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喜悦,终于智慧
宫白云
从文学的发展演进来看,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诗国”,它的发轫可以追溯到西周至春秋时的《诗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林语堂也指出“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它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可见诗歌之于国人的意义与重要。在国人的心灵深处,诗的地位是崇高无上的,具有一种永恒的超越性的力量。当诗歌一路窈窈到了今天,更是前所未有的进入了大众的时代,人们更是把诗歌视为日常生活、人生需求的重要部分,诗歌也更具备了“自主性、自足性与自洽性。”
当时间进入2017年1月,中国诗歌的整个局面更是如火如荼。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德国哲学家莱伯尼兹说:“现在怀着未来的身孕,压着过去的负担”,从这个时间分野来看,诗歌也有自己的前生后世。而比“前生后世”更为现实与紧要的当属现在或者当下,当下不是补偿过去,也不是寄予未来,而是紧紧的抓住现在,在这个意义上,当下各大主流诗歌媒体都贡献出了实际的行动与姿态。
《诗刊》在创刊60周年之际率先发出了提高稿费的声音,重点栏目每行稿费提升至了20元,当人们听到“振兴诗坛,诗刊有责”这样掷地有声的声音时,仿佛一道曙光也倏忽到了眼前。
被媒体称为“颜值高、质量高、稿费高”的“三高”诗刊《草堂》主编梁平的力求“给诗歌以尊严和颜面”的声音,也引来山河一片盛赞。
在新年伊始之际,中国诗歌学会为更好地推进诗歌的繁荣与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会员们服务,在现有164名理事的情况下,又确定增补了68名理事,这一举措受到普遍好评。
当诗歌艺术从发表、出版、研讨会、朗诵会等传统的传播、表达形式,演变到诗歌剧时候,今年1月16日在成都市体育中心“经典汇”举办的《夜之诗》作品研讨会又给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而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的观后发言、特别是“诗人对诗歌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的批评更是引来众多诗人的共鸣。
在快餐化阅读的时代,读与写结成的短暂同盟,在微信这个当下重要的传播平台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除了几个大的诗歌公号,又涌现出如“传诗者”公微每行20元的高额原创稿费的壮举,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周刊》“诗日历”公号自2013年10月每日运行长达三年之久后,今年1月又强劲推出每日“读诗·独唱”、“读诗·合唱”、“评诗·新经典导读”新栏目;还有国内第一家诗歌评论公众号“诗评媒”也以其先锋性、前卫性、开放性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诗友的关注,树立了高端、新锐、理性的形象,今年1月开始他们还将推出“2016年度诗歌评论家、年度诗歌评论文章”的推选活动。
总的来看2017年1月,是中国诗歌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诗歌之“热”大于隆冬之冷,各类诗歌活动、奖项集束而发;各种官方的、民间的各类年选也争相出台,微信朋友圈几乎天天都有诗人在晒各种年选目录,诗人们关心的似乎并不是这些年选中的诗歌是否代表了过去的一年真正的创作水平与实力,而是究竟有没有他们的名字。虽然说有的诗歌年选还是突破不了圈子化且平均主义的套路,但不泛质量与口碑皆优的,如由霍俊明主编、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中国诗歌精选》,《诗刊》2016诗年选,还有周瑟瑟、邱华栋主编的《2016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等。弗罗斯特说“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希望众多的年选选家也能“始于喜悦,终于智慧”,编选出令人信服的具有诗学价值的选本存世。
庙堂之上,钟鼓和鸣。当雾霾多于蔚蓝,喧闹多于寡淡,人间万象昌盛的表征下,不泛裂痕,像风景在遮盖一切的雪中变白,诗歌在制造人间的悲欣交集时,把白纸变成黑字或把黑字变成白纸,留下大江东去淘洗下的沙金。
2017年01月27日《华语诗刊》[月末观察] 特约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