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晦涩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的晦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诗人的故弄玄虚,一方面是读者缺乏现代诗歌的常识。不排除第三种可能存在,就是一个失聪者的胡言乱语。晦涩是有层次的,是相对的。晦涩的存在于习惯和审美有关,唯独与诗歌无关。一部分的晦涩是由于写作者的无能,一部分是因为写作者的大智,还有一部分由于阅读者的浅显。晦涩和语言本身没联系,和语言方式有关联。
      诗歌的散文化和通俗化由来已久,只是有人不愿意面对而已。一味地口语化和生活化会把诗歌固有的美德断送掉,会把一些懒汉和傻子引进诗坛,读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也要深受其害。适当的晦涩是需要的,但过分了就成了故弄玄虚、装腔作势。
    是懂非懂的句子给人以神秘感甚至是美感,白话的几乎没有任何技巧的诗歌虽然被部分人称为垃圾,但确有巧夺天工之作,更加觉得妙不可言。许多诗人对语词的把握和理解远远超越了语词的传统含义,经常给人的印象是沉湎于含混不清的形而上学状态,在逻辑上漏洞百出,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些非真即假的东西。在某一时刻为真,而在另一时刻为假。实则,诗人所表述的东西模棱两可,或者含糊其辞。晦涩分成三种状态:一,把日常语言转化成了逻辑语言,并在期间设置种种陷阱,让读者失足之后若有所思。虽然强化了诗歌的神秘感,但其不良之处则会导致胡言乱语。二,把逻辑语言转化成了日常语言,尽可能排除了语言中的那些人为的圈套,回归一种本真。但是,如果坚决不肯违背语词的日常用法,日常语言的观念又往往成了一种束缚诗人思绪的枷锁。三,把逻辑语言与日常语言混为一谈,忽而柳暗花明,忽而又见炊烟。或者山不转水转,或者水不转云转。又像我们夜行的时候被不同的东西绊倒之后,敏锐地探究它们的真正形体和差异。
      一个真正的好诗人不应该有意朝晦涩这个路子走,确实,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诗歌对于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一个诗人,一个负责任的诗人,一定是要建立自己的语言谱系的。这个谱系,一定是独特的,创造性的,打上个人鲜明印记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形成过程中,一个诗人也许就采取了相对极端的方式,或者更适合自己,却不适合读者的方式,而带来了文本的陌生化,表达上的机关重重,更为高明的诗人,并不在语言上故弄玄虚,平白的话语,却力道千钧,家常的文字,却能深不可测,这才是真功夫。
       说当代诗歌的晦涩出于某些人爱好,不如说出于某种时代背景的需要。当代诗歌的繁复杂绪,诗歌或许无法发出有效的声音。由于诗人自身表达上的原因。面对的世界一切都在快速增长,加速裂变,要比较深入地表现这一切,而不是简单地、浮光掠影地划过然后沉寂在历史的废墟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2-14 19: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2-14 20:03 | 只看该作者
夜读诗友,顶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2-14 22:09 | 只看该作者
转到评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2-14 22:33 | 只看该作者
欣读好文。 如能举例说明, 将更有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2-15 12:4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不过我以为文中所说的“晦涩”应为“朦胧”为妥,因为我本人有过写此类诗的经验,也就对此深有体会,我和楼主一样认为,当诗写需要时,适当地”朦胧“一下是完全可以的,但晦涩难懂就是诗作者的大忌了,其实以我的经验来说,只要诗作者在动笔时头脑里有个大致的文脉清晰度,句句连贯,头尾呼应,且成文后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就绝对不会产生让人晦涩难懂的诗作,也许有人读一遍不明就理,但多读一遍就会读懂其意了,当然,这样的诗,和真正好的口语诗一样,是很难写的,一般人不易驾驭,它们也许只属于少数诗艺高超的诗作者的”特权“,故而还是少提倡为好。个人之见,纯属与诗友探讨,问好诗友,远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2-15 19: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6:4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