不仅是参与感,它因阐明了人生的意义而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愤怒的批判主义其实是于事无补的,我们不能在灾难和事故那里坐很久,我们的心灵要平静下来,我们要祈祷。
我目不识丁
把手放在心窝
上帝的眼神和《圣经》
被我摸了一遍
在《圣经》的光辉里,在这无上的大智慧里,我们都是“目不识丁”者,被洗礼着,被照耀着。这是又一扇温情的偏门,把狰狞的世界徐徐关在门后。
——2016年5月4日星期三完稿于北京废园
【附诗】:
素面朝天(组诗)
卢辉
1、拉二胡的阿炳
在这个世上
叫阿炳的人很多
我只认得那个拉二胡的阿炳
因为他的二胡
帮了月亮的忙
常常把一些饥渴的人
拉到了泉边
二泉映月,泉水照人,但照不到阿炳
除了月亮
阿炳什么也看不见
后来,阿炳搬到了月亮上面
那些饥渴的人
不忘带上他们的子孙
来到泉边
指认:阿炳
2、饥饿的女孩
——为苏丹凯文.卡特同题摄影作品而作
兀鹫在饥饿之前,在毛羽之前
在蛋之前
只是一个比喻,比如
一个赤裸的女孩
在整个非洲都蹲下去的时候
死亡就在女孩的背后
一丝不挂
她弯下去的姿势,与非洲一样
不过几株茅草而已
走不动了
这段距离:被叫着饥饿的东西
都在兀鹫的嘴里
滋润开来
是午餐还是晚餐,因为这个兀鹫
使托盘而出的非洲
饿个明白
3、旧火车
旧火车比较辛苦,爬坡的时候
它把煤当饭吃。煤吃多了
火气特别大,到了进站时
才泄下满肚子的
气
旧火车,爱生气,都是出了名的
那些给它饭吃的人
大多摸清了它的脾气
只要它一上路
就会定时定量,让它吃饱喝足
带上众乡亲
气打一处去
4、几张旧照片放在信封里
都是小时候的,我们比那棵杨树
肯定要矮,我们留下的
只是
叶子掉下的时候
都是秋天里的孩子
我们喜欢留在纸张里
薄薄的。虽然拥挤,可
没有谁肯离开半步
5、我的祖房
我的祖房有许多门:响声都姓木
管钥匙的人如今都改姓了土
就我一个人在门外:靠作点梦
回去几趟
祖房在李子垵算是一座大宅院
四四方方的天井曲字型的回廊:有一条栈道
走着走着
这个宅院的女人多了
光着腚子的哭鼻子的就接二连三的
住了进来
我的祖父爱读点书
也捡过一些文字
至今,族谱上的一笔一划
还剩下一点香味
在父亲的抽屉里面躺着
案上,祖父的长嘴壶渴了
村外的溪水还在壶底清澈着
属于祖父的一系列影子
就等着清水里的锥子:凿开
6、中秋,我的父母就坐在相框里
离中秋还差数十个小时
很多人来到我的午夜,认识的,不认识的
我已经腾出了枕头
腾出了床
不够的话,借一借老宅宽宽的
大堂
赶来的
当然还有我的父母
每年中秋
他们都会结伴而行
回到屋里
东瞧瞧西看看,走累了
他们就坐在相框里
歇一歇
7、那些桃花
桃子是毛茸茸的,桃子是软的
桃子是红的,你可以很轻易的咬它一口
桃子的核
你能把它怎么样?
据说,桃花很命运
真的红颜,就算落了个缤纷,甚至于
花里的蕊
薄薄的瓣
不只是红楼里的梦,那些桃花
肯定不是曹雪芹的桃花
那么一个瘦小的林黛玉,让多少的桃花
背井离乡
8、矿难
本来守住一片漆黑
还省下矿灯
这回洞里的水看涨了
留下煤
和我们一块黑到底
象煤色一样的深渊
我们没敢玩过
比天更深的蓝
它到过我们的稻谷,锅台
还有妻儿老小
我们没少要过那个蓝
至于这一片
黑泱泱的水
却成了我们剩下的
一点工钱
9、吊瓶
在吊瓶里面,水是安静的
药,看似默哀
也不一定肃穆
它的归程十分传统
一般只在人的静脉里
慢慢
行走
一滴、二滴、三滴……
都具备穿石的本领
不停顿
不用指南
也不泛滥,只与心血交涉
与死活谈判
到了死,或者看到了活
这个边缘
象药水一样:多滴一滴
少滴一滴
也许惊天动地
10、祈祷
教堂的钟声响了,那不是我敲的
我怕那块铜
沉甸甸的
挂在天上的那条绳
摇晃还是有道理的
圣经也是有道理的
我目不识丁
把手放在心窝
上帝的眼神和《圣经》
被我摸了一遍
卢辉,60后诗人,生于福州,祖籍大田,中国作协会员,三明市作协副主席,高级编辑,编著《中国好诗歌》,特约主持《诗潮》杂志“中国诗歌龙虎榜”栏目。上世纪80年代创立“福建三家巷”,参与《诗歌报》举办的全国诗歌群体大展。著有《卢辉诗选》、《红色的碎片》、《七层纱》、《纸上的月亮》、《看得见的宽》等多部诗集。诗歌、诗论散见境内外各大刊物和年度选本。获得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江南》杂志“奔马奖”等,现居三明。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卢辉入选作品:
http://www.zgshige.com/sg/xds/48602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