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看到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一篇专访,他对鲍勃迪伦获奖的看法是持反对意见的:“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反对书,反对阅读。我不想让人误解,我还是会认为鲍勃·迪伦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比丘吉尔、肯尼迪还要伟大。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这个决定很显然是一些不读书的人做出的。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要坚持语言本身的东西,这是我的基本立场。”
照彼得汉德克的立场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确实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奖,因为它没有“坚持语言本身的东西”,它掺杂了语言之外的东西,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今年的结果在争议中是否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文学的定义。如果文学仅仅是语言文字,那些逝世在无数个世纪前的诗人作家们就不可能继续活在当下并持续影响到我们的身心。
我七月份在陕西的时候将自己的诗歌观念做了一点整合,“对于现代诗歌来说,我非常认同海德格尔对赫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它将诗歌上升到了一种存在的高度。正因如此,我觉得文字,仅仅是诗意的表达形式之一,“诗在语言之外”更是说明了这一点,语言文字早已不能满足于诗歌了,它并不是现代诗性的全部。就比如,当一个人的行为,让周围人强烈察觉到了其中诗意的存在,即便他不会写诗我们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我们不光要做一个文字上的诗人,语言上的诗人,在当今这个科技化现代性的社会里,我认为诗歌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上会具有更加纯粹,更加不可忽视的意义。”
或许我在七月份整理出来的这些观念决定了我对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情是心怀肯定与祝福的。他当之无愧,因为他有一颗诗歌的灵魂,并以这颗灵魂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民!
许多人评价一个人为真诗人的时候,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社会上玩弄权钱关系的假诗人实在太多了,另一方面,真诗人这个评价往往说的不是他的诗歌文本有多优秀,“真”指代的是一个人的诗歌态度,一个人的纯粹,一个有着诗人精神特质的人。因此,诺贝尔文学奖既不是文字奖也不能称作作品奖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学奖,鲍勃迪伦之前被提名多次说明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会一直以来就将有着诗歌灵魂的人视作真诗人,他们有着公平的竞争机会,确实,鲍勃迪伦不仅对乐坛也对欧美文坛产生过巨大并持续的影响力。
有人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老人奖从未颁发给年轻人认为评奖机制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也在于文字奖和文学奖之间的区别,文字奖可以只看重作者的才情而不论年龄大小,文学这种东西则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它综合地要求评委去评价一个人的语言文字,灵魂,以及对人类或者时代产生的影响力。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之处,这些条件导致了他们不会将这种荣誉奖励给一个文学精神败坏的平庸者。至于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的眼光如何只有历史才可真正定论,至少,他们的这种评奖方式极具超越性。
相比之下,文字奖平面地被镶嵌在时间的洪流里,文学奖纵深而又立体,它独树一帜,重新定义人们对熟悉事物的认知,在属于我们和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中穿梭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