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康京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阳》选稿平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7:16 | 只看该作者
叶枫林 发表于 2016-6-24 15:19
康主持人辛苦!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7:18 | 只看该作者
洪芜 发表于 2016-6-24 17:02
我曾在兰州工作过,是否也优先?

呵呵,你的地域所属是兰州,就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7: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是庙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6-24 18:05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好久好久以前 、发过的
想起来还得要谢谢康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6-24 18:26 | 只看该作者
俺算半个甘肃人72生于甘肃庆阳,81年迁居河南,来一篇写甘肃小吃的散文行不,康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6-24 19:40 | 只看该作者
好举措!好活动!支持!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6-24 1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辛树江 于 2016-6-24 19:48 编辑

散文

                                     家教,一把人生戒尺

                                                                                   吉林  辛树江

       父母是我生命的创造者,也是我人生最初航程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特别是父亲,他掌握一把最严厉的人生戒尺,在我人生萌芽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我小小的错误思想和品行,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让我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不迷失方向,真正做一个平凡、朴实和真诚的人。
       父亲生于清宣统二年,经历过晚清、民国、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才从苦难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过上和平、稳定和幸福的生活。父亲一生朴实、厚道、真诚,为人本分,从来不会投机取巧,从来不会对别人使坏心眼,发不是正道来的外财。他曾对我讲,他和母亲是在一九三三年从辽宁凤城挑着担子,来西安的(今辽源市)。当时有好多同伴劝他下煤矿,说吃饭管饱,钱饷又多,但他就是不动心,还继续给地主家扛活。结果呢,那些下井的没过多久就因矿井塌方,或者瓦斯爆炸都做鬼了。
       父亲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过一天书,识不得几个大字,说出的话土里土气,却能够道出人生最朴素的哲理,只是他写不出来。小时候,我的记忆还算不错,课本上的文章有很多能背诵下来。父亲在农田劳作之余特别喜欢听我给他背书,他听了特别高兴,不是奖励我一块糖,就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水果或糕点。母亲也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总是偏向我,让我尝到读书的乐趣和甜头,打好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我相信,现在之所以能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得益于那里的日积月累,得益于父母热情无私的鼓励和教诲,得益于人生信念和意志力的培养,以及人生许多美好事物的馈赠。
我小时候淘气顽皮,上房子掏家雀,下河摸鱼,捉蛤蟆,夏天去河塘里游泳,秋天单独割草打柴;也经常和伙伴们玩弹玻璃蛋子,打纸片子,做弹弓和火药枪,领着一帮同龄的孩子们玩“战斗”,甚至玩到天黑也不愿意回家。这很让父母亲担心。一次玩耍中,我把刘小买子的头打破了,吓得我晚上没敢回家。父母和哥哥找了我很长时间才找到,我怕父亲大发雷霆,暴打我一顿,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父亲早就把刘小买子送到卫生所包扎好了,并且领着我给刘小买子道歉。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先动手打过别人,甚至被别人打也不还手。
       父母一生生养了八个子女,没让我们有一个冻死、病死或饿死的,已经很不容易了。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父母经常因为贫困忧愁过,但从没有向命运和困难低过头,更没有绝望过。父母曾接受过亲友的帮助,但过后总想着还给人家一个人情,更谈不上白拿别人的东西了。从我记事时起,母亲除了每天做三顿饭外,还要起早贪黑给父亲,以及哥哥姐姐们做棉衣棉裤,做棉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拿着用旧布粘合的鞋底,一边用锥子扎着针眼,一边穿针引线,纳着密密麻麻的鞋子。有时不小心扎到手指,殷红的鲜血从母亲弯曲的手指渗出来,母亲把血水挤出去,用针在头发上撩几下,接着做活。母亲纯真的目光中盈满无数的牵挂和爱怜。
       一次,我的裤子膝盖磨出两个洞,我看到母亲那样辛苦就想自己补。母亲说放那吧,我抽空给你补。我不让母亲补,说我自己能补。我就在母亲装满破碎布块的包裹寻找合适的补丁,我发现了两块比较新的补丁要用,母亲说你不要用那两块补丁,我还有别的用处。我不听,坚决要用这两块。父亲急了,上去抢了下来,给了我一大巴掌,当时就把我的眼睛给打青了,肿了起来。这事让姨姥知道了,把父亲训斥了!姨姥说你把他的眼睛打瞎了,你养活他一辈子呀?父亲也感到理亏,好几天都不说话。也许是那次父亲的严厉教育,我特别爱惜所有物品,上学爱惜学校的桌椅,在家爱惜自己的衣物,在单位爱惜公家的物品,就是后来生活好了起来,再也不穿带补丁的衣服,我总是把淘汰下来的衣服送给我的大侄子。或者把那些衣物送给需要它的人,甚至送到附近的修理部,给师傅们当抹布用。
       父亲这一生经历过许多次政治运动,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他不懂政治,也不懂什么“斗争”。他只知道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做人做事,从来没有整过别人,害过别人。他只相信事实,从不乱说瞎说,从没有给想整人的人提供任何方便。因为那时我家被定的是“贫农”成分,上面派来的工作组经常到我家吃派饭,接触到一些工作队及公社一级的领导,父亲没有跟他们说别人一句坏话。母亲也会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而我们几个小的只能等客人吃完后才能上桌。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很多人都在开动脑筋发家致富的时候,父亲却不愿意我们经商。他说不干那投机倒把伤天害理的事,哪朝哪代饿不死种地的人,我若不是这样能有你们这帮娃?我知道父亲的观念有些偏激落后,但我不想惹他老人家生气,因为我知道经商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发家致富的手段,也是光荣的。只有我没有这个本事,我也很羡慕能够经商做大买卖的人。
       父亲在七十岁时还能挑得动一担水,走得是那样轻松自在,有时连瘦弱的我都赶不上父亲。我在十八岁时,挑一担水都要晃晃悠悠。父母老了一直在二哥家赡养,二哥家的承包田种的是水稻,吃大米饭不成问题。但席稻苗、耙地、插秧、打药、除草、收割、打场,哪一样不是重活?父亲这么大年纪还能伸把手,帮助二哥家干活。闲着没事的时候,他硬是把二哥家房子后面的一个大坑,用土填满了,又种上了菜;帮助二哥家照看养鱼池,只要能动弹就要干活,干了一辈子活也不愿意歇息呀。父亲把一生的血汗都奉献给了这片神奇的、黑油油的土地。他这辈子最不吝惜的就是力气,而他有的是力气,就像安泰站在大地上,总有使不完的力量,任何人都无法把他打败。
       父亲和母亲一生,始终用自己谨慎的言行和勤劳俭朴的行动来告诫影响儿女们,人生要走正道,说实话真话,要待人朴实真诚;做好人,不要做坏人,更不要做恶人。不要总想着将来能当个什么官儿,发多大的财,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父母做到了,儿女们也做到了,现在全家老老少少、上上下下几十口人都平安、快乐、幸福地生活着,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贫困潦倒,即使有为官的,也没有一个出现因贪占走向犯罪道路。即使父母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在儿女们心中,始终有一把人生戒尺在我们头顶高悬。


                                  2016年6月13日


通联:吉林省梅河口市公路管理段 辛树江
邮编:135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6-24 20:50 | 只看该作者
立夏(外二首)

文/胡有琪


送别春天  青山礼貌的站起来
喊醒蝉嘶  拍掌
鸟鸣频频招手
蓝天  渐渐眼红

春天渐行渐远
立夏出门  拉也拉不住
只好送她八百里秧苗  长亭连短亭
缠绵感恩

怀孕的农作物  挺着大肚子纷纷上场
她们用笑声保胎  
让五月长一脸幸福的雀斑
茶叶蛋把民间故事煮得喷香
嫩蚕豆端起大碗  吃得胃口大开
眉开眼笑

桃子树开始数落青涩的桃子
少不更事  只知道在树上疯跑
不知羞为何物
麦龇牙大笑  身材越长越苗条
已在盘算一月后  清香嫁人

立夏上座后  夏天的旗帜就有了人气
天兵天将下凡  种瓜点豆
花的鼻子上有芬芳滴下
不由自主喊热
蝴蝶听到后  脸一下子红了
扇子嘀咕  还不宽衣  我还在休假


芳菲帖


桃花不再卖春
天气预报  春天反而有了味道

啬薇走来  绿草疯跑  叶子有了心事
纷纷绽放  枇杷开门  喜孜孜地问
草莓是否熟了
有腰芒拍手  喊桑葚下树喝女儿红的喜酒
荸荠开始计算出嫁的日子
柠檬却无缘无故吐酸水

麦子听了一肚子香艳的笑话  
露出一嘴的牙齿  绿色的舌头伸出来
喊芳菲

一不小心  风叼着小狗的叫声
翻窗
撞破春天不为人知的秘密
四月  一脸潮红


春天的马蹄声


压抑的小草念了一冬的佛
雾霾的天空还是睁只眼闭只眼
不醒

旷野里的风终于出手  举旗
江湖变色  马蹄声起义  尘土飞扬
在残雪的尖叫声中  路纷纷开门
露从眼睛里跳下  开心拍手
流水吹起欢快的口哨  它们知道
那些骏马的爱情只属于马鞭的呐喊
马蹄声比跪在地上的木鱼声憾心
云有点苍白的脸  
桃花开始盛开

不必问破空而来的马蹄声来自何方
又奔向何处
和春天的马蹄声相遇
注定是觉悟了的花儿一生的艳事
将被春天注册  被春风传颂

马蹄声经过的地方
一些墙纷纷倒塌  变成泥土呻吟
春天的马背上  解冻的微笑慈悲布道


邮    编:636250
通联地址:四川省开江县农业发展银行  胡有奇(胡有琪)
手机号码:151828225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6-24 21:05 | 只看该作者
   《舌尖上的怀念》                                                                                                                                                
                                                                          作者:田间布衣

       认识一哥们儿,特爱吃肉。每次聚餐,他总要点一份儿“红烧肉”,结果是动筷者甚少,而他,也只是菜刚刚上桌时吃那么一两片儿,便不再下箸。问其缘由,他说红烧肉是他的最爱,也是他母亲最拿手的菜。他是吃着母亲做的红烧肉长大的。而今,母亲已经不在,他再也吃不上她亲手为他做的红烧肉了。每当怀念母亲的时候,也就特别想念她做的红烧肉的滋味,想再次吃到。然而,每次都是希望大于失望。听罢,我久久无语。

  也许,他这种嗜好,这种情怀,与我爱吃面如出一辙。
  也许,这就是味蕾魅力之所在吧!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记忆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里,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我出生于甘肃庆阳的宁县,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庆阳的臊子面自古以来就特别有名,正如有人评价所说:“一碗儿庆阳臊子面,吃到嘴里赛过活神仙!”小时候家里特穷,只有逢年过节或有至亲亲戚来时,我才能吃上一碗儿母亲做的臊子面。那时我就天天盼着能逢年过节或有亲戚来,我好吃臊子面。母亲是做面的高手。她做出来的面,细而长,柔而韧,正如当地流传的歌谣一样:“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筷子打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每当母亲做面的时候,我总是趴在炕头的护栏上直直地看着,直至母亲将面做好。看着小锅里做的那一锅臊子,汤汤水水冒着腾腾热气,飘着红艳艳的辣椒油,溢着阵阵清香。白生生的豆腐丁,土豆丁,黄莹莹的鸡蛋花儿在锅里翻飞漂浮,时而冒出,时而下沉,不断刺激着我的味蕾,馋得我不由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当我终于端到母亲递来的面时,便抑制不住心头的欣喜,迫不及待地在碗里寻觅打捞,乐此不疲。如果能意外地捞上一块儿熏肉,更加兴奋异常,仿佛那碗里的面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美食,而是吃的过程中带来的惊喜和享受。

  关于庆阳的臊子面,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大户人家娶了一个聪明伶俐、美貌贤惠的媳妇,新媳妇过门儿的第二天便为全家做了一顿面条儿,一家人吃后对面条儿的滑爽鲜美赞口不绝。后来媳妇的小叔子考取了高官,请同窗好友到家里做客,特意请嫂子做了最拿手的面条儿款待客人。客人吃后对面条儿的筋道,爽滑和鲜美拍手称绝,因此而得名“嫂子面”。这种面是面和菜分开的,吃时必须加上臊子为浇头,故称“臊子面”。又因这种面特辣,食者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哨音,也称“哨子面”。

  然而,因一场家中变故,在我八岁那年我离开了庆阳,离开了母亲定居到了河南。没成想这一别竟是几十年,我再也没有吃过母亲做的臊子面,但我爱吃面的习惯至今没改。这些年为了生计我东奔西跑到过许多地方,也吃过各种各样的面,比如什么拉面、烩面、捞面、炒面、拌面、炝锅面、炸酱面、盖菜面——每一次吃面,舌尖上的味蕾都是带着希望的,希望能吃出母亲做的那种味道。然而,每次都是希望大于失望。于是,我更加怀念母亲做的臊子面,也更加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白发苍苍的母亲!

  也许,味蕾的感觉通常都蕴含着人生之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滋味儿更加令人无法抗拒吧!舌尖绽放出来的怀念,会让我们更加感怀一种特别的亲情,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一段难忘的往事。

  每一次站在田间地头,看着地里金灿灿的麦子,颗粒饱满的麦穗在清风里频频点头,麦浪滚滚,不由地想,这一望无际的麦子和尘世里的人一样挤挤挨挨的,可麦子还能留给人一片立足的田埂,而尘世呢?你不去打拼,便无立锥之地。麦子比人更宽容善良吧!这些生命收割下来,去麸磨粉儿,和团儿擀片儿切条儿,煮熟调味,便是面条儿了,吃下去实实在在,很是饱人。然而,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无论我们如何地怀念,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比如,哥们儿的红烧肉,我的臊子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6-24 21:09 | 只看该作者
田间布衣通讯地址;河南省长葛市故桥镇石庄村二组石俊阳收。邮编4615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5 02: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