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诗人杰弗里·希尔:在娱乐时代见证历史苦难的智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9: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诗人杰弗里·希尔:在娱乐时代见证历史苦难的智者



  近来,英国与欧盟的关系让全世界关注。“悔脱”(Regrexit),成了英国脱欧运动炸出的一堆网络热搜新词中最闪亮的一个。首相辞职,独立党党魁销声匿迹。公投结果公布之后,投了脱欧票的诸多英国民众,纷纷在个人推特上表达了懊悔,有些认为自己因为“轻信了那些谎言”而“后悔得不得了”,有些显然没有把自己的那一票当回事,认为“留欧”早已成定局。

  风暴之眼英国伦敦的一位耄耋老人,与我们一道目睹了这场政治闹剧,两个月前极有可能正梳理着英国的历史,思量着如何措辞,构建一些什么样的意象,如何呈现这种重大集体事件中的政治失序和整个民族自上而下的民权失责。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将之付诸文字,便于6月30日傍晚溘然长逝。这位终其一生都冷眼审视着这个世界,同时将见证历史视为职业使命的长者,便是曾被西方文学研究泰斗哈罗德·布鲁姆誉为“健在的最富生命力的英语诗人”,在当代英美诗坛享有崇高威望的英国当代诗人杰弗里·希尔爵士(Sir Geoffrey Hill)。

  1932年6月18日,希尔出生在英国中西部拥有悠久历史的伍斯特郡的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名普通警员,母亲则出身于“传统的制钉作坊业”世家。希尔少年时代目睹了德军轰炸考文垂的冲天火光,早年求学于牛津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利兹大学任教,曾到非洲短暂执教,后到剑桥大学。年近耳顺赴美国波士顿大学任教,其间与知名批评家克里斯托弗·雷克斯联手创办编辑研究所,年逾古稀返牛津大学执教。

  在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了十五部诗集(包括长诗),获得过包括怀特布莱德图书奖(2006年更名为科斯塔图书奖)在内的一系列知名文学奖项,批评论文集(包含演讲稿)则获得英语文学评论界知名的杜鲁门·坎珀特文学评论奖。诺奖得主北爱诗人谢默斯·希尼2009年接受采访时曾力荐希尔做新一任的桂冠诗人。2010年,希尔高票当选堪称英国学术界桂冠诗人的牛津大学诗歌教授,2012年因对文学的贡献被女王册封爵位。收录六十余年创作生涯作品及未出版的五首长诗定稿的《崩塌的秩序:1952—2012年间的诗作》于2013年出版,被《泰晤士文学增刊》盛赞为“头等重要的作品”。

  作为大屠杀诗歌的代表作,第二部诗集中的《九月之歌》一诗,自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被选入英语国家通用经典教材《诺顿英国文学选集》。该诗以寥寥十四行诗句悼挽了比希尔晚出生一天,却惨遭纳粹屠杀的犹太小孩儿,在抨击纳粹暴力的同时,质疑了后大屠杀时代表征暴力的可能性,拷问了后大屠杀时代用艺术表征历史苦难的道德合法性。前两部诗集《致未死者》和《罗格王》的出版在当时的英语诗坛引来了不小的震动。考究的用词、频繁出现的战争和大屠杀、对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灵视传统的继承,与五六十年代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语言平易,广受大众欢迎的“运动派”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来了一些评论人士的微辞。“晦涩”成了希尔诗歌的一个标签,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作品的暴力主题仍被个别评论家所诟病。

  1971年出版的长诗《默西亚圣歌》以散文诗的样式,将中世纪英格兰民族先驱默西亚古国(疆域涵盖今天的伍斯特郡)黄金时代奥发王的生平与希尔自己的童年回忆交织在一起,在肯定奥发王功绩的同时,反思了摇篮中的帝国文明残暴的一面,同时,歌颂了英国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和坚忍。该诗出版当年便获得了首届怀特布莱德奖和伦敦诗歌基金颁发的巴特莱特奖。清新的文风、对英格兰早期历史的回顾,使该诗成了希尔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希尔也因之获得了“默西亚诗人”的美誉。1978年出版的诗集《熄灯礼拜》则以宗教题材为主,重拾了前两部诗集的文风,出版第二年获得了达夫·库柏奖。其中的组诗《为基督教建筑在英格兰的复兴一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英国历史进行了反思,悼挽了宗教信仰和世俗追求平衡和谐的英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陨落,揭露了英国工业化进程对底层民众福祉的损害,同时反思了大英帝国殖民行动对印度传统文化的破坏。在20世纪后半叶不列颠民族不断式微的情况下,该诗为反思英国民族精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

  1978年,希尔根据散文体英译本改译的诗歌体易卜生剧作《布兰德》出版,并于当年4月在英国国家皇家剧院演出,之后又于1981年和1996年再版。对于希尔的改译,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讨论易卜生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希尔改译的《布兰德》“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好的诗歌体易卜生剧作。”1983年出版的长诗《查理·贝奎慈爱之奥秘》,以在一战中阵亡的法国20世纪初知名诗人贝奎的生平为题材,对“疾恶如仇却一生多舛”的贝奎坚守自身信念以身践道的精神进行了悼挽。该诗代表了希尔诗歌的另一个向度:对坚守自身信念的殉道者的歌颂。

  1998年出版的长诗《爱的凯旋》获得乔蒙德利诗歌奖,2000年出版的长诗《言说!言说!》和2002年出版的长诗《塞恩的林园》则均入围托·斯·艾略特诗歌奖终选名单。不像早期诗作集中于某一事件或人物,《爱的凯旋》将西方整个文明史纳入视野,运用铿锵的诗歌节奏,将西方历史上的多个苦难片段进行拼贴并置,暗示人类文明史的本质不啻是一部血腥暴力史,堪称一部反思西方文明史的史诗。返英之后,希尔出版了一部诗集和三首长诗。美国执教期间和返英后出版的作品,在继续探讨战争、大屠杀、语言、宗教等话题的同时,又增加了对知识分子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的探讨,同时,将批判的目光聚焦到了当下的商业文化。

  在一个语言和文化不断被商业文明侵蚀的时代,希尔让有幸读到他的读者体会到了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完全不同的语言。带着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味道而又不失幽默的英语,他给我们展现的有以他的家乡为底色的自然风光,更多的则是欧洲和英国历史上因暴力而生的苦难片段,其中有无辜的普通受害者,更有坚守自身信念同暴力抗争的殉道者。在一个语言和文化不断平面化大众化的时代,希尔作品的爱好者终究是冷眼观看这个社会的少数人。对此,希尔心知肚明,因为他早已洞察到,麻木人心智的无深度的娱乐是消费社会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丝毫没有妥协,而是愈战愈勇,用带有难度的语言坚守着历史苦难这一创作母题。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语言是“难”而非“晦涩”,难是思之能懂,晦涩则是不知所云。语言本身可以引发思考,带有难度的语言是开启民智的一种有效方式。之所以将反思历史作为创作母题,是因为希尔洞察到娱乐时代遗忘历史的文化健忘是大众心理的一大顽疾。反思苦难历史可以让我们痛定思痛捐弃暴力,重温优秀的民族品质则有利于抵制物质文化的负能量。

  行文至此,让我们再次回到新近的“悔脱欧”事件。虽然希尔教授已经故去,不能再对此次定将载入英国民族史的历史事件发声,但是,他曾多次表示,我们所处的商业文化是社会混乱暴力频仍的根源。他借用19世纪英国艺术家、作家威廉·莫里斯的语汇,将商业文化霸权称为“混乱的财阀统治”。1996年出版的诗集《迦南》中的《致高等法院》一诗,以“一群老鼠冲向落满了鸟的案台”比喻政治集团对经济利益不计后果的趋之若鹜。随后,希尔不无担忧地指出,“英格兰”“根基不稳又空无/内涵就像生石灰”。他毫无征兆地离世前些天所目睹的英国的政治混乱,恰恰验证了他的预言。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必然滋生自私自利,希尔在演讲中曾指出,除了享乐,物化社会中大众心理的另一大特征就是道德感缺失,道德感匮乏必然导致责任心丧失。在这场政治闹剧中,充当棋子最后出人意料反客为主的多数英国大众,似乎又被希尔言中:道德感缺失必然缺乏责任心和行动力,人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必定会沦为受人摆布或游戏人生的“一个物件”(希尔引苏格兰神学家福赛斯语)。

  现任英国桂冠诗人卡洛·安·达菲在希尔逝世后接受《卫报》采访时曾表示:“诗歌中的希尔,是一位在捍卫诗学真理的圣战中寸土不让的圣人和勇士。”希尔不断在诗作中挽救着被商业文化工具化了的英语语言,不断重温着被当代大众遗忘的苦难历史和优秀的民族精神,用诗歌艺术之光照亮了一段段人类和民族的苦难史,为人心浮躁暴力频仍的当下社会,点亮了反思人类文明和人性,从而探寻人类精神出路的火光。  京华网  作者:JN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8 15: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