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当代“泥巴体诗”的失败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爱诗读诗写诗的一员,长时间的浸染,我突然发现并且觉得:尽管当今不少作品有意境,严格地来说是潜失败。不然,为什么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以来,除了顾城、舒婷、汪国真等极少数诗人的诗作令人赞叹、叫人共鸣、使人速记外,发表出版了的那么多诗集或诗作,有几首作品或者有哪几句诗能让人拍案叫绝且让人速记速传呢?可是我们的古典而精彩的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不少作品曾经就达到了这样的宜人效果和艺术辉煌。因此可以说,当代大量诗人的写作,其实并没有从古典诗词曲中汲取到多少营养。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啊。所以,我认为,除了顾城、舒婷、汪国真外,许多所谓诗人的诗歌写作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某些发表了的失败诗作的示范指导下,写出了大量稀松软散、表面虚荣无彩的“泥巴体稀化诗”即西化诗。经过总结,我们会发现,泥巴体西化诗应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其一,结构象散文,也可能象记叙文。这是泥巴诗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这样的诗作在不少杂志上很容易找到或者发现了。结构很是松散,语句很不整齐,所以应该归类为“泥巴诗”。虽然说自由诗用不着那么讲究格律,用不着那么讲究对偶,也用不着那么讲究字句相等,但是,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的文学传承人,也不应该完全抛弃了古典的唐诗律绝和宋词元曲的一些特点吧?某些口语诗看似浅白,但只要写人未写、表达简练、易记易传,也不失为好诗风范。
其二,没有凝练佳句,不容易让人记住,所以很难达到速记口传的效果。也就是说,哲理精句、动情良言或美景佳句很少甚至于基本没有。美真到处有,而君眼中无。好作铺厚底,多思闪灵光!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诗作都写成哲理诗,但是也不应该对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一次深刻感悟吧?也不应该对那么多的泥巴诗歌没有觉醒式的认识和理性式的讨厌吧?
其三,似乎也有意境,但无意识的泥巴体的结构写作浪费了不少好题材,所以看似好诗,实则不然。有些诗作看似有新意境、有新开辟,但其实是潜失败或者说是新失败;有些诗作虽然发表了,但是发表了的未必就是好诗,发表不了的也未必就不好。就以汪国真的成名作《热爱生命》的投稿经历为证明。
其四,没有热情、激情或者说昂正之感。也就是软弱无骨、苍白无血、无精打采、无力无气啊。读之、吟之或听之,没有力量、气势或者气韵之感,既不能鼓舞人心,也不能励志益情,更不能激浊扬清。如此稀化的即西化的诗歌还能称为中国诗吗?当代“泥巴体诗”的大量出现难道不是诗歌文化界的基本失败?
其五,根本没有谐韵。读起来既不悦耳,亦不动听。学习旧体诗,提倡新自由。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诗都写成押韵诗,但也总不能把唐诗宋词的美韵之质都抛弃了吧?诗友们,只有承前启后,才能无往而不胜呵。所谓诗言志,歌抒情,自古无志不写诗,无情不唱歌啊。
总之,四无诗不能算作最好的好诗。四无诗即:无钻气、无美韵、无哲彩、无金句。
诗无止进时,艺无停息地。好诗如钻石,万古传神奇。反对西化的泥巴体诗,提倡东方的钻石体诗。
钻石体诗应有六点:一,可写景,可抒情,可叙事,可哲理。语句厚实坚硬,不虚不松;二,可有韵,可无韵,尽量有押韵,读之流畅动听。因为有美韵,好记传;三,可对偶,可不对偶,能够对偶尽量对偶。因为对偶成双,如鸟翅膀,平衡飞翔;四,有等字句,也有不等句。不要求所有字句严格相等,但也应该有相等的句子;五,无废字废句,多加自读推敲,尽量准确凝练;六,尽量俗而非俗、雅俗共赏,不晦涩难懂。反复推敲修改,可出好诗佳句。有人说:好诗是改出来的。
新自由诗歌应有三不朽:一,读之有美韵;二,赏之有善气;三,思之有真理。

走向新自由——走向诗歌的开阔地!走向心灵的好望角!走向明朗的意义区!走向我们新生的艺术之岸!
但愿我们能一起理解自由,一起释放自由,一起创造自由!而最重要的,首先要让心灵美好而又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7-1 18:12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7-3 16:37 | 只看该作者
举例说明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3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问一下好!欢迎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39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6-7-3 16:37
举例说明会更好。

是的,没有具体举例,但是事实如此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8 03: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