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飞舞出一个新诗的春天
1917年的2月1日,注定要写入历史。当天出版的《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八首》标志着新诗正式呱呱坠地了。新诗的开端和出生日,《诗歌周刊》主编韩庆成先生在在《一百年前的二月一》有关新诗的散谈中给予了充分论证,我个人认同韩先生的说法,此文不再赘述。《白话诗八首》开篇第一首即为《两只蝴蝶》,一般也被后世公认为中国新诗第一首,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首新诗还比较稚嫩,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体诗词的影响,但是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新诗发轫于此,所以只要提到中国新诗,就必然绕不过《两只蝴蝶》。
《两只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歌中的两只蝴蝶,一只自然是胡适先生,另外一只就是美国人韦莲司小姐。韦莲司,全名为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在中文资料中普遍称为韦莲司。她是胡适1914年6月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结识的女友,是康乃尔大学一位教授的女儿,对胡适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胡适先生风度翩翩,一表人才,韦小姐也是才貌双全,加之朝夕相处,难免互生情愫,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吾自识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胡适对韦莲司的人品与学识非常欣赏,他曾以“高洁几近狂狷”许韦莲司,而又以“傲骨狂思”自许,可见他与韦莲司在心灵上是和谐相通的。为什么他们有没有最终在一起呢,原来胡适先生在出国前就已经订婚了,在胡适13岁时,即公元1904年,他随同父异母的哥哥到上海读书前,母亲就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千金江冬秀。但是胡适对这门婚事并不感兴趣,按理说,胡适出国留学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心上人,又摆脱了母亲的直接控制,完全有机会自作主张与韦小姐永接秦晋之好,那为什么还于1917年回国与江冬秀完婚呢?原因很简单,胡适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是23岁就开始守寡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母亲从小就对胡适要求很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在胡适的眼中,母亲是慈母也是严父,他对母亲始终充满了敬爱之意,认为母亲对自己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胡适尽管对江冬秀没有爱情,但为了报答对自己付出全部爱心的母亲,他选择了“甘心为爱我者屈”。
诗歌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从美国回国的前一年,相信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母亲大人已经在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催婚了,想必胡适先生很苦闷,一个俏佳人陪伴在身边,一个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人也在翘首等待。怎么办?胡适毕竟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终归还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在孝与爱的纠结痛苦中,他选择了前者,悲剧由此产生,胡适与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相守一生,韦莲司也付出一生,终身未嫁。
这首诗歌显然受到了中国爱情故事梁祝化蝶的影响,蝴蝶一词的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整首诗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胡、韦两人的状况和心情,一句“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一语成谶,让人唏嘘感叹。
虽然胡适先生遵守母亲之命,没有与心爱的人双宿双飞,但为此写就的诗歌却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也算是上天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吧。最后我也写一首《蝴蝶》,来表达我对胡适先生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
《蝴蝶》
这就是命,化蝶双飞
人间也没有降落一场玫瑰雨
太平洋太大,也大不过一纸婚约
这爱情的遗腹子早夭
蜕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
它们飞越太平洋
栖息在了《新青年》的枝头
两只为爱殉葬的蝴蝶
就是两枚开启春天的按钮
沉睡千年的墓门开启
更多的蝴蝶翩翩而来
飞舞出一个新诗的春天
蝴蝶姓胡
今年100年周岁了
她挥舞着绚烂的翅膀
风还再继续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