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诗集出版:启发大家从生活细微出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2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诗集出版:启发大家从生活细微出发






  据京华时报2016年08月06日消息 2013年8月30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因突发疾病在都柏林一家医院离世,享年74岁。三年后,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大雅诗丛”引进出版了希尼晚年的三部重要诗集《电灯光》《区线与环线》《人之链》。

  译者之一的杨铁军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希尼的“语调”,这位诗人的语调不是高昂的,而是永远像一个亲切的人在跟你说话。相比之下,国内一些诗人把个人塑造成一个对抗者的形象,而希尼的诗会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东西。

  □关于诗集

  筹备三年出版三部诗集

  此前内地出版社系统引进希尼的作品并不多,比较知名的为作家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希尼诗文集》。这次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希尼系列”总共有5种,包括获诺奖之前10部诗集的精选集《开垦地:诗选1966-1996》和《踏脚石:希尼访谈录》,以及他获诺奖之后的三部短诗集《电灯光》《区线与环线》《人之链》。

  目前,这三部短诗集已经面市。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卢培钊表示,这三部诗集从2013年开始着手出版,到现在花了三年多时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感谢这套书的译者黄灿然、杨铁军、雷武铃、王敖四位先生。目前出版的三个译稿,都经过了反复修订,只要一看译后记就能感受到。比如《电灯光》,杨铁军老师说,很多句子都在脑子里背过了。”

  其中,杨铁军翻译的《电灯光》是希尼的第11部诗集,这本薄薄的诗集几乎囊括了所有诗歌体裁:抒情诗、哀歌、十四行、歌谣、史诗、翻译、沉思性的组诗等,贯穿始终的主题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在个人生活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宽到爱尔兰的泥沼、政治现实和文学传统的广阔天地。

  雷武铃翻译的《区线与环线》是希尼的第12部诗集,曾获得英语世界最负盛名的诗歌奖艾略特奖,这部诗集既有对当前世界最严峻的政治问题的关注,也有对前辈诗人的致敬和缅怀,但起支撑作用的,还是诗人一贯对自己从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的人与事的回忆与记录。

  王敖翻译的《人之链》则是希尼的最后一部诗集,曾获得《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诗集、格里芬诗歌奖等。诗集立足于诗人晚年,深入过去找回经历中的每一次启示和证明。其核心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形象:人与人拉起手站在一起,逐渐连成一片,跨越时空蔓延而去。此外,黄灿然翻译的《开垦地:诗选1966-1996》和雷武铃翻译的《踏脚石:希尼访谈录》将于近期出版。

  □译者解读

  希尼启发大家从生活细微出发

  诗人、翻译家杨铁军现居美国,他觉得翻译希尼的诗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诗人的“语调”。他说:“希尼的语调,从来不是很高昂的。不管他说什么,你永远不会看到一个高大的希尼,在他所说的事情之上涌现,他永远像一个很亲切的人在跟你说话,你不可能把他塑造成一个牺牲者、英雄的形象。我有感于当下的诗歌写作,一些中国诗人把个人塑造成一个对抗者的形象,这在我看来是不太真实的。所以,希尼的这些诗集翻译过来,希望向大家呈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翻译过程中,杨铁军注重诗歌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的不少翻译,都把原诗抹平了,就是说他想做到非常的光滑自然,很多时候是把原诗抹了一层腻子,你翻译成了汉语,很多东西都看不到了。”在《电灯光》中,杨铁军做了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大多是一些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他希望读者根据这些材料能够看到希尼“内在的逻辑”。

  通过希尼的作品如何看待这个人?杨铁军用“恐怖”来形容,他觉得希尼正如中国的孔子,是一位圣人。“在他的诗歌里,他永远站在一个正确的地方,他从来没有犯错,这不是演的,他真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真诚的。”而这些“正确”体现在希尼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挖掘上,比如他写一个朋友儿子的葬礼,写的全都是生活中的事情,“他当然也写流血、暴力,但都是截取一点,比如说血从后挡板中流出来,他从来没有发表一个对世界的看法。”

  在杨铁军看来,阅读希尼的作品可以看到“现代诗”原有的样子,而不是所谓的“像诗的诗”。另外,希尼也启发中国诗人,从生活的细微处出发,去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

  他是个既土气又洋气的诗人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雷武铃翻译完《区线与环线》之后,写了一篇长长的后记。与杨铁军类似,他觉得阅读和翻译希尼的诗歌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在大学中文系“文学史”体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雷武铃来说,纠正了他对西方诗歌流派、运动思潮的标签化认识,重建了对西方现代诗歌的认识。此外,还有对希尼作品本身的政治、伦理性,语言艺术的认识等。

  雷武铃觉得希尼是一个既土气又洋气的诗人,他的土气体现在对于成长地方的忠诚,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根基。挖泥炭、种土豆、捕鱼、牵牛配种、打铁等,这些生产活动在希尼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正如他在给傅浩的信中所说:“这些诗的作者是在山地乡间的一个农场开始生活的,我的大多数作品都基于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的记忆。”

  另一方面,希尼又非常洋气,“希尼对但丁的诗、对维吉尔的诗,对《贝奥武甫》这样的英雄史诗,他都有过翻译。他对古希腊悲剧,如索福克勒斯的理解,也是非常深的,他对莎士比亚的引用,各种典故的化用等等,这都是他洋气的一面。”雷武铃觉得希尼是一个立足地方,同时又对整个欧洲文明、整个欧洲诗歌传统非常精熟的一个人,“希尼可不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不是一个乡下的‘土八路’。他不是没有见识的人,没有出过门的人,他有他的选择、判别,他有他的决定。”

  ■链接

  希尼是谁?

  谢默斯·希尼(SeamusHeaney,1939—2013),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39年生于北爱尔兰德里郡,1961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当过中学教师和母校的文学教师。二十多岁即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闻名诗坛。

  1972年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诗学教授。获艾略特诗歌奖、毛姆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等系列重要奖项。1995年因其“作品洋溢着的抒情之美,以及对伦理的深刻理解,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奇迹和历史的现实存在”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继叶芝之后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

  ■诗歌选摘

  《诗人对铁匠说》

  谢默斯,给我打一件随身下地的东西,

  一件适合挖土和锄地的工具,

  轻便,靠着舒服,下铲或上提都省力,

  抛光漂亮,修饰,使用都很合手。

  在刃片的闪光中不能有铁锤的痕迹。

  要能握紧,有弹性,适合承受重压,

  柄杆要紧紧塞进承窝,要极其笔直,

  我要一直用着它直到我倒下,从不抱怨。

  铁板和它的边缘都不能有皱痕或弯曲——

  我要看着它在铁砧上打成形在锉刀下变锋利;

  木头的纹理和柄杆的线条要完美相配,

  最重要的是,它的声响,要像钟声一样甜美。

  ——选自《区线与环线》

  ■雷武铃解读

  希尼的诗,光读一遍,效果出不来,因为它太复杂了。诗中的铁匠就叫谢默斯,和希尼的名字是一样的。这首诗里面有一点幽默,语气非常轻松,一个人要打一个铁锹,结果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什么都要做得好,他最后还说“最重要的是,它的声响,要像钟声一样甜美”。这是表面,而它隐含下面的一个意思是说,这种追求,也是对诗歌、或者对语言的一个要求,他要求形式上、音韵上都很优美,这首诗整个逻辑都是这样的。 原标题:希尼的诗就像一个亲切的人在跟你说话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4 07: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