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读殷晓媛
衡:《喧哗或隐秘的交流电》
衡:《喧哗或隐秘的交流电》
文/殷晓媛
你问沙滩上披灰蓝大衣的人:何谓意志?
他在沙上,用手指画下正弦波形,旋即用波浪
抹去。一小瓶盖醋,和蔬果的若干卡路里
在你胸腔内吐出火舌,此时你转过身躯
正好看到蛇在遁逃。昨夜,在回家路上
那个女人仍然拒绝你,触碰她手中
滴着雨的小提琴。“别动,懂吗?只有一条
是零线,但你是分辨不出来的。”她诡异地笑着
跑上了楼。那条演出中断掉的弦
拖在身后很远,粗如纤绳。你很困惑,你站在楼下
把手中的那个铜币弹向半空,听到它
急速旋转的嗡嗡声,弱拍与强拍
彼此交替。下雨和涨潮,只是方向不同的泛滥。
你们需要十四天翻晒帆布渔网,把水
归零。山形、气温、来自高处的光亮
和你的男性气质。到了地球另一头
你就把它们翻过来穿。
殷晓媛创建百科诗派,动辄上万行长诗,几部写下来,一个诗歌王国就凭空"捏造"出来。
大多数人如我一样,对于不熟悉的殷晓媛兼容百科的后现代文本,感觉篇幅太大,即使想了解,也是无从下牙。
坦白地说,我只读过她长诗的不到50行句子,另外,读过一两篇别人的评论文字。
她旗下招揽几个志同道合之士,鼓捣百科诗派,进行理论建设和文本实践,俨然一个诗歌阵营。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科技的宇宙观,方法论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似乎这种现代演进又在与古老文明的根部,发生幽暗的纠葛和交流,也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西方现代文明与古老东方传统之间,发生的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现在,关键问题是殷晓媛长诗是奇幻文学作品,还是史诗性的作品?前者只有通俗娱乐价值,后者则是人类情志崭新的地平线。
我认为,殷晓媛百科诗派的创作,情况会介于两者之间,不过,由于她的诗人才华,让我倾向于正面评价。
只是我没有阅读她的大部头,所以,对于她的创作实践的脉络和价值,无法给出一个评估。
我常想等有机缘,在某名山半山腰找到一个院落有梅花的小寺庙栖身,花个一年半载读读她的长诗,隆冬季节,大雪封山,火炉边喝着烧酒啃着野兔,滋味一定不错。也就是说,阅读殷晓媛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一个必需有的经历,就像江湖上的武功高手,你不真正了解她,就存在一份恐惧和危险,对于骄傲的诗人来说,这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喧哗或隐秘的交流电》是殷晓媛为数不多的短诗,这首短诗的题目用喧哗和隐秘两种对立状态的词汇形容交流电。
百度:交流电(alternating[ˈɔltərˌneɪt] current[ˈkɚrənt, ˈkʌr-]),简称为AC。交流电也称“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流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为交流电。它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电流。正弦电流(sine current)指按正弦规律随时间变化的交变电流,表达式为 i=Imsin(ωt+ψi) 。工程上,常用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表示其大小。当发现了电磁感应后,产生交流电流的方法则被发现。早期的成品由麦可·法拉第与波利特·皮克西等人开发出来。其中,波利特·皮克西Hippolyte Pixii于1832年基于麦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的原理制造了第一台交流电机。
我虽然学过物理,但是,即使百度后对交流电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大多数人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大概知道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直流电,手电筒用的电池,电流方向和流量是恒定不变的,而交流电则是变化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诗歌怎么说。
你问沙滩上披灰蓝大衣的人:何谓意志?
他在沙上,用手指画下正弦波形,旋即用波浪
抹去。一小瓶盖醋,和蔬果的若干卡路里
在你胸腔内吐出火舌,此时你转过身躯
正好看到蛇在遁逃。昨夜,在回家路上
正弦波形,随后用波浪抹去。这是意志?百度意志,篇幅很大。意志这个词可不简单,它是一个哲学词汇,与精神分析学相邻。我取一点贴上:
认知情感与意志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我不能陷入物理学的迷途,只是通过百度去初步感受诗歌的门槛,发现诗歌里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在进行诗性交流。意志,生命哲学范畴,正弦波形,随即被波浪抹去,自然哲学范畴。
首句,我猜测就是殷晓媛的诗歌创作总图谱,甚至囊括她的长诗大部头作品。
也就是说,她的生命哲学探索,以自然哲学的面目和框架去构建。她的诗歌魅力,存在于构建的丝丝缕缕的审美匠心,熬煮暧昧幽谧肌腱的沉醉,接通两大悖论领域的皮肤肉体骨骼,这种尝试真是惊险刺激。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和预感。猜测和预感,属于阅读的通常性智力活动,也是评论的一般性智力活动。我绝不能过早用结论性文字,去把握她的文学精神,那是僭越无礼的行为。
我一直痛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陆土腥气,朦胧诗歌以来的语言怪圈。独辟蹊径的自立门户行为,确实是高尚行为。
一小瓶盖醋,和蔬果的若干卡路里
在你胸腔内吐出火舌,此时你转过身躯
正好看到蛇在遁逃。昨夜,在回家路上
诗歌从首段开始就进入深层意象。意志和正弦波,接着出现醋和蔬果的卡路里。醋是酸的,嫉妒心理叫吃醋,酸酸的味觉,人有五味,酸味这种味道很特别,风味尤佳。一般青少年,喜欢甜,那是最没有内涵的味觉,苦味能欣赏,说明有一定的阅历。酸味,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会欣赏,这种味觉本身就是一个暧昧,一个幽灵,它是潜伏隐秘的纠结代名词。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好,那么,另外一个女人会心里泛酸,吃醋,有时候莫名其妙,超出一般常识。
交流电,正弦波也大约如此,你往一个地方走达到高潮,就有人吃醋,莫名其妙地,将你拖拉进入深谷。在你胸腔内吐出火舌,这份异见力量好比吃醋女人胸腔的火舌,相当隐秘也相当强烈。
此时,你该省省了,蛇在逃遁,不要受盅惑,回家吧。
诗歌的确定性,就是你老是念叨世界和生活是直流电,其实,诗歌是不确定的,她是交流电。当你妄想成为独裁者主角的时候,在正弦的最大值,就要慢慢滑落,沉沦波谷,成为贱民草根。
家在哪里?波峰不是,谷底也不是。家其实就是波浪的幅度,这个好像就是交流电的电压强度。
你要有那么大的胸怀能量值,才能支撑起那么大幅度的电压。
那么,我们读完第一段,百科诗派的创作的玄幻作品的映像可以排除了。她是很内在的严肃文学创作,懂得交流电,比懂得水之德的孔子,似乎更理性和严谨。诗性和诗意,从字面上看,都是细腻思辨和情感的交融。
那个女人仍然拒绝你,触碰她手中
滴着雨的小提琴。“别动,懂吗?只有一条
是零线,但你是分辨不出来的。”她诡异地笑着
跑上了楼。那条演出中断掉的弦
拖在身后很远,粗如纤绳。你很困惑,你站在楼下
因为有醋,果真出现拒绝你的女人。她手中滴着雨的小提琴。交流电只能提供一种正弦波能量,那么,小提琴就是提升了的音乐。两个弦是不同的,交流电的弦是规律性的脉冲波动,提琴则是千变万化的乐章。从有序化到生命,依然存在漫长的阶梯。接通交流电,需要有一根零线。零线火线,专指:民用电的供电线路,市电的交流供电电压为220伏特(V)(不同的国家不一样,中国是220V)。它包括一根零线〔N〕和一根火线〔L〕,零线接地(地为零)所以称之为零线。
从意志开始到接通零线,我们好像在沙滩上与哲人,楼梯上与女人,在读一本书,一个侏儒哲人性感女王羊皮卷散发着异样的中世纪味道。人类越愚昧,越爱绝对权力和黄金,倾向暴力征服和血腥虐待,人类越开化文明,越重视道义和价值,倾向温文儒雅,斯文谈吐。但是,粗放狂野和精致文明,也是正弦波,褒贬没有定论。需要一根零线,唯一的零线,才能接通意志做功。
那条演出中断掉的弦
拖在身后很远,粗如纤绳。你很困惑,你站在楼下
她是一个失败的演出者,没有人分辨出唯一的零线。那么,从交流电到提琴的进化,诗歌就驶进孤独的海域。在异性世界和物理世界以及音乐世界,都缺乏分辨零线的人事,那么,主客观的和谐宣告失败,内在和谐也失去平衡。你很困惑,你站在楼下。可以说,你是凡夫子子,站立楼下,看不懂局势。只有楼观台的仙人,才能了解一二。
把手中的那个铜币弹向半空,听到它
急速旋转的嗡嗡声,弱拍与强拍
彼此交替。下雨和涨潮,只是方向不同的泛滥。
你们需要十四天翻晒帆布渔网,把水
归零。山形、气温、来自高处的光亮
第三段,意象转为向半空弹铜币。弱拍与强拍,彼此交替。诗歌意象从抽象昏暗的理性思维地带,过渡到感性明亮领域,像一个慢动作电影画面,音响清脆,画面醒目。接着,诗歌意象自然延伸到下雨和涨潮,下雨和洪水存在联系,下雨与涨潮有必然联系吗?存疑。涨潮似乎与月亮引力有关,与下雨似乎没有关联,对了,只是不同方向的泛滥,不同引力作用的结果。
你们需要十四天翻晒帆布渔网,把水
归零。山形、气温、来自高处的光亮
水太多,那么,就需要晒太阳,把水归零。零线,接通大地,在这里又接通太阳。山形、气温、来自高处的光亮,这句好像是大山里看到日出,大自然中氤氲着生命的气息。
和你的男性气质。到了地球另一头
你就把它们翻过来穿。
坤为母,补偿以男性气质,空间转换到地球的另一头,你就把它们反过来穿。
尾句,大跨度强节奏的时空和内景转换,正好压住了首句的意志和正弦波形的强劲张力,让整个诗歌成为一件玉镯,一块和田墨玉精工琢磨而成。
晓媛诗歌,理性和感性思维交叉互动,局部细腻幽深,意象过渡自然严谨,而且,这一切都是在她的宏大结构大布局里进行,这份诗才真是难得一见。她的诗歌,不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立体纵深的精神镜像,能让我们对熟悉的道德经和易经,做出更贴近原意的领悟。
衡,天平,和谐。读者不能平面化习惯思维去理解阴阳之道,而要全面进入诗歌才能融会贯通。
那根唯一的零线,还像一个充满睿智的谜,藏在诗歌的深处,读者也许在梦里忽然有了答案,还要翻过来穿啊!
法无定法,唯变适从。
一旦停止创作和学习,守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是相当的谬误。
画蛇添足一句,易经的零线既不是大地,也不是太阳,而是太极,以至于无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