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刁斗又传声
----读军旅诗人魏彦烈诗集《风舞经幡》随想
陕西 长安瘦马
魏彦烈的笔名又叫空也静,我认识他是从空也静开始的。我在新浪博客上关注他好久了,他的诗大多短小精悍,犹如快剑,三言两语,一剑下去就能刺中心窝,不啰嗦,不做作,可能和他的军人性格有关吧。2016年初秋,我们在铜川采风的活动中正式见面,他质朴、幽默,虽然他的军衔已至大校,但他没有架子,大家都叫他魏司令,甚至拿他开玩笑。
前些天,我们在一个诗歌品读会上再次相见,当时他手里提个纸袋,里面装了几本他新出的诗集《风舞经幡》。他惋惜的看着我,用浓重的陕西关中方言说:“不知道你来,这都是给别人的,下次我再给你。”过一会,他突然痛下决心对我说,一会儿走的时候额给你一本。待品读会结束,他拿出来,大声说:给,给,拿走!那神态就像一个丰收了的老农,收获了一地的洋芋或者包谷,得意的对垂涎观望的人说,给,拿走,回去吃!
我从魏彦烈的微信里看到他的同事写他的文章,他的同事说他不像诗人,也从来没有想到他是诗人。我深有同感,虽然空也静这个名字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但是见到他还真不会把他和诗人结合起来,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哥,随和、质朴、幽默,特有亲和力。不像有的诗人,甚至没见过作品的著名诗人,一脸写着文人作家诗人的名号,牛逼得很。因此我偏激的认为,像诗人的诗人不是诗人。就是嘛,如果到了唐朝,你看到李白在娱乐场喝酒泡妞,唱着:见面不相亲,不如不相见。你再看见杜甫追着一群孩子骂:龟儿子,把我的茅草还给我。你能想象他们是大诗人吗?呵呵,扯偏了,反正魏彦烈是我们的魏司令,我的老大哥,大家都喜欢他。
回来,这几天,我读起了这本《风舞经幡》。
作为军人,魏彦烈常年驻守在青海玉树,边关风月的凛冽和冷峻加上他秦人执着倔强的性格,铸就了他的诗行,他的诗歌,一首就如一道闪电,一首就如一声秦腔的开锣,一首就如黄牛走在垄上的长息,他抒情甚至都是冷峻的。这就使他的诗歌耐读,一般十几行,最多二十几行,把你抓的紧紧的。
一提起青海新疆等地,我就会想起唐朝时的边塞诗人,象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等,留给了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风舞经幡》这部诗集里聚积了他多年来驻守玉树的所见所感,他把感悟和景象,化作一首首诗歌,展现了出来。
“锋利的刀片/刮了一夜/远山像一群剃度的和尚/打坐在阳光下/一条路的尽头/赛八寺身披一件金黄的袈裟/一座挨着一座的白塔/放射出刺眼的光芒/诵经声/敲响暮鼓/摸着黑,在山谷/久久回荡”---初冬的高原
“天阴的很重/除了不停吹的风/空空的山谷/就只有这棵红柳了/稀疏的枝条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还在向天空顽强地伸展/几片叶子/我停下来反复数了数/也就六片,哪怕只是一片/也让我的心颤抖了好一阵子”---高原红柳
“一只麻雀与草原比/太小了,小的/稍不留意,就可以疏忽/而一片草原,包括/那些数不清的山/与一只麻雀的翅膀比/太小了,小的稍不留神,就飞到尽头/站在雪地上的麻雀只管低头觅食/心里琢磨着/把整个草原装进胃里”----麻雀
这简洁的句子,一首首汇成了高寒地区图景,空也静通过一座高山,一个女人、一只麻雀,一只燕子,一头驴子,一只蚂蚁,一场雪等等这些小,衬托出高原的大,情感的大,内敛而深沉。
诗人是哲学的:“一块布穿在身上/补不住所有漏洞/如果挂在枝头/便有了高贵的身份/以及神赋的义务(经幡)”;诗人是思乡的:“狼的叫声惊扰了一点睡意/年关临近/故乡想起来还很遥远”;诗人是愤怒的:“一杆秤,挂上肠子、肝脏以及良心/也掂不出贪婪的胃口(一顿钱)”;诗人是温柔的:“雪忙活了一夜/草原铺开的素笺/正好用来抒情/折一根枯枝/从西向东写着你的名字(抒情)”。
《风舞经幡》这部诗集我用三个晚上读完了,很是过瘾,他把我带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我看到了那里的自然景色,那里人们的生活,还有诗人的内心世界。不知什么原因,读着这本诗集,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唐时边塞诗人的影子和诗句,这可能和他的军人身份有关吧。
好像很久了,我很少专注的去读一些诗歌作品,特别是这些年。可是最近我发现,当你沉下心来去读一个人的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有收益,读一个人的诗歌,不仅仅是读到了文字,还能读出诗人的思想羁旅,忧思苦乐。我讨厌把诗歌神话了的理论,诗歌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也讨厌诗坛上的谩骂和争论,诗歌其实是诗人自己的事。所以我很赞同魏彦烈的诗观:快乐生活,安静写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