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是重阳《新华韵谱》好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万修 于 2016-8-29 11:27 编辑

还是重阳《新韵谱》好 !


文/李万修


    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中国诗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自古以来都是有韵律的,所以,“韵”是中国诗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诗的独特标志。为了规范诗韵,历史上出现了多种韵书,如古韵书《平水韵》和后来的《词韵》及现代的《诗韵新编》《十三辙》《现代诗韵》《中华新韵府》等。古韵书早已不适应现代的需要,应当被淘汰。而现代出现的几种韵书却体例不一致,显得繁琐,混乱,多有不当之处。如其一,《诗韵新编》中二波韵含o,uo,三歌韵含e;《十三辙》中梭坡辙含e,o,uo;《现代诗韵》中的歌部又分歌韵含e,波韵含uo;《中华新韵府》中的波韵含o,uo,e 。显得繁杂,混乱。其二,它们的韵部名称(切韵)留有旧韵书的陈迹,选取同韵中的两个字为韵部,将同韵部中的各个不同声母的字混编在一起,且不分四声,没有统一的名目,显得繁杂,混乱。其三,有的韵书按声母表顺序排列,有的按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有的尚不知是按什么顺序排列,显得繁琐,混乱。其四,有些韵书把近韵字合在一起,形成音韵含混,有失韵母的独立性。等等弊端,有待修正。另,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及简化汉字已推广使用半个世纪了,普通话及简化汉字的普及,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影响深远。鉴于此,于1997年5月,重阳编著的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就是《新华韵谱》,简称新韵谱,应运而生。
    重阳《新韵谱》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阳《新韵谱》是根据中国现代汉语拼音普通话韵母,确定为16韵部,它一反以韵部内的一两个字来标示韵部名称(切韵)的旧风,而是以韵母为韵部名称,做到了韵部名称的直接、简明、统一、联贯。
二.重阳《新韵谱》是以汉语拼音韵母的顺序,声母与韵母拼成字例,以《新华字典》为准,按四声选取常用简化汉字编排的,简便、清晰、实用。
三.重阳《新韵谱》近韵适当合并,保持了韵母的独立性和联贯性。
四.重阳《新韵谱》严格分韵,分四声,保持了声韵的清晰度和准确性,避免含混不清。
五.重阳《新韵谱》整体统编,有条有理有据,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具有其它韵书尚不具备的诸多优点。所以说,还是重阳《新韵谱》好!
    (欲知详情,百度索〈重阳新华韵谱〉全文〉即可。)

李万修简介
李万修,男,笔名颂扬,1938年5月生,陕西清涧人。中共党员,大专,中教一级教师,从教三十五年。诗人,中华新韵学会副会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诗作文论千余首(篇),多次参赛获奖,并被收编入数十部诗文集中。出版新韵作品集《巍巍昆侖》和《献给孩子们的古诗译》等。其业绩被载入百部大型辞书中。
通联:810802•青海民和镁厂退休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8-29 13:01 | 只看该作者
颂扬~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8-30 06: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子耕 发表于 2016-8-29 13:01
颂扬~呵呵

老掉牙的僵尸理论,不值一提,不值一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8-31 06:23 | 只看该作者
一.重阳《新韵谱》是根据中国现代汉语拼音普通话韵母,确定为16韵部,它一反以韵部内的一两个字来标示韵部名称(切韵)的旧风,而是以韵母为韵部名称,做到了韵部名称的直接、简明、统一、联贯。
二.重阳《新韵谱》是以汉语拼音韵母的顺序,声母与韵母拼成字例,以《新华字典》为准,按四声选取常用简化汉字编排的,简便、清晰、实用。
三.重阳《新韵谱》近韵适当合并,保持了韵母的独立性和联贯性。
四.重阳《新韵谱》严格分韵,分四声,保持了声韵的清晰度和准确性,避免含混不清。
五.重阳《新韵谱》整体统编,有条有理有据,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具有其它韵书尚不具备的诸多优点。所以说,还是重阳《新韵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7 09:32 | 只看该作者
《还是重阳新韵谱好》  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中国诗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自古以来都是有韵律的,所以,“韵”是中国诗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诗的独特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6 22: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