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
作者:罗伯特勃莱
我的血管中有舰队出发,
水道中响起细微的爆炸声,
海鸥穿梭于咸血的风中。
这是早晨。整个冬天国土都蛰伏着。
窗台铺盖着毛皮,庭院挤满
伏着的狗,和捧着厚厚的书本的手。
现在我们醒来了,起床,吃早饭!
从血液的港口中升起呼喊,
雾,还有桅杆,阳光下木滑车的碰击声。
现在我们歌唱,在厨房地板上轻轻跳舞。
我们的整个躯体犹如黎明的港口;
我们知道主人离开我们去了白日。
董继平译
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1926- ),美国“深度意象派”的代表诗人,已出版十多部诗集,三十多部译诗集。主要诗集有《身体周围的光》、《从两个世界爱一个女人》等。
以勃莱为代表的"深度意象诗"试图通过短促的意象跳跃深入到心灵深处的某一不受逻辑思维控制的契合点,在此特定瞬间,内在的意识和外在的世界融合成有机的整体,产生一个新的超现实的理想境界, 从而架起了连接意识和无意识的桥梁。
所谓“深度意象”是在埃兹拉庞德所开创的“意象派”诗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深度意象是灵魂深处的投影像,而非眼睛看到的图像”(勃莱语),1974年,勃莱在与EkbertFaas的谈话中解释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深度意象指示的是心灵中的一个地理位置”,“包含着心灵的能量与运动”的意象。勃莱说:“让我们把诗歌想象成动物。动物奔跑时带着鲜明的流动的韵律,它们也有身体。意像就是身体,心灵能量在其中自由地运动。心灵能量不可能在没有意像的陈述中运转良好。”这种模糊的隐喻性理论陈述是勃莱诗歌主张的典型特征。
勃莱的诗歌理论是讲得玄之又玄的,但如果仅仅从他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内容看,不过是其生活场景的一个片段,诗歌中体现出的主要独特之处在修辞手法上:
我的血管中有舰队出发,
水道中响起细微的爆炸声,
海鸥穿梭于咸血的风中。
开头部分描写了作者夸大了并以意象手法进行了修饰的自己的某种感官,
这是早晨。整个冬天国土都蛰伏着。
窗台铺盖着毛皮,庭院挤满
伏着的狗,和捧着厚厚的书本的手。
第二段是作者生活中环境与景物的描写,同样也是使用了夸张的意象手法进行修饰。后面两段与此类似,而结合整首诗歌以及《苏醒》这个标题可以发现,作品描述的其实就是作者起床时的感受。
尽管在修辞上有一定的新意,问题是这样的内容可以带给文学什么意义或者价值,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用高深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诗歌技巧修饰一下,单薄的内容复杂的形式,这样的诗歌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当初埃兹拉庞德创建意象派理论为美国的诗歌领域开辟了一条道路的话,在这条路上进行探索而又声称继承了意象派理论的后继者显得就逊色多了,庞德起码在构建文艺理论之前,起码还是研究了当时的诗歌领域技法的弊端并在深入借鉴中国诗歌基础上提出的诗歌理论的改进,而勃莱所提出的深度意象派理论除在技法上炫技,理论上玄学化,而在内容上几乎看不到有任何实质上的进步。
如果把诗歌认为就是形式,无异勃莱的形式要比庞德复杂,问题是用如此复杂的形式表现的是平淡无奇的日记体内容,形式的意义何在?不过奇怪的一个现实是,勃莱成功了,不仅如此,其诗歌理论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勃莱借助玄之又玄的诗歌理论把大量空洞无物的日常生活诗歌包装成颇具先锋色彩的诗歌作品,借助复杂炫目的形式取得了成功,投机主义在诗歌领域是行得通的,再贫乏的内容只要包装手法高明都有可能糊弄一大票人。
现代诗歌由于理论的繁杂规则的高度自由,也使得很多打着各类XX主义旗号的诗歌理论大量泛滥,而一些形式上复杂怪异的作品也得以借着深奥理论的包装而大行其道,如果形式唬人,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人无法一眼看清诗歌的价值与优劣,对其难以判断,如果勃莱只写了少数的几首作品,这一投机的做法还有可能不会被看出马脚,而大量的几乎都是技法玄之又玄,而内容都停留在作者的日常生活上的诗歌作品使人发现,这不过是用一种模式对作者日常生活的无限复制。
为这样的作品赋予价值是十分牵强的,而从文学史上发展的眼光观察,某一诗人的日记所能够为文学发展提供的推动几乎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