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逆着通常的看法去看事物就会看到诗。
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人们总是赞扬乌龟的坚持,批评兔子的贪玩。当逆过来想时就会发现,对于做一件具体的事,这样的看法是对的,放在整个人生中就大谬不然了。乌龟在追求一种成功的人生,很功利也很机械。而兔子在追求欣赏式的人生,只要流连路边的风景,走走停停,随心随性,只为审美不为成功。兔子的人生观一点不可取吗,乌龟的人生观就完全可取吗。这样想下去,就产生了跟惯常不同的看法。诗就是需要不同啊。
想起了自己的一首诗,也是逆着想得来的。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少走弯路。走直线离成功也许最近,由曲线而抵达真的就不可取吗?也许曲线才是最合理的,最后得到的不止成功本身,那样的得到更易让以后的事情成功,同时又多么丰富啊。由这样的想法出发写下了下面的一首诗:
曲折的见证
每一时刻,每个位置
水总能找到最适合流淌的方向
向东向西
向南向北
拐来拐去
终归入海
河流走出一条曲折的道路
见证智慧与真理
(二)
凝视,会在熟悉的事物中看见不熟悉的东西,或者说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来。打破了惯常的认识,也就看出了诗。
凝视,能看见事物的细微之处,甚至能看见其中的内在联系,让你有发现之喜:原来它是这样,原来它还这样。它平常所不见的这样会牵动你的情思,让你遐想,得出带有你个人感情色彩的认识。这就走进了诗思。
当你想起曾经感动过你的事物,或想起曾带给你美感的事物时,强迫自己去看它,就是凝视,长久地盯着,一样能看见从前没有看见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而进入深层体验。诗思就跟着深刻,写出来的诗就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感觉上。
那天晚上,得有十二点钟了,当我停下打字的手,点燃一支烟,让自己歇会,目光就落在旁边的烟灰缸上。一只蜗牛的形状,让我觉得它是那么好看,就是一件工艺品啊,是用来摆设,而不是要使用的。当我把烟灰弹进里面,最后把烟头也丢进去,我对它有了异样的感觉。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之内,原来是一缸垃圾。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动笔写下了下面的诗:
工艺品
就那么盯着书桌上的那只蜗牛
是硬塑的还是橡胶的我说不上
而我知道现代材料都不纯粹
后加进去的没有不是高科技
看见它小小的脑袋
和比例失调的大身背
上面是镂空的花纹
淡绿中点着淡黄
形状线条也不单纯
那样的繁复能让人看出
制造它的人所下的功夫
肯定能吸住眼球
它应该是一件工艺品
而我分明看到
它肚子里的货色
是一堆烟蒂和烟灰
(三)
对比无处不在。
日常语言中常能听到,人家如何如何,那时候怎样怎样。记得在家里老婆子对儿子说过,你爸在你这个年龄上都怎样怎样了,听得我美滋滋的;也冲着我说过,谁家谁家的男人如何如何,有时听得就不那么享受了。
对比在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大凡故事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其实诗意也遵循某种时间顺序,分行排列本身可以看成时间的空间化。这就有前后,自然形成对比,只是这样的对比并非刻意,也是深隐着的。
而对比作为文学表现手法,却在作品中显性存在着,在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诗经》中最著名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的是前后对比,也是春冬对比,写出了征夫归乡所见后的悲伤。对比产生了认识,也产生了情感落差,是非常感人的。
对比有时也是一首诗的结构,将大小、新旧、前后、左右、里外、春秋、出发与返回,等等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就形成一首诗。试举拙作《背影》为例:
背影
扔出一只花皮球
儿子倒腾着小脚
紧跟在后面跑
看着他摇晃的背影
我听见一串笑声
从我心里滚过
登上大巴,儿子的身背
宽阔,厚实。坚定如
一块移动的黑板
写着一行擦不掉的文字:
我的故乡在远方
那是一场我不能陪伴的行走
我只能远远地看着
等着,他那总是
忽略了情节的好消息
本诗由两组对比形成了诗:第一组是儿子小时候跟长大以后的对比;第二组是我跟儿子的天伦之乐,和儿子长大后必然分开的无奈所形成的对比。这是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对比,儿子跟父亲也形成对比。诗中除了对比,不再有其他。通过对比,父子两人的形象和他们的感情都凸显了出来,有着较好的表达效果。
也有的诗对比不是它的结构,但对比是诗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表达手段。再如拙作《送灯》:
父亲,今夜山冈不黑
一盏一盏小小的灯笼
亮在树林、草丛
今夜,山冈是另一个村庄
父亲,我想起在我小的时候
每年正月十五,你都会
用罐头瓶子和蜡烛头
为我制作灯笼
父亲,七年了
在那个世界里你还是个孩子
我想,今夜你会提着我送的灯笼
像当年我那样,从村东到村西
快乐地游荡
诗中为父亲送灯跟父亲为我做灯形成主要对比,写出深深的怀念和内心的悲凉。除此,还存在其他对比,如山岗与村庄的对比,无不对诗意起到加强作用。
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纳入对比,可勾连起很多东西,也使构思更清晰,表达更顺畅。我以为建立这样的思维也是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