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无为 于 2017-1-25 20:44 编辑
不得不说的文学与诗的实践与理论
——兼答复“四维理念重构诗歌”及“人性解放宣言”
张无为
任何文学沙龙都应该有同仁理念,任何时代文学都应该有不同声音,有探索才有突破,有碰撞才有发展,前提是辨明是非。退一步说,即使偏执、漏洞百出的思考,如果有一得之见也应该受到鼓励,但一些似是而非、不值得争论、以一知半解为知的半瓶醋“理论”则必须排除。如果有人对此像迷恋邪教一样苍蝇逐臭般吹嘘,甚至借权力推销假药般推广则是可笑的,也是绝不能允许的。譬如“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再譬如借“人性解放宣言”鼓吹“一夫一妻制一定消亡”实则为自己婚外恋作非道德辩护。按理说这些本来不值一驳,但由于宣扬者与推波助澜者都有主持人参与,就难免有误导,所以有必要澄清。
有关借“人性解放宣言”鼓吹“一夫一妻制一定消亡”,在此不必多说,只要明白:1、人性大于性欲,后者代替不了前者;2、一夫一妻制会不会消亡应在学术层面研究,而不是脱离研究只是口号式抒情;3、即使将来会证明学术研究是正确的,但作为当下行为人的言行应该有道德底线与法律常识。把握以上三点就能够清晰其所作所为的的出发点与本质。实际是,无论谁,他越是摇唇鼓舌只能说明他越无耻下流。
有关用四维理念重构当代诗的观点与表述都在文章中,不必赘述,在此我只是简单梳理“N维空间”大体是怎么回事,各维度与文学已知大体是什么关系,是非就会一目了然,谬误不攻自破。
“N维空间”是科学领域有关空间、时间研究课题的代数式表达。N维即N个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组成的维度。目前科学界就此研究已经由1维度到11维度,多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由未知向已知不断循环螺旋式发展的。其中,对前三维空间已经有定论,对四维及以上空间,有部分已确认,更多的是理论上虽确认但需要进一步证明。
1、三维空间(立体世界)与文学
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空间是一个集合,最基本的元素是点,点的集合是线面体,线面体运动产生了三维体。
三维坐标,看起来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三维是为了确定位置。x表示左右空间,y表示上下空间,z表示前后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视觉立体感(长X、宽Y 、高Z)。
联系文学,凡是遵循“再现”手法写作的展现出的“当下生活”都在三维空间里(展现过去、未来及心理的不在其中)。
2、四维空间(三维加时间)与文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故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就是四维空间。这个空间虽然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只有通过人的思维来把握。
由于三维空间不可能生长成四维空间。四维空间,通常理解为时空,时间维度是独立在空间维度之外的物理维度。而人永远处在现在时,无论对久远的还是刚刚滑过的都不能再进入其中,所以这样的制造只能在科幻或者想象中进行。
就文学而言,可以说,所有的创作都是在虚构中创造四维空间里的生活。人的心理能够穿越时空,“复原”、“重构”历史,想象未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有关这样的创作心理阐释太多太多。无论从文学(包括诗)创作机制的实践体验还是理论阐发均是自觉的。维度引入文学艺术理论也有多年,古往今来的创作无不是进入“四维空间”的结果。所有作家、诗人、艺术家无不在四维空间里构思与讲述。这些已是秃头上的虱子。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论者说什么“是否需要一种新工具,从新的角度,用第四只眼睛来破解这样的一种神秘呢?对,这就是以四维空间的视角对当代诗歌,重新审视。”对此我以为,还是先弄明白“第三只眼”吧。
3、五维空间与文学:四维加 速度(心理空间)
有关五维空间目前有部分定论,也有争议,这样的当下尚莫衷一是的难题可以见仁见智。
一是五维空间是基于四维空间加入速度,如其公式:S=V(体积)k(速度)T(时间),科学家将质量只是可以看作是它的空间大小的量度。由此计算表明,宇宙的空间是在不断的膨胀。五维空间的提出,跟暗物质发现是密切相关的。暗物质的发现和被证实意味着人类知识能力进入五维空间,是一个质变。譬如,五维空间可能有助于获得“反物质”能量。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61种新的“基本粒子”。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
二是陈世清2003年提出的五维空间是基于四维空间加入心理空间,并且认为五维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他四维相互转化。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维空间——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五维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就是五维空间观。
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维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维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维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
四维以上的,就被认为属于高维模型。 高维模型,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定义。 四维空间是物理维度的上限。也有人认为会有更高物理维数。受到物理条件的约束,物理理论上,维数不可以很高。
就此结合文学,我认为,陈世清加入了心理空间的五维空间理论与文学写作关系更密切。如文学艺术中的非逻辑性、非理性及神秘性等特征应该由此得到解释,如西方的“迷狂”、“象征”“契合”、“非理性”、“直觉”、“潜意识”、“白日梦”等等,东方的“坐忘”、“妙悟”、“禅念”、“意会”“神奇”等等观点与阐释,亦有许多专门论著,与五维空间或者在四维与五维空间之间的现象是契合的。包括狭义相对论的钟慢尺缩论断,即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缩为点,也就是说出现零时空。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该物体就实现了瞬间移动。
4、其它高维模型
如有有关想象微小的几何形状卷曲在宇宙的六维空间推断,认为如果真的有六维空间存在,那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显示了其理论自身的不完善。
还有现代物理学界公认的八维空间理论(四维加重力维、万有引力维、电磁力维、万有斥力维),于1980年得到完善,即公认的海姆-德吕舍尔空间(八维的宇宙空间结构),我们就处于这一空间内。
还有根据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超弦理论,推断宇宙是十一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如霍金就提出十一维空间的宇宙模型,以此解释宇宙中的很多结构。
这些均可联系文学艺术去研究。四维空间与十一维空间概念至少在《三体》中均有想象情节片段,也有人争议,可以参考。
小结
以上可见,仅仅在“四维空间”去比附研究、生搬硬套、画地为牢,无论怎样煞费苦心,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5维到11维度那么多高维模型,对文学理论思考有更开阔的启示空间,何乐而不为?!
文坛一直鼓励发挥聪明才智,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艺术境界有其规律性,很难强求,绝非打鸭子上架可以强来的。正如人加上翅膀并非就真成了天使;猪再大与猪八戒也不是一回事;猪八戒从天蓬元帅到净坛使者有其自身历程。
想研究首先就是严谨,应该知道,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所谓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甚至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几天前被撤回。这再一次说明,探索必须实事求是,至少应该像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换汤不换药虽然是噱头值得谴责,但相比之下,换汤同时换伪药的是不是更可恶呢。
欢迎各位参与讨论,目的只有一个,澄清糊涂观点,回归诗歌正道。
2017年1月18日11:0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