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死亡的冷峻对望
——评新疆诗人沈苇的短诗《吐峪沟》
潘志远
吐峪沟,一个地域性的名称,似乎兆示着——贫瘠、落后、封闭、恶劣的生存环境。
愈是贫瘠、落后、封闭、恶劣的生存环境,就愈能兆示人们的生存态度,彰显一种生命的哲学。
从选题看,诗人是成功的。
环境如此,诗就应该摈弃华丽、技巧、故弄玄虚,而回归本色。在这个方面,我也无可挑剔。因为此诗纯口语化,找不到一个艳词,除了传统的对比、简单的铺陈,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惯用的手法,更遑论什么超常的为诗技艺。
选题朴素,但格局不小。生在村内,死在村外;村庄在低处,墓地在高处;生在浓荫中遮遮掩掩,死在烈日下充分裸露:简单的二元对立,不容回避的生存和死亡和谐在一片土地上、一条峡谷中,这是一个大命题,隐喻着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哲学底蕴。更何况“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天天变大”,一下子又介入到现实,介入到当下,链接进强烈的对比与悲窘。
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
作者很冷静,差不多已零情绪。只客观呈现,用不含任何修辞手法的最朴实无华的语句捧出,但凡有生存体验和阅历的人,都能心知肚明。这是生的状态,也是死的状态,更是一代代村民崇敬死的状态。一种生存与死亡的冷峻对望,生存与死亡无言相处的民间图腾,被诗人陈述、揭露,这让我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则”。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这是露的部分,显的部分,埋在下面的远不止八分之七。很多时候,我质疑村人的生死观、生死哲学,觉得他们缺乏深刻思考,定然很浅薄。可当我深入接触后,看见他们在苦难和死亡面前的表现和态度时,我震惊了。震惊于他们的冷静、淡然、豁达和睿智,震惊于他们一眼便能看透生死的现象和本质,而这些也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和诗人。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
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生者能看见死者,死者却能更真实、更持久、更冷峻地看着生者,只是他们不言语而已。想到此处时,我深为震憾。这是诗人的发现、代言,是全诗的升华,全诗的精彩,也是全诗的瑕疵,因为它明显落入了说教,也缩小了诗的境界。犹如从水下一托,让冰山浮露了一点,好在影响不大。
从此诗的主题看,从纯口语与主题的相适应看,从隐多露少的处理看,此诗可以归为好诗之列。当然若偏要拿其他标准来衡量,诸如险奇,诸如华美,诸如跨度,诸如解构,诸如脉络,诸如意象……此诗确实弱了些。
但一首诗的优秀与否,远不止于此。诸如格局、境界、气象、自然、呈现主题的深度等等,都可以帮上大忙。一首诗是否真正优秀,真正经典,真正不朽,我们说的不算,都要留给后人、留给后世。其中有定数,更有变数,两者如何权衡、如何取舍,诗作者和与诗作者处于同时代的读者、批评者的评判,常常是无效的。
但可以导向,可以影响,可以预判,为后世提供参考,提供我们的态度。但愿我们是负责任的,导向的更有理一点,预判的也更准确一点,若能一言九鼎,那我们便伟大和不朽了。
吐峪沟
文/沈苇
峡谷中的村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
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天天变大
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
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