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陶金喜 于 2017-2-17 21:49 编辑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49期荐诗歌评论情况如下:
发现•诗评 评论汇总(供挑选)
1
车行︱看山还是山,大巧已若拙!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车行妄读:
相对于多余的,是不可或缺。“夜色只是简单的黑,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夜色隐蔽的是什么呢?必是世界的真相。而真相那么简单,诗人早已洞悉。。。。“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星星隐喻了什么呢?必是思想,而思想仅仅照见自己,并不能洞穿黑夜。。。树只是树而已,如此简单。想想我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真的那么重要那么不可或缺吗?显然不是!我是多余的,就连恨也是多余的,更别说爱了。。。有黑色的豁达,也有豁达的悲伤,张力的暗流之下,读完久久不能平静。。。就文本艺术而言,句句无诗意,句句简单明了,但偏偏它们凑在一起,诗意就有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典型的结构陌生化写法。看山还是山,大巧已若拙!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0 23:4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2
柏相︱刘郎: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读90后诗人刘郎的短诗《多余》
在当下的汉语新诗诗坛,90后已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阅读视野。
的确,90后应该被当下的诗坛所重视了,因为年龄最大的90后,今年已经足足27岁了。如果他们中有一位是王勃的话,今年就要过头周年了;如果他们中有一位是海子的话,过不了多少天,今年也要过二周年了。
王勃26岁那年就不幸溺水而亡,海子比他更惨,25岁便绝望地卧轨自杀;所幸的是,他们有诗。
据中国诗歌流派网的介绍,刘郎是河南商丘人,1990年出生。与王勃和海子相比,他剩下来的岁月,便可以说是多余的了。
读刘郎在多余的岁月里被流派网所推崇的这首《多余》,我有三点感慨。
一是睿智的豁达。的确,夜色只是简单地黑,星星只是简单地亮着,窗外的树只是简单地站在那里,“我”也只是“我”,“我”与这个世界的秩序、规则与很多与我们不能掌控的东西相比,的确也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与其说这是一种诗性的无奈,还不如说这是一种诗性的生命的通透和逼近。
生命其实很简单,能按自己的内心活着,便就是最幸福的了。世界上的一切也一如白居易笔下的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世上的善与恶的萌生与沦落,又何尝也不是一世一枯荣。
诗中的“我”,既是小我——刘郎自己,也是大我——我们。这个世界,的确没有什么值得探寻,我们只是星星一样,仅仅能照见自己,就够了;我们也仅仅只是树,树一样,除了是树,其他什么也不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乐。每一代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BOSS,每一代人也都要打自己那个时代的BOSS。谁也不能代替谁。
二是对爱的超验理解。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河南的90后诗人刘郎说:“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只是简单地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是啊,夜色的黑只是自然轮替的某一种恒常;星星的亮,只是某一种自然恒常的轮替;窗外的树,是另一种我们,我们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窗外的树。
恨夜色,是一种愚蠢;爱星光,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愚蠢。
所以我们在简单地恨着的时候,也不能简单地爱,虽然我们都必须要简单地活着,才能体味到简单与生活的真谛。
这其实就是对爱的诗性的超验理解。所谓恨之愈深,爱之愈切。恨是爱;恨过了之后,不恨了,也是爱。
人,也许只有剔除了那些生活中多余的那一部分,才能成其为人;诗,也许在表达憎恨与诅咒的同时,同样也是在表达着对爱的沦落的悲与对爱的渴望的深切。
我依稀记得90后的一位名叫祁十木的诗人兼小说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越来越厌恶苦大仇深的面孔了。”
其实我也是。明明是爱,或者说是缘于爱;明明只有爱才能化愈一切,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幅苦大仇深的架势呢,可见,我们还爱之不切。
因此,河南90后诗人刘郎在这首短诗中的恨“我”自己只是简单地恨,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便就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
三是90后一代的诗人,诗中的那种沉郁悲凉,一直让我触目惊心。
别的暂且不论,就中国诗歌流派网上对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三位90后诗人——山月、小大易人、刘郎而言,我不知道他们诗中的那种沉郁悲凉来自哪里,但我知道他们似乎的确生活得并不快乐。
而且这种沉郁悲凉,在陕西许多80末、90后的优秀的小说家,诸如周子湘、范墩子、王闷闷等人的小说中,也可以说是“泛滥成灾”。
当某一种情绪在某一代人身上集中爆发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对这某一种情绪的集中爆发保持足够的警惕,我们也要对这某一种情绪泛滥背后的成因,做必要的探讨,这将是对我们、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当下、包括对未来的某一种敬畏或拥戴。
但愿我的这种隐忧,或者说是触目惊心,就像河南90后诗人刘郎诗中的那种“简单的恨”一样,也是一种多余。
(2017年2月11日,柏相于听石斋草就。)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09:4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3
老家梦泉︱也说刘郎的《多余》
多余
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古人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刘郎这首诗,每句都看似普通,但总体却是陌生化的呈现。前三段,三个意象:夜色,星星,树,都看似简简单单的自在着,第四段,作者感叹道:“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问题是:“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为什么?因为身处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很难再平心静气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相反,处处显得格格不入,这不就多余了么!这也是当下社会的病态!试想柳宗元写“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么?我们观诗赏画时,会感到蓑笠翁是多余的么?杜甫有一首无题也是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当时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么?前面这些都是作者,即我(以第一人称言说的我),相对大自然感到的“多余”;后面一段,作者继续剖析自己,“我越来越恨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不能做到像“夜色”那样简单的黑,像“星星”那样简简单单的亮着,仅仅照亮自己,像“树”那样简简单单的站着,就是“树”(作者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就是想长成一棵不一样的树,或者由树变成其它什么的……),有太多的欲求,奢望,或者说“理想”燃烧着他。好在作者笔锋一转,诙谐,幽默地调侃到:“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这说明,作者已经顿悟,做好简简单单的自己,做好坦坦荡荡的自己,做好立足现实的自己,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才谈得上惠及他人,惠及社会。那些非份的奢望,抱怨,以及颓废,放纵对自己来说都是多余的,也是有害的……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10:02)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4
气化散人︱回归简单,诗人应有的觉悟——品读 刘郎 《多余》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以简约朴实的语言表达深邃通透的思想,这是一首值得点赞的哲理诗。
从布局来看,作者对日常司空见惯的物性有精准的把握,夜色、星星、窗外的树都是眼前物象,简单而纯粹,相比而言,人或人类社会就要复杂的多,作者并没有去界定人性或社会的复杂性,而是把这个见仁见智的大题目留给了读者,作者只是表达了一种觉悟,作者用对自己的“恨”和“多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具有道家自然主义的色彩。
回归简单是诗人应有的觉悟。人类社会一直在做加法,在深究物理,认识自然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剧生态灾难,更有甚者是在不断提高社会分裂的风险,一种道德风险。社会会让一个纯粹的人变得日渐复杂,对于一个良知尚未泯灭,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在这样的时代面前,必然是纠结与无奈的。作提到的“越来越恨自己",也是在表达自我在社会化过程中保持简单纯粹的难度在与日俱增。
面对风险时代,诗人应当是一个战士,在这首诗中,我已经看到了作为一个战士应有的觉悟。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15:46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5
碧霞青羽︱多余人——浅析刘郎的诗《多余》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读刘郎的诗《多余》让我想起普希金笔下多余人的形象——奥涅金。他出身贵族,生活条件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有高尚的理想,却脱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是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浪费自己的才华,他既不愿站在政府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愿和人民站在一切,反对专制制度,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力改变现状,想的多,做得少。刘郎的《多余》显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反应了一些知识青年的苦闷、压抑、彷徨、无奈的精神状态。现在中国也处于变革时代,贫富差距悬殊,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男女比例失调,物欲横流,精神缺失,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成名,有人一夜倾家荡产,总之社会纷繁复杂,各色人物纷纷登台表演。各种“多余人”比比皆是。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总想改变现实,但又有许多无奈,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甚至许多青年面临着生活的困窘,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屑于做,理想的事情又没有机会做。于是出现了“啃老族”,成了中国21世纪的“多余人”。还有的青年无房无车无爱人充当着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生活乏味、枯燥、无趣。甚至绝望,觉得自己是“多余人”,有的走上自杀的道路。
刘郎的《多余》无疑具有震撼力,让青年人的心灵觉醒,“恨多余的那部分”,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执着为理想奋斗,一生问心无愧!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17:12)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6
老远︱戏说《多余》
说刘郎的诗《多余》,先得从他的名字和年龄说起。刘郎,刘和留皆音,亦可作留。郎,父母的好儿郎,一九九零年出生。上了些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正是执行国策最严格、最暴力的时候。由此揣摩,当年计生办对计生对象展开“三大攻势”(大刮宫、大拉肚、大结扎),或许是父母冒着围追堵截的危险留住了好儿郎刘郎,诗的题目《多余》似乎也佐证了这点。
说了些多余的话之后,再说《多余》。一首诗五节出现五个“简单”,不简单,充分说明诗人十二分憧憬简单的生活,简单包含了生态美的全部。第四节,诗人没说出“简单”,让它隐于“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的句子中,大有不露更露之妙。身在一座新崛起的不简单的城市中,诗人渴望从“简单”中下载一首原本属于自然、人类的老版歌曲:《春天的故事》。然而,渴望早在欲望中绝望。简单化的“衣、食、住、行”四个字,因横空出世的“四子”(票子、房子、车子、好日子)大肆挥霍形容词不断进行包装,而使它们变得复杂化。自此,夜色再也不是简单的黑,星星再也不是简单的亮着,窗外的树再也不是简单的站在那里,我再也不是简单的我,统统被复杂得变质的环境绑到一块,身不由己了。目睹令人堪忧的现实,“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我连恨都是简单的:一,我恨我自己无能剪掉那些严重损害生活质量的多余的枝节。二,我恨我自己当年为什么不被计划掉,硬要留下一个多余的我呢?
《多余》一诗,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递进的格调、浅出深入的诗意浓缩成十二个字警醒人们哲思:“简单是美,简单是福,简单是寿。”
附:《多余》
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17:24)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7
赵目珍︱“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评刘郎《多余》
人对外物的认知,总是带着一种“自我”在内的主观偏见。这种主观性从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我们对存在的客观认知。就比如对于黑夜、星星和树木,它们原本如其所是,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但有时我们会根据个人情感的好恶赋予它们许多附加的含义,比如黑夜可能代表黑暗、坟墓,星星可能代表光明、希望,而不同的树木也可能带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红豆寄寓着相思,松柏寄寓着坚贞。但这些都是人为强加于它们的。它们本来没有什么象征内涵,正如刘郎此诗的前三节所叙述的。
刘郎的这首诗,从拆解象征开始,然后回归到对作为主体的“我”的反思。“我也只是我就好了”,同样,这也是一种主观的愿景。然而,既然外在的一切事物都在既定的语言-人类世界中存在,各种文化的无意识积累和笼罩,使得人类很难再从原始意义上还原它们,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作为主体的人要想还原自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诸如语言在内的各种文化其实正是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但是,从另一种层面来看,作为主体的人无论如何命名和界定他视野中的事物,他都无法改变它们存在的客观性。也正是基于此,作者才从深深地意识到,“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或者从更深一层来探讨,作者意识到,由于“自我”总是带有主观性,总是站在事物的对立面,无法与它们融为一体,是一个局外人。那么自己对于它们而言,也就成为一个多余人。于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可以反省和思考,于是他越来越恨自己。但他同时又非常明了,这恨其实也是多余的一部分。
日本一位作家曾经说,“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从刘郎的这首诗,我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带着主观的偏见,我们过度地阐释了很多事物。但这些带有自我性的命名和认知,却并非事物的本真所在。舍弃自我,我们还原了黑夜、星星和树木;舍弃自我,我们对自己也加以重新认识,我们期望“我也只是我”,然后驱逐出其他一切多余的。这样,我们也还原了真实的自己。
2017-2-11夜,深圳
附: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23:20)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8
贺孝恩︱拒绝隐喻的隐喻——读刘郎《多余》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初读这首诗,感觉作者可能是受到于坚“乌鸦就是一只乌鸦”拒绝隐喻诗学思想的影响。再细读,才悟出作者是很高明的。诗的前三节写到的“夜色”、“星星”、“树”都好如“乌鸦就是一只乌鸦”这种模式,作者是在拒绝隐喻,但第四节作者突然转到了我,前三节拒绝隐喻的“夜色”、“星星”、“树”全都指向了作为人类个体的“我”,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隐喻场。夜色就是黑,星星就是简单的亮,树就是简单的站着 。那么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呢?人追求的事业、爱情、理想,人坚持的各种道德、信念,难道能摆脱、超越作为生物本质的人吗?这首诗写到这里,已经具备了比较深刻的哲学意味。
我想,这首诗好就好在突转的“结构”。
最后一节,我个人认为完全是画蛇添足,影响了全诗的审美效果。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 2017-2-11 23:28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9
九儿︱一个年轻人自我觉醒之后的颓废——读刘郎诗歌《多余》
我读刘郎诗友的诗歌不多。就这首诗歌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的。作者运用独白和比兴的手法,将一个年轻人的自我觉醒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真实地呈现出来。使我忍不住想走近他,告诉他:你不是多余的,你的恨,有人在意,甚至可以改变世界。
解读这首的关键词是“简单”和“多余”。前三节,写自然万物(夜色、星星、树)简单而孤立的活着,表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对本真的追求;但这三节只是衬托,也可是称之为比兴。这首诗最出彩的,应该是四、五节,尤其是“多余”这个词,值得玩味。最后两节由物及人,写“我”内心的矛盾与颓废:想做自己,简单而个性的活着,但面对浩渺纷繁的世界,又感觉自己渺小,找不到归属感,于是颓废之感便油然而生——感觉“我”是“多余”的。说自己“多余”,是找不到归属感,或者觉得自己无用。诗人最后写道,“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但“我的恨”也是“多余”的。言外之意是,没有人会在乎“我”的存在和喜怒哀乐,“我”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或者得到“我”想得要的东西。
人如蝼蚁,岂能撼树?作为个体的“人”,产生这种渺小感,很正常,也自古有之。庄子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大山也”;而面对滚滚长江水和早已变成尘土的“一世之雄”曹孟德,苏轼也发出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但庄子和苏轼慨叹个体的渺小,并无生出“多余”之感,并未否定个体存在的价值。相反,庄子是通过个体之“小”与天地之“大”的对比,告诉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要安于现状;而苏轼,则是胸怀宇宙,感慨人世无常,自然永恒,接着阐述“变”与“不变”的哲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而《多余》仅仅停留在“哀叹”层面上。由此可见,刘郎对世界的认知还是肤浅的。当然,他写这首诗,也可能是记录感情跌入低谷时瞬间的感受。
人有渺小感,孤独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最后完全丧失自我,自暴自弃。我想,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有这种颓废情绪的年轻人不少,如许立志们。如果社会多给他们一点关爱,为他们努力创设能够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个体,还有存在的价值,或者,我们只需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抱怨与不平,也许,他们就不会感觉自己是多余人。
刘郎这首诗,是诗人觉醒之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是找不到人生定位之后的痛苦与颓废。透过诗歌,我似乎看到一个年轻人在自我觉醒之后,突然又丧失了自我。午夜,他独自靠在窗前,像个懵懂的孩子,面对满天繁星发呆。
李尔纳•杰克伯森说,痛苦是叫醒我们的闹钟。希望“我”的痛苦,能叫醒这个时代“装睡”的人。
最后,我想送给刘郎一句时髦的话,与之共勉:
我们不只是拥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与远方。加油!
2017年2月11日
附刘郎诗歌:
多余
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2 00:14)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0
冀卫军︱在杂草丛生的多余中顽强生长——读刘郎的《多余》
多余,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和联想的词,而且就这个词本身来讲,它的内涵和外延也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着一个很宽泛的边界和概括性,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难免会给人留下“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胆怯和恐慌。
带着一些狐疑和担心读了90后诗人刘郎的《多余》,没想到,在短短的十行诗句中却给了我不少的意外和惊喜。
整首诗的意象选择很谨慎、很普通却极具代表性。不管是黑夜、星星,还是窗外的树,它们代表着自然、天空和大地三个维度,而且人们早已赋予了它们一些约定成俗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没有一些新奇的构思和想象,很容易陷入俗套、泛滥的泥淖和窠臼里,很难出新和出彩。诗人刘郎没有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正话正说,而选择了正话反说的方式,于是,新意就一点一点从文字背后渗了出来,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享受,意外和惊喜。
一个事物,当人们对它的限定越小,它余留的空间就越大,相反,限定越多,剩余的空间就越小。譬如,我们肉眼看到的黑夜,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黑,它隐藏着多种多样的客观存在和变化在其中,充满着种种的诱惑和不确定。同样,星星不仅仅是照见自己,它还有助于我们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和了解到不同事物的不同侧面和状态,从而赋予不同的感受和情感。此外,窗外的树,除了站着,它们一刻也没停止呼吸和成长,并常常为人们的聪明才智所用,变成生活中的一些消耗品或必需品,以另一种形态而存在或重生,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这看似有点消极颓废的诗句,其实透露了诗人面对残酷的生活和现实,内心的矛盾、不屈和纠结,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着某种契合和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的情感是复杂、不易被完全定义的,是由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同时,每个看似对立的情感,其实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那么简单和绝对,而是相互交织渗透,真假难辨,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就宛若诗人笔下的恨,在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自嘲和反讽。同样,诗人所强调的“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恰恰也是生活最缺少的那部分。
一首《多余》,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剔除了生活的赘肉露出了它坚硬的骨头,照见了诗人内心的早熟、冷静和反思,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清醒和领悟,同时也散发着诗人在杂草丛生的多余中顽强生长的倔强和锐气。
附: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3 10:47)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1
方文竹︱本原与附加值——读刘郎《多余》
让我直接面对一首诗,不作诗之外的索引。包括刘郎者及其背景,幸好我不认识这个刘郎及其相关资料一无所知。
从诗看,“夜色”之“黑”,“星星”之“亮”,“树”之“站”,皆为事物的本原现象,无须言说。“夜”“星”“树”只是铺垫,目的是引出后面的人(“起兴”?),即由自然而社会,“我也只是我”,其实当“我”最初的这刚睁开双眼的一“望”无异于盘古开天地,类似于古希腊人的“震惊”,艺术和诗之“思”由此开端。而
“……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诗人是否慨叹初心的陨落? 同时,偏偏这一“望”的悍,“未始有物”(《庄子•齐物论》)遭到了破坏,人与世界的裂缝被撕开了,存在露出了破绽。从海德格尔哲学(实为存在论,海氏反对“哲学”)看,主体显身,形而上学抬头,存在被遗失了。这样,“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4节“望”就是文化,即人类的赋义行为,相对于本原,自然“多余”的部分就是文化,生成了政治、哲学、科学、艺术等,文化就是隐喻和情绪符号。文化即自然的附加,即烦,“简单的恨”加入其中。对于生存需要来说,人类追求的是生存附加值,而现代性带给人类的则是附加值泛滥,以至文明病不可救药。“简单的恨”之“多余”由此有两种解释:要么实行个体撤退,不作文化抵抗的无谓的牺牲(实则是一种消极的抵抗);要么作文化的鸟兽散,回归于减法,找回本真的生存。
“恨我自己”,很不“简单”,其中隐情多多,大有文章可做!浓缩了多少生存的账本和波澜,多与世界的摩擦、纠缠、互动。反抗“多余”又回归于“多余”,不得不是一场悲剧。文化的附加值,最令人头痛了。所幸的是,存在,又不仅仅是哲学(思想),关键是个体体验的加入鲜活了,鲜活了一首诗,“我”的加入,使存在而在此。在此,就是独立的,源始的,可以触摸的,无可替代的。真正的诗性元素。
由自然而社会,“越来越恨”之“越”,由被抛于世的加法所造成,隐隐地含有现代性批判,甚至留有一丝卢梭或庄子关于文明批判的斧痕。一个诗人的可贵就在于有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好的一首诗是复杂的,以上解读仅一个向度而已。还可以从作者个体的生存背景出发。等等。要找问题的话,我认为此诗过分抽象,甚至“多余的那一部分”也要质疑,最终毕竟加入了人类整体,诗人找到了自己的归依之所,无需高歌“只还有一个上帝来救渡我们”。当然也会有人认为这是其优点,关键是读者有待填补的空间比较大,符合诗性元素的弹性、扩张与增殖。
附: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4 16:3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2
红海滩︱简评刘郎短诗《多余》
我在刘郎看似平静的诗句里读出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痛感,这种痛感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的每一条缝隙中。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命经历的人们常常在某一特定环境与心境的影响下,面对巨大的生命齿轮无情沉重的转动,产生出渺小无力的感觉。
《多余》分为五节,简洁凝炼,内蕴深沉,发人深省。作者用“夜色”,“星星”,“树”的存在来对比自身的存在,揭示自身情感的现有状态。透过一扇狭窄的窗户与“夜色”,“星星”,“树”这些固定的,不可憾动的存在物进行对视,联想到现实命运的多舛,漂泊生活的艰辛,前途的不可预测,从而发出自我与情感的存在是“多余”的感慨。
“简单”一词在诗歌中使用了四次,前三个“简单”是为最后一个“简单”做铺垫的,前三个“简单”映衬的对应物是安静的,而最后一个简单所引出的恨却是动态的,是作者内心情绪的波动,尽管他在诗歌结尾强调这种情绪波动是“多余”的,但却是不可逃避的“多余”。
正是这种“多余”让我在他的另一首诗歌《结缕草记》中看到了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草根命运的担忧,不平与提心吊胆的隐忍,无奈。这种尾随于作者生命里的深层情绪又被他压缩进短小的诗歌中,更突出了他内心的压抑,无所适从。而且,刘郎的“多余的恨”不仅代表90后,也是所有身处异乡的漂泊者们共同的心理状态,它是不可忽视的一道伤痕,深匿于内心深处,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孤寂无眠之夜。这些人里,也包括我。
2017.2.13
附: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4 17:38)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3
卢辉︱多余的“余”的相对性及其反意义——简评刘郎的《多余》之余味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韩东们在中国诗坛诗派林立、思潮涌动之时惊呼:“诗歌到语言为止”,即,马为马而不是非马。一场反崇高,反意义的诗歌实践大有雷霆万钧之势,一时间,诗歌的“言外之义”、“象外之象”被韩东们批得体无完肤。站在诗歌史的角度而言,这场诗歌创作理念的变革,对那时诗坛正盛的大主题、大意象、大抒情、大人文无疑是一次“反动”。而后,诗坛先后出现的如日常经验写作、口语写作、纯客观写作、元写作等等与这场变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眼下,把刘郎的《多余》放在这个思潮的“脉冲”来把脉,的确有许多血脉相通的地方。前者是“诗歌到语言为止”,后者是“诗意到物属为止”,二者强调的都是“本在”的“在”义,而非它在。比如:“夜色只是简单的黑”、“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在这里,“黑”、“亮”、“站”就是自然属性的“本在”,有颜色,有动态,有内在规定,有外在形态,一切都是由这个的“一”的个案而存在着,无法更改,无须染指。然而,由于“我”的出现——意义的“代言者”,在自然属性的“本在”面前,“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因为“我”就是制造“言外之义”、“象外之象”的那个“多余”的那一部分,就是节外生枝的那一部分。所以,“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这个“恨”,一方面是因为“我”与“本在”相对应时,本在(即“自然属性”)的排它性无法成全“我”的“多余”(社会属性)之想,另一方面,“我”的加入又会瓦解本在的自然属性,这样的“恨”则成了刘郎《多余》的节点,即又恨又恨不起来(“只是简单的恨”)一一“我”毕竟还是自恋的高等动物:不但留恋“我思故我在”,而且还仰仗“我思故他(她、它)在”,于是,“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这样的“余”之相对性及其悖论的套叠与回环,无形中加深了《多余》的反意义的“义”味与“余”味。
当然,这首诗更像是某个诗歌课题的诗性设置与诗意实验,难免有思想大于形象之嫌,我的这个疑虑并不影响这首诗的探索意义!
附: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5 17:16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4
居巢人︱刘郎诗歌赏析----《多余》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赏析:
夜色,星星,树
目光向下,简单的我的存在
作者刘郎的思维方向及出发点
由上而下,由外而内
似乎有些缺憾
生命的思考
对于身边任何一愉悦引发,感动,再牵引
最真实,开心
可惜诗结束似恨多乐少
离恨天悠悠,而非悠闲,少悠然
长生天久居,而不得欢喜
实在遗憾
“星星只是简单地亮着,仅仅照亮自己”
刘郎是一颗星,织女也是
流动流星,牛动,物也是
浪打漫步,星云,星空星
对待吐音颂韵,声波器形
每投入几分,心存感激啊
远比捕捉虚幻的文字美妙
以上仅提供赏析思路交流
赏悦中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6 07:46)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5
荒原猛士︱世界并没有对你那么冷漠——读刘郎的《多余》有感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人,如何在这世上活着呢?这是许多人困惑着的问题,特别是头脑发达多愁善感而往往又理智不高的诗人们,他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个个犹如林黛玉小姐。正因为诗人们如此多愁善感至情至性,才有顾城先生冲冠一怒白刀子下红刀子上,才有海子往铁轨上一趟,结束自己的生命,才有许立志纵身一跃和卧夫大山捉迷藏,才有徐志摩到处留情写诗神魂颠倒为了省钱坐货机探望小曼姐姐从天上掉下来了,才有中国诗歌的祖师爷之一的屈原先生不畏江水冰冷因为郁郁不得志跳进江里。诸如此类的诗人故事太多太多了。他们的多愁善感以及可歌可泣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美的文字。刘郎同样具有诗人的多愁善感,面对现实生活,他有点迷惘,也有点悲观,他感到孤单 。所以他羡慕那些简单存在的一切,希望我就是我,真实地活着,为自己而活着。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他不能,人毕竟是人,与这世界千丝万缕。好像这个世界你是多余的,多你不多,少你不少。但如果把脑袋伸进冰箱冷静一下,发觉不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许多时候你是多余的,但背后有家庭,有父母,有工作,有自己爱的人和事等等,一切一切又等着我们去面对。当一个人,连恨那部分也是多余的,那么就会常常觉得自己的孤单无助和微不足道。这首诗所呈现的精神世界,荒原猛士也曾经有过,或者说许多人也有过。特别是在二十多岁正是迷倒万千少女的年龄阶段,刚参加工作不久,自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心中有抱负却觉得怀才不遇,在现实中一切艰难举步,自己许多东西与社会格格不入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的时候。这种“多余”感就很容易出现。这时,是最需要诗人自身内心的强大的。
然而,在这世上真是这么多余吗?真的可有可无地存在被这世界忽略吗?你是如此的孤单吗?世界对你如此冷漠吗?不是,如果你认为是,只能说你真的要把脑袋伸进冰箱冷静一下。以刘郎为例,他认为在这世界他一切都是多余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几十首诗歌发在中国诗歌流派网的90后栏目,荒原猛士乃当世伯乐,第一时间本版置顶高亮推荐,然后《诗歌周刊》特别推荐他的诗歌,更有诗人韩庆成在多个媒体重点推荐刘郎其人其诗,邀请一批诗坛名人点评刘郎的作品。说真一句,如果十八年前是另一条好汉时的荒原猛士能得到如此的厚遇被一众名家重点推荐,现在已是名满天下可以到处假仁假义沽名钓利不用天天上班挨日子了。混个月球之国美丽大颠合众国诗歌学院教授之名拿拿高薪然后到处招摇撞骗开讲座收出场费也是不错的。
当我们感到自己“多余”时,那么我们想想背后有一批默默关注我们的人,或父母,或爱人,或师长,等等,他们在默默关爱着我们,为我们付出,无偿地为我们铺路。既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孤单,也看到这个世界的爱,人才能心存大爱,让自己的胸襟更为宽阔。然后,你就不会感到活在这世上“多余”了,特别是还是年轻的诗人。荒原猛士不希望年轻的诗人感到孤单多余,但希望年轻的诗人们追求孤独。
不好,荒原猛士评论诗歌,一不小心又说多了,跑到本诗之外的千里,闭嘴。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 2017-2-16 09:37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6
宫白云︱平静背后透出的焦灼——读刘郎的诗《多余》
90后刘郎写了一首《多余》,被中国诗歌流派网总编韩庆成选给了这一期的《发现》栏,《发现》栏是韩总亲自主持的流派网一个重点栏目,2017年特约了10位评论员(按拼音排序):方文竹、宫白云、卢辉、马启代、南鸥、吴投文、云经立、张无为、赵金钟、赵目珍为此栏目特约评论,除了特约评论还广泛地鼓励诗人、评者对此栏目推出的诗歌进行评论,因此一个别开生面的网络大研讨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期韩总选了刘郎39首诗,并重点拿出这首《多余》,一是体现了对90后诗人大力扶持与提携,二是这首诗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体现了一个90后背土离乡在外打拼的现实心态与苦涩心境,从侧面发映出现实社会竞争的激烈对人心的蚕噬,一篇很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
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知从哪里生出来的感觉,忽然有看毕加索版画的感觉,毕加索可以把一个人物做成无数个作品,这首《多余》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在复杂的现实面前,诗人渴望社会回归一种简单,渴望自我回归一种简单,当诗人从“夜色”,“星星”,“窗外的树”中看到自然万物简单的存在,却骤然发现那个最初简单的自己已荡然无存,这个简单的自己什么时候丢失了呢?于是诗人把自己分成无数个自己一步步返程,竟然发现无论哪个自己都是“多余”,更甚的是他的这种想回归简单的愿望相对于残酷的现实来说也只不过是“多余”,诗人回不到自然中的简单存在,也回不到自我,焦虑中生出的恨意他发现也不过是“多余”,这是最让人悲哀的地方。
这首诗表面的平淡中具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意识,平静中却让我们时时能感受到这首诗背后的焦灼。总体来看,诗人切入当下的方式异常的巧妙,利用自然存在的简单惯性牵引出内心的喻指与多方位的社会指向,在简单中释放出“多余”,让“多余”这个词承担了可以触摸、可以体察、可以冷暖的现实重量,以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指效果,让一种悲哀的讽刺无处不在。
2017-2-16
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6 16:17)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7
吴投文︱养在低处生活但仰望高处的神灵——读刘郎短诗《多余》
有时一首短诗胜过人生的许多感慨,刘郎的《多余》就是如此。我对刘郎并无多少了解,印象中只读过他的几首诗。后来,看到他的创作简介,知道他高中辍学,到深圳打工。这和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生存境遇是一致的。说实在话,我对这样的写作者怀有隐秘的好感。在我的乡村老家,也有很多青少年,包括我自己的一些亲友离家到外地打工谋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生存的艰辛,在他们的生活中,可能是没有什么诗意的,至少离诗歌很远。当然,诗歌写作是与身份无关的,不宜过分强调诗人的打工者身份。说到底还是要看文本,文本就是一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写作的特殊性,很多不接地气的诗歌,在这样的写作面前,实际上是没有底气的。
刘郎的《多余》是一首朴实而有深意的诗,值得咀嚼。人生不必有过多的装饰,这些装饰都是多余的。相反,当我们面临生存重压的时候,也要摆脱不必要的烦恼,用一颗简单的心去面对人世的纷扰。当然,在任何困苦的情形下,也不可失去坚定的生存意志,用生存的勇气扼住命运的喉咙。诗中表现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夜色是简单的黑,星星仅仅照见自己,树也只是简单的,默然站在窗外。诗人面对这一切,感到自己“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而对自己的恨也是“多余的那一部分”。诗人触景生情,景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体验;情是主观的,又是通过客观之物折射出来的。诗中的情景交融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一种暗示,在低处生活但仰望高处的神灵,就会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在。神灵实际上也是简单的,诗人心灵的净化起伏在一种简单的信仰下,没有什么可以击垮一个信仰简单的人。诗中有淡淡的悲伤,大概也有隐隐的不满,但抑制在诗人对自在之美的凝望中。诗的语言有相当的功底,简单到不留余地,但又令人回味。
在我们的身体之外,思想也是多出来的一部分。人活着,意味着身体不是多余的,但思想是一个隐形的身体,是人活着的价值见证。人生的爱恨情仇都是身体多出来的一部分,舍此无它。一首诗也是如此,有时写到极简的地步,恰恰又是丰富性的另一种体现。
2017年2月16日
附: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6 20:48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8
远航小诗︱读诗人刘郎的《多余》
刘郎的《多余》,这首诗耐品
读过多遍
今天读着,心有点隐隐作痛
"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是不是,诗人认为自己被抛弃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读着下面的诗句,我笑了
感觉诗人此时的忧伤是淡淡的
美而幸福
再看前面的诗句: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诗人仿佛一位哲人
在感叹时事
是的,有些事真的需要看淡
刚刚看到文友的留言,觉得很好,
在这里送给所有爱诗的朋友:
“感恩於父母,
大自然及大自然裏的每一種每一個東西,
及為人所知的所有歷史事件;
因為這一切為我們提供了深受折磨的幸福靈魂。”
附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1 12:12)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19
绿溪︱《人与自然》——小议刘郎“多余”
流派“发现栏目发现了90后刘郎的诗歌《多余》,作为90后版块编辑的绿溪,有义务参加评论。我议的题目《人与自然》似乎太大,小题可以大作,那么大题也可以小作。
人与自然是不可能自然的。人类自然界的生活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人与自然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的结点路径必定是抛物线型。越接近文明顶部越接近自然的源头,而中间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正负像限大动荡。人与自然的区别关键在于人有思想意识。那么,注定人的生存不可能像自然界一样简单。
诗中“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的句子容易误解为禅意。即无论你看不看,自然界的它们都在那里;无论我思不思考,人类的我都在这里。其实不然。
我看到“夜色”、“星星”、“树”都可以只做自己,简单地活着,而“我”却不能。故“我”在夜里该睡觉的时候却睡不着,望着夜色、星空、和树,触景生情。它们只做它们自己,简单地活着。“我也只是我就好了”,我也要简单地活着。可是,我做不到。对于现实的生存,“我”眼前的“夜色”、“星星”、“树”给我潜意识的招示是不简单,我在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这样的不简单认识意像,显然是“多余”的。那么,我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说“我”是多余的呢,诗作中没有明喻,只是说“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可能是为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发生冲突而起的感念。
从“夜色”、“星星”、“树”的词语意像不难得出,我的梦想和抱负正处于现实生活的瓶颈压力之下,压得我睡不着觉。我本来可以像“夜色”、“星星”、“树”一样简单地生活着,可是我是人,人不可能去理想之后而理想化地生存。如是,对于没有意识的自然界的生态联想,“我”的想法是多余的。对于面前没有抱负,生活得心安理得的人们联想,我的想法同样是多余的。这个无眠之夜,刘郎空前地孤独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格格不入无可厚非。刘郎,加油!
小诗言简意赅,不足之处就是:夜色、黑、星星三个名词意像出现的空间分隔不够完善。
附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0 19:0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7&fromuid=19066
20
朱曦︱朱曦诗体诗说:刘郎的《多余》宣泄了什么样的情绪?
该诗弹出来的调子所暗喻的
不过是 没有我和我的感觉
抑或一颗星星一轮月亮
人类该咋活仍然咋活
天不会塌下来 地不会陷下去
这恰恰就是诗人对天地人事物
在认知上的缺陷
他忽略了一个常识——
少一张多米诺骨牌
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其实 这个《多余》里面所蕴含的
东西 是人类群体里面一个人
是浩渺无垠宇宙中一颗小火星
是高楼大厦最底层一块基石
是水土流失的土丘上面一棵树
等等 它们一点也不多余
为什么如是说呢?
答——
拿掉一颗小火星
整个宇宙就会坍塌
撤去一块基石
高楼大厦就会垮
拔掉一棵树
土丘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由此观之
刘郎的《多余》
宣泄之情确实多余
从哲学角度说
他的《多余》只不过是 对
唯心主义“宿命论”的精心诠释
它在规劝人类——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要听天由命 勿须求有为与无为
这个理念好不好呢
我觉得一点也不好 为什么不好?
因为它会将读者变成
不思进取的木偶人
把他们驯化成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
自然界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乞儿
缘于此——
《多余》不仅仅是一般的多余
它是“宿命论”者的杀手锏
因此,《多余》的理念
当毅然决然从意识领域剔除去
不过 酸菜罗卜菜各有所爱
剔除去抑或是津津咀嚼
那要看各自的口味
于我而言
追求的境界是
弓拔弩张以射猎
于《多余》的刘郎而言
那就是成天把玩着自闭症
坐吃山空 以等死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在郁郁葱葱的林子里
鸟儿种类繁多
它们有什么样的嗓子
就让它们唱出什么样的歌
虽然百花可以齐放
而百家仍然可以争鸣
不能独断专行一刀切
我仍然有我的观点——
《多余》诗艺可以缓存
《多余》诗宣泄的“宿命论”理念
当毫不留恋地 扬弃!
附原作:
多余
文/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2 16:43)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thread-577045-1-2.html
其他评论推荐
1
马启代︱世间最深奥的道理往往最简单——在“长河文丛”新书首发式暨济南周三读书会“畅想2017”座谈会上的即兴发言
很高兴再一次来到周三读书会,先给各位文朋诗友拜年!
周三读书会已经坚持了6年,2000个日夜,300多次聚会,6番春夏秋冬的轮回,风霜雪雨、忙闲哭乐,无一次间断,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实属难能可贵,真得可钦可佩。事实上,它连个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组织都不是,但它的自由松散体现了包容大度的文学精神和诚恳公益的人生态度,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行业内外的文学爱好者、心有梦想者、不敢沉沦者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甚至还有省内外的名家大腕,我觉得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气氛、气场和魂魄,又着实可赞可叹。从自发、自动、自为的角度上讲,像这样民间性文化品牌才真正是济南这个省会城市的“文化名片”。李敬泽曾说,都说文学无用,但向往者却络绎不绝,谁也没有逼你。是的,谁也没逼你去爱文学,但这么多颗火热的心脏为之着迷为之倾情,这巨大的魔力和无穷的魅力来自哪里?我想来自我们追求灵魂自我净化和自我升华的本能渴求,这种无私的追求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文脉。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宗教的礼拜仪式,汉传佛教中的礼佛、礼经、礼舍利都是礼拜,基督教每周去教堂的诵经和唱诗以及穆斯林每天都要做的礼拜都是学习反省与神灵交心对话的仪式,儒教中国自古有之的礼仪是通过诗教来实现情感和精神洗礼的,所以很多学者把诗歌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宗教,尽管它有着更为浓重的世俗意味,但在一定层面上,诗歌给我们的塑造与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看到大年十二鸡年第一次读书会就来了这么多人,老少咸宜、其乐融融,我忽然觉得,周三读书会就是这个充满私欲洪流和铜臭气味的时代人们进行精神礼拜的场所,我们每周一次的周三相聚是爱和美的召唤,是我们洗心面对良善和艺术的朝圣。大家知道,中国从孔子采诗就形成了“礼失求诸野”的文化传统和自救方式,应当说,“心远地自偏”,周三读书会就是在“失道”的时代“寻道”“守道”的文明旷野,有这样一个地方,躁动不安的灵魂和被物质奴役的心灵可得到修养歇息。为此,我祝福大家,也为自己成为一个周三读书会的心仪成员而欣慰。
今晚是张莉娜的诗集《水晶蜜》和王强的散文集《那年,那些房客》的首发式,在这里我首先表示诚挚的祝贺!这两部书都是“长河文丛”策划出版的,其中《水晶蜜》是张莉娜十年前的作品,这本书是她的处女集,另外,她还钟情丹青,是一位书画梦的追寻者;王强曾在“长河文丛”出版过自己的处女诗集《悄悄滴露的心雨》,凭借这部诗集他在2016年获得了首届“长河文学奖”优秀著作奖,还由此进入“长河作家名人馆”,今天他的散文处女集又在“长河文丛”推出,验证了我们“长河文丛”与作者共同成长的理念。就此而论,新年伊始,两部处女集首发,预示着大吉大利。我不是个乐观主义的人,但从内心为他们高兴。大家知道,“长河文丛”一直默默地努力着,为了更好的为“长河文丛”的作家诗人服务,2016年我们不但创办了《长河》杂志,还成立了“北京长河作家俱乐部”,还与广电总局影视推广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目的就是借京畿高地推举自己的作家诗人,目前,“长河文丛”出版的李元辉的长篇小说《汗血宝马》已在甘肃大漠中开机。元旦期间,我们还在泰山脚下的马套将军山设立了“长河马套图书馆”和“长河作家名人馆”。因此,我也欢迎更多周三读书会的文友走进“长河文丛”,尽快成为我们长河大家庭的一员。与周三读书会一样,“长河文丛”也是文朋诗友精神朝圣的殿堂和灵魂洗礼的地方。几年来,周三读书会与“长河文丛”日渐亲密的友谊也佐证着“志同道合”的古训。说了这么多,除了为两位作者和“长河文丛”广而告之,还有就是这两部书都是我做的序,序中说过的话我不愿重复。如果要谈谈文学的话,我想面对这么多痴心不改的文友们谈三个字的体会,请大家批评。我的这些体会来自个人写作和思考的感悟,是针对当下汉语实用化、工具化的潮流和文学界普遍追求平面化、文本口水化和思维玄学化的现实而得出的。司马迁确立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就是文字“辞立诚”的汉语美学和精神原则,可惜“假的”“虚的”“恶的”东西与欲望主义合流一直破坏着汉语“知白守黑,有无相生”的“大道”。
因此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字就是“真”,对“真”的理解肯定存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有形而下的理解,也有形而上的考量,如果在美学思维里那就更为复杂,如艾青把诗美学的哲性思考定位在“真、善、美”上,“真”是一切的前提,这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美学上都是如此,艺术也不例外,看你从哪个层面去看,能否看到表面之下的深层。大的不说,就说今天这两位作者吧,先不论他们艺术境界的高低,就其“真”而言,他们是值得肯定的。你看,张莉娜的诗歌有着似真似幻的灵异和魔变,在表达上甚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她忠实于自己的“幻觉”,没有刻意伪饰自己,王强忠实于自己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经验,他两个在不同的向度上都守住了“真”的底线。说实话,在一个名利飞扬的世界,能保证不虚妄的书写已经成为作家的首要精神品格。这一点大家只要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多少奉命文学和颂圣文学在招摇就可想而知了。我倡导的“为良心写作”首先强调说“真话”,当然,我已经多次说过,那是我的精神宣言。梁小斌先生把它提升到诗人所应秉持的旗帜和方向的高度上,在此应向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致敬。
我想说的另一个字就是“正”字,“正”就是不歪不斜更不邪,就像我给王强说的,写作要守住生命中本质的感动。这不仅是“正心诚意”的“正”,它还需要深刻唤醒自我的良知和正义感,作为作家还要把它上升到人格尊严和文学精神。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一再表述过自己的认知,那就是,文学关乎世道人心,所谓人学就是人性之学,真正的写作应从大地与人心出发。除此之外,当下的文坛,特别是诗坛,有这么几种写作所呈现出的倾向是“不正”的,叶延滨曾告诫诗歌作者要“不黑不黄不灰”,我没有给他们冠之色彩,而是认为有这样三种现象值得警惕:一是庸俗化,满足于浅抒情和平面思考的层面,沾沾自喜于发表、获奖和点赞,应当说,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最初的发表所带来的激励是重要的,但你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和诗人而不是文字匠人,就要树立高远的目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所谓成绩,文学是灵魂的苦役,一生都会在路上,这里更要提醒自己的是不要陷于娱乐化,不要为心灵鸡汤类的文字鼓掌,不要去单纯地以短时间的销量来衡量一本书的价值,当然,五花八门的“恶搞”写作也属于庸俗的一种,口水诗盛行标志着整个民族的精神、道德和审美水准都在下降。因此,娱乐至死的命题不仅仅属于社会学范畴,艺术往往充当帮凶。我这些话不展开讲了,相信有文友听得明白。二是僵尸化,就是那些主张技巧性、纯艺术的写作,有的冒充知识分子,精神麻木,惰性十足,其文本艰涩,故弄玄虚,还总以大师自居,这类写作大多来自高校,我把它看做知识分子自我阉割、自我逃避和自我欣赏的自慰式写作,在此不多谈了。三是体制化,体制化与体制不一样,体制化就是钢筋水泥化,是政治正确的写作,离开“真”很远,还自以为“正”,这类写作因为大多是工作和任务型写作,因为主体不够清醒导致与主流意识价值观高度重合,加上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认可,基本在体制层面享受现世的荣光,对于作家而言,其主体境界和个体意识愈加薄弱,其作品多成为时间的垃圾。自然,体制化是一种精神和意识的固化矮化钝化甚至沙化,与真实的生命鲜活和艺术的野性相背离,事实上,这类写作是无效写作即伪写作,多数加入主流话语的大合唱,最低也是帮闲的行为。但我承认并非身在体制内的作家都是体制化的,民间的很多作者其体制化热情也很高涨,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就不分析了。
我要说的第三个字就是“沉”字。“正心”才能“定心”,“定心”就要“沉”下来。我曾多次讲过,科技永远向前走,而艺术永远指向后。如果说这是一个平面的比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艺术所谓的永无止境并非单指高度,还指深度。因此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这个出版了22部诗文集的人感觉自己不是因为这些书垫高了自己的海拔,而是让我的目光看到的更高远也更深邃,用立体的比喻来说,我感觉自己是不断向着那些美好的过去和深处向下“沉”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平心静气、宁静致远,可以解释为“沉”入生命经验的底部,“沉”入生活的细微处,“沉”入名利的枷锁之外。“沉”不一定是慢,气定神闲方能洞开艺术奥妙的大门。如如不动不仅指身,更指心,定力来自对“真”的坚守、对“正”的捍卫。那些离开“真”和“正”的人很快会偏离真正的文学大道,是无法“沉”下来的,误入繁华虚景不过是看到和迷恋上海市蜃楼。冯骥才在韩美林先生的美术展览会上曾说,艺术的来源其实就是两个地方,一是远古,二是民间。大家想一想有没有道理?我看是有的,与我自己的体悟吻合。与作协体制比起来,我们就是民间,当然民间也主要是一种精神,而不仅仅指一个作家的社会身份(其实你的艺术身份也许只有一个——就是作家)。因为官本位思想的流毒作崇,可能你身边的很多人崇尚所谓的“高、大、上”,殊不知,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都是“低、小、下”所构成的作品,因为它们与大地自然、心灵悸动和芸芸众生离得更近,有着同病相怜的血肉之亲。不要把心放在功名利禄上(我并不反对正常的世俗利益),你若立志或者发现自己适合做一个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家和诗人,肉眼见到的东西都不是最重要的,请相信自己。真正伟大的作家和诗人那怕是高官和富豪(这种几率很少很少),他们最看重的或者最终为他生命标价的还是他的作品(包括他作品所蕴含的人格)。没有几个人达到伟大的境界,不过这样想想,你就会拥有更多伟大的情感和精神感应。何况我们今天就在这样一个洋溢着自由气氛和艺术醇香的文学道场?!
世间最深奥的道理往往最简单,即兴说这些,有点拉杂,但愿对大家有一点启发。除了祝福,我刚才已经对张莉娜和王强表示了祝贺,在这里,面对所有文友,再表达我真心的祝愿,祝愿周三读书会吸引团结更多的文朋诗友、走出更多的作家诗人,祝愿“长河文丛”与大家在2017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谢谢大家!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2 20:5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2
柏相︱刘郎:你看这夜色,灯火也照不亮——读90后诗人刘郎短诗《孤蝉记》
不仅小说文本讲究可读性,其实诗歌文本也讲。
诗歌文本的可读性与小说文本的可读性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我个人看来,似乎是在于,其能不能有效地放牧或诱发诗歌文本阅读者的感性思维,其能不能多维地疏泄或引爆诗歌文本阅读者的感性情感与感性倾向。
诗歌文本感性思维的深度或高度、诗歌文本感性情感的平缓或急湍,包括诗歌文本个性诗素与个性诗维的语汇性组合的陌生,其实都不会影响诗歌文本本身的可读性。
诗歌文本本身所应该具有的诗性的跳跃性,也绝不会影响诗歌文本的可读性。影响诗歌文本本身可读性的主要症结在于,诗歌文本的创写者对自己所诗写的诗性对象——无论这种对象是有形(比如某物某事某景)还是无形(比如七情六欲中的某种,比如世间法门的某个),诗悟得还不够通透或彻骨彻髓。
河南90后诗人刘郎的这首《孤蝉记》非常具有可读性。
刘郎的这首《孤蝉记》,以“孤蝉”为其诗性的抒写对象或诗维引爆点,不仅诗性的跳跃性非常大,甚至也有几分无厘头的诗性创造(有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而且诗悟通透、沉雄、彻骨彻髓。
这首诗把人们面临困境时的两难,可以说是创造性地诗写到了极致:飞,是夜色,不飞,也是夜色;即使飞得再远,这夜色的苍茫,灯火也照不亮。
所以,在这首短诗中,“孤蝉”的“孤”,不仅是外在生活形制上的孤——独自一蝉、无偶无伴、独自在夜色刚刚好的晚风吹拂和月光肆无忌惮地泄下来的芒果树上叫着;而且也是内在神志上的孤——“我”说:你飞吧,飞远一点,远一点,再远一点,如果还要远,你看这夜色苍茫,灯火也照不亮,尽管远一点有小叶榄仁、凤凰木,再远一点,有飞驰而过的地铁、万家灯火。
那诗中的“我”,到底是希望“孤蝉”飞,还是希望“孤蝉”不飞呢?读到最后,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诗中的“我”,包括阅读这一首诗之后的我们,在遇到一只因夜色与月光同时肆无忌惮地泄下来而凄切不止的“孤蝉”的时候,在面临“我”与“孤蝉”一样的生活困境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办?
短诗开头,是谁“就像这晚风。风吹树叶沙沙响”?是谁“就像这月光。肆无忌惮的泄下来”?无疑就是这“孤蝉”的孤鸣。
也许在诗中的“我”的心里,“孤蝉”的孤鸣可能是出于对夜色的恐惧,抑或说是抗拒。诗中的“我”说到底,其实也许只是想告诉诗中的“孤蝉”——你还是别叫了,忍受、持韧或沉默吧,到处是夜色,因为天已经暗下来了,你即使叫得再凄切,也终究无法唤醒这夜色的黑,也终究无法逃脱这夜色之黑的包围或温煮。
因此,这首诗的最可读之处,就是在把“孤蝉”所面临的困境诗写到极致之后,也给“孤蝉”暗示了一个灵魂逃生的出口——这也可以说是诗人对那句“沉默是金”的汉语格言的最好的诗性注脚。
当然,孤而不鸣,是沉默;陷于夜色而无需飞,也是沉默。尽管这沉默的周身已然镀上了许多层的无奈,但这其实也并不影响这沉默积聚到一定程度,会火山爆发般喷薄。
我喜欢如此诗性跳跃、圆润、通透、沉雄、彻骨彻髓的90后。
(2017年2月12日晚,柏相于听石斋草就。)
◎孤蝉记
文/刘郎
就像这晚风。风吹树叶沙沙响
就像这月光。肆无忌惮的泄下来
一只孤蝉在芒果树上叫
我说:
你飞吧
我说:
夜色刚刚好。你飞远一点
我说:
你飞远一点。
远一点有小叶榄仁、凤凰木
再远一点。有飞驰而过的地铁、万家灯火
如果还要远。
你看这夜色苍茫,灯火也照不亮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5 23:04)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3
宫白云︱曲折有味的诗歌审美——读李继宗的组诗《我的》
当下诗歌或是直陈可见或是晦涩难懂,曲折有味的诗珍珠般的稀有,而李继宗的诗就是那稀有的珍珠,尽管他的声名在诗界远不如写得不如他的几位同代人响亮,但他从不以为然,淡然处之,悠然自得地写诗做人。面对他的诗歌,很少有读者会舍得挪开眼睛,因为熟悉、因为陌生、因为曲折、因为智性、因为情感、因为气氛、因为可以意会很难言传的感觉,从而沉入他的独一无二的独特节奏之中。我最近读他的这组《我的》这种感觉尤为强烈,特别是他的一首《人走后》:
发呆的时候,瞅窗玻璃上的泥点子,阳光白花花的
但并不耀眼,粗心无处不在
要擦掉的都保留至今,其实是给灰尘过了一个年
给平时,总围过来依在怀里的这只小花猫
过了一个年,就这么几天
房子里便空下来了,窗台上的花闲闲地开着
楼道里,窗外面静悄悄的
商量过的事情不会这么快就见眉目
泥点子,泥点子,可现在也用不上再去把它们擦掉
——《人走后》
这首诗写了亲人走后,诗人独坐发呆“瞅窗玻璃上的泥点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怀想情绪,对亲人的那种孤独的怀念、空旷的孤独氛围的营造清澈明晰,透露了诗人内心最微妙、最隐幽曲折的孤独情感,从而也牵引出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些失去亲人的孤独与怀念,全诗不着一字孤独,却处处孤独。他的设身处地,他的物我交融,他的原真性产生的真切共鸣,在感觉上与我们生成一种无以复加的贴近感,它是无意识的心灵产生的下意识的恩惠。
从2009年在新浪博客遇见李继宗的诗至今,他发在新浪博客上的诗我几乎都有阅读。我读诗,并不打算提前放弃任何一首,每一首诗都有我个人的探求或者说喜好。我最不喜欢的是那些像“僵尸”一样的诗歌,没有生机,没有温度,看一眼再不想看第二眼,曾有人说,第二眼美女最有味,正如第二眼的诗歌,那回眸的味道妙不可言。这样的诗歌我在他的这组诗歌中又获此感受,如他的一首《我的》:
我接触的写作荒凉,不着一字,但还是提到了一条
小路的尽头,我爱上的雪绒花在飘
像雪花一样飘在某个早晨
但不可能再开放,只是有一点点打开
我掌中的手机正对着我
手机屏幕上的一匹马,正在山坡上吃草
我经历的旧时光恍若一梦
肯定不在我的周围
但我的手机内存已经替我把它们保留了下来
我的午睡是那样短暂,我的小闹钟
是那样准时,但我真正
醒来,却需要我的心血催动,却需要我的呼吸吹拂
——《我的》
由写作切入到人生,再切入到精神世界和审美生活,内部的呼应和引领把时光中的审美需求提升到生命呼吸之中,把写作就是生活、就是生命的呼吸的一脉相承以感知的方式让读者长久地沉入他营造的情境之中,个中的味道一次次回返,像回返生命过程的自身。不是谁都能把诗写成他这个样子,这跟诗人诸多方面的素养有关,人文历史,哲学感悟,古典意境,至美境界,语感,陌生化的效果,还有韵律、结构、转换等,他都能给落实的自然得体,读他这样的诗常常有百读不够的感觉,带来的是久久挥之不去的情致与余味。
我曾经说过李继宗擅长写缓慢的诗,几乎每首诗都含有隐隐的光和内部的诚恳以及情感的内核。缓慢的语速,缓慢的镜头,缓慢的进入我们的内心,他的这首《我与你》最能体现他的这种独特的“缓慢”——
我与你已经无话可说,那时候,再也没有一群白鹭
或者蝴蝶在斜阳暮色里飞
花树上的花已经开败
那道听起来流得很响的河水
呈现给我们的,仍然是不用多想
也能揣摩出来的,光阴一再流逝的秘密
你别过脸去,我转过身来,走吧
我与你已经形同陌路
但那条盘山而上的水泥小路
为什么还通向我们以前曾经有说有笑去过的树林里
——《我与你》
“我与你已经无话可说”,“我与你已经形同陌路”,但还存在于时光之间,存在于怀与念中,存在于情感的内部,虽然“你别过脸去,我转过身来”,但那共同经历的美好永在那里,“还通向我们以前曾经有说有笑去过的树林里”,这是生命与情感的最好存在,在缓慢的光阴中慰藉着光阴又形成新的光阴,这样的情感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同时又由衷地感概。
李继宗的这组诗让人读着既舒服又给人抚慰,他从不在诗歌中放纵自己的情绪或情感,分寸感把握得恰倒好处。他并不沉湎于他的读者或他自己,而这种收放自如正是诗人悠然的自信。正如他在《状况或其它》中写道:“有时候我的确不能自已,想对身边的石头说/你是一道门,还是一扇窗/想对浮在空气里看上去很舒服的气球说/空气一旦松开被拧紧的盖子/你将会像石头一样被空气重重地摔在地上/其实我一直想对外表空虚/但内里却非常欢腾的那些事物说/我不求任何形式的分析与理解”。
坚持不懈的读者不仅会从他的诗歌中学习到如何布局谋篇的技巧,也会学习到他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生命情感的处之泰然。他的诗会不由自主的去迫使我们去检验自己做诗做人的距离。这一点,是李继宗诗歌最过人之处。他少有的语言组合的天赋,令人惊奇之余啧啧称赞,很平凡的词语,经他的手一组合,就能变幻出妙不可言的意境,世间万物他都可以拿来入诗,却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分行,看似散慢,实则考究。布局的老谋深算,上下转换的不留痕迹,情绪的微妙变化最能体现他深厚的诗写功力。
李继宗有着优秀诗人特有的个性和直觉,对现实万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感悟力。诗歌中常常闪耀着智性和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感染力,如”上午我守着场院,穿棉衣,从山梨树下走过/其实很有可能不是走过/而是想去山梨树下但没有去:我终于明白/比人的一生更持久的事物,最好不要去打扰它们”(《变老的那一天》);“松果终于落下来了,地窝子里,衰草上//一块石头,像另一块石头的天涯/一块石头,像另一块/石头的母亲,但无法确认,也无法排除”(《南山之上》)。
对诗歌审美本质的追求是李继宗手中通往诗歌艺术殿堂的钥匙。他以生活为支点,以敏锐的触觉与丰厚的生命经验为根基,构建着他以审美为核心的诗歌体系,并把诗歌的审美与人生、万物、生命情感、现实情怀、人文意识勾连融汇起来,从而在诗歌的长廊里高高挂起他独特的画像。
2017-2-13于辽宁丹东
我的(组诗)
文/李继宗
人走后
发呆的时候,瞅窗玻璃上的泥点子,阳光白花花的
但并不耀眼,粗心无处不在
要擦掉的都保留至今,其实是给灰尘过了一个年
给平时,总围过来依在怀里的这只小花猫
过了一个年,就这么几天
房子里便空下来了,窗台上的花闲闲地开着
楼道里,窗外面静悄悄的
商量过的事情不会这么快就见眉目
泥点子,泥点子,可现在也用不上再去把它们擦掉
2017,2,6
大梦所依
大梦所依在山,山不过来,山不动弹,且比以往更羞涩了
且稻谷已熟,鸟也不叫,且只有一个人
在那里挥汗如雨地收割
大梦所依在西行的路上,沙枣花
羊皮,仰承露珠的苜蓿,阿妈正在草地上给骆驼接生
城里的儿子正在开着限号上路的私家车下班回家
大梦所依在农历正月初八,拿到了网上购票
拿到了暂住证,甚至终于拿到了
绿卡,风还在吹,这就要走了,兄弟,这就要走了,姐妹
2017,2,4
谓我心忧
于雪花飘洒中谓我心忧,新春该来的一定要来
但无必要一定是惠风和畅,于河边
地铁出口处谓我心忧,我等谁谁不来?
我坐下去又站起来,像一树叶子落了又长出来
但我并不灰心,时间也没有变本加厉
于动物园看猴子时谓我心忧
于南山,望迎春梅怒放,如临潭源
如遇故交,于寂静时,心本身就像那寂静一样
2017,1,26
谓我何愁
一年将尽,如数给时间交还的,还有这诗歌里的泥土
纸中城邦,纸上谈兵,和黑白颠倒,谓我何愁
如数给时间交还的不仅仅是落英,以及
园子里,树干上,那些一直朝着天空走去的脚印
风来自低处,却依旧向往拾级而上
如数交还给时间的,还有这越来越老的皱纹
还有这不是身外之物的身外之物:一颗外逃的心
谓我何愁,那天,我从山上
下来,我散步去了,我历来就没有走远,我边走边想
2017,1,27
积雪上
天色暗,方圆五六里,生和死那张底牌
让她们哭出了声:刘社家的
生和死看来真的由命
才不到四十岁,雪又落了下来
沿着路边的一棵棵白杨树爬坡
向阳村:房屋在高处
河里的冰在低处
白茫茫的坟园和送葬的人在高处
电线杆在低处
雪比刚才下得更为紧了
才不到四十岁,刘社家的
打过零工,在市里陪儿子读重点高中
摆过地摊,也跳广场舞
跳舞的时候,正是儿子上晚自习的时候
2017,1,18
我与你
我与你已经无话可说,那时候,再也没有一群白鹭
或者蝴蝶在斜阳暮色里飞
花树上的花已经开败
那道听起来流得很响的河水
呈现给我们的,仍然是不用多想
也能揣摩出来的,光阴一再流逝的秘密
你别过脸去,我转过身来,走吧
我与你已经形同陌路
但那条盘山而上的水泥小路
为什么还通向我们以前曾经有说有笑去过的树林里
2016,12,26
我的
我接触的写作荒凉,不着一字,但还是提到了一条
小路的尽头,我爱上的雪绒花在飘
像雪花一样飘在某个早晨
但不可能再开放,只是有一点点打开
我掌中的手机正对着我
手机屏幕上的一匹马,正在山坡上吃草
我经历的旧时光恍若一梦
肯定不在我的周围
但我的手机内存已经替我把它们保留了下来
我的午睡是那样短暂,我的小闹钟
是那样准时,但我真正
醒来,却需要我的心血催动,却需要我的呼吸吹拂
2016,12,8
变老的那一天
上午我守着场院,穿棉衣,从山梨树下走过
其实很有可能不是走过
而是想去山梨树下但没有去:我终于明白
比人的一生更持久的事物,最好不要去打扰它们
中午我听见山风呼啸,想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其实很有可能不是想起
而是一种习惯:我经常没来由怀念
我的战友,包括活着和死了的
下午川道里飘着细雨
但我知道,没有什么比接下来的夜更黑更长
其实不是接下来,而是想说的远不止
这些:现在的我与整个夜色
区别不大,虽然灯光照着我,但我看不见灯光
2016,12,5
状况或其它
有时候我的确不能自已,想对身边的石头说
你是一道门,还是一扇窗
想对浮在空气里看上去很舒服的气球说
空气一旦松开被拧紧的盖子
你将会像石头一样被空气重重地摔在地上
其实我一直想对外表空虚
但内里却非常欢腾的那些事物说
我不求任何形式的分析与理解
我常常一个人坐在一面微微隆起的小山坡上
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
大半天里,我看不见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也听不见谁对谁的叹息
以及诸如此类
被你们称作坑爹,哇塞,蓝瘦,香菇的事情
2016,11,30
数羊毛
我开始数羊毛,数到有人坏笑着说
我的耐心实在是太好了
数到虎落平川,天色昏暗
我的老母亲,又到这片小树林里
来喊她的儿子回家吃饭
天色昏暗,小树林里的风凉起来
小树林后面的河水
比平时欢畅,但非常虚无
与我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
并且熬夜相比,它似乎很会
配合我,但一点也不配合我的母亲
2016,9,30
在夜里
墙上的挂钟走动的声音像一排纽扣
也像一条长长的拉链,觉得系紧和闭合的
仍然是城西的公寓楼四周
没有开灯,也没有任何光亮透进卧室
这又是一个很无奈的夜晚
用白天看到已经落了一半叶子的安闲的花楸树
来换走我的失眠吧,却听见飘窗外
落叶轻触水泥地面的一瞬
声音就像是被谁重重地摔过来的
我翻过身来,又翻过身去
只有木床还有些知觉,当然也没有厌倦我
在一下一下地起伏
而且,它总是让我低卧在它尖锐的波浪上
不是无法上去,就是无法下来
2016,9,21
共枕眠之诗
我只有能与你共享满屋子宁静的希望
其它的,都是奢望,我只有能与你有一句
没一句聊着的希望(如果你先睡了
鼾息声随之而来,我接着也不会多想
也会睡去)其它的,都是奢望
是啊,当满屋子的鼾息声随之而来
就让月亮在飘窗上继续西斜吧
当我们的被子仅仅盖着我们睡去
就让西梁山为我们再提供这样一夜
什么未竟之事,什么未竟之事
在你看来,这时候已没有什么是未竟之事
2016,8,1
南山之上
堆积的落叶里,风在使劲,山菊在开放
一棵像极了一个人的歪脖子柳树
有些灰头土脸
来去自如,阳光在空气中自动排版
松鼠在凭借一种顽强的记忆力
将成熟的颗粒快速保存
饱满的稗子,远处的河流
松果终于落下来了,地窝子里,衰草上
一块石头,像另一块石头的天涯
一块石头,像另一块
石头的母亲,但无法确认,也无法排除
2016.7.31.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4 22:0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4
周塬︱百年新诗也许就是对中国新诗的误会
诗歌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逐渐被物资奴役化的现实人生,内心还保留下多少诗意的空间?在实用主义、快餐文化、娱乐圈、泛诗的情形下,中国诗还能走多远?悲观与盲目乐观似乎都最终难以给当代中国诗歌希望和前行的拐杖。这里只针对诗提出问题,中国诗的现状与未来似乎到了抉择的时刻。
迅速膨胀的网络诗歌、微信诗歌、诗歌QQ群、为你读诗、诗画音乐自媒体与诗歌电影;诗歌流派、诗歌主义、诗人诗会群体;探索、先锋、意象诗、新写实诗歌、垃圾口语口水诗,甚至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数不胜数。
诗歌出现的商品化、诗歌活动的操纵性、出版出刊的经营性、比赛评奖组委利益目的性;纸媒诗歌运作空前的压力、体制内诗歌活动与民间诗歌交流的模糊、大型诗歌奖权威性的没落、优秀诗歌民刊与优秀民间诗人依然深受的钳制与整体忽视、各地作协不能与时俱进发展会员的传统机制、诸如中国作协各省级作协会员毫无诗意与诗艺的创作、老化的作协缺少生意与活力的诗歌创作队伍、对诗歌还保留在对诗歌韵律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努力去划分的“作协”诗歌评论体系、不接受世界现代诗与只把中国古体诗与韵律诗作为诗歌标准、一味割裂中国传统诗歌沉醉于对西方现代诗歌表达手法的追捧变异怪诞畸形化、忽略本土语言在诗歌艺术中的表现特征,根本忽略掉中国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而指鹿为马盲人摸象似的说韵谈诗、逐渐从语言语境语意和诗歌诸如修辞手法、分行转行、押韵内韵新韵节奏音尺音步意象象征寓意暗喻情节细节化写实玄幻臆想变异化晦涩表达等表现形式——这些形式与表面化导致诗歌精神与中国诗歌艺术本质与特征扭曲变异破裂破毁.......
以上的繁荣无异于诗歌的喧嚣,所谓的蓬勃气象和渐趋成熟的构架也不过是痴人说梦。事实上这样的泛滥最终只能毁掉中国诗,让人们失去对诗最初的信仰、内心的虔诚与真意,从诗歌艺术的真善美走向虚伪卑劣喧嚣而沦落一群逐之不去的苍蝇。
以上者即为“诗蝇者”,其危害甚于官场腐败,甚于奸商无赖。其毁掉的是中华民族最为朴素真挚美好的心灵、最为璀璨的为世界所永不能替代和超越的瑰宝艺术;让诗心这一人性中最为可贵最值得生命留恋、社会人生最值得崇尚、人类艺术最值得攀登、历史文明和智慧最值得传承发扬的所谓人之初心,在现实中消磨损毁殆尽;这意味着堕落与灾难——欺骗与罪恶、战争与掠夺、恐怖与侵略、屠杀与残害、功利与虚妄、虚伪与变态、抑郁与分裂、陷阱与伤害......他们就是这样的推手,罪恶与灾难的孵化者、传播者、纵容者、教唆者、犯罪者!
新文化运动或者新诗运动不是“全盘西化”,不是从中国诗歌精神和艺术本质上与传统诗词完全割裂,反八股与反格律是从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推动与新文化相适应的新文体,诗歌上趋向语言表达的散文化与自由,是相对严格的平仄对仗及古人应试所惯取的八股文而言的,具备当时代的开放性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相对于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皇朝臣子遗老遗少的保守观念及与其体制等相应的文化生活、文艺形式及诗歌格律而言的。新诗运动不是也从来没有否定中国诗的诗歌精神,没有否定中国诗的艺术本质与特征。“洋为中用,师夷之长以制夷”在晚清就形成了他山之石的开放观念。中国还是中国的,失去中国的诗歌精神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一味追逐西方现代主义的表达手法与形式,无疑是借腹生子:不是胡夷就是混血,不再是中国诗、中国艺术,尽管是汉字排列也不过是异域灵魂的躯壳。以当时之模棱,滥觞至今没有解决清楚中国现代诗的内核,不能从本质上深入,坚实地去总结和探讨中国诗歌艺术,急功近利者、一味求新求变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心不了了眼低手也不高者,桴鼓相应地借新文化新诗运动对中国诗歌外在的表达形式大费周章,导致自由新体现代诗公说婆说驴唇马嘴。
现代化的武器提高了毁灭人类自身的危险系数,物资化过度追求导致人类心灵的空虚,竞争发展到成极端模式就是掠夺与侵略......毫无节制地模仿诗歌语言及表达形式,就会是从另一种境地重回格律与八股,从而扼杀了本质诗歌艺术,我曾比喻过:“为了最完美的摇篮,抛弃鲜活的婴儿。”这与为发家致富却导致无数婚姻破裂、无数留守儿童失养孤寡老人,本质观念上有什么区别?饮鸩止渴式的运动变革,终会毒发身亡,社会如此,生命如此,诗亦如此!
具备诗歌话语权的诗人们、评论家们、主编教授们,担负着中国诗歌乃至世界诗歌的良知建设,担负着艺术所辉映涉及人类文明智慧及人性心灵至善至美至崇高的使命。非金刚不能垂范,非般若不能化真,非诗心不能立诗。印度诗以泰戈尔得佛心真意,中国诗呈千家葆自然禅机。
出世入世、田园闺怨、羁旅闲愁、宦海沉浮、坎凛沧桑、乡愁别绪、应景时令、游趣遣兴、陌桑酬怀、远岸怅慕......中国诗无不抒情言志,情真意深;辞彩兴发,摛辞索句,无不具象成意,寓喻通曲;无论清新隽永质然浏亮,还是含蓄蕴藉幽微纡丽,婉约或豪放,玄远或澹泊,都不过随物以流转,藉象而著情写意;情真而挚,意远而微,动心感性,发人所不发的感染,至妙处就在这里,摇性动心,追慕竟意。这与汉字的表意功能密不可分,诗人化情入景着意成象,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于可共同意会的文字修辞间达到同情共意或远频近感。诗心发如花,朵朵都着枝。故古人云:情景交融,沆瀣一气。
“诗以气象胜”。诗经之遥慕,离骚之怨忧,“魏晋风度”“汉代风流”“盛唐气象”,宋格物之精致,清板荡之诚忠,一部诗歌史就是中国“气象”的曲折与兴递。曹公谋天下之诡道,其诗不失韬砺卓扬的豪情义气,其下毛主席诗词更以雄心豪情挥斥方遒,同为天下一统伟人风华,主席诗词的气象已超高古极具时代风云之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风云气象绝非汉魏时代所能达;同样晚唐的纡丽幽婉到南唐后主李煜悲情人生的长恨诗词,尽管写出了去国怀乡寄人篱下生不逢时诗人共有的怨艾情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写得情到自然意尽深刻,极道愁之长,恨之坚!但与苏学士的情愁确是天壤之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写到“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已不再见后主“无奈早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的缠绵悱恻期期艾艾的幽怨了。回到盛唐李太白,那几乎是自由疏狂,极其彰显诗人澎湃之情怀,晓畅之意志,诗如帆江竟流,骏马任驰的大气象。
中国现代诗,其实缺少的就是此种气象。正待重建和谐盛世,王者归来!
当是王国维说:诗以境界胜。看“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香如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树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情怀,融天地自然之境,钟情接远茫,风流化太虚。故言:天地一诗心。与天地同气,感物候永新,得人间正道,发共鸣心臆。得以诗载,得以诗传,得以诗化。何以能载,何以能传,何以能化?就是借万物之象,发天地诗心,随文字流传,感其钟情者,这样的接化也必然呈现“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中国诗脉!
天地诗心就是境界,诗人情怀感天地之长设,万物之恒新,生命之短促,人世多变数。沧桑如海,大道虚梵。诗人悯情期意,与天地同兴。得禀赋之正,携天地之仁,化人心之劫数。以诗通六道之境,三才之气。天地何言?有诗者代!
文以载道,诗抒情言志。似乎言:诗为小道,其情也私,其志也小,莫若文辩纵横捭阖上下千年天文地理格物穷工。其实这样的理解也是误区,这里是说文体:文以说理为质,诗以抒发情志为体。文字表现的要求,分化出诗与文的形式,不是说诗为小情小景只作遣兴闲致。前文谈到,印度诗得佛心,中国诗得禅意。中国诗抒情言志的同时更有禅意理趣相呼应。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中客景与心怀的交融,不只只是四野漂萍,多病感怀的伤慨。揣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难道感觉不到此情此景天地交融,与诗人情感呼应,一时用世情怀羁旅感伤暮年孤独残躯如寄的感发,如星垂月涌,交给平野大江,正是天道人心成诗意,得悟而传化!此中“天地一沙鸥”还是小情小景吗?难道不感觉天地有方寸,诗心接穹莽吗?陶渊明诗王维诗中的禅心真意自不必举例,即是中国古今众如星海的诗人佳作,无不容情潜意交汇天地之间。天道何言,诗以代之,诗以境界胜。
闻一多言诗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大体能涵盖诗歌美的要求。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师皆有谈诗歌审美的鸿篇巨构,《文心雕龙》也类列诗美之风格。现代诗的绘画美可借鉴艾青诗,音乐美不能忽略徐志摩,闻一多发新体诗格律整饬的新声。
我讲中国诗的意象美,纯属贺知章回乡——老生新卷。
意象美是中国诗的本质美,可以熔铸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音乐建筑绘画都可以作为诗的意象,可意会可言传可感觉。这里所论就与感觉有关,美离不开感官,美就是感觉,感觉属于意识,所有美都为意识,能动的意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都是诗意化的感觉,感觉里的诗意,诗意美并包这诸如其它的感觉美,三美或五美,但意象美能更准确地描述诗歌的审美本质。这还是与诗歌艺术的工具和材料有关——中国具备表意性的汉字,不分古文今文。感觉与意识就是仓颉造字的天赋,人本能的天赋,从摹刻日月水火的象形到望形会意,从具体到符号,从单一到复合,文字对事物情态表达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文字就记录了文明,逐渐增加义项与内涵。约定成俗,反复使用,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代替了原始手语,直到丰赡地表现人类深刻的情感心灵与意识。我们说从感觉起,从象形起,感觉与物像,情态与事物完美结合,深入观念,成为文明和智慧,就是意象的源泉。诗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本质,大体不差;诗歌是意象艺术,也大体不差;诗歌是生活审美艺术,也应该大体不差。诗歌的审美在于意象,就可以成立,意象审美就是诗歌审美的本质!
有意象使用意象的诗,不见得就是好诗,这需要注意,特别需要深受西方现代派意象派诗歌影响而又醉心于此的诗人们要注意!
中国诗歌意象是源自于造字之初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嫁接生拼硬扯勉强焊接拼凑的所谓抽象的意象。百年新诗的迷途在这里,破裂破碎在这里,诗心毁在这里,艺术碎在这里,并当下依然破碎着,令中国诗人伤心欲绝,中国诗伤心欲绝,我们的诗歌信仰摇摇欲坠!群魔乱舞,一派苍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这两首诗经名作,秦风之蒹葭,小雅之杨柳,若说知名度前者更广泛,几乎妇孺皆能吟颂;单从中国意象,后者实在是高一筹。前者蒹葭白露也可作意象,只是为意象而意象,是兴,纯粹为了引起下文,实际就是为抒情铺垫。我所说的中国意象,其本身就是抒情言志,意与像不分,直入本体,就是情志的直接唤醒。“昔我往矣”就是当时别离时,正是杨柳窈窕,依依恋恋,情思无限;“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思”,语助,有情思延宕,表情绪。“雨雪霏霏”感叹不尽。依依霏霏:情思不已貌。诗中没有缠绵悱恻,也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感觉就可意会依依不舍,唏嘘不已,这样的意会这样的“象”,直接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经验,就是意象了。所有中国好诗,都不外意象,中国画如此,中国诗也如此。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说过,音乐是意象的表现,其实音乐的情感意会,靠纯听觉性的感觉,不是意象化,因为音乐不具备像,把音符或者节奏旋律作为象,已经过了,虚浮不实,这样虚浮只能是类似哲学中的玄学派。
中国意象,不是玄学,也不晦涩。百年新诗的二流诗人,把西方现代派和西方的意象主义奉为现代诗的源宗而导致失去中国意象,庞德波德莱尔之流的意象与象征源自于中国唐诗宋画,是西方艺术家接触到中国艺术之后,直接嫁接了西方艺术手法,归结于“意象”,作当时的先锋艺术而成“意象派”。西方的意象派有几条标准,与没有框架的中国意象在名称上一致,其实质只能算我们意象范畴的皮毛而已。西方现代诗源头正是唐宋及敦煌艺术,有据可查,庞德自言如是!
中国大意象,也就不是单单说现代诗歌。一切纯中国艺术都离不开中国意象,一切经典的中国艺术都是意象艺术,就为中国大意象。京剧靠意象而具备独特的魅力。脸谱,水袖,舞台的一桌一椅都是意象,一个马鞭千万里,长袖一掩酒千觞,一桨万里船,一髯为百年,老百姓一看白脸就知道曹操出场,一看红脸心自然起敬。水墨山水,飞檐斗拱,八卦六爻,门神寺庙.......不需解读,都能来龙去脉一清二白。意象在中国无处不在。到今天西方诗歌的最高成就就是意象派,只不过一派而已,中国意象何止一派乎!中国诗,意象胜,无意象,就无意境也无气象也无诗,此言细斟慢酌!
化境即是化意象而不见意象。中诗网曾有一位网名曰生的老诗人问我,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类似什么是中国诗,什么是诗?当你读到诗歌里的文字,被自然调动起的内心感受或情绪的那一部分,必定是意象。如此绝对,就在于汉字本身是符号,具备意义的符号,文字的符号进入眼帘,就引动的情思,无论表情无论表意都依靠这样符号的传载;无论象形无论意会,都有所指代。有诗就有意象,中国诗无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概莫能外,所以称中国大意象。当然从文字起源或佛教东来抑或道法自然,都归于主客观相统一也就是意象合一,这就是中国朴素的哲学和诗学。
为意象而意象,不懂意象强扭意象,把西方现代诗的表现手法挪作意象,生拼硬接,导致百年新诗一半精华半糟粕。精华还是情景交融的那一部分。情景交融就是意象的妥帖自然就是化意象而不见意象。不见意象的意象,包括情感的形态,我称为诗意情态。情态不具备像,附着汉字修辞间,就具备的像,意会而确立,感伤悲愁都成像,不再展开!故有真意象诗,有假意象诗,假意象只能晦涩不通,是糟粕,不是诗!
诗的音乐性,讲起来比较绕。热爱古诗词的师友多把不押韵的现代自由体诗当作散文,当作“分行的文字”。其实也是误解!
没有平仄对仗没有韵脚,不代表没有韵律。引用英语音尺或其它说韵也有悖于汉语诗的音韵。韵是声气和谐,律是节奏顿宕。这样的声气和谐与节奏旋律在音乐中最为突出,诗也有这样的要求,故有此言:诗的音乐性。音乐就是音乐,把音乐与诗结合一起的诗剧,也只是两种艺术在表现中寻求共鸣,情感色彩的共鸣。诗还是诗,互相不能代替。“诗剧”多不伦不类,就在这里,可以存在不能相互混淆,可以结合不能相互取代,无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不保留也无不可,也包括诗剧中“戏剧歌剧”的成分!
单个汉字从声母韵母在发音过程中也有抑扬变化比如“∨”三声的读音;比如粤语胶东方言的单字发音的变化。一首诗单从字面上,相互衔接的拼读发音,已经具备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从诗句的停顿换行阅读换气,本身自有节奏的条件。情感色彩,诗意的表现,情绪的调动,情思的推移与变化,自然产生声气流转的节奏与旋律。顿宕起止,从阅读到吟诵,形成内在与形式上韵致,特别是创作中流畅婉转的情思或一泻而下的情绪,选词与音节顿逗都为和谐的需要,一并成为韵致的部分,如果像鲁迅先生言:押大致的韵。节律音律韵律自然而然就存在诗行中。包括以节奏为主散文诗,一样具备韵致和节律。大体读来流畅,便于吟诵,随情感色彩变化句式,修辞择句,达到音韵和谐声气流畅,流转自由,情色相宜,就可以称作韵律。诗是韵文,大体不差,对现代诗的韵律,要开拓性认识,确为当下所必需!
诗的分行转行断行与排列,不是诗的必需,是现代诗歌约定成俗的形式。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其形式也必然与诗情相呼应。诗人各有心得,不必统一化,体现自由之精神!
“百年新诗也许是对中国新诗的误解”,不是否定百年新诗,实在是为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诗蝇者”也不是贬斥广大热爱诗写的人,是不齿那些把中国诗引向西化,把西方意象派当作现代诗祖的逐臭附蛆者。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7 09:36)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5
何均︱诗与诗人及其它
1、诗与诗人
诗是诗人存在的基础。
诗人不是用嘴说话,而是用诗说话。真诗才经得起时间的锤炼与推敲。伪诗就被时间无情淘汰,伪诗人自然就无立锥之地。当然,沦落为只用嘴说话的诗人,他就更不能成为诗人。
诗是诗人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诗是诗人生命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要求更纯粹、更直接抵达生命的疼痛。
有时是宿命的,宗教的,在每一个灵魂深处共鸣共振。
2、诗与意象
诗是意象的艺术。
诗人建筑的是一个意象世界,穷其一生。有的宏大,有的精致,也有既宏大又精致,千奇百态,不一而足。每一首诗,每一部诗集,都在为诗人的意象世界添砖加瓦。
意象,意中之象,象中之意。
意,是情、感、思、悟,诉诸言、语、形,就是象。意象是诗人内心诉求的结晶与载体。有意无象,诗则流于直白而无韵味;有象无意,诗则流于形象的堆砌而无灵魂。
故诗应是意与象的完美统一。
3、诗与标签
诗歌的流派就是标签。
当下的中国诗歌已被诗人贴上无数的标签,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很多是有名无实的。每一个标签下聚集大批诗人,或者说有共识的诗人,但标签与诗本身关系不大。
标签是为了醒目,为了让人记住。而诗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完全遵循标签的指示。到头来,留下的只是一些标签的名称,使诗坛纷繁热闹一阵而已。检索真诗,几乎一无所获。1986年的诗歌大展,可谓流派林立,标签漫天飞,如今安在?存在几何?因此,流派是要遵循艺术规律——自生自灭的。诗歌殿堂保留的永远是最纯粹的精品,而不是流派或标签。流派或标签顶多为后人研究提供一点材料或佐证而已。
其实,贴标签,这是诗人的不自信和垂死的自救。标签不可能拯救诗人。拯救诗人的是诗歌本身。
4、诗与网络
网络是一个传媒平台,也是诗歌交流的平台。
诗歌在网络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方便快捷,但同时又滥竽充数,泛滥成灾。诗歌团体、诗歌流派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闹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都想充当诗歌的代言人、形象大使,有时不惜相互诋毁、谩骂,甚至拳脚相向。诗歌写手忙于在网上混过脸熟,作坊式批量生产,几乎天天都有组诗贴出来,再加上同样是诗歌写手的吹捧,便飘飘然,昏昏然,便俨然是诗人了,且是大诗人了,便在网上到处大放阙词。这样的写手,便被“捧杀”了。
这种繁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但也能真正锻炼人。从网络世界会走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大诗人。
只是要清醒,要镇定,要借鉴,要创新。
5、诗与真理
世界的真理就那么多,我们总是在重复前人,只不过重复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是大诗人歌德对爱克曼曾说的大意。
我理解为,前人是用当时的语言,我们用今天的语言,但都表达着生命个体对世界的体证,因为都是生命的个体,就难免“英雄所见略同”或“殊途同归”。
人活世间,万事都得身体力行,谁也不能代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经历生与死,不管你是伟人还是贫民,不管你是长寿还是夭折,但生与死之间的过程是诱人的过程,也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过程,而这过程就是创造,就是推动人的进步、艺术的进步。
诗歌就是生命过程的体验与见证。
6、诗与不朽
皇帝寻求长生不老,只给后人留下笑柄。但这些现象说明两点:一是每一个生命都是要死的,二是每一个生命都是想不朽的。
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延续这速朽的生命呢?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方式使生命不朽呢?生活中的百姓,大多以传宗接代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四书》提出了三方案:立功,立德,立言。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提出:创造消灭死亡。
这些方式都不难理解。诗歌的生命也在于创造,如果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定是速朽的。而诗歌不朽的丰碑,一座座屹立在诗歌的殿堂,昭示着我们,引领着我们。那就是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兵车行》……爱略特的《荒原》、帕斯的《太阳石》、瓦雷里的《海滨墓园》、聂鲁达的《马楚•比楚》……
7、诗与话语霸权
诗歌的话语权本身是公平的、学术的、个性的。
实际上,诗歌的话语权却滋生了异种——话语霸权。话语霸权存在于那些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的人的身上,就像骗子骗得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以为自己就是真理,就是权威。其实,这与台上表演的滑稽小丑一样,只增笑耳。但是,这种话语霸权会给现实的诗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错误的导向、消解一部分人的认知。而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这种负面影响就会逐渐消失,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诗歌史就是一部话语霸权与反话语霸权的斗争史,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战争的本身就是维护诗歌的尊严与纯粹。
诗歌是在不断砸烂话语霸权与偶像的步履维艰的过程中前进与发展。
真正的诗人都在自觉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与贡献。
很长一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7 09:40)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6
李明春︱饱蘸盐味的诗歌
也许当下的诗歌写作,基于和谐稳定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主题,如今小家碧玉的诗歌比比皆是。在那些诗歌作品中,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些,饱蘸着盐味的诗歌写作。盐味就是生活味,就是现实味。民以食为天,只有承担起天的诗歌,才会成为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
盐味是一种现实写作。盐味是一种真情实感。盐味是诗歌中的骨血钙质。
无论是当下的深度意象写作,还是直线形诗歌写作。那些盐味,来自生活味,才会更具有亲和力和亲民性。盐味是生活的主体味道。有了盐味生活才会有滋有味。俗语说得好:盐改精神,醋改乏。于是盐便成了生活味诗歌的精神所在。有了盐,饭香,诗歌硬气。生活才会有力度,有力量,有深度。
无论你把诗歌写得小桥流水,还是写得大江东去,盐味是真正的诗味。
在充满盐味的诗歌技法中,无论是意象的能指,还是意象的所指,都是有咸味的意象。这样两个意象的相遇也才会两情相悦盐为贵。
如今的象牙塔就在生活中。各种节假日的人文短信,文采斐然,诗意盎然。都具有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人情味和盐味。各种意象都是从最亲切最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的。那些晚会的场景更是现实得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盐味不是怀旧,也不是寻根。时代的发展不说锦上添花,也是在雪中送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和和睦睦,低吟浅唱,需要改良的是人性,知足者常乐。
那些隐忍的诗歌,就是一个个例证。对于生活的激情和向往,是早晨的太阳心怀朝气蓬勃,但不是那种汪洋恣肆。在选择诗歌的表达时,那样的宁静祥和,如沐黄昏星辉。一种冷抒情,只因把一种情感嫁接于意象,学会了让意象说话。这样诗歌既有了张力,又有了形象性。
诗歌的审美,是意象的审美,意象的审美,是语言的审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黄昏,这是多少人都在使用的意象。在这句诗中过多地承载了主体抒情的功能。如果有人说:“那位老人笑得很灿烂,像夕阳落在了祁连山上”。这样,说话的是意象,就不是人。那些意象作为抒情客体就成为了抒情主体。一种稳健开朗尘埃落定跃然纸上,且历历在目。
总之,饱蘸盐味的诗歌写作,那些意象的选择都是生活中可视可见的,也就是有生活味,有盐味,有油烟味的意象。
比如,有这样两首诗。
剥开的玉米(二首)
剥开的玉米
在路边露出金黄的牙齿
笑着
像一缕青烟
在村庄后面的玉米地里
袅袅升起
在给那些红了枣儿的
一棵棵枣树
献着洁白的哈达
不朽的
不朽的
是村庄旁边寻觅着诗意的人
像一位离开村庄的老人
头发花灰白着
吃力地蹬着自行车
车架上捎着一位
穿紫衣的女孩
那些枯黄的玉米杆
在发黑散发着霉味
横卧在沟沿上的秋草中
是谁锈蚀的思想
玉米丰收了,人就可以笑了。那些没有用的思想,就是锈蚀发霉的草。炊烟变成了哈达,热爱着枣儿红了一样的甜。生活中没有一个寻寻觅觅的人,心灵是轻松的,沉重也意味着一种充实。孩子是希望的未来,为生活吃力而为的老人像一位老顽童,心怀不泯的童心。诗歌,就是以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一切都是忘情的。
因此,意象的盐味,生活味,就是诗歌的生活味,诗歌的盐味。写作和阅读有盐味的诗歌,其味回味无穷。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7 14:5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7
楚青子︱风格论
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模一样的人、一模一样的竹子、一模一样的草鱼,甚至每个人的指纹也各不相同。世界的丰富、美丽和繁复,正在它的多样性中。
元现实主义诗学倡导,在诗歌写作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面孔、独特的声音、和独特的风格。更准确一点地说,应该是一切文学创作,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川湘人好辣,江浙人喜甜。川湘人好辣,也各不相同。川人喜麻辣,湘人好尖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秉性。写作应该循依自己的秉性,形成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抒情如海子,冷峻如北岛,哲思如臧棣,纯真如顾城,粗犷如于坚,怪诞如周瑟瑟,戏谑如汤养宗……他们的风格各不一样。北岛写不出海子的诗,海子也写不出北岛的诗;杜甫
写不出李白的诗,李白也写不出杜甫的诗;帕斯写不出希尼的诗,希尼也写不出帕斯的诗。
刘勰曾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实际上,每一个成熟的写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可以说是风格的类型是无限的。
风格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密码、情感密码、性格密码、喜恶密码、知识密码、文化密码、价值观密码、甚至性欲密码,如此等等。
个人的写作风格,可以体现在写作内容上,也可以体现在词语、句式、写作技巧等上面。一个人的作品会出现他独特的词汇、句式、内容等,这些可以成为破解他/她的内心秘密的密码。
初学者的风格一般还未成型,游移不定,只有经过长期的写作磨炼,才能形成他/她独特的风格。
风格一旦形成,有时候往往也成为写作的一种障碍一种束缚。必要的时候,需要打破自己既定的写作风格。
不跟风,不盲目,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独立写作,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写作者。
一花独放难为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2-16 21:5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