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故乡的诗歌其表现手法应另辟蹊径
——简评望疯的诗《删减》
秦时月
如果眼睛一亮,或心里一紧,我就知道,我这是读到好诗了,这感觉若干年来都没有欺骗过我,这感觉就像是夏天钻进了空调室,饿时遇上了面包,那种舒服和惬意虽不能言传但却是可以意会的。
先说望疯的那首《删减》吧!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很自然联想到了家乡,只有家乡才是最容易想起的,想起家乡也才是最自然的,那长拉镜里的镜头由远及近、由近及远,那层峦叠翠的山峦、一望无垠的田畴、漫无边际的青禾、郁郁葱葱的森林、金色涌动的麦浪和稻浪,还有那些坐落在绿树掩映间的白墙黑瓦的农舍,或偶尔探出头来的三、两栋鹤立鸡群般煞是惹人注目的楼宇,以及那跑跳不止的猪鸡牛鸭鹅狗兔,等等等等,一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陶然景象,跃然眼前,是那般的熟悉和亲切!但人呢,往日那些笑声朗朗、穿梭不息的人去哪儿了?其实,他们是有去处的,祖国地大天阔,物产丰饶,这在我们启蒙的课本的扉页上就这样赫赫写着,而且我们一直那么引以为自豪的祖国,还安顿不了那些不安份的子孙吗?祖国处处是家乡,祖国处处有亲人,祖国处处都是聚宝盆,除了家乡不是其它地方都是,只是那些家没有根,诗人由此想到了用《删减》为主题和抽丝剥茧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家乡,删减张三,删减李四,又删减了王五,还删减了孙六,把家乡删减得空旷、寥廓、沉寂、干瘪,只剩下一个空空洞洞的躯体,“故乡一直在做减法/先是把年轻人都减去了/又再减少牲畜、五谷、老人/就像稻田空了,只留下/一块块疤痕贴在身上/就像树叶掉光了,只留下/鸟巢高高的坐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啊,读着这些诗句的时候,我的心一阵阵收紧,很空、很冷,也很无奈和纠结,那曾是我们梦绕魂牵的故乡啊,如今已物是人非,甚至连人也没有非的了,这怎不令其子孙愁肠百结无语凝噎呢?
我曾也写过一首在主题表达上与《删减》差不多的诗,只是没有《删减》写的好、写的深情、写的有动感和层次感,也没有《删减》表现手法的新奇,我的那首诗叫《家》,诗是这样写的:“家是越来越大了/袖子长,背褡小/我们这些浑小子啊/把一个好端端的家/绿水青山的家/鸡鸣狗吠的家/风吹稻菽千重浪的家/撕成了很多块/一块打在广东/一块打在上海/一块打在东北/一块打到了世界屋脊上/成了组合的家/我们在块块补丁上/做春梦/村里只剩杵着拐杖的人/不会说话的人/暖暖晒太阳/逗着踽踽的狗/小村像断臂人的长袖/”。尽管我的这首诗也发过不少地方,也有读者称好,但自觉远没有《删减》的新、删减的好,和删减的妙!没有《删减》读来无语凝噎悲怆锁喉的感觉,没有《删减》有语说不出有泪流不出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诗人自己和真正走进了诗里的读者才体会得出来,才能找到那种针灸锥刺棒捶的痛彻骨髓的感觉,也只有无限眷恋和深爱着故乡的人才写得出来。
由此,我想到了用诗歌来表现对家乡的热爱、抒发对家乡的感情这个古老传统的主题,这样的题材该是大多数诗人非常熟悉的了,有的人写了一生,写了无数,但要以新以巧取胜,避免雷同和平淡,这就要看诗人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无疑,这首诗选取的角度和表现的手法都是新颖、别致,和不落窠臼的。
诗是一支美妙的音乐,她需要画面,需要动感,需要层次,需要在动静之中去仔细品味玩味体味诗人在诗歌中流淌着的汪洋恣肆的情感,这首诗好就好在、妙就妙在给人以置身其中又跳出画外、时进时出又时隐时现、既真实又梦幻、既抽象又具体的感觉。镜头里的家乡的过去曾是那么熟悉,而现在却是那么陌生,曾经是那么的丰盈,而今却是那么空旷,那熟悉和陌生、丰盈和空旷的故乡令诗人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如此,诗人也就找到了以《删减》为题和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因此也就一把攫住了我的心,故而激情难抑,匆匆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字,算是对读到好诗的一点回报吧!
删减
文/杨胜应-望疯
故乡一直在做减法
先是把年轻人都减去了
又再减少牲畜、五谷、老人
就像稻田空了,只留下
一块块疤痕贴在身上
就像树叶掉光了,只留下
鸟巢高高的坐着
不知道删掉多少道路
才留下最后一条路
不知道删掉多少道路
才留下最后的坟头
不知道要删掉多少坟头
我的悲伤才可以不被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