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诗歌理论》2017年第2期 
 
 【前台·当代批评家说话】
 论中国当代诗歌的时空体构建/夏吟
 
 【策划·新诗的抒情与反抒情】
 感动写作:为抒情而“动”/卢辉
 
 【诗人地标】
 《晚祷》中的象征主义萌芽/袁玥
 忠实历史与信守价值的矛盾/高  庆
 
 【诗人访谈】
 饱受苍茫时间磨练的玫瑰色嘴唇/花语VS海男
 
 【散文诗现场】
 朝向“彼在”的“此在”/孙丽君
 再论散文诗的文本特质/林晓波
 
 【百家诗论】
 性灵之美与赤子之心/李犁
 “拾起被遗漏的关键”/顾星环
 还有谁在写诗?/邓程
 孤独的丝绸/离 离
 新诗史,新眼界,新批评/费碟
 
 【每月诗歌推荐】
 及物写作的凝视/周军
 离乡与归途/李洁
 存在的困境之维/刘慧
 
 
 封二    诗书画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