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语诗歌的在场身份及其与意象的融合 ——简评瓦刀的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狄芦 于 2016-7-6 21:08 编辑

口语诗歌的在场身份及其与意象的融合
                                 ——简评瓦刀的诗歌


瓦刀自名为磨刀铺子,瓦刀的诗歌始终有一股硬气抑或是一种悲愤之气。而对于诗歌的气,故人一般与格相对,称之为气格。比如李白的气格就和杜甫的气格不同——李白的气格是一种飘逸和洒脱;杜甫的气格乃是一种沉郁顿挫。而至于贾岛姚合之辈,他们的气格自然是一种风凄枯木,草色凋敝的悲情。而新诗发展到今天以致诞生专门的门派——口语诗歌。而口语诗歌的特点就是口传诗意——更多地注重一种说话的方式,抑或口气。而在内格上,口语诗讲求是一种口气见性即口言本心的状态。比如打个比方,《水浒传》中的各路英雄,性格千姿百态。但是作者在刻画每一个英雄话语的时候,非常符合各个英雄的性格特点。放在现当代的口语诗歌当中,于坚的诗歌体现出的是一种古老的智者之气;伊沙的诗歌体现出的是一种痞气抑或是一种市井市侩之气。就瓦刀诗人而言,他的诗歌更多则是一种硬气——抗争之气——不平之气——悲愤之气。可以看得出,生成他的诗歌原动力应该是苦闷——更多的是瓦刀诗人骨子里装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妨先看他的一首小诗:

独行者


东风和西风在他身体的上空
相遇,形成中风。
路灯一盏一盏地灭,像鬼吹灯。
他踉跄而行,似风中泅渡的枝条,
这个将一条道儿走到黑的人
究竟是喝醉了,还是有病?
“在人间,就要保持人样——”
我刚想到这里,他歪斜的影子
扶着一面墙,忽然站了起来,
好像要脱离他的统治,好像
要发动一次突袭或革命。

这首诗歌是采用一种硬语,铿锵有力地来道出了一个独行者。当然他其实是一个象征物,指向的自然是一个苦闷者。但是诗人没有停留在苦闷之上,而是进了一步——即停留在了一种无助的抗争上。“他歪斜的影子/扶着一面墙,忽然站了起来,/好像要脱离他的统治,好像/要发动一次突袭或革命。”他突然站起来,好像要脱离他的统治。这就是一种自我的抗争,当然也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本能的抗争——当然,本身也是一种无助的抗争。而且“好像要发动一次突袭或革命”之中的“好像”两字的不确定性指向的无疑是一种无意义的抗争。那么,瓦刀诗歌的这种硬气,更多地体现出来诗人对传统担当精神的一种继承。这样的一种口气,表面上看似一种激愤,实则处于一种极度的热爱。比如,鲁迅先生的气格往往是大张狮子口,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是骂。但是我们心内明白他的骨子里源于一种悲悯的热爱。

瓦刀诗歌的这种口气特点,体现出了瓦刀诗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反过来,看一个口语诗人的到位与不到位,我们主要看他的口语精不精炼,即纯不纯。其实,看的就是你的说话方式是不是符合你的身份特点——即口语诗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说话口气。佛不乱道,道不乱佛。是人就请说人话,是鬼就讲鬼语。井水用不要犯河水,这是口语诗人一个原则性问题。个人的说话口气要适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叫在场。海德尔格说,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它应该处在存在者的领悟之中。这要求诗人言说的应该是自我特有的本真话语,而不是仿造。如果放在古典诗歌理论中讲求就是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歌那是陶渊明存在的方式;苏轼的诗歌那是苏轼存在的方式。明清为什么出不了几个大家,就是在于诗人写诗歌身不在场即没有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这一点上我们现代的诗人应该好好地学习李白。他的歌行体大多是口语诗歌而且是即兴口语诗。主要是人家找到了自己特有的说话方式抑或口气。我们不妨再看瓦刀诗人的一首小诗:

论荒谬

一只青蛙放弃河流跳进枯井是荒谬的
像诗而优则仕的人一样荒谬
仕而忧则诗的人也是荒谬的
在人为稻粱谋的时代是缘木求鱼
荒谬的事在这个国度随处可见
守株待兔的,拔苗助长的
刻舟求剑的,画蛇添足的
好高骛远,是另外一种荒谬
就像一只昆虫妄图摆脱赖以生存的草丛
偏偏超过飞行的极限撞进我的眼睛
更为荒谬的是,我只眨了一下眼皮
就秒杀了这只超现实主义的飞虫


    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指向无疑是一种沉痛的批判。在诗人们早已放弃灵魂家园而风起云涌地畅谈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时,在无数的诗人旨在沉醉于自己的小性情抑或才情吟唱时,在许多诗人放弃关心时事而一味的消解诗歌的情感以致使诗歌倒向单纯的技艺相拼时,有人就反戈一击。指向当下时代以及生活的恶性现实,这种有责任的担当意识促使瓦刀的诗歌情感沉痛凝重,诗歌的言语从骨子里拷打而出,不流俗,不无病呻吟。这种气格指向的就是瓦刀诗人特有的话语气质——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使得他不自由的指向了拷打时事的层面,且给以无情的嘲讽与回击:“一只青蛙放弃河流跳进枯井是荒谬的 /像诗而优则仕的人一样荒谬/仕而忧则诗的人也是荒谬的/在人为稻粱谋的时代是缘木求鱼” 而后一句直接批评到“荒谬的事在这个国度随处可见——守株待兔的,拔苗助长的/刻舟求剑的,画蛇添足的/好高骛远,是另外一种荒谬”这种缘事而推的叙法,使得诗歌推波助澜,气象高远。

    可以看得出瓦刀诗人的骨子里有着深厚的士人情怀。这使得他的诗歌无形之中都指向了对时事的关心,对灵魂的拷打,对现实的讥讽。这个似乎不由他自己的决定,因为骨子里的东西已在潜意识抑或前意识中早已形成。比如古代诗人屈原和杜甫,他们的诗歌情感说到底不是受诗人自己的掌控。他们提起笔下几字,要写什么要抒发什么,不再是由自己而定,而是由诗歌本身而定。而诗歌本身指向的无疑就是诗人的前意识抑或潜意识中早已冥冥而定的,所以有时候不是诗人掌控诗歌,而是诗歌在掌控诗人。但是要达到这一点,诗人必须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即在场身份抑或存在于自我的一种存在当中,是自己的诗歌呈现出自我特有的生命本真体验抑或是自己独特的精,气,神。不妨再看他的一首小诗:

过青海湖

当心间区传来阵阵隐痛
我知道我已抵达难以抗拒的海拔
在这旷达的尘世
人们习惯将苦难转化为苦痛
再喊出来;我更愿意
把苦痛变成苦难,咽下去
这就是我,这就是明知自己是错的
宁愿一错再错的我

独自向着湖水狂奔
就像唐塔妄图融化在蓝天
我把疲惫抛在了脑后
我把同伴抛在了身后
如果我能把自己也抛在身后
我就跳进面前这幽深的湛蓝里

而我只能以沉默的方式
与这万顷碧波保持一个人的距离
远方天际与湖面触碰的地方
是一张来自远古的嘴唇,缓缓
吐出一只古典主义的帆船

旅行,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
就像一个人的苦难史
带着不可言说的悲欣交加
此刻,不管谁来到这湖边
来到我身旁,我都会报以微笑
之后,扭头便走


    我之所以谈论这一首诗,是因为这首诗歌指向的不单单是口语的言说特点。而是口语诗歌面临的非常值得探讨的命题——口语诗歌的反象(反意象)问题。这是由口语诗人伊沙提出并在创作中大力推行的一种新型的诗歌理念,当然被大量的伊沙追随者所采纳。当然,采纳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反意象诗歌不存在难度,而意象式的言说是难上加难。而口语诗歌本身要求就很高,如果在口语诗歌中再加入象,自然是难上艰难。那么伊沙及其追随者一致反象,并不是因为口语诗歌反象之后更加的口语化,更加的精炼简洁。而是他们想更简单地抵达诗歌,但是他们错了。因为实质上用象来言说,口语诗歌更好写,而反象之后的单一言说的口语诗歌更难写。而且他们认为言说型的口语诗和意象诗歌类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他们又错了,不妨举一个例子。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典型的一种言说结构例型诗歌,即采用口语式的言理方式来阐明道理。但是诗歌之中有意象,而且是借助意象来简单的阐明了要说的道理。这说明口语诗歌和意象根本不冲突也不矛盾,而固执的认为口语诗就是要反意象,这种理念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诗歌不是简单的概念理念抑或哲学逻辑,诗歌要求用形象来传递诗性。什么是形象,就是有形有象(相),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得到体会得到。但是,当今的口语诗歌创作者偏偏要反象,实在是舍本求末。有那么一天,他们会发现这是多么的浅薄和愚蠢。我们不妨来看瓦刀诗人的这一首小诗。

    “(我)独自向着湖水狂奔/就像唐塔妄图融化在蓝天”可以看得出诗人用了意象,而且意象还自我呈现了——唐塔妄图融化在蓝天。“(我)独自向着湖水狂奔”,我的感受我不说,我让“唐塔妄图融化在蓝天”自己去呈现。多省事,为什么要一个劲的要说呢?人们常说好的诗歌不是诗人站出来说话,而是语言在言语——让象自己去呈现。可是,而今的大多口语诗歌创作者真是口水一把一把的掉,半点诗性(意)也没有。他们还得意忘形,以为自己在坚守真理,实在是可笑之极。再看“我把疲惫抛在了脑后/我把同伴抛在了身后/如果我能把自己也抛在身后/我就跳进面前这幽深的湛蓝里”尤其“如果我能把自己也抛在身后/我就跳进面前这幽深的湛蓝里”多好的诗句。而且诗人由“把疲惫抛在了脑后”到“把同伴抛在了身后”再到“把自己也抛在身后”,整个诗意过渡的自然,平稳,又张力自足。但是这一句之中,诗人也用了一种诱人的意象——“湛蓝”,而且是“幽深的湛蓝里”。这说明口语诗歌如果和意象相融合,诗歌的审美境界更是高一筹。可惜,大多数口语诗人们不这样认为。他们宁可被口水淹死,也不理会意象这棵救命的稻草。这是废象口语诗歌创作者的悲哀。不妨在看一首:

瓷 器

古老的瓷器,落满灰尘
有人试图擦亮它,占领它
有人企图粉碎它,重新烧制
围着它争吵不休的人
一代又一代。来了,走了
瓷器,愈来愈古老
不谙世事的姿态,落满灰尘

这首诗歌的题目非常醒目,毫不疑问。这就是一个意象,而且是诗歌的被表现对象。当然,全诗是采用口语来传达诗性的,但依然可以看得出诗人还是用了意象——“落满灰尘”。既然用了意象,意象就自然指向诗人特有的那一份唯一的所指。所以,试图在口语诗歌上来排斥抑或反对意象,最终无疑都讲被意象所嘲弄。当然,瓦刀诗人的口语诗歌还没有废象,这是让人欣慰的。同样,在瓦刀另一首诗歌中,依然能看出同样的现象——那就是诗人采取了言说加意象式的诗歌结构,使诗性呈现的更到位。因为意象的运用,会使诗歌无形间抵达一种象外之意。且看:

一粒种子的十四行


迷惘的人啊,请继续迷惘
像一粒深埋土里的种子
那黑漆漆的绝望
才是彻头彻尾的迷惘
一粒种子不选择冬天
破土而出
它宁愿忍受迷惘,也不容忍
满目萧瑟,遍地荒凉
一粒错过春天,错过
被收割的种子依然怀揣梦想
没有梦想,就不配迷惘
比如我,刚想做梦
总有来历不明的风,吹走
覆盖我身上的浅浅的土壤

“迷惘的人啊,请继续迷惘/像一粒深埋土里的种子”诗人要说什么,诗人没说什么;诗人没说什么,诗人说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指涉性,无疑是用了象。所以,口语诗歌和意象不排斥。相反,意象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会使口语化的诗歌诗意更饱满。瓦刀诗人的诗歌自觉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是我对瓦刀诗人的口语诗歌的在场身份以及口语言说与意象的相融做了一次小探讨,瓦刀诗人的口语诗歌很好地找到了适合自己言说的口气和在场身份,也使得自己的诗歌能和意象相结合。这都是瓦刀诗人诗歌所体现出的诗学感悟和理念,当然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需诗人再坚守再磨炼。诗学无止境,还希望瓦刀诗人再坚守磨刀铺,砺出更亮更锋利的一把诗歌快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7-7 09:48 | 只看该作者
言说有理,阐述有据。学习了,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7-7 20: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论述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7-9 18:0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21: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张老师,夏日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21: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21:26 | 只看该作者
竹林风幽 发表于 2016-7-7 09:48
言说有理,阐述有据。学习了,问好。

嗯,谢谢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7-11 19: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8 04: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