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三章
蔡 旭
在华顶看云锦杜鹃
没见过这么大的杜鹃花,没见过这么高的杜鹃花,没见过这么老的杜鹃花。
300亩杜鹃,就铺在天台山1000米高的华顶上。
高山上的花海,峰峦中的锦缎,天空中的云霞。
比巴掌还大的花朵,红色与粉色的笑容。我同它们合影时,我就站在它的半腰,它就戴在我的头上。
这一大群古树,平均已有200年了,最老的,已是2000岁。
时间的活化石啊,历史的肖像。
400年前的徐霞客见过它,1000年前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及《全唐诗》2200名诗人中的400多个见过它,1500年前的孙绰也一定见过它。
2000年来,不管有没有人来见,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开,认真地开,纵情地绽放它的天生丽质。
不是到处都能见到的。它叫云锦杜鹃,只是天台山华顶的五月独有。
也不是随便能见到的。必须穿过奇岩怪石、流泉飞瀑、峡谷幽潭,登上1000米的华顶。
虽然迟到了2000年,我终究也有了这样的幸运。
只要带一颗爱美之心而来,你也会有这样的幸运。
走在霞客古道上
哦,这就是400多年前徐霞客走过的小道吗?
当年,不会那么宽阔、平坦,不会有铺着石块的路和筑着青石的台阶,更不会有悬空的栈道吧。
当然,那些巉岩峭壁、深潭幽洞、泉声山色、奇花异草都在。那些佛宗道源、刘阮仙踪、唐诗之路、济公传说都在。
那些餐风宿露、风雨兼程、虎啸狼吼、野果山泉,也还可以想见。
不过,方圆八百里的天台山,哪里没有霞客的足迹呢?
从松门岭到桐柏岭,从筋竹庵到弥陀庵,从赤城栖霞、华顶归云,到琼台仙谷、石梁飞瀑,哪一条路不是霞客古道呢!
就从这里走出去,走过了从京、冀、鲁、豫到湘、桂、滇、黔的16个省,走过了30年跋山涉水的岁月。
走出了一本用脚步与心血写就的《徐霞客游记》,走出了一个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的不朽人生。
还走出了一个全国的节日。中国旅游节,就是以徐霞客出游的5月19日定名的。
哦,这就是400多年前徐霞客走过的小道。
走在霞客古道上,我的面前展开了一条志在千里之路,一条探幽寻秘之路,一条不畏艰辛而终会成功之路。
脚下,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有一片丹心在跳动。
到国清寺听寒山拾得对话
在我看来,到处的寺庙几乎都是一样的。不过天台山国清寺不一样。
它是隋代古刹,有隋代建造的塔,有隋代手植的梅。
更重要的是,它有寒山与拾得。
这两位唐代著名的诗僧,都是国清寺的厨僧,煮出了不只果腹的美味。
我慕名而来,寻访他们的身影与声音。
这座7.3万平方米,5条纵轴线,600多间屋宇,8000余间房间的古刹,到处有他们的身影。
这座四面环山,浓荫蔽日,修竹夹道,深幽神秘的世外桃源,到处有他们的声音。
只要静下心来,就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院中的墙壁上,就记录着他们的对话——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如雷轰顶的警钟,让我如梦初醒。
默念着,咀嚼着,我要把它牢牢地刻进我的脑海里。
谁知走出院门,熙攘的市声迎面而来,把寒山拾得的叮咛冲得零乱四散。
我把双耳紧紧地捂着,但愿他们的声音,不要走失。
(2016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