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风雨断肠人 于 2016-6-1 11:00 编辑
一些相思与二十四道拐有关
■□风雨断肠人
我孱弱的诗句,始终越不过鸦关。无法抵达,悲伤治愈悲伤的苦难。
黑色岁月,放空骨髓的骨头,是一支永远吹不响的笛。
那些站着死去的伟大,那些发臭的鲜血。今天,成全谁的高尚与卑微。
和一只黑乌鸦相比,我远不及他勇敢。
也许,我不该狂妄,抑或哀悼。
毕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许,我不该哀伤,抑或泪流。
那二十四道弯弯,似一根破旧的麻绳,紧紧缠在每个人的心上,是一生一世解不开的结。
涌泉寺门前。荒草,漫过谁的青春。
凋零的暮鼓晨钟,恰似一首无头无尾的挽歌。
只记得,公鸡坟里掩埋的可有可无的魂灵,曾骄傲的叫醒半死不活的善男信女,啼破明晃晃的刀锋。
曾梦想与邓子龙比剑对饮,恨“欲飞”无翅。
无数次抚摸莫忙亭虚无的遗骸,像一个被时光和旧回忆抛弃的精神病患者。
反反复复念着: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打二两酒来。
翻破的历史课本,终会被一些拾荒夢人,收入囊中。
那些远去的战火硝烟,也终会灿若霞光,撒下满世界温暖的美丽。
今天,我会强迫自己记住一些人的名字。
比如:约瑟夫·史迪威、马怀冲、邹岳生……
抑或,邓茜、陈亚林……
他们站在历史的肩膀,焊接彼此的命运,擎起二十四道拐前世的沧桑,赡养二十四道拐今生的辉煌。
从一拐到二十四拐。
走尽的,是那些匆匆的步履。
梦不尽的,是一辈辈用善良包裹的国恨家仇。
空空的弹壳装满鲜活的回忆
随时,枪毙那些忘却历史的伪君子。
【丙申夏。清水河宿舍】
人物简介:
约瑟夫·史迪威: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
马怀冲:贵州公路局局长(睛隆人)。
周岳生:工程师。二十四道拐勘测设计者。
邓 茜:《历史的弯道——二十四道拐》作者之一。
陈亚林: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历史的弯道——二十四道拐》作者之一。
二十四道拐简介:
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
二十四道拐,是抗战公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州十八景”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州(黔西南州别称)十八景”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