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崔国发 于 2016-7-9 16:23 编辑
介入性·吸附力·素朴心·平常道
--评《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
◎崔国发
摘 要:文章从介入性、吸附力、素朴心、平常道等方面,对《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创作进行了条分缕析。对现实本相的深切观照,对生活镜相的深广统摄,对心灵真相的深挚抒发,对事物众相的深刻体验,大致形成了蔡旭散文诗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蔡旭;散文诗;介入性;吸附力;素朴心;平常道
在散文诗界,蔡旭是一个敢立生活涛头抒写现实的弄潮儿。他总是以敏锐、机智而自在的眼光打量波澜壮阔的年代,在温暖的河流中,让自己的情感顺流而下,或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让盛大而丰盈的内心景观,沉淀出思想的晶粒,激荡起心底的浪花。他的散文诗妙就妙在,能够在简单的生活中揭示现实的复杂性,在熟悉的风景中发现小小的陌生,在升起的炊烟中熏陶人间的烟火,在椰风的轻唱中谛听生命的活力。他那貌似随性而不经意的华章,于轻松自然中呈示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力;他那对灵魂叙事的持久关注,于幽隐精微中展露对生活世界强大的吸附力;他自称“不退休散文诗人”,于追问探索中凸现对精神世界旺盛的创造力;他那心存谦卑而敬畏万物的胸怀,于细微素朴中尽显对心灵世界温暖的亲和力;他提出“散文为体诗为魂”,于谨严通透中对艺术世界尤其是对散文诗本质特征高度的概括力,无不为还原散文诗的本来面目、捍卫散文诗作为一种文体独立的尊严,提供了一种正能量。蔡旭的在场书写告诉我们,在丰饶之海的广袤中,“沉下去”而不是“浮上来”,介入当代生活,融入现场而不逃离现场,或许就能使散文诗作品别开生面,别具洞天,别有风神。
蔡旭迄今已出版散文诗集二十五本,真可谓著作等身,可赞可叹。综观近期出版的《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我个人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他散文诗创作鲜明的特色:
一、介入性:对现实本相的深切观照
散文诗并不意味着可以走向一种虚浮之美。凌空蹈虚,不食人间烟火,试图寻求贵族化的傲慢以及固守对现实性疏离的偏见,为赋新词强说愁,或在乌托邦的写作中沉湎于“生活在别处”的自恋,甚至于选择对栩栩如生的现实本相的遮蔽,企图获得鹤立鸡群式的所谓高雅与奢华--果真如此,或许只能使散文诗在歧路徊徨或在荒坡流浪,难以获致大的繁荣与发展。与之相反,荷兰诗人凯·斯希普斯认为,诗歌应该让现实和事实自己说话,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观察事物的新视角。爱尔兰诗人希尼也特别善于从切身经验中挖掘出诗意;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尔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作品多表现现实主题。①他们的诗歌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一条重要的经验便是对现实的“介入”。在“介入性”上,蔡旭的散文诗也是这样,通过对现实本相的深切观照,在与现实摩荡冲突中,深刻注解了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从而使作品具有亲切、家常的性质以及温暖、朴素的气质。无论是“市声录”还是“故园梦”,无论是“广西情”还是“椰风吹”,无论是“读天下”还是“心散步”,无论是“人物廊”还是“师友们”,诗人所见所闻所历所睹,皆能于散文诗中聚焦现实,并在与现实的对话中呈现或提升它的责任,包括对尘世生活的道德批判责任,进而发挥散文诗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武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蔡旭的散文诗是贴近时代的写作,他并未像某些散文诗人那样,沉溺于个人的小情小调或内心冲突之中,并未使散文诗因伴随着精神的萎靡不振而成为孤芳自赏的心灵鸡汤,而是如诗人刘立云所说的“主动沉入现实的激流中”,努力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新的创作路径,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声音洪亮的精神证词。正是因为散文诗有了如此的“沉入”或“介入”,才让蔡旭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甚至于连街上流行的黄书包、水写布、婚纱照、染发、T型台、椰林寨与高跟鞋、天桥与斑马线、小区的假山、一条被污染的河的得救、机关大楼的树等都纷纷入诗,这些现实中习见的事物,经由诗人的深切观照、深度提炼与深意发掘,蓦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引发读者的哲思启迪与深刻思考。如他写《一棵树》:“从乡下走来。只因长得人高马大,安排在机关大楼门前。/绿化了城市的天空,引来几许赞赏的目光。/一些同样从乡下走来,却在街道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树木,不由得暗叹起自己的命,还有失落的运。/大树却有自知之明。它们的差别,只是一百步与五十步。/它知道自己只能站在门口,却进不到大楼里去。/没有那本户口簿呀,你就当不了楼里的人。/只能当保安。”这章散文诗看上去是咏树,其实是在写人,是透过树来写人,人树合一,相映而生理趣,特别是让我们读到,人的命运,正如这“一棵树”,虽“人高马大”却因社会阶层的分野而有霄壤之别,有人端坐大楼内,而他(“它”)“只能当保安”,徒唤奈何,徒生“暗叹”,徒增“失落”之感。诗人从“一棵树”生发下去,通过人与树的观照,令人联想到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生命的困惑与挣扎,分享艰难时的别无选择等丰富的潜台词,实现了写实与写意、近而远、浅而深的高度统一。这便是对现实介入而对现代人生存状态所做的文学观照所高扬的批判精神与醒世的力量所在。
二、吸附力:对生活镜相的深广统摄
散文诗有时不妨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生存状态中赋之以原色、本色与本真之美。如何从生活本色和生活镜相的多重结构中,统摄散文诗人深广的视野、新的寻找与关注?蔡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范型。散文诗人唯有熟悉和丰富生活感知,深切地把握生活真谛,作品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才不会成为空洞而虚伪的豪言壮语,而恰恰能够于求实求真中对接火热的生活场域、承续人本的道德关怀,诗人也恰恰能够以谦卑的姿态与自然、社会和真实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美国诗人威廉斯认为,只要善于捕捉和提炼,生活中极琐碎的细节都有其美学价值,都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所谓天下无事不可入诗也。就连现代主义大师加缪一九五七年也在厄普萨拉大学演讲时说:“没有现实,艺术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因此,文学应当“表达我们大家都密切相关的现实”,他还告诫文学家,“一旦与自己的社会相隔绝,他就只能创作出形式主义和抽象的作品。”②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作家必须做到,使自己与生活打成一片,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如恩格斯所说的“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就像蔡旭先生的散文诗创作,一直以来,他对生活镜相进行了深广的摄取,对于生活如海绵一样具有强大的“吸附力”,一以贯之地记录日常生活的细微与精彩,他的散文诗让我们领略到了真正的朴素,不玄不虚,不假不伪,几乎全是日常生活的平凡的写照。如他写的《空椅子》:“这把椅子一直空着。/它与围坐大圆桌的其它十一把椅子,又同又不同。/相同的都是椅子,不同的是它的位置。/正对墙上的大彩电,被称为主座又叫首席。/拥簇着众多的目光与祝词,及所有酒杯的向往。/许多人都想坐,又不敢坐。/都是有身份的人,无须安排,各自坐准了自己的椅子。/坐错了座次要犯忌的。/如果不懂规矩地乱坐乱撞,可能下次连椅子都没有了。/这把椅子一直空着。/据说要坐这把椅子的人,迟迟没有出现。/也许什么时候会突然驾到,也许就这样虚位以待。/也许有许多椅子轮着等他去坐。/直到所有菜都上齐了,快冷了;直到所有酒杯,终于高高举起——/这把椅子仍在空着。/一直空着。”从这章散文诗所写的题材来看,蔡旭对生活的深观细察真的是入木三分!他从一个饭局上小小的“椅子”写起,吃饭聚会,原本是一件乐事,没想到,就连小小的座次也让赴宴者感到心累,感到纠结,从中折射出人的地位、身份的界限森严之无所不在,等级制、潜规则、老规矩与旧秩序覆盖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时宁肯“虚位以待”也不能因“乱坐乱撞”而犯忌,在这里,“椅子”已成为文化批判的载体,有时,一个小小的物件也会使人产生不快而失却人格的尊严。英国诗人麦凯格说,诗歌创作并不神秘,就如同制作一把椅子那样寻常。这种平常的心态,反倒让诗人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了无限的诗意。为此,蔡旭在他的散文诗集《熟悉的风景》自序时这样表白:“我们日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惊涛骇浪,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甚至平庸,难得有惊心动魄、大发诗兴的时辰。不过,细碎、单调、平常,似是循环往复的熟悉的日子,也会有不同,有变化,有意外,有细微的差别与难得的新鲜。为此,从平淡中找出味道,从熟悉中找出陌生,找出一点小小的新意,或小小的趣意,或小小的诗意,或小小的美意,或小小的得意,就成了我这样的写作者的一门功课。”我们再读他收录在“简生活”一辑中的《充电》,诗中是写手机充电的情形,结尾一下转到给自己充电:“每天早上充电的那一个小时,我也享受着与手机同等的待遇。/摊开书本,好让我保留着——/可持续使用的可能。”人也是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加油的。这章散文诗,字里行间能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与醍醐灌顶式的提醒。诗人“发现的喜悦与美的回味”从何而来?我想,还是缤纷多彩生活的竞相触发。诗人对生活经验的强力“吸附”,对生活镜相的深广统摄,终会使他的散文诗平中见奇,由浅入深,淡而有至味。
三、素朴心:对心灵真相的深挚抒发
蔡旭的散文诗,虽多以平静的口语叙述,自然而然地流露着生活的诗意,但与此同时,他也怀着对故土、对亲人、对挚友的赤子之心,力求用素朴而美好的情感和深邃而启智的思绪打动人心。诗人抒情地吟唱社会与人生,强调“抒情是散文诗的基本职能”③,没有抒情就没有散文诗,散文诗需要更好地抒情,他很喜欢“在我心中散步”,让“我”在作品中出场,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直达心灵的真相。诗人就散文诗创作问题曾接受过诗人汪志鑫的采访,他说:“我在写作时,常要寻找一个角度,寻找最能启动激情、引发联想的一个点,也可说是感情的爆发点,往往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此景,就会引发情绪的畅流。”他所说的“情绪的流淌”,实际上便是对心灵真相与浓郁情愫的深挚抒发。从《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中,我们欣喜地感同身受,《故园梦》专辑是对乡情亲情的深挚倾诉,《师友们》专辑即是对散文诗坛师友的深情厚谊的真实抒发,《读天下》专辑也对自然山川名景胜迹的深切感怀,其它专辑的散文诗作品也无不充溢着生活浓郁的情趣。诗人写母爱亲情,在《那一双眼神》中写道:“那一双慈爱、热盼、祝福与叮咛,在我面前一级级升高起来。/让温暖与悲凉的激流同时从我胸中涌起,在楼梯转角处,终于淹没了我的眼睛。”夺眶而出的热泪,是因为看到母亲那一双无比慈爱的眼神而汩汩流出;再如诗人在写创作手记时曾引用的《家传美味》,即流露出这样的情感之美。“此后我每次回到家乡,姐姐都给我做这道菜。/她知道我喜欢,我知道她也喜欢。/吃着吃着,我们便不再说话。/筷子也停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中的亲情所系,是因为诗人及其姐姐都喜欢母亲生前做的那道名菜“萝卜干炒鸡”,一次又一次地品尝着家传美味,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亦与日俱增。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创作体会时说,他用的是平淡的描述、朴实的文字,及顺着情感流淌的流畅的句子。著名散文诗人周庆荣点评说,这章散文诗缓缓地压制情感的浓烈,以目光为中心叙述母亲的爱,当读到她的目光已经走进地下,非常感动。同时,诗人也善于写友情,如在《新年短信》中,他这样写道:“一句句感恩的回声喷薄而出。/用心的回音壁,我一条条反馈感谢与祝愿。/忙碌的手指弹响快乐的心情。/谢绝大街流行的隽语锦句,我用最简单朴素的表达。/告别一秒钟搞定的群发手段,我一个个回复。/一条条风雨兼程,快递专送。/所有爱我的人,一个也不能少--/我要一个一个地,再爱一遍。”诗人在这里,通过发新年短信来写深挚的友情,不是采取群发应景的方式,而是不厌其烦地逐个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传导一种简单、朴素、真诚的感情,不动声色,一种友爱便呼之欲出,寄慨遥深。难怪诗人在谈到“散文诗的三要素”(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时,把“抒情”作为第一要素,可见其对于抒情的格外看重。
四、平常道:对事物众相的深刻体验
蔡旭的散文诗创作,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大道至简,“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幸福”,他的散文诗写的都是简单的生活、熟悉的风景、生活的炊烟。他深知,平常心是道,首先要求诗人贴近平常,置身于平常,就像温暖的河流那样平静、淡泊而自在地流动着。他的一颗诗心,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享有自性,逍遥而游,率性而行,本着平常之心,与事物众相和谐相处,物我齐一,始终保存一份生命的真实,所以能够于深度体察万物中澈见心性,了悟情理,其智慧与人生境界也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他在《不需要走红的青椒》中写道:“好在它明白,并不是所有椒类都能走红。/也并不是所有椒类都需要走红。/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它本分地青着。青得坦然,自足,心安理得。/它又努力着。以生命的颜色,青春的姿态,做最好的自己。”平常的青椒,在蔡旭的笔下是如此的“本分”、“坦然”、“自足”与“心安理得”,从一开始,它就“有自己的定位”,并非能走红,也未必要走红,能够“青”出“生命的颜色,青春的姿态”,心本一切具足,不驰心外求,一样可以因为它“鲜嫩、清甜、爽脆”而得“道”,道即平常心,道即是诗人对事物深刻体验所悟出的哲理,为此,蔡旭提出的“散文诗三要素”之一,即“哲理”,他说:“哲理是散文诗的灵魂。再短小的散文诗,也要有思想,有寓意。好的散文诗,就更要有深刻的、新颖的思想。它应有对生活的体验、思索与评价,让读者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惊喜。”有了哲理,有了“道”,即使所写的事物再平常,语言再平淡,也同样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再看诗人如何看《筷子》,诗的结尾写道:“就这样过着多好啊!一起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依为命;一起风花雪月,风雨兼程;一起青春,一起慢慢变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的生活,诗意地栖居。”斯乃寻常习见的筷子,“出双入对,形影相随”的筷子,“遇到香喷喷甜滋滋,共享津津有味/碰上咸酸苦辣,也共尝有难同当”的筷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有挑拣的机会,便心照不宣地拨开柳暗花明,夹住最佳答案”的筷子,能有如此随顺自然的修为和如此圆融美满的因缘--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可见,道在心中,道在你我,道与你我(有缘人)根本不分,所以一双普通的“筷子”才能够“一起风花雪月,风雨兼程;一起青春,一起慢慢变老”,一起“平淡的生活,诗意地栖居。”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典故。据说赵州曾问南泉道:“什么是道?”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赵州进一步问:“什么是平常心呢?”南泉的回答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了这份心,出双成对的“筷子”当然就能“一起风花雪月,风雨兼程”。散文诗如何才能征服人心,我以为至少有一条,那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事物众相进行深刻体验,有的时候看起来散文诗好像是很简单地在表达日常生活的客观事物,却因为有所发现、有所顿悟、一读就懂、越想越深而愈益增加心灵的厚度的哲理的深度,诚如著名诗人于坚所言:“最好的诗表面上看上去只是表述平常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当中使你感悟到有很多超越于现象本身的东西,隐藏在这个现象周围的幽暗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当然是所谓理论无法分析的东西。”④。这样的“东西”在蔡旭的《诗寓言》专辑中比比皆是,如书的最后一首《日子》,诗的主角是一对钥匙与锁,开头便写道:“一把锁守住大门。/独守空房,必须耐得住无穷的寂寞。”由锁钥及人,人又何尝不如是呢?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相互专注的持守中修道养心,有情人又何必朝朝暮暮。即使是悲欢离合,“每一天都要分离”、“为了养活爱”,正如钥匙与锁,也依然是“每一晚早早回家。回家,有爱的港湾”,依然能获得那一份执著而温馨的“爱”,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祈盼的平常的“日子”,或许就是这平常的日子,平常的爱,才是我们要过的真实的生活。平常心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有了平常道,我们就可以保持一种淡泊清静的心境,守住一片温馨的宁静,心平气和地做自己的事情,勤勤恳恳地写自己的散文诗,安安逸逸地过自己的日子,以清醒的理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人生的岁月。蔡旭便是这样,从事物众相中赋比兴,他善于“浸透诗情的哲理,在散文诗中或者不动声色地让人感悟,或者水到渠成地自然流露,或者以警句的形式一字字打进读者的心底。”⑤他这样说到了,自己也真正做到了。
《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是蔡旭半个世纪散文诗创作智慧、才情与心血的结晶,更是他奉献给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具有艺术生命力的精品力作。蔡旭的书写直面现实与日常生活,以记录生活的丰富性、平凡性与当下性自成高格,为散文诗如何干预生活、关注现实、感悟人生、发掘诗性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
注释:
①高兴主编:《诗歌中的诗歌》,南京:译林出版社年2010年版,第140、242、253页。
②张韧:《文学星空的求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③蔡旭:《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④于坚:《还乡的可能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81页。
⑤蔡旭:《生活的炊烟》,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原载《语言与文化研究》(第3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