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叶枫林 于 2017-1-17 13:09 编辑
“中国好散文诗”(2016年11月(欢迎转载)
主持人:程洪飞 潘志远 方文竹 叶枫林
【开卷引言:赞中国第一个散文诗专委会】
2017年1月14日新年伊始,中国散文诗界发生一件大事: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诗委员会在合肥肥东宣告成立,同时肥东广播电台在国内首开散文诗专门节目。据悉,作协成立散文诗委员会乃国内首家。可以想象,她的组织者冲破重重阻力,深谋远虑;尤其显示出省作协负责人的胸怀、胆略和眼光,同时证明至少是一位行家。这也显示,作为偏僻文体的散文诗,开始与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平起平座了。可以预见,安徽作为散文诗重镇或大省,将会涮亮新的篇章,展示广阔的前景。
长期以来,散文诗文体遭到普遍的漠视,只是作为其它相关文体的陪衬或配角,短视者居然振振有词,拿新诗与她说事、比较。谁也无法否认,和新诗一起共同推进的散文诗在百年的美学风雨中,表现出自身的文本面貌、艺术特色和生长力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读者日众如《散文诗》《星星散文诗》等的发行量即明证。
这次安徽省作协散文诗委员会的成立开了一个好头,预示着散文诗春天的到来。有组织的保证,就有了文本的潜藏开发。当然,组织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为了促使散文诗的发展繁荣。纵使不愿参加组织者也不乏善意,但愿散文诗作者们和济一堂,为中国当代散文诗踏上新征程,大家一道添砖加瓦。
【新锐展台】
听雪
■草馨儿
岁末,总有一场雪。
有时大,有时小。
大有大的好处。放纵恣意,如倾诉,似宣泄。
小有小的情调。飘飘洒洒,散散漫漫。
这个时候,看雪不如听雪。
听雪,最好一个人。
最好在刚刚落雪的时候,一个人,走向大山。
静寂。
静寂之时,会滋生一种荒凉。
这种荒凉和过去有关,也关乎现在和未来。
难免脆弱。
这种脆弱,像仓惶寻找岩壁、渴望庇护的小山雀。明明喜欢在雪地里
沐浴,却总是担心和忧伤。
忧伤,也和这天气有关,越阴郁就越抑郁。
忽然,莞尔一笑。
这不清不明的是天气,这清清明明的也是天气;而心情,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时候,眼睛所及之处,天地一色。
耳朵就不同了。远的、近的;轻的、重的、新生的,随之而来……
就连那逝去的,好的、坏的,也能听到……
最后,所有能听到的,渐渐被一群插着六只羽翎的小精灵带走。
越来越远,越来越白,越来越静……
拥有和失去的,简单和复杂的,了无踪影。
天地一片纯洁。
原来,听雪,像迷路的孩子,可以找回自己。
叶枫林点评:雪是可以用来听的,读草馨儿的《听雪》,我完全被她弹奏的一曲有古筝般柔美的怀想所感染,绵绵的雪落地无声,空阔、明了的雪无声胜有声,就像雪中安置了一个放大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心壁漂浮的细微颗粒,真诚和洁净编织的画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飞扬,文字散发出来的轻柔变得激荡起来,是的,在雪中,你永远不会丢弃自己,并且寻觅到一种回味的馨香。
冬夜冷雨
■桐城零一
雨水在大地上翻滚,春天有偷窥的欲望,时光起于闭幕式,光标动荡不安,夜色聚在玻璃的过道里,我问远方远吗,化石的门前一阵风吹过,不知所踪。腊八过后,雨一天天老去,皮肤上堆积着沟壑。谁风雨作檐,清宁砌屋,独守成俑。
一年当关,冷雨寒夜。我费力的安装自动搜索模式,扫描岁月的二维码,打开年华的公众号。雨水的影子不断晃荡,有云一样的虚幻和不安。冬天缩着身子,一副萎琐的面孔,从墙壁里伸出头,犹抱琵琶,试图获得约会的姿势和快感。冷雨有文字的模样,没有血液,没有骨头。谁能拽住一年的脚步,死死勒住缰绳?
冷雨掷着骰子,于转身消隐的路上,盖住泣声。一地的碎银,撤退的星光止于黑。平林漠漠,山野收留瀑水,云和烟向一个方向,水在黑暗中跌倒,崖高潭深。昨天的屋檐下藏匿着今天淀粉一样的清寒与湿重。相思涣散,手指在屏上乱划,找不到一句恰当言辞。文字远走他乡,他乡幕遮重重。身上有无数摔碎的雨滴。
谁能抱紧今夜的一滴冷雨,一抱成珠?
吟啸徐行点评:从冷雨中打开视角、思考和想象,于往来折返里跳着文字的舞蹈,招式和动作总体熟稔,又不时露出一两手惊艳,将蠕动的虫子送入读者心头,有爬动的酥痒和微暖的舒惬。
【埙羽眼光】
广场(组章)
■微尘含笑
另外一只水杯
如果能把一个人比做水杯,那么广场就是一只大水杯。
那些涌入的人流,注满了它。
广场舞温度上升,杯子发烫,火苗闪烁。
音乐喷泉演绎每一滴水的飞升,跌倒,又重新站起。水珠起落,水烟沉浮。
放风筝的孩子把线一点点拉长,风筝飞过广场上空。广场这只大水杯也跟着风筝徐徐上升。
穿越时空,变成了另外一只水杯。
雕塑复活
广场上那些雕塑随时都会复活。
他们集体从石头的囚禁中走出来,在广场散步,夜鸟是他们飞翔的灵魂。
历史的车轮咕噜噜响,时空的板块交错。天边的闪电又一次照亮他们的骨头。
他们走动,伸展腰肢,他们没有锈蚀的关节,也没有腐烂的血肉。
他们保持着青春,在最后关头,撒下热血把自己安放在春天里。
这一天,我亲眼目睹他们伸出手来,把跳舞的和打太极的人群逐一抚摸了一遍。无一人察觉。
雪
雪落满了广场,雪是有用意的。
雪要覆盖那些脚印,想否认这是一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雪也许仅仅是一个人背对喧嚣的一片心境。
雪从天而降,也许是神的手谕。
雪成为广场厚重的封面
翻开秋天的落叶,归处仅是一个标点。
翻开春天飘落的花瓣雨,之后仅是省略……
雪是凝结成型的幻觉,待你审视的瞬间融化
整个广场寂静无声
雪是一个世纪的长廊,带你走过。广场中心有个巨大的轴承,整座城市都在转动。
痣
我试图用相机拍摄广场。
在附近的高楼上选取角度,在雨后水洼最低处选取角度,用一株月季花做前景,用雷雨前的闪电做背景……
广场不断转身,它有我不能穷尽的姿态。
夜晚广场角落里的情侣,让广场脱身,成为一杯蜜汁。
玩轮滑的孩子不慎跌倒,一声惊呼,飞来银针,缝合擦伤的空气。
这个每天人们汇聚的地方美丽富有人性。我总觉得她是一个美人,额头上有痣。
程洪飞评:微尘含笑的散文诗言语自然生成又饱满多汁。这个结果来自她发现场景,并退出场景,站在场景外如实记录场中的物事无拘无束的自身行为。人已离场,物未人化,场景中的物事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有着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的苦难与快乐、自己的体温和自己的言语,一并在自己活动的场景中自由的尽情地呈现。
一树果子,并非人为将果子挂向枝桠,而是果树自身扎根泥土,汲取养份,开花结果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它物决然不能代替。
果园。果树下。採果人。成熟季进入果园的採果人,採下饱满多汁的绿果红果,堆满背上的果框。我也是场外人,清晰地目睹和记录下这道美丽的风景。
【11月观察】
搜神记 (长篇散文诗节选)
■方文竹
00
混沌初开之际,空旷的天地,一个人出场。
“我的口袋满满。我的心空无。”
于是复九出发——
刚走几步的途中,已近黄昏,灌木丛中,一个细小的声音传来:“你叫什么?”
“复九。”
“复九?”
“复——复杂。复习。复辟。复现。复数。复姓。复合。复命。复信。复仇。复婚。复诊。复议。……”
“九——九九八十一。九九艳阳天。九重天。九死一生。九霄云外。九五至尊。九一八事变。……”“我在八卦里,你在哪里?”
复九:无数的无数的搭配。我一直是“复九”,不像《逍遥游》中的北冥之鱼,变成了鸟,那就是鲲鹏呀。展翅,是它的宿命,是我的倒影。天地是一座巨大的天池。
要命的是,一个复九生发出无数个复九,自己复生出自己,自己的另一个复九,复九的另一个复九。
复九与复九的相遇。
复九与复九的相交。
复九与复九的反对。
复九与复九的消灭。
复九与复九的合一。
复九的另一个“我”诞生了,另一个复九。另一个复九还是复九吗?是敌?是友?抑或非敌非友?即敌即友?
“在世界的至深处,或根柢处,我不是复九,还会是谁呢?”
01
“在美食与星光之间,我常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孤独的狼变成了散步的豹子。
在不毛之地,没有路,也没有茅屋,河床干枯,庄稼全无。“神的工作与人类相同,∕都是在荒凉的地方种一些树”(欧阳江河《凤凰》)。
斑驳晃动的阴影下,复九踯躅,摇晃,寻找:靠近一棵树,谁知没有树;靠近一株菩提,菩提本无树。
本无假想的树,假想的树却枝繁叶茂。树冠上的一只凤凰腾空而上,刺穿九霄,其翼若垂天之云。
(凤凰由传说中的大鸟迦喽罗脱胎而出,500年涅槃一次,日吃100头龙、1000条毒蛇。)
商人的玄鸟,即太阳鸟,在二千年里的野史里,飞着飞。五百年一焚,轮回后重生。一只鸟的呼吸,接续上我的呼吸!
一只孤冷的凤凰在蓝天上刺绣,却是心经的图案。
每一根落下的羽毛,都是道场。
02
“我的胃口很大,我的胃口很小。”
上下五千年,七大洲四大洋。
“像蚂蚁一样,细小地活着 细小得人家看不见,不小心就会被踩死。”(拙作《他就像蚂蚁一样》)
在时空的边上,啜饮。无限的风景线上,我握着一件小小的冷兵器。……决战,进入,决战,进入,决战……。神的剧场,有一个声音传来:“复九,复九!你这个不速之客,注定有一场暗暗的较量……”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几近疯狂的高更!复九听到了自己的心跳,这声音一直延续下去,延续下去……直到太阳穿上了黑色的寿衣。
在祖国的南方,心中的祖国,更为粗糙、膨胀、寄生……一个假期里,瞒着家人,他就在那里暂居,在原始部落的遗址上,他要弄明白:一粒虫子为何迷恋星空?
03
墓葬,祭坛。“你想认祖吗?”
复九一心翻开、复圆——仰韶,石峁、陶寺、王湾、二里头:中原文化;红山:辽、蒙文化;大地湾:西北文化;大汶口、龙山:鲁文化;宝墩、屈家岭、凌家滩、崧泽、良渚:长江文化;薛家港:江淮文化……呵,一块石头的磨损,则叫作“器”,人类最初的日常使用工具。这上面的人形呢?
“绿松石贵过青铜?”
“藏石家,藏石家!……嘿嘿嘿,又赚了一笔么……”
“不就是几块石头嘛,藏得那样的紧,国际石展上像一个缩头乌龟,市长来打探都白搭了一趟……”
每天,总会有人抛来这样的试探句,光影闪烁中的脸庞,生硬得像一块怪石。
其实,天下的石头在他的眼里,是一块石头,他要打造成一个人形,却永远不会完成。
上帝的模样,五花八门,他无法将其定型。
04
大西洋那边。一只蚂蚁潜入大英不列颠图书馆,躲过了1972年英国议会的目光。文字的蚂蚁,烧起了一场无边的黑色的大火,从物理向心理转换的文明得以温暖、照亮;这边,焚书坑儒的把式却抹黑了一个王朝的天空……
“烧一烧,灵魂就干净了。”一位无用的汉语书生自嘲。
可是,那无尽的灰烬,依然堆积、翻卷、风化……那又是谁?一直在孤独地进行心灵的劈柴,已经伤痕累累!无边的黑暗,被烧出了一小角窟窿。
一双玩纸牌、耍阴谋、杀人沾血的手,被束缚就擒。
可是,五千年的抹黑还在继续,大陆架一片倾斜、沉没……那边,在茫茫世界的黑夜,有人急于道出“神圣”,“只有一个上帝能求渡我们”,因为上帝死后必须复活。
复九在自己长期收集的灰烬中,培育成一朵小花,躲在角落里,静静地开放。
05
“虽说养尊处优,我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比如客厅的烟灰缸里留有一摞钱币的灰烬,书房的女神像下放置了前几天淘来的战国玉鼎,名贵的乌龙茶水里‘龙’影隐隐约约……我是这样的富贵呀又是这样的贫穷,抽屉里《户口簿》《家用账本》《职称聘任证书》和《圣经》放在一起,单位竞争上岗的演讲内容里职务待遇和春风心志揉合着……我缺少了什么呢?生活中漏洞很多、破绽很多……”
但丁。补丁。但丁与补丁,有戏啦。你的一生,站在星光与美食的场景里。
问题是:但丁不需要补丁,补丁不需要但丁。
到处都有窗户纸要补。
“俗身在单位,云心在天涯。”
——都是我的生活,在两者之间,很远又很近,很近又很远。在需要与不需要之间,一会儿看风,一会儿看云。在废墟的断墙残垣间,我用置身其中的烂泥培育出一朵惊艳的小花,世界的奇葩,指引一种超拔的景象。
那是谁?与自己有仇?!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盗取天上的火,煮熟自己的肉。”
潘志远点评:长篇散文诗常有,像这样出彩的不常有。我们常说散文诗是一种跨文体,至于如何跨,一些理论家也往往语焉不详;又说散文诗是一种综合写作,可综合到什么程度,也少有探索和示范。方文竹的长篇散文诗《搜神记》是一个绝对先锋、经典、到位的诠释。通过对已推出部分章节的反复阅读和揣摩,觉得它有屈原《离骚》之诗魂,有庄文恣肆、洒脱之意蕴,有西方文学大师深邃、洒脱之精髓。全篇在时空里纵横往来、天马行空,在文体里自由穿梭、鹰翔鱼游。它是当下长篇散文诗创作的孤本,其激发、导引效应让诸多散文诗人心生向往急欲模仿而又望洋兴叹,它将作为新年之初长篇散文诗的一个事件,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鹰隼的呼啸
■周启平
鹰隼,俯冲下来,衰败的草瞬间扬起了一阵飓风。我看见这个征服者,在用自己的方式亮剑。
鹰隼的江山孤孓,简单。一块岩石,一片天空可以容得下它的全部。一片雪花是上苍赐予冬天的名片。那么,飞翔便是一只鹰存储的火。鹰隼飞过,它内心一定是滚烫的。
一只鹰在我心间停留。它收拢翅膀,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像一位王者,坦露威仪。静默如一尊雕塑,却透露了一只鹰的胸怀——天地之大,任我独行。
深入到一只鹰,梦想嵌入它的安静或飞翔。我就能读出它所折射的思想和意义。也许它不仅仅是一个模糊概念,而是一条奔腾不绝的大河。每片涌动的波光,都是世人需要参透的亮点。
狡黠的夕光,就要抽走它的灯芯。鹰隼用尽所有气力奔向浩浩苍穹。对自由的向往,让一只鹰无所畏惧。它在高高的云端,解下了最后的绳索。
桀骜不驯的鹰隼,在长空释放了所有。听它呼啸而过的声音,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励志的语言。就像现在,我真正懂得了一只鹰,也就懂得了我自己。
潘志远点评:“深入到一只鹰,梦想嵌入它的安静或飞翔。”正是深入,作者解读出关于鹰的思想和意义。鹰的冷、鹰的古孓、鹰的高傲、鹰的滚烫的灵魂、鹰的王者之气……作者为鹰雕塑、画骨、立神,挖掘鹰之于自然和人类的意蕴。表面上看,是在解读鹰,其实也是在解读自己,解读民族精神的图腾。
寂静的下午适合……
■晓岸
寂静的下午适合回忆和思考。
或者夕阳刚好落在山巅,每一扇内向的窗子都敞开。一个人暂时撇弃虚构的命运,像一只蚂蚁,不停地搬运出肉体的阴影。
那些缓慢进行的章节,和陌生的人群中的某一个极其相似。不用修改,即可完美地演绎令他不甚愉快的生活。
如果他要靠近随意的一条河流,不可能像靠近某一个人那样,谨小慎微。他对河流始终充满敬意,源于少年时期对远方的冲动和梦想。仿佛敏感的风,在四月,在群山中随意地吹荡。
掸去记忆的灰尘。他在城市中停止思考,学会妥协。
这个迅速建成的巨大场景,消耗着可能的一切。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间崩塌、瓦解、迅速消散。瞬间释放禁锢的灵魂。
可是面对那些珍爱的事物——在风中张望的女人、放学路上惹祸的孩子、午夜里没有合上的书本,以及在塔楼幽暗的走廊里突然间的一个拥抱——需要多么深的歉意?即使这广阔的时代的愧疚,也无法为这庸碌的人生辩解。
是的。无法辩解。
身体里丧失的风,无法辩解大地上人心的飘浮。
同样无法辩解为了躲避生活而一再妥协、放松的肉体。
就像秋天里一条松弛的河流。随意、驯顺、扭结,保持对河岸的抗拒。
叶枫林点评:一个寂静的下午,阳光一定很美好,蓝的天空正一瓣一瓣地搬开缝制在行囊里面的叩问,一湾流动的河水也在牵引属于自己内心的一条看似波澜不惊的河流,晓岸目光所及之处抛出繁杂时空久存的影像,一个东北汉子对时光的妥协和辩解,似乎更多的是处于一个下午的寂静拎开了内心的灯盏,除了对大地事物保持敬意之外,也收获保持住对河岸抵抗的明亮。
黎明,雪落陇东(外一章)
■何小龙
早起的母亲,当孩子们还在沉睡的时候,就把一块块奶油蛋糕摆放在他们梦的边缘。
孩子们苏醒后,最先照亮他们眼眸和心灵的,就是来自蛋糕的光芒和温馨。
孩子们寻觅母亲的身影,她隐身于灰白的云天里,深藏不露。
此刻,作为生存于地球上的众多孩子中的一员,我伫立在一座久旱的黄土山塬上,仰望苍穹,一颗感动的心,久久地沉湎于洁净的恩泽之中。
一场雪落下来
在陇东,落下一场雪,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
我说,我热爱这片养育自己的黄土地,但我的表达多么苍白。
美好的颂词,无法救活一棵濒临旱死的小草。
也无法给一株枯萎了花叶的野菊之根,注入一丝水分,而这点水分,将会鼓起野菊突围荒凉、走出漫长严冬的信心。
因此,当仁慈的上苍,如同恩赐芸芸众生阳光和月色一样,将如此辽阔的爱布施,我看到那些裸露的山塬,因为感恩一律弯下了脊梁,低下了头颅,在虔诚地承受着雪的安抚,仿佛在替那些在它们皱褶里生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们表达谢忱。
当然,也是在替我表达感激。
我也是在黄土地母亲怀抱里生存的一分子,我喝的是泾河水,吃的是陇东农民种植的粮食和蔬菜。
我相信,泾河的水源,有一部分,就来自上苍的恩泽——一场雨,一场雪,渗入黄土地,不断增添着地下水的容量。
甚至,在早晨,抑或黄昏,当我在郊外散步的时候,我看到的凝聚于草叶上的露珠里,都会闪动着一滴雨的影子,晶莹着一片雪花的芳魂。
一场雪,让我掂出上苍的恩泽,如此厚重、博大。
潘志远点评:把雪比作蛋糕,从雪中掂出上苍的恩泽,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也不是新颖的话题。但仍能让人沉溺于此,一是在于他的赤子情怀,一是在于他细腻动情地陈述,二者结合便又产生美的情愫、美的文字。这种多轮发酵仍是散文诗创作不可忽略的手段。
【散文诗说】
大寂者的灵魂剧场
——论昌耀散文诗叙事文本
■黄恩鹏[北京]
昌耀许多作品中都在呈显着时间的迷茫感——“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复分辨梦与非梦的界限。/有一天你发现生死与否自己同样活着。”“有一天你发现苦乐众生只证明一种精神存在。/有一天你发现千古人物原在一个平面演示一台共时的戏剧。”(《意义空白》)“时间的流水作业,总是/让新的生命一茬接着一茬从虚无中生长,/随之有推土机似的必欲逐一平不留痕。/哲人说:谁是胜利者?”(《人:千篇一律》)
“我曾暗示客店老板,请准许从其悬挂在门楣的索状珠帘中只是让我任意抽取一根。我终究未能、也无能补齐‘时间’材料,哪怕只是采用‘代用品’。我流泪了。如此孤独。人是一种有着致命弱点的动物。而这时,我发现等候我作答的那位女子已不知在何时辰悄然离去,这意味着机会的全盘失却。机会不存,时间何为?或者,时间未置,机会何喻?我痛心疾首。幸好,当此之时,我已从痛楚之中猛然醒觉,蒸汽弥漫的店堂、人众以及悬挂在梁柱吊钩的鲜牛肉也即全部消失。时间何异?机会何异?过客何异?客店何异?沉沦与得救又何异?从一扇门走进另一扇门,忽忽然而已。
但是,真实的泪水还停留在我的嘴角。”(《时间客店》)“我惊异生命是这样不依不饶地矗立起自己的时间雕像,永远保留着穿透一切经验的那一神性的感觉”(《玉蜀黍:每日的迎神式》)“我说道:好吧,我会向长空膜拜顶礼,但当死亡一旦成为审美事实,我本身已经属于广延不朽的宇宙。”(《你啊,极为深邃的允诺》)……时间的循环往复、流荡飞转、可怕的无意义的空白、苍凉孤独的生命存在、虚无缥缈的精神本质与灵魂的无所归依无法安宁,等等,也许是昌耀对现世与历史界限时间的一种解析。
这些对于“历史时间”的演示、预想、揆度和沟通,求证昌耀对人的“宿命论”的追讨和思考。如同那首著名的短诗《斯人》:“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关联一样。让诗人有相同的生命的孤独感、时间的空茫感以及博大的宇宙意识。昌耀的诗性人生,是个人小历史撬动起社会大历史灵魂的有力脉动。
昌耀的诗和散文诗的意象带有古意,更多的是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生命流放的岁月里,也许这些古意的诗和宗教意蕴,更能慰藉受伤的心灵。昌耀诗歌的意义,在于他能把生命大意象放逐在现实的天地里。他说:“我觉得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已经贯穿在跟命运做斗争这样的一个自始至终的过程。”因此,他的作品,着意凸显苍凉、空旷、冷峭、孤独、枯槁与凄婉之美。他将个人的身世遭遇,寄寓作品中,有时对古远的事物和原始的物件,有着一种特别的青睐。
写出了绝然不同的诗。天荒地老。时间虚无。堆积朽骨的故园。河流剥落了的枯鱼。羁泊无依的行路。悲风嘶鸣的大野。内陆高迥的崩毁。等等,无不都显示出一颗受难的灵魂,在精神的孤僻中,凝神谛听自身生命的啸吟。从而努力地进行“精神自救”。他说:“悖论式的生存实际,于我永远具有现代性。”在他那里,有一种无以言尽无以看尽的大寂寞,大忧伤,一种唯高贵之鹰才有的“高贵的忧伤”。
而正是这种“好古”心理,让他的作品具有了史诗的品质。有评论家认为:昌耀的写作实现了对诗的两个“偏离”,即对“新诗”的偏离和对诗歌本身的偏离。而我认为,这只是说出了昌耀诗的表象,并没有深入到昌耀诗歌作品的内在品质。因为昌耀的写作,总是依附于西部山川大地和神话。并以神话和历史故事,作为对现实的比照。有时会超离文本之外,另外寻绎更为深沉的人类存在的思考:价值判断和对现实的否定。强烈的历史感和对死亡的认知。借西部的“神性”符号,来求证精神天地的诗性存在。从而预示孤独者的灵魂被现实围剿时试图挣开,又难以解脱的苦难。
【作者简介】黄恩鹏,笔名黄老勰,清风渔隐。1967年出生,满族。辽宁沈阳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诗集《过故人庄》、长篇非虚构《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一个山村的理想国》《黔地扶贫笔记》等,理论著述《中国古代军旅诗研究》《黄州东坡》等。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艺术评论。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担纲《文化长城》等多部电视文化专题片总撰稿或文学统筹。近年倾心生态文学非虚构写作,“自然中心主义”写作理念倡导者。
【报刊存目】
草馨儿 在武当山看星星(十四章)《中国诗歌》2016年第11卷
鄢家骏/天上倚邦(五章)《散文诗世界》2016年11期
海 叶/光与影的每个表情(节选)《散文诗世界》2016年11期
鲁 橹/曾经的烟火(六章)《散文诗世界》2016年11期
陈于晓/鱼为妻(外四章)《散文诗世界》2016年11期
郭毅(四川)/阿坝,阿坝(组章)《星星•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屈丽娜(陕西)/转经(组章)《星星•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邹定(湖南)/蘑菇是土地生出的疖疮(组章) 《星星•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韩嘉川(山东)/绿皮的火车将季节的白霜碾碎碾成废墟(组章)《星星•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拾谷雨(甘肃)/天空放牧者(组章)《星星•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左 右 / 我的耳朵就是一座巨大的寺庙《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李 凌 / 芸芸众生开出的花朵《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马亭华 / 风吹杜甫《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扎西尼玛 / 九歌:我总在仰望《散文诗》2016年第11期
李松璋 斯世的眼眸里长满荒草 [组章]《诗潮》2016年11月号
王 剑/两条河,途经我们的城市(组章)《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专页》2016第11期
冷 雪/孩子,雪中的火焰(组章)《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专页》2016第11期
【稿约】
诗歌界有“中国好诗歌”月选(评)活动,中国散文诗岂敢落后?程洪飞、潘志远、方文竹等等群起而攻,云“中国好散文诗” 。不是效法而是自作主张。意在辨别良莠,建立公正法则,推起散文诗新浪潮。
“好”,不是好坏的好,而是尖锐、先锋、谋新谋异,宁要鲜活的稚嫩,不要陈旧的完美。坚持民间立场。欢迎大家多挑刺儿。
对公开出版的散文诗期刊、内刊和网络散文诗进行海选,“一网打尽”。视作品内质,每月选出若干章精品(质先量后),每篇皆作短评。还将考虑年度总选、归纳。名家、新人一张圆桌坐。
以中国第一人气诗歌网站“中国诗歌流派网”及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信平台、“中国散文诗”、众多博客、有关报刊等等为发布平台,向各类年度选推荐,并求助出版。
为了保证全面公正地展现优质作品,读者推荐的程洪飞、潘志远、方文竹等作品可以适度进入选评之列,但不能自己评述自己。
暂开辟【开卷引言】【新锐展台】【埙羽眼光】【每月观察】【散文诗说】【报刊存目】等栏目。根据情况,适时更换栏目和做法等。对于本期难免遗漏的众多优秀作品,大家可向我们提供,以便下期补上。
欢迎大家推荐或自荐。专用邮箱yhpd2008@sohu.com
印刷品寄“中国好散文诗”秘书处:242300安徽省宁国市竹峰办事处桥头铺村盘龙村民组 程洪飞收 电话:138563153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