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滢莹
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相比,如今的许多诗人在创作的同时,拥有自己忙碌的职业身份: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商界精英……在“功成名就”之外,他们的诗歌写作更忠实于自我,并将自己的生活与职业经验带入写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体验。日前,在於志祥诗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我们是否过分人为地界定了诗歌的定义?诗歌又该如何应对当下的生活?”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提出了疑问。在出版过程中,他常常困惑于一些作者在写作题材上的局限,“随着国际性交流的加速,写作的地域性可能越来越弱,在个人化的诗歌之外,我们是否缺少一些视角更为广大的作品?”
《上海诗人》主编季振邦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值得反思的地方并不少:我们的思路和视野如何扩大?我们所热衷于的小感受和小情调,是否会让诗歌创作成为“澡盆里学游泳”?在他看来,对于当下社会乃至国际环境所书写的诗歌并非没有,但是其中振聋发聩的声音并不多。“我们的诗歌标准不明确,但诗歌要表达自我,也同时需要对外传达,但许多作品无法兼具这两点。再加上诗意的语言提炼,才能成为一首完整的诗作。”他指出。
在外贸诗人於志祥的诗集《我的关注,是夏季的瀑布》中,有相当篇幅的作品对于国际环境和事件进行了关注:对美国“世界警察”的质疑、评点东欧局势、对后“卡扎菲时代”的忧虑等。上海文研所研究员潘颂德表示,当代诗坛上,政治抒情诗并不多。写政治抒情诗,不单意味着歌功颂德,更需要在开阔的视野下对于广受关注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问题做出自己的研判。“诗歌抒发的感情不但必须是真实的,还必须是崇高、具有时代特色的,这要求诗人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扩大视野,多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他说。
研讨会由文汇出版社《出海口》诗文库主办,诗人刘希涛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及吴欢章、季振邦、子川、葛乃福、梁志伟、孙琴安、顾国柱、杨秀丽等20余位诗人、学者参加研讨会并发言。据悉,在三年的时间里,《出海口》诗文库已推出8辑80本作品,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新闻作品、杂文随笔、书信笔记等,并将继续推出精品力作。
来源:文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