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6-10-24 12:21 编辑
诗的陈词 发表评论:2016-10-24 10:50:15
此诗写孙中山,人皆知之,所以,开篇大省略的笔触,轻灵又沉重的一笔,当然我也找不到,这时候是1895年,做为诗,有了张力,有了悬念。
又知道什么呢,逃离,又是大略笔,不经意间点出一个人物,唐雄。有点像戏剧,后部分一定要与这唐雄有关联,要用充满诗意的情节接住这个唐雄。
二人竟然假扮夫妻,新娘竟然孙中山。生活不缺诗的魔幻,缺呈现。此细节在此起到了诗眼的作用。在故乡的保佑中离开故乡。此细节是跌宕的浪花的最动心的绚丽。接下来就是结局了,怎样收住。此为此诗的难点,也验证诗的脱俗与否的一个坑。
好在诗人果然是高手,看似平常的两段话,一铺一拔高:铺是,此一去17年,孙中山当了革命的游子,拔高:让故乡同他相互惦记,让全国同他相互惦记,孙中山的人生意义还用多说吗。假如这样结尾可否,结束在后来的故事,全世界都知道了。真佩服诗人,从一块大冰晶上,智慧地撷取一颗宝石之核。像一滴含在眼里的欲滴的眼中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