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月读诗] 明月读诗:但见一颗诗心对生命本真的通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月读诗:但见一颗诗心对生命本真的通透
              ----- 读马新朝的诗

原诗:

一 复合的人

他想独自呆一会,清静一下
他试图剥离自己,把体内众多的人脸,众多的
嗓音,众多的车辆,光,速度,扬尘
剥离下来,但没有成功

他无法成为单一的人
他是一个复合体,混浊,迷茫,独自坐在灯光下
身体仍然是一条交通繁忙的敞开的大街

二  人啊


——人啊,你平静的体内是一个飞沙走石的多事之地

——人啊,即使日常中的一分钟,一小时,或是一天
也都是奇迹,只是微小的沙粒与风的博斗
不会留下印痕。

——只是这些满地的落英和带血的花瓣
被你自己忽略

三  安顿自己

傍晚
空气中含着不安
我能够做的,就是屏着
呼吸,安顿好自己和自己的内心
我要先把内心向西的马路
反复捋直,拐弯处
要把那些毛发捋顺,手要轻
像是给初生的婴儿穿裤子
还要给那些总想散去的小树林
灌以足够的雨水,季节风
以及人的温润的目光
平息它们尚未到来的骚动
这些做完后,再转向河边
安抚那些亮亮的河水,它们是我
前世的身体,未了的情缘
我要给它们一些理由
并再三强调,水的属性和规距
以防它们突然站立
这时,一只黑鹳飞起
在市区的上空,越飞越高
那是我在愤怒时,
释放出来的一颗黑色炸弹
我要喊它回来,说服它
重新把它摁到
那把靠窗的椅子


四   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

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
用不规则的轮廓和影子
抑制着什么

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
是一团混乱的词语,欲理还乱
黑鸟横飞

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
体内藏匿着10桌酒席,一幅字画
几个疑问

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
是这个城市的一点油污,并与对面的
一些人,互换着面孔
      都言文如其人,我想诗也大抵如此,几首诗虽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但文笔,语感,与意象的构成,还是能多少看到一颗诗心的心境,及其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以及目光所关注处。匆匆读了先生这几首诗,我看见先生对生命的参透,一腔慈悲胸怀。我想一个人参透了生命,就明白了万事万物这幻相昙花一现的盛开。不管是美是丑,你喜欢或厌恶,都是生命册页中的一面,如一个你,不管是孩童时单纯无知的可爱;还是人到中年,世故圆滑的老道;还是老来孩子似任性和愚钝,站在你理想的人格里,怕是哪一种你都不喜欢,但每一面都是你。正因为先生有这样对生命深刻清晰的认知,所以每一首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看表面每一首各不相同,但细读后,你就不难发现先生的语调,节奏,都始终保持安详,冷静。他像旁观者看着,写着,写着人间红尘的一幕幕画像,里面有你,有我,有她他,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看见自己,看见人生,谁比谁又有多少不同呢?

    在一个生存的大背景里,我们都无法完成真正高贵灵与肉的统一。活着,我们不得不承受局限,背负些不得已,那也许不只是软弱,那或者也不是奴性,那也许是生命存在的隐忍和顽强,因为毕竟活着,你才能创造,改变,等待洗刷昨天屈辱的机会。所以学会接受自己,也要正视第三者。
    再看《复合的人》,我们又读出这种沉重,这种透彻。我们可以把"把体内众多的人脸,众多的嗓音,众多的车辆,光,速度,扬尘"视为生活打捞一幅镜头,一个画面。事实正是先生用这些有形,无形的物像刻画一个人路上捡拾行走的背影。谁不想让生活慢下来,让日子一点点划过指尖,但是一个人在尘世扮演的角色,又不得不奔赴战场冲锋陷阵,也许给她一个戏子的身份,也许给他一个乞丐的标签,又有什么办法,我想先生写到这里,内心有对他们一个大大的理解。所以他们依然在自己流水线的缝隙里,捡拾,打捞。此诗,写出这种状态,这种生命的行驶。其实,在这首诗里那个“他”字,不是一个单纯的他,里有我们每一个人,读后不觉一阵涟漪,沉思,在我们各自的小算盘里。
     这首《人啊》,说得是生命的个体,写得是人生每一次穿行。活着就是一种奇迹,活着就是一种花开的声音。活着,每一种感受都是对生命的体验,都是一场突围,都是生命自己重出江湖一次次激战,就像生命的诞生是千万个精子惨烈淘汰赛而来。所以,每一个生命都是英雄,都是自己的王。所以,没有什么偏见妄自菲薄,不管上苍赋予我们怎样的宿命,我们都不必自惭形秽,都不必为尘世那些所谓的三六九等而失落,这些说到底是社会发展文化一种偏激,先生定是看到这点,所以才有此感慨,告诉那些平凡人,不要麻木,不要小视自己,唤醒我们,醒来吧,回到生命的本我,回到生命内心,由此想到现代生活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画面,就是过于在乎宣扬张扬个性,而迷失,也许是繁荣物质带来的后遗症。
    有时候我很相信一语成谶,也许冥冥中一个人都预知自己的将来吧。当我读完这首《安顿自己》,心惊出一身汗。先生尽管头上戴着很多社会身份光环,但是诗人的性情,诗人的远见,早已看透这些美丽的一种装饰,先生内心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他的一些言词,在某些场合不能直抒,必须拐几道弯,给心有灵犀的人听。在先生用“向西的马路”,'总想散去的小树林""亮亮的河水"仿佛为自己安排身后事,草木的人,回到草木生存背景是一种幸福。而“河水”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可以轻盈化作一片云,也可以回到人间听听人事,读到这些仿佛触摸到先生对尘世的留恋,和不舍。因为尘世有他的亲人,朋友,更有他懂得生命种种个体,他多想提醒他们:看见自己,看清周遭滚滚红尘的潮起潮涌,同时也留白自己,偶尔那振臂一呼,每个人内心都需要一个出口,释放内心的小兽,那不是暴力,那是一种疗伤,寻找一种平衡术。
    在《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可以说更加细致入微地刻画一个人。一个与我们交集,或偶遇的一个同类,是酒鬼也罢,是一个艺术家也罢,是我们对他一个片面认知,因为我们都无法真正走进一个人灵魂,我们所见都只是那么一笔,二笔,反过来说,我们在别人的眼里也是这般,只要互换角色,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做一个审判,像法官那样,在一个法理的天平上,我们必须学会寻根问源,我们才能看见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再去看一个人,佛之所以淡然,只因了解那人的原动力所在,即内心打开的那一只潘多拉盒子。
     人生命运的不同,或者说分水岭,归根到底都是自己打开的那只盒子引爆的连锁反应,所以路都是自己走的,就像不同性格的人患上不同心理的生理的疾病,由此走向各自落幕。
    从以上四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先生对生命通透参悟。病中交谈中,先生也不忘诗心,他说我先去探探路。正因如此,所以写什么题材,都已经不重要了,只是一种呈现,描摹的改变。从这一点看,如果先生想写,那么什么都在笔下游走了,就像一个做销售的人员,走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人,开口必与推销有关,而先生呢,推销的不是产品,不是自己,而是一颗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是山,即生命的本真。所以在他的诗文中,没有一种拍案而起的决绝性情,而多是一种蕴藉的内敛的向自己的审视。
    谨以此文纪念先生,我们失去一位内心修炼极好的诗人,愿先生一路走好。
    明月个见 ,若误读见谅。

  于2016.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9-8 22:1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就知道马朝新,读过他的诗歌,诗意确实存在,但是意境实在是自己困住了,肯定走不远。昨天才知道他辞世。这样过于迁就内心贫困,又无力挣脱的人,实在不该写诗,不该受困于这种风雅,活活把自己困到枯竭。诗人,如果不知道有一种富庶与自己生命一直同在,就不要写诗,还是致力于那些不能割舍的实惠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05: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枣林放牛 发表于 2016-9-8 05:13
以前就知道马朝新,读过他的诗歌,诗意确实存在,但是意境实在是自己困住了,肯定走不远。昨天才知道他辞世 ...

也许先生说的对,站在他的位置上,有些语言表达是要放一放,这是他的两难抉择,所以必须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其实从他的文字里,他是参透生命的,先生不这样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9-9 09:40 | 只看该作者
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16-9-9 05:35
也许先生说的对,站在他的位置上,有些语言表达是要放一放,这是他的两难抉择,所以必须站在另一个角度审 ...

他没有参透,,比一般人努力而已,这是他的不一般之处。比如你引用的第一首,他根本无力将自己独立的生命从浮躁中剥离出来,他只能屈膝于一个复合的人。人,在外在形式上,是复合的,但是本质上是独立的,或者复合与独立既是并存,又各自独立。复合是另一个独立的自己,发展的自己……,他如果参透的话,就不会单纯地纠结于外在的复合,屈服于这个他不甘心的复合。所以,我说,他被自己内心的贫困拘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10:26 | 只看该作者
枣林放牛 发表于 2016-9-8 16:40
他没有参透,,比一般人努力而已,这是他的不一般之处。比如你引用的第一首,他根本无力将自己独立的生命 ...

在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他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的,但他无法做到完全割舍现实的种种关系网。比如我,有时候不得不对一些现实中人事事件考核说同意,其实明明知道他们是什么东西,但是活在当下关系里,又只能违心,因为早已是内定,只是尽可能保持不交集,以此安于现状,陶渊明的勇气只有先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5 11: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