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水云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40期 中国云诗刊 【百草园诗话】发现这些美,才可以真正心灵自由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7:59 | 只看该作者

第137期 中国云诗刊 【中华好诗词】李不嫁《菩萨心肠》:吃过人奶的不会变成狼

本帖最后由 水云生 于 2016-6-21 10:35 编辑

第137期 中国云诗刊 【中华好诗词】李不嫁《菩萨心肠》:吃过人奶的不会变成狼
吃过人奶的不会变成狼
——浅读李不嫁短诗《菩萨心肠》

本刊特约作者:柏相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距之内,2016年的汉语新诗诗坛,有三个狠角色:
  一是玉上烟,人称颜梅玖,我喜欢自己叫她玖儿,因为她的诗,总是集邪与纯于一身,邪中有纯,纯中有邪,邪纯相生;二是张二棍,据说是地质勘查队员,专门对付石头一类的硬茬的,我觉得他似乎应该改名,改叫一棍;最后就是李不嫁,桃李不嫁东风,他不愿随随便便就委身于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最好别读他们的诗,那简直不叫阅读,而叫视觉或诗觉受虐。颜梅玖的绝招就是绵拳打心脏,而且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被她烹煮得气若游丝。张二棍的绝招就是把你吊起来,瞄着打,哪里用得着两棍,近乎一棍魂散。而李不嫁呢,他拿所有人的灵魂当沙袋练,别人看不见你灵魂的外伤,但你魂魄的腑脏,却早已出血。


  在继《老舍之死》《沙丁鱼》《铁匠教子》等诗作之后,我相当喜欢的,就属李不嫁的这首《菩萨心肠》了。

  这首《菩萨心肠》锻造了四个诗觉受力点:“菜市场杀鸡的女贩子”、“地震废墟下喂奶的女人”、“强拆现场的留守妇女”和“弃菩萨而去却皈依了基督的我的母亲”。这四个诗觉受力点,受力于四块诗觉砧板:“生活”、“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和“信仰”。这四块诗觉砧板,亦可合四为三,即:“生活”、“灾难”和“信仰”。这三块诗觉砧板,亦可视为诗觉三视界,亦或诗觉三背景,就如春夏秋冬是我们日常生活场景背后的,俗烂却必不可缺的舞台帐幕一样。

  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个性审视判断之后的诗觉呈现。这种诗觉呈现是诗人独有的,也是诗歌这种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学文本的关键所在。而这种诗学呈现,即诗歌文本的建构,是以诗人的个性审视判断为基准的。诗歌文本质地的含金量,也取决于此。

  在我个人的眼里,李不嫁的这首《菩萨心肠》,诗觉含金量、诗学纯度和阅读受击力都是很高的。

  这首短诗里罗织的第一节,当视为李不嫁精心建构的第一幅诗觉场景。这幅诗觉场景的诗觉指向直接抵达生活内部的秘密,即:生活就是一个生命坦然而安静地扼杀另一个生命,并且都有其冠冕堂皇的所有的理由。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阿凡达》中妮特丽捕猎祈祷的场景。这也让我想起了,若从佛家众生平等的理念出发,人类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杀生。妮特丽是有菩萨心肠的,菜市场中的女贩子也是有菩萨心肠的,可生活毕竟还得继续,一如一个王朝以屠杀前一个王朝而开始,并以被后一个王朝屠杀而结束。这也可能就是《圣经》中所界定的“原罪”的终极内涵与唯一指向吧。


  这首诗的二三节,当视为李不嫁精心建构的第二幅诗觉场景。这幅诗觉场景的诗觉指向,抵达的应该是灾难的内部秩序,即:所有的灾难,其实都是人为的,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自从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一直对世界各地的地震死亡人数极为敏感,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原本可以死得很少很少。之所以死这么多,人为因素占很大的不容忽视的比例。虽然有些人是吃人奶长大的,但俨然已成了狼。更何况现在的母乳喂养因为很多社会原因,已经成了一个谁也似乎解不开的死结。现在能坚持母乳喂养孩子到应该断奶年龄的有几家几户?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吧。可这种弃母乳喂养的现象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思考过吧。


  正如在李不嫁所诗性提炼的诗觉强拆现场的,被铁棍暴打、遭电击的那几名留守妇女,有谁真真正正地思考过她们惨叫声里的价值指向与人性意义?李不嫁说得没错,其实真正值得怜悯的并不是那几名留守妇女,而是那些打人、埋人于其屋内,甚至逼迫屋主人点燃自己的那些凶手。那些留守妇女在那情那景下,仍然能对凶手报以其菩萨心肠,与其说是人性的胜利,还不如说是诗人诗性与诗觉的畸形反噬。

  至于李不嫁在这首短诗中所诗性建构的第三个诗觉场景,读来就更令人触目惊心或无奈至极了。

  这个诗觉场景的诗觉指向,竟然直逼信仰!竟然直接戳破了信仰危机的所有的秘密!!

  记得友人牟小兵在其发表于《延河》2014年第5期上的一首名曰《诸神渴了》的短诗中如是诗写到:

  诸神渴了
  我从人间盗来了血
   喂养他们
  我是他们的监护人
  也是最后的审判者

  李不嫁在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节中所诗性刻画的母亲这一形象,不仅戳破了信仰的荒诞性、尴尬性、功利性和奴性本质,也戳破了当下信仰危机的所有秘密,即:信仰的迷失与信仰的缺位。

  如果说,牟小兵在其《诸神渴了》一诗中诗性展现的是人的终极觉醒性的话,那么李不嫁在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节恐怕诗性展现的是人的终极愤怒性了。
  如果说,牟小兵《诸神渴了》一诗中所诗性刻画的“我”,对信仰还抱有一丝幻想,甚至还有整顿信仰秩序的冲动的话,那么李不嫁在这首名曰《菩萨心肠》的短诗的最后一节,所诗性刻画的“母亲”,恐怕对信仰的态度却是直接的抛弃或砸碎重塑了。这,多么的令人震惊。

  在我个人的视界里,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地重复,并在不断地重复中,试着感恩时光与时光途中所有的相遇。而诗歌呢,它的本质显然是剥离,剥离那些积郁在金子上的沙土或者粘滞在丑陋上的光环。

  诗歌绝不是充满着丑陋能指的文字的分行,诗歌绝不是流溢着精神分裂式的竭嘶底里,诗歌也绝不是私家宴会上阿谀的奉承,诗歌更不是在地下埋葬了几千年的青铜器上的铭文……

  诗歌应该就只是剥离,剥离现实与理想,剥离暗夜与白昼,剥离肉体与灵魂,剥离虚假与真相,剥离快乐与悲伤……

  李不嫁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位擅长于剥离的人。在剥离中值遇时光,在时光中澄清宁静,在宁静中敲打木鱼。

  最后,如果用一个极不贴切的比喻,将生活或人世比作一间铁打的牢房的话,那么,我总觉得:

  玉上烟就是那位,在牢房里戴着镣铐载歌载舞,并欲图用那或悲或欢的笛音,诱惑那铁牢门自动打开的人;

  张二棍就是那个,举着大锤狠劲地砸那铁牢墙、铁牢窗或铁牢门的人;

  而李不嫁呢,显然是一位逃遁者或者说逃亡者,他总是奔赴在被诸神到处抓捕的逃亡的路上,并欲图找到那诸神的巢穴,将之捣毁。

  吃过人奶的会不会变成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些被生活或人世囚禁着的却很不安分的灵魂,却真得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祝福他们,祝福被湖南人戏称为硬骨头的李不嫁,也祝福汉语新诗!

                             (2016年6月11日黄昏柏相于听石斋草就)


◆往期回顾◆


本刊原创作品自媒体同步推送平台








中国云诗刊

微信号:zgysk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生活     专注心灵
中国云·故乡云·喊灵魂回家
不管你在哪里 总有一首诗在回家的路上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10:15 | 只看该作者
第136期 中国云诗刊 【百草园诗话】手捧父亲上山岗 不仅祭奠和缅怀




    编者按:父亲于九年前因病离我而去,如若健在,年方古稀。对于父亲,我有太多话想说给他听,至今无语,大约是遗传了他那种沉默寡言的秉性,故多次欲言又止,直到临终,父亲都未曾听过一句,甚觉愧于父亲。今天读到毕俊厚的这组诗,尤为惊喜。故借花献佛,同时献给普天下所有辛劳一辈子的父亲。

手捧父亲上山岗(组诗)

(本刊特约作者)
毕俊厚

(温馨提示: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父亲,是一列火车

我要说的父亲,是一个冰冷的人
他听不进任何人的好言相劝
包括母亲的埋怨

我曾经那么声嘶力竭地喊他
他只是静静地躺着,在黑暗里。
我多么想给他送去一线光明
可是,我怨恨自己手掌之短

他有温度的手掌,多年前,我曾一摸再摸
只是,不留神,如脱勾的火车
越滑越远。

他的声音已经消失,无法找回
而更多仿佛他的声音
却是从我的喉咙里传出的,一直传到
我的儿子那里。

像火车一样一直传下去
了无止点

卷尺

更多时候,我在黑暗里想他。一个
一生都弓着身子走路的人,如何学会遁地术
让更大的悲伤越墙而过。

他交出盐巴,交出白色的骨头和掌心里
坚硬的泪。唯独
没有交出刻在脊梁上的那把卷尺。明晃晃地
像一把粘血的铁戒尺,虚晃在高空

火葬那天,卷曲了一生的父亲
终于让我清清楚楚看到了,安放在他骨头里的
刻度



手捧父亲上山岗

一截枯藤朽了。碾成白色粉末。
白气散尽,父亲偷偷钻进一间黑屋子里
暗自等我来接。

我手捧父亲,忽轻又忽重,一步一磕头
走向山岗。

高高的山岗上,父亲躺着,我站着
父亲站着,我跪着。

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就那么跪着
一跪,就跪白了半个山顶
再跪,整个山林都陷入雨雾之中



云端之上

我一遍又一遍地在数灰格子。数天上的星星
数掉落在尘世中的弯月。数奶奶临终遗落下的箴言
数着数着,我从乡村流落到城市
从灰色的一楼跳到云端。数父亲架着云梯
摘棉花

更多时候,我在想象粗糙的墙面,做成动感的影壁
想象乡下的那些小伙伴,拥有完整的月光和春天
想象父亲从中年爬到暮年,用一根根白发修复光阴
可我窄小的肩膀,扛不起他们沉重的目光
甚至,我在幻想,用手中的画笔,涂抹来年的光景

其实,夹缝里透出的光明,足以喂饱我细细的影子
生日的白纱巾,襁褓中的妹妹,比起灰暗的水泥格子
我更像一株刚刚破土的幼芽。裂开的每一个丫瓣
都是生活赐予的微笑

年夜

年夜那么短,我把它一截一截裁开来过
地下的父亲守着孤独的残梦,需要我陪陪
孑身一人的母亲,在空阔的屋子里
除了叹息和昏黄的灯盏,也需要我一点一点拔亮

可我还是没有腾开身子
还是那么自顾自地把幸福丢给了自己的儿女

年夜那么短,思念却那么长
我用一生却没有走完。我只是想把这个夜晚
裁开来过

满桌子的饭菜,只想分一些给他们
满屋子的笑语,只想分一些给他们
只想让以后的年夜像火车一样,一节一节分开

我想象,或许自己就是一个火车头,牵引着一家人的幸福
牵引着更长的光景,永远滑行在快乐之中
直到终点



黑陶

在乡下,那些涂满黑釉的陶罐
是朴素的。它们盛泔食,也腌酸菜。
岁月的泥巴常常让它们面目皆非

它们经受过热,也经受过冷。它们充其量
是土里刨出的一点点泥巴。充其量
只是一件上不得案桌的日常容器。只是
乡下人离不开它。视为珍宝。

父亲。和乡下所有父亲一样,比黑陶还黑,还脏
他们却盛满甜蜜,温馨。尽管粗苯,他们不易破碎
瓷实,才是他们的本质。

乡下的父亲们,在入土时,都要身着一袭黑袍
我的父亲,也是如此。在我眼里,他们更像一件件即将入土的黑陶
朴素却神性

清明祭

一步之遥,我却无法跨越,无法接近
正如无法用言语沟通一声鸟鸣
所剩的半滴眼泪,可以渗入泥土,可以去喂养你
一间漆黑的屋子,足够安顿一生,我的亲人

寒气穿透衣衫,钻入血液
我抱紧身子,任脊骨隆起一座山丘
让伏下去的石碑,压紧呼吸,压紧疯长的草

坚硬的膝盖,一直陷,陷入松软的土层
贴近模糊的心跳,贴近春来的雷声
现在,我手脚冰凉,怎么也捂不热一个熟悉的手势
叫不醒一个慈祥的笑容

我掏出一把干巴巴的语言,供奉在上
香火,纸钱,祭品。升腾的烟雾,冲入云霄
飞旋的纸钱,落成满地的忧思



◆往期回顾◆


本刊原创作品自媒体同步推送平台








中国云诗刊

微信号:zgysk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生活     专注心灵
中国云·故乡云·喊灵魂回家
不管你在哪里 总有一首诗在回家的路上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0:34 | 只看该作者
第137期 中国云诗刊 【中华好诗词】李不嫁《菩萨心肠》:吃过人奶的不会变成狼
吃过人奶的不会变成狼
——浅读李不嫁短诗《菩萨心肠》

本刊特约作者:柏相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距之内,2016年的汉语新诗诗坛,有三个狠角色:
  一是玉上烟,人称颜梅玖,我喜欢自己叫她玖儿,因为她的诗,总是集邪与纯于一身,邪中有纯,纯中有邪,邪纯相生;二是张二棍,据说是地质勘查队员,专门对付石头一类的硬茬的,我觉得他似乎应该改名,改叫一棍;最后就是李不嫁,桃李不嫁东风,他不愿随随便便就委身于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最好别读他们的诗,那简直不叫阅读,而叫视觉或诗觉受虐。颜梅玖的绝招就是绵拳打心脏,而且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被她烹煮得气若游丝。张二棍的绝招就是把你吊起来,瞄着打,哪里用得着两棍,近乎一棍魂散。而李不嫁呢,他拿所有人的灵魂当沙袋练,别人看不见你灵魂的外伤,但你魂魄的腑脏,却早已出血。


  在继《老舍之死》《沙丁鱼》《铁匠教子》等诗作之后,我相当喜欢的,就属李不嫁的这首《菩萨心肠》了。

  这首《菩萨心肠》锻造了四个诗觉受力点:“菜市场杀鸡的女贩子”、“地震废墟下喂奶的女人”、“强拆现场的留守妇女”和“弃菩萨而去却皈依了基督的我的母亲”。这四个诗觉受力点,受力于四块诗觉砧板:“生活”、“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和“信仰”。这四块诗觉砧板,亦可合四为三,即:“生活”、“灾难”和“信仰”。这三块诗觉砧板,亦可视为诗觉三视界,亦或诗觉三背景,就如春夏秋冬是我们日常生活场景背后的,俗烂却必不可缺的舞台帐幕一样。

  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个性审视判断之后的诗觉呈现。这种诗觉呈现是诗人独有的,也是诗歌这种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学文本的关键所在。而这种诗学呈现,即诗歌文本的建构,是以诗人的个性审视判断为基准的。诗歌文本质地的含金量,也取决于此。

  在我个人的眼里,李不嫁的这首《菩萨心肠》,诗觉含金量、诗学纯度和阅读受击力都是很高的。

  这首短诗里罗织的第一节,当视为李不嫁精心建构的第一幅诗觉场景。这幅诗觉场景的诗觉指向直接抵达生活内部的秘密,即:生活就是一个生命坦然而安静地扼杀另一个生命,并且都有其冠冕堂皇的所有的理由。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阿凡达》中妮特丽捕猎祈祷的场景。这也让我想起了,若从佛家众生平等的理念出发,人类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杀生。妮特丽是有菩萨心肠的,菜市场中的女贩子也是有菩萨心肠的,可生活毕竟还得继续,一如一个王朝以屠杀前一个王朝而开始,并以被后一个王朝屠杀而结束。这也可能就是《圣经》中所界定的“原罪”的终极内涵与唯一指向吧。


  这首诗的二三节,当视为李不嫁精心建构的第二幅诗觉场景。这幅诗觉场景的诗觉指向,抵达的应该是灾难的内部秩序,即:所有的灾难,其实都是人为的,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自从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一直对世界各地的地震死亡人数极为敏感,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原本可以死得很少很少。之所以死这么多,人为因素占很大的不容忽视的比例。虽然有些人是吃人奶长大的,但俨然已成了狼。更何况现在的母乳喂养因为很多社会原因,已经成了一个谁也似乎解不开的死结。现在能坚持母乳喂养孩子到应该断奶年龄的有几家几户?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吧。可这种弃母乳喂养的现象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思考过吧。


  正如在李不嫁所诗性提炼的诗觉强拆现场的,被铁棍暴打、遭电击的那几名留守妇女,有谁真真正正地思考过她们惨叫声里的价值指向与人性意义?李不嫁说得没错,其实真正值得怜悯的并不是那几名留守妇女,而是那些打人、埋人于其屋内,甚至逼迫屋主人点燃自己的那些凶手。那些留守妇女在那情那景下,仍然能对凶手报以其菩萨心肠,与其说是人性的胜利,还不如说是诗人诗性与诗觉的畸形反噬。

  至于李不嫁在这首短诗中所诗性建构的第三个诗觉场景,读来就更令人触目惊心或无奈至极了。

  这个诗觉场景的诗觉指向,竟然直逼信仰!竟然直接戳破了信仰危机的所有的秘密!!

  记得友人牟小兵在其发表于《延河》2014年第5期上的一首名曰《诸神渴了》的短诗中如是诗写到:

  诸神渴了
  我从人间盗来了血
   喂养他们
  我是他们的监护人
  也是最后的审判者

  李不嫁在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节中所诗性刻画的母亲这一形象,不仅戳破了信仰的荒诞性、尴尬性、功利性和奴性本质,也戳破了当下信仰危机的所有秘密,即:信仰的迷失与信仰的缺位。

  如果说,牟小兵在其《诸神渴了》一诗中诗性展现的是人的终极觉醒性的话,那么李不嫁在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节恐怕诗性展现的是人的终极愤怒性了。
  如果说,牟小兵《诸神渴了》一诗中所诗性刻画的“我”,对信仰还抱有一丝幻想,甚至还有整顿信仰秩序的冲动的话,那么李不嫁在这首名曰《菩萨心肠》的短诗的最后一节,所诗性刻画的“母亲”,恐怕对信仰的态度却是直接的抛弃或砸碎重塑了。这,多么的令人震惊。

  在我个人的视界里,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地重复,并在不断地重复中,试着感恩时光与时光途中所有的相遇。而诗歌呢,它的本质显然是剥离,剥离那些积郁在金子上的沙土或者粘滞在丑陋上的光环。

  诗歌绝不是充满着丑陋能指的文字的分行,诗歌绝不是流溢着精神分裂式的竭嘶底里,诗歌也绝不是私家宴会上阿谀的奉承,诗歌更不是在地下埋葬了几千年的青铜器上的铭文……

  诗歌应该就只是剥离,剥离现实与理想,剥离暗夜与白昼,剥离肉体与灵魂,剥离虚假与真相,剥离快乐与悲伤……

  李不嫁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位擅长于剥离的人。在剥离中值遇时光,在时光中澄清宁静,在宁静中敲打木鱼。

  最后,如果用一个极不贴切的比喻,将生活或人世比作一间铁打的牢房的话,那么,我总觉得:

  玉上烟就是那位,在牢房里戴着镣铐载歌载舞,并欲图用那或悲或欢的笛音,诱惑那铁牢门自动打开的人;

  张二棍就是那个,举着大锤狠劲地砸那铁牢墙、铁牢窗或铁牢门的人;

  而李不嫁呢,显然是一位逃遁者或者说逃亡者,他总是奔赴在被诸神到处抓捕的逃亡的路上,并欲图找到那诸神的巢穴,将之捣毁。

  吃过人奶的会不会变成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些被生活或人世囚禁着的却很不安分的灵魂,却真得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祝福他们,祝福被湖南人戏称为硬骨头的李不嫁,也祝福汉语新诗!

                             (2016年6月11日黄昏柏相于听石斋草就)


◆往期回顾◆


本刊原创作品自媒体同步推送平台








中国云诗刊

微信号:zgysk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生活     专注心灵
中国云·故乡云·喊灵魂回家
不管你在哪里 总有一首诗在回家的路上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6-6-21 12:22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向水云生老师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7 | 只看该作者
汤斌昌 发表于 2016-6-21 12:22
好久不见。向水云生老师问好!

你好,久违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09:02 | 只看该作者
第138期 中国云诗刊 【新诗快递】人死后在人间还要留连多久?



与死亡如此之近诗(组)

本刊特约作者:袁靖凯





只有死亡是浩大的




在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

村庄便以破旧荒凉遮掩它

昔日葱茏与喧哗

才在疼痛中遽然醒来

只有死亡是浩大的

生命征用的这辆车

也有时限的


磨损锈烂必成死神劫掠的理由

喉咙被扼紧

死亡如影附形

挣扎或屈从都如此无奈

时光的鼓槌已在冥冥中

敲响生命的丧钟




与死亡如此之近



见过爷爷的死父母的死

死亡我如此熟悉

爷爷留恋人世的余光最终

消弭于眼角一丝泪花里

母亲挣脱疼痛的煎熬

合上安详而解脱的眼

父亲得知身患绝症

万念俱灰中摘掉凄凉的王冠


与死亡如此之近 我常想

自己将如何面对

或许冥冥中那一刻降临

供你享用的一息瞬间消散

生命之轻  轻于一声叹息

像一片雪花在空中

斜斜飘坠  融入巨大的白中




临终



母亲惨叫着要父亲扶她起来

我被惊醒  那是初夏清晨

父亲早早进了山里

扶起瘦骨嶙峋的母亲

她已眼白朝上 孝衣有些松落

揉着她的胃一面缓缓将她放回床里


直到妻告诉我那是死亡前兆

我才抱起母亲放在木椅上(注)

瘦弱娇小的母亲便在我怀里安详合眼

直至她面上含笑一息消散

仿如解脱或熟睡

此刻她定在屋子某一角

注视我的窘迫与忙乱


平时电视剧也一脸泪水的我

此刻竟无泪

仿佛早已熟悉那突如其来的一痛

它在我内心掀起的澜已趋于平静

让母亲安心上路是我此时最祈愿的事


(注:家乡风俗死人不宜在床上否则死后得背床榻。)



入殓



赶回老家  一袭黑衣已罩在

父亲木乃伊般的身上

暴雨如注  似要将这一年的悲伤倾出

深夜  再没什么打扰灵魂上路


几捧草木灰  65个酒杯印(注)

一捆草纸同青柏丫

便承接了他劳苦干净的一身

两片合拢的青瓦和一叠纸

托举着脱离五行的头颅

再将临终烧的纸钱灰放入小袋

挎在手上 供他阴间享用

木棺不可完全合拢

留丝缝隙以便灵魂返回

及亲戚最后一瞻遗容

长明灯在木棺下方亮着

照亮迷途供阴魂上路


雨夜  油灯嘶嘶

伴守夜的目光在哀伤里

被雨淋透

阴冷潮湿的夜轻轻抱拢双臂

弥漫在无尽的黑中

(注:家乡遗传下来的死者入殓程序,多少年龄就多少酒杯印。)




亡魂



夜晚是他们的

一扇虚掩的门在梦里

打开复活的时光

熟知的亲人和陌生人

凑成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

像鸟儿回到天空鱼回到水里


这不是对白日思想简单的复制

不是模拟活着的人间

看似陌生的场景仿佛预示未来

隐居黑暗里没他们不知道的事

死  不过对现实的逃避和遮掩


黎明在鸟鸣中醒来

他们便松开你不再纠缠

任你在日复日的困顿与麻木中

喘息愤怒 生病

沮丧地与时间战斗




◆往期回顾◆


本刊原创作品自媒体同步推送平台








中国云诗刊

微信号:zgysk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生活     专注心灵
中国云·故乡云·喊灵魂回家
不管你在哪里 总有一首诗在回家的路上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3:40 | 只看该作者
139期 中国云诗刊 【百姓诗品】又一次被你的文字所伤
又一次被你的文字所伤
本刊特约作者:二把刀傻儿



流言蜚语可以伤人,其实有些好诗也能伤人,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伤害。

开博以来,读了祁俊清老师的许多诗。到现在基本成了起床之后的一个习惯。祁俊清老师的诗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有杀伤力。祁俊清老师的诗感觉特别像十八般武器中的峨眉刺,体量轻但杀伤力强,一出手就会伤人。这些日子我已经被伤过许多回,其中《羊群》这首诗把我伤的挺深。


《羊群》作为一首怀念父亲的悼亡诗,首先诗人的选点非常准。选了和父亲去世直接相关的一件事,即父亲去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他在诗中是这样写的:“父亲去的时候,把他的羊群也带走了/ 那一年风雪很大。”暴风雪和羊群都是生活中元素级别的事物。诗中交代父亲和羊群一起消失的信息,仅此信息就已经把整首诗建在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之上。


同时表明诗人在这件事中发现了诗意。接着诗人用“画羊”这样一个神来之笔的细节,来传递怀念父亲之情。这真是一个“画”字了得,一下子画出了诗人的怀念图景。我一遍一遍地读:每当我想父亲的时候,我就反复地画羊。读着读着我突然感觉眼前一亮,好像有一束光击中了我。接着往下读:天长日久,父亲带去的羊,一只一只回到我的心上。读到最后我的心又重重地一颤,被诗中饱含的亲情深深地打动。


我经常用两个标准来判断一首诗:一是读完之后有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有,你一定是受到了某种经验的启发;二是读完之后有没有心头一颤的感觉,如果有,你一定是被一种真情所打动。祁俊清老师的《羊群》满足了我全部的阅读期待,被诗中的亲情所感动,被文字的纯净所清洗,被生存的境况所启示,被诗人悲悯的态度所点化,让我又一次看到了人类生活中那种美好的真实。


附:

羊群

祁俊清

父亲去的时候
把他的羊群也带走了

那一年风雪很大
父亲需要用羊群取暖

每当我想父亲的时候
我就反复地画羊

天长日久,父亲带去的羊
一只一只,回到我的心上






◆往期回顾◆


本刊原创作品自媒体同步推送平台








中国云诗刊

微信号:zgysk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生活     专注心灵
中国云·故乡云·喊灵魂回家
不管你在哪里 总有一首诗在回家的路上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08:37 | 只看该作者
第140期 中国云诗刊 【百草园诗话】发现这些美,才可以真正心灵自由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本刊特约作者:聂昌硕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言语,它只兀自美丽着,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关乎于内心。


我们能欣赏一朵花的美丽,这本身就是几百万年人类进化的产物。别的动物,也有眼,甚至比人的还要锐利,譬如鹰;但是,它这锐利是为了看清楚它的猎物,而不是为了欣赏一朵花的美丽。


一个孩子站在花的前面,他会体会许多生命的道理,观察一朵花的绽放,对生命的诞生寄予祝福;花开时刻,他懂得珍惜,花落凋谢,他领悟这是生命的必然。豁达的心态在生命里产生了智慧。



美,常常是一种智能,而非知识。



每个人完成自我,才是心灵的自由状态;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对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思是,天地之下可以无所不美,因为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存在的特殊性。


大自然中,从来不会有一朵花去模仿另一朵花;每一朵花对自己存在的状态非常有自信。在这个理性超越感性、身体日益荒凉、社会疏离感愈加严重的现代,我们可藉以学习成为身心五感皆平衡的人,学习去感受美、欣赏美、分享美,我们才能感觉到生命本元的一种热情,美在我们的自身,也就是一个自我完成的过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苏醒的心灵才能真正看见。



粉的一树花,白的也一树花,淡绿和淡粉相间的亦是一树花……就这样错落着铺满整条街道。这世上有多少微小的事物都如这樱花一般,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认认真真地生着,长着,美着,消失着,并不在乎外面的世界看见,或看不见。


河水静静地流,小草从土里钻出地面,电线杆下几只麻雀在觅食,小鸡长到打鸣了,蓝草种进明月村的土地,桂花树结出桂子,紫云英铺满田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植物就是这样教会我们对待每一天的。“花开花落自有时”,不是矫情也不多愁,仅仅只是,花开了,花落了。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的大美就在“四时”的轮回,“百物”的繁衍中。


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


抬眼望,龙光牛斗,星汉灿烂;俯身察,万类繁衍,万物得时。这好端端一个风雨博施、日月随旋的宇宙,不正是不言大美之所在吗?



要领略天地之大美,是需要孤独的。在尘世生活的喧嚣中,又何所谓天地之大美呢?领略天地之大美,一方面要进入自然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孤独。


我们古人有登高赋诗的习惯。为什么只有登高,才能赋诗呢?这主要是登到高处,可以有无比开阔视野的缘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好梦。


登高的时候,不只有开阔的视野,而且很容易慷慨悲凉。虽然“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毕竟“高处不胜寒”。在孤独中,总不免悲从中来。这悲凉,一方面来自天地的辽远,另一方面则由于对历史、人生的慨叹。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达到了天地境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一个孤独者,看不见古人,也看不见来者。诗人在辽阔的空间里,同样是一个孤独者,天地悠悠,而自己又是何其的渺小,如此怎能不“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只有一个人时,他才拥有真正的孤独。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人们都爱讲和谐,这和谐不只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相处,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谐。


那么,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呢?可以说,孤独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惟一方式。


孤独,可以成为一种美;所以,我们在孤独中,完全没有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可以享受孤独本身。孤独,总不免有一些寂寞,但也正因为寂寞,我们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身处闹市,却内心宁静,在日日夜夜工作生活的城市里,床头一本旧书,阳台一抹月色,杯中茶,手中花,无不是陪伴左右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美,能发现这些美,才可以真正心灵自由,做到“大隐隐于市”。




◆往期回顾◆


本刊原创作品自媒体同步推送平台








中国云诗刊

微信号:zgysk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生活     专注心灵
中国云·故乡云·喊灵魂回家
不管你在哪里 总有一首诗在回家的路上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1 13: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