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不点儿童诗歌报》:在儿童心中种下诗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不点儿童诗社主办的《小不点儿童诗歌报》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符号性,毫无商业操作的痕迹更说明了它对诗歌传承和蜕变的执着追求。这是组织策划者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搭起的一个“纸做的舞台背景”。它的一切民间举措都可以归纳为:它在说话,它有话要说。  
         从小种下的种子
  《小不点儿童诗歌报》的主编池沫树生于1980年江西宜丰,是一位矿工的儿子,小学就在煤矿子弟学校读书,然而家却在农村,以至于他与父母相隔两地,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他和那些只有眼睛和牙齿露着白的矿工在澡堂洗澡,他一个人去食堂吃饭,饭没吃完开始做作业,在大食堂里一不小心睡到天翻着鱼肚白。他说因为一个人在房间里特孤独,在国有煤矿的大食堂里宽敞明亮,晚上也有人走动,也就不感到害怕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家表示,童年的孤独造就了内心情感的丰富。
  2007年,池沫树在人才市场看到一份要求会写儿童文学的文案工作,他兴致勃勃地跑去面试,不管他如何恳求希望得到这份工作,但对方以他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他。他回到舅舅在石碣开的店里,本来是要帮他忙看店,他却把店门关起来,躲在里面写起了童话。舅舅进货回来时取笑了他一顿。池沫树写了一个多月儿童文学后再次面对生存的压力,他不得不在附近找了一份工作做,创作也终止了。不过,写的稿子在2009年输入电脑后,一次无意投稿获得了2009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当他在新华书店看到自己的获奖作品时,非常感激当年拒绝聘用他的人。
  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因素,才让诗人池沫树萌生了要创办一份关爱儿童的儿童文学报刊,并且将一直坚持下去。诗歌只是他与世界沟通的一种语言,诗报是他传播理念的一个平台,他希望这样的平台能让儿童的想像力尽情发挥,自由地表达。每期在诗报上都有介绍动植物和推荐儿童文学名著及动画片等。如第三期介绍肯尼亚山国家公园及睡鼠,推荐迟子建的儿童小说,黑鹤的动物小说,还有宫崎骏的动画片,傅天琳的儿童诗等。
  创办国内第一份儿童诗歌报
  儿童诗歌,是最单纯的心灵表达,而让诗歌回归单纯本身,才能让诗歌的重新流传有了复活的机会,这也许是诗社创立《小不点儿童诗歌报》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不点儿童诗社于2010年10月1日在东莞成立了,社长池沫树指出,诗社的宗旨是关爱少年儿童成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属社会公益和供内部交流的文学社团。《小不点儿童诗歌报》被媒体称为国内第一份儿童诗歌报,目前每年出版一期,已出了三期。作品以诗歌为主,包括童话、小说、散文和儿童文学理论文章。
  池沫树在编后记里提到:《小不点儿童诗歌报》着力于从公益的角度倡导和呼吁“关爱儿童”这个理念,从而让家长和社会重视孩子的“教育、饮食、心理、家庭、人与自然”等成长环境。语气虽然有些官方,但正如一位家长的来信所说:“我是在给天宁投稿的过程中发现了您创办的这份报纸,为您关注底层社会关注贫困山区以及留守儿童而倍感钦佩。您的办刊理念对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与感染。”
  任何形式的文学呈现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会实现它的价值,事实说明,《小不点儿童诗歌报》不是在拾东莞文学的牙慧,而是一群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在儿童身上延伸他们诗歌梦想的平台。其实,在当下,这种平台不管对于大人还是孩子们,都显匮乏。这种民间自发的诗社,并且免费赠送读物,不要政府一分钱,全靠个人出资的《小不点儿童诗歌报》便成了大众视野里的一朵奇芭。
  寄报纸,也是寄一份温暖
  打开这份报纸的第一感觉是轻松、活泼又不失其艺术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圣野、樊发稼、汤素兰、谭旭东、王立春等为其担任顾问,东莞著名作家曾小春、方舟、柳冬妩等为诗报建言献策并出任顾问,以及一群为报纸服务的人:诗社成员鲁守华、刘映青的组稿,诗人鱼小玄的插图,21世纪出版社的编辑赖亮利用业余时间校稿等,还有一大批通过网络支持但从未谋面的诗友。
  儿童报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圣野老师题写报头,池沫树策划、组稿、排版、个人出资,在诗社成员们的共同支持下,诗报60%寄往贵州等贫困山区学校,40%寄往作家诗人、报刊杂志及文学爱好者。诗生活网首页为《小不点儿童诗歌报》编发了通讯稿。
  诗社一直保持对一些贫困学生和优秀作者寄送礼物或发放稿费,到目前为止,诗社在各类费用上花了近二万元,这些费用来自池沫树微薄的稿费和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诗友捐助。
  诗社除了办报,也举办有主题诗歌征文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诗歌,“纪念小悦悦”诗歌等征文,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大量来稿,并参与各类文学活动和助学社团的赠阅活动。去年底,在广州的一位母亲正准备给儿子过生日,她在询问儿子需要什么生日礼物时,儿子说,希望回北方的老家下雪天不冷。
  这位母亲找到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的许老师,许老师了解到小不点诗社的理念,找到池沫树。这位母亲特地购买了18条新棉被赠送到了贵州纳雍县一所小学。像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多,但每年都有一些不愿公开的捐助者通过他做一些公益事业。
  民间诗社的困难在于沟通
  第三期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教授也来稿支持,作为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一直关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当他通过网络了解到《小不点儿童诗歌》的出版,交待所带的研究生一定要索来作为全面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份资料。
  然而“关爱留守儿童”的诗歌作品大多走向成人化,以致于有读者说,“这不适合小孩子读的”。小不点儿童诗社认为,儿童文学首先是大人阅读,其次才是小朋友阅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童年走到老年,阅读儿童文学更能体悟生活中角色的转换,成为情感沟通的一种渠道,更能深刻理解“母爱”的伟大,从而剖析人性检视自我,更好地践行“人文关怀”。
  池沫树说:诗社的困难不在于物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
  李敬泽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年选2011》亦从《小不点儿童诗歌报》选用作品并在序言中重点介绍,给了小不点诗社很大的鼓励。
  小不点诗社至今也没有固定场所,经费也严重不足。因为是交流和公益性,只能尽所能做点实事,采访池沫树时,他说:“我们还处于业余游离状态,在做一些公益时也受到一些不信任,比如免费寄赠报刊,人家不信任,还以为有其他的商业目的。”报纸至今一直保持免费赠送,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是免费的,也就同时保持了它的独立视角和单纯性。(作者:吴诗娴 来源:东莞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8-7 13:1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3 06:2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