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观照和体悟的诗美
: W4 V, P$ v2 j3 T$ o6 o2 ]- i- | ——浅谈林荣的现代禅诗- V% ?0 ?# Q. N: \/ t/ Q& x4 n
碧青
0 I- B& q# I" C" d: ^
: ]/ ?* r7 S' A3 l$ v7 d2 w8 @ g# `' i$ D
& M, ~4 j p d; c5 B
古老的禅文化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及发展趋势,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智慧的诗人,亦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着“诗言情”的局限,心灵直接面对生命本身和大千世界,深度观照、体悟人的生命乃至世间万物本质性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呈现出“心灵醒悟”的灿烂诗意和优美境界。1 ~3 n s& Q/ c" q9 S& y8 k
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和微信群,活跃着近百位诗人。林荣,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女诗人。0 S. o. M0 c# [ i# A Q* }
林荣,常用笔名东方明月,写诗、写评、写随笔。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作协会员,河北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67度》文学杂志执行主编。诗歌作品发表在《诗刊》《诗选刊》等几十种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曾经出版《天边的月光雪》《蓝火焰》两部诗集。诗集《天边的月光雪》获第十五届北方十五省市文艺图书奖,衡水市第四届宣传文化振兴奖。近二十年来,她的诗歌创作恰好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早期的激情抒写——到理性沉静的表达——现今歩入呈现心灵体悟的诗美境界的阶段。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由于我准备不足,水平亦有限,本文只是以林荣的部分现代禅诗为例,浅谈几点读后感。
8 C' [* E3 W* V+ u& S" Q" w8 s3 e
- j6 B( P. J0 R% p" h 一、回归自我的本真之美
3 m% c1 F! q+ B: @; z/ T$ L3 {$ t6 A% Y6 D# L. h4 [
美学家皮朝刚在《静默的美学》一书中,开篇就是“从佛学禅到美学禅”的专题论述。可见,禅已经与中国文学艺术全然交融,影响巨大而深远。千百年来禅与文学艺术实现的完美融合,已经无法分割。亦曾有论者提出,古人无诗不禅。古代诗人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东坡等,不仅禅学修养深厚,且与当时的高僧大德亦有较深的交往和交流。而影响美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唐代著名诗人寒山,本身就是出家的僧人。
3 A3 N2 b7 `/ X9 r8 x5 a* r 在本世纪诗坛出现的继承中国传统诗歌审美价值取向、追求心灵自由和诗歌优美风度的现代禅诗探索群体,主张“诗禅双修”,以禅为根本,但大多侧重学习古代禅文化与佛学经典,“自我修行”。在这方面,女诗人林荣的“诗禅双修”方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P) _& J* G _3 ]" z禅家认为,人人皆有佛性。“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而人的佛性,就是人的自性。六祖《坛经》云:“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所以,明心见性,是禅家的终极追求。* w) L5 e! Y$ v7 B- ?$ ?/ `
现世的人,为什么需要苦苦修炼才能见到自身的本性?在禅家看来,就是因为人的心被心之外的世间冗杂的事物所染污了。不染,即净。而生活在凡俗世界的人,很少有内心一尘不染、闪耀生命本性光辉的人。这就需要以修炼的方式,洗去染污,还自我心灵一片净土。从遮蔽自性的事物影像里解脱出来,让自性像太阳般在无垠的虚空放射光明。所以,千百年来,寻找自我,表达自我,亦是诗歌追求的永恒主题。
% C* k5 t$ U; i林荣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或曰价值取向,就是在不断地寻找自我、审视自我、感悟自我、升华自我和坚守自我。而她以诗歌的方式持续的寻找、审视、感悟、升华和坚守,都基于心灵对自身和大千世界的体验。她善于把“我”置身生存大现场观照和审视自身的某种实相和诗意。如《赶路》:
& p' L# T4 U7 a+ k$ q) A
" \ L) p4 a* H! Q$ ]0 _ |- u { 佛典上说:路遇暴尸街头的生灵
\, Z6 k u) E5 J# X- K& F 要发慈悲心; v0 j; G( m1 _$ {6 A
给它们找个归宿
- R) ~, s2 p; }) a 记不清有几次路遇横死的小生命
5 o9 m, F) f4 Q6 D/ j ? 每一次都急着赶路- Q- s1 q; j3 T
根本来不及找个地方掩埋 那些亡故的肉身
h, J% t3 I6 m8 B8 t1 P, v. R7 r6 K N
急着赶路的人$ b& C' D; b6 d8 i/ S2 u) |
装着半寺白云半寺尘+ Q7 ?& F( V# E. g, ~& K
8 D+ y: W' l; y6 B% U 诗人沉静地审视“我”或“人”自身,令人在进入其诗境的同时,忽然醒悟:世上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在如此匆忙地赶路,无视途中遇到的那些生灵的尸身,如猫、狗、老鼠、麻雀或其他小动物,或找不到理由和时间,去掩埋那些暴尸街头的小生灵。
2 V) o& n, ]. ~$ y “急着赶路的人”,为什么那么匆忙地“赶路”?
0 [8 d6 @5 l" I. \ 人,为什么可以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无视其他生命的死亡?尽管,它们和我们共同组成了大千世界,享用着相同的阳光、空气、水和大自然恩赐的大地精华。人,为什么把它们看成是与“我”无关的另外一种存在?% u8 }7 c# `% s
无疑,这是女诗人对自身和人类心灵的审视或拷问。5 Z2 M5 A2 ~$ ~6 j' Z
而这样“急着赶路的人”,生命又是“凡圣合一”的。因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急着赶路的人”,生命本身就是一座修行的宫殿,“装着半寺白云半寺尘”。一个人,犹如一座人字形的佛寺行走世间,又是多么美好。
6 X* d+ V2 M9 H) C+ |4 L 这样“急着赶路的人”,若清除与半寺白云同存的那半寺尘,生命,就轻灵洁白如云了。5 p& H4 F, d' U( C- I, h3 H
因此,我们在诗心沉静、淡定的水面下,亦会感悟到一种涌动的警觉、自信和坦然。女诗人心灵深处不动声色的无形涌动,正是一种心灵觉悟的气象。& I) g, H! o% G9 O* _7 y
而人真正回归本体,却要经历生死涅槃。原因,就是人自己不肯把自己从某种笼子里放出来。林荣的《他手里拿着笼子的钥匙》一诗,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人的生存实相:“一个在梦里都厌憎束缚的人/竟又钻进了新的铁笼/他并不是被强迫关进去的”,因为,“他手里拿着笼子的钥匙”。3 z/ ^) ?- Y, j: }
回归自我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生命课题。现代社会或曰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异化,主要是以物欲为主的各种欲望无尽释放或泛滥,导致人类的精神麻木沉沦,不知不觉就坠入杂欲丛生的苦痛深渊,或自设的囚笼。如何控制人异化或脱离遮蔽自身本性的事物,解脱心灵和精神的苦痛,呈现人本来具足的生命智慧和蓬勃的创造力,禅,给了一个终极的答案。深谙禅家旨意的林荣,更是以《她放她出来》一诗,呈现了回归自我的本真之美:2 {) ~) J9 S# n$ @4 x/ }: V
0 g* W# ^2 p( j$ A0 \* B
她抚弄着一枚莲蓬
! @7 G4 l$ l8 J+ Y) u' j& {1 I 她一点点地,剥开它4 [: `9 r# W0 w
: Z8 \; o: j' v% p1 Y8 P5 z 她从一个绿色的小房间里,剥出一个没有完全发育的少女
& d7 @- P( G* x! N) Z4 v- a8 f3 E. T% L# x0 a4 n6 _2 {
她放她出来
- ~ ~/ T+ h6 @ 放出从前的自己
) b& c# Y* D% ?) ?* f0 b! g+ e' f! N& g0 P. _9 M+ A
诗题为《她放她出来》,旗帜鲜明,意志坚定,静默而智慧地释放着宁定而巨大的内心力量。但诗写的过程,却静美如水。这首诗呈现的是女诗人内心的醒悟,抒写的是一点一点剥开“一枚莲蓬”释放自我的过程。虽然全诗只有五行,却意境深邃,弥漫着浓浓的禅意。0 O: ~' t% Q, N& g
荷,是古老的诗歌意象,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所以,“她”抚弄着的一枚莲蓬,便有了别样的韵味。“抚弄”这个动词,在这里传达了太多的爱意和灵慧的韵味。“她一点点地,剥开它”,自然是内心静定而又小心翼翼。这种剥莲蓬的动作,一般人的思维即是要获得莲子,那是一期生命结束形成的种子。而女诗人却恰恰相反:“她从一个绿色的小房间里,剥出一个没有完全发育的少女”。她释放出了一个不染尘埃的童真生命。
. I2 i) a. t0 f6 ]8 v. Z
8 n8 s' s; a' }) e 她放她出来. K" y3 I! h6 h: U1 o3 m Z
放出从前的自己
4 h$ O7 |6 ?3 S# X: R6 }
$ v8 ~/ K9 Y' j, M+ r& m' P1 } 荷,亦是佛家自性的喻体。禅家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自己。佛性即是自性,别处无佛。《坛经》云:“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女诗人从莲蓬里“剥出一个没有完全发育的少女”,“放出从前的自己”,是对自性来处的认定。而只有如此,人才能找到自我,让自我的本性再生般呈现于天地之间。
( s' n9 \1 b* t: y* X( O 这首诗自然朴素的语言,静静闪动着性灵本真的光泽和纯净呼吸,呈现出生机勃勃又宁定、轻灵的本真之美!) B# `- y6 X- `. C( X% z
在禅家看来,“放下”,才能明心见性。放下的智慧,具足解脱一切苦厄的力量。所以,不染或心灵拔离苦难最终的标志,就是“放下”。放下障碍心灵的事物影像或意念,放下内心的贪嗔痴,放下内心的苦毒。林荣的《放下》一诗,呈现的正是心灵的智慧和“放下”的自在轻灵的禅意:1 O1 W! h. j' [0 D! }; I- e, j7 Q
* i1 N% d! \( j6 O3 H
她独自一人在月下读禅5 s7 f) \% D$ Q5 G Q& \& S
并不觉得孤寂,她有远道而来的月光和莲香
6 v) c2 Y+ @/ G( G2 ` 有从来没有离开过的" _! m& T% Z* e0 h8 l7 A
影子
( \& r- s1 s" G0 T( T
# J3 U% N0 e' f2 } 还有你
' W! b* D6 M, a& M" D+ g& ]7 f) U4 u1 C2 ]) f
这个夜晚
* z% X" H5 Z# Y! [; F' Z6 ?/ S 她在月光下的莲心里酣然睡去' x& M9 e8 e# b9 R- D
请原谅
1 E, I: h- ~, r5 s" z$ ~4 O 她 X. i$ y/ R# s# s, `. G
m; c4 c) }/ K- ~2 _
放下了梦,也放下了你/ [# N3 U) ?2 W5 N
/ X% m e6 z5 j i* f
以“睡”的方式放下,亦是“醒”。这是睡和醒合一的境界。; ^! A4 d) i/ y; {" [1 Z
林荣的诗歌充满探索精神、心灵的智慧和静定之气。或许,正是这种探索精神和心灵静定的自我回归、自我观照和体悟,才使她能够在静默地品悟本我的过程中,将放下即解脱这种禅家具有终极意义的大美境界用清新优美的语言诗意地呈现了出来。 |6 Z0 |' E3 g; @3 D4 \
4 b9 ]! t5 F$ \9 N% w- r# n
二、心灵体悟的静默之美
$ u) ^* |) i1 e; l" d, `
& O- Y' V2 ?+ Z( _& X 关于禅与诗歌,当代学人孙昌武教授在其所著的《禅思与诗情》一书《代序:禅的文学性质》中,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论述:“禅宗的重实际践履与重独创的特点,恰恰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来自人生实际的、创造性的对于‘心性’的体验与理解,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了。禅与文学、特别是诗相通以致相融合,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中华书局出版《禅思与诗情》第5页)。这对我们把握禅的文学性质和禅与诗歌融合的根本原因,打开了一扇大门。% r& T1 Y) e" ^# q% X0 D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最显著的审美特征,就是体验性。古往今来,这一诗歌审美追求,可以说一直未变。或许,这样的审美追求,在当代喧嚣着浮躁和冗杂的世界,只存在于视诗歌为生命的真正诗人的创作中。% {. P; _3 T: x& P k1 p2 p8 x6 S
现代禅诗追求基于心灵体验的觉悟,追求心灵的静默观照、体验和醒悟融通一体所呈现出的人之本性和世界本质的诗美境界。
) \$ g8 c3 R: w" R" [1 r/ c. d 现代禅诗最明显的艺术特点,是以体悟为本色。% m" v- \& l* k" b8 V: h8 C% Z; e4 [
注重呈现“心性的体验”、静默观照的心灵“醒悟”或曰“妙悟”,亦是现代禅诗在开拓艺术境界方面对本世纪中国现代诗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0 t+ ~% U6 K# S$ { 呈现静默观照体悟世界和生命的心灵映像,恰是林荣诗歌的重要审美方式。
; [4 P9 f" b. N+ D 是的,女诗人已经品悟出静默的意蕴和味道。她深知,《静默,或许正是最好的表达》:
+ C& Y! T; J+ A* r- s h. f
, z$ \; w" H# X ~0 \; m5 `0 z 两片湿漉漉的茶叶1 w# {$ Y( B/ x- W
已舒展成温文的姿势,它们已度过险境5 o- v3 }0 M# q- B! S, v
撤离了沸腾之水
; w: K' f9 e/ r 就像两个曾经为落日叙事和抒情的人! G. {4 E, b5 J! h* O
已不再左冲右突; M. g8 F/ ? l4 q0 c
这之后,他们将是长久的静默
& ] b3 ^9 k* I: P0 a/ e' O 仿佛这世上从未因为他们而燃烧过一场大火' Y: D9 @8 e- O$ i5 n
仿佛两个火后余生的人
/ J3 _" b2 O6 G, _* ^6 F 从未真正地亲近
! E/ }# Q% ^* C. K7 W- ^ x/ r 也从未
: q) V Y; \. g 离开过彼此) k4 U+ F9 ~; e! ~ q
4 a& z1 b/ q' n o
在两片被长久浸泡的茶叶中感悟到《静默,或许正是最好的表达》,女诗人林荣的直觉思维,瞬间就呈现了一种生命化境的诗意。
3 r5 P- o" |' D$ W, K' D 在现代的城市里,几乎每个人都有泡茶品茗的经历。那是多么平常的现象,杯中的茶叶被沸腾的水冲荡,互相冲撞和不由自主上下沉浮和翻滚。而诸法无常,转瞬之间就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安静的流逝,沸腾的水,亦无常性。它无法保持自身永久的沸点,温度会慢慢降下来,乃至消散,回归与外界自然合一的温度。而沸水中的茶,亦经过了涅槃般变化,生命彻底舒展开来,犹如再生,恢复到长在茶树母体身上的模样,并且褪尽了青涩味道。这样的时候,两片茶叶,已撤离了在沸腾之水中生命的相互冲撞、冲突的绝险之境,亦“仿佛这世上从未因为他们而燃烧过一场大火”。超越了苦难历程和面对落日般叙事和抒情的暗淡,却变得安详静默。其实,这两片湿漉漉的茶叶,其苦难和危险并不仅来自于水,而是烧沸水的背后的火。所以,女诗人说,它们是“仿佛两个火后余生的人。”% F% J, P ]( E8 `8 X7 ]! n" u
是啊,这世上,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世间这两个经常被俗世欲望焚烧生命光阴的人,无论是经历生存的磨难,抑或实现自身的突破和超越,必定是在其生存的世间完成。世间事物存在的真相,就在一个小小如杯的器皿里,就在一种犹如沸水的浸泡过程中。而人与人之间或万物之间存在的真相,种种一切最终呈现于静默,归于静默……! L, g3 G* T& R" l h) c+ m
六组《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日常生活中因手捧一杯茶而觉悟的女诗人林荣,终于悟入生命的禅美之境:人,或自然的万物,生命与生命之间,“从未真正地亲近/也从未/离开过彼此”。人和万物,就是在一种独立显现自身的形象又同根同脉同存于浩瀚的时空,繁华世间,蓬勃天地!0 E+ E1 |( g' H$ v: @1 L
禅茶一味,自古以来都是东方文化推崇的智者境界。《静默,或许正是最好的表达》,呈现的便是诗禅合一的美境。
5 ^$ d/ B8 f5 N. P$ o% X0 Y! x 林荣在短文《一首诗的生成》中,曾明确地表达:“诗歌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很纯粹的个体体验的诗化过程。”从林荣的现代禅诗创作中,我们亦感知到,她的心灵是在静默观照自身和大千世界的同时,实现着某种生命深度的自我体验和醒悟。# y3 r* C0 ~; v
是否,静默观照自身生命和大千世界,亦是进入心灵醒悟的惟一途径。
4 [0 |* ]/ u, {$ M) v" q/ D 静默的时刻,心灵的直觉思维才会自动呈现其观照的生命本真。林荣的《零度明月》,就呈现了这样的禅美境界:
6 c. o- W( b q5 Q
3 x* N" C( ^7 y# S3 ~ 那不动声色的事物就是月亮
2 x3 ^4 I( h6 B/ q 人们说的阴晴圆缺其实和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x; R% ?- O* |4 k
不管黑夜,还是白天
* t8 m7 X3 y3 X 秋雨还是冬雪, C% |- r0 {$ u" }& i4 ~6 }
她其实都只是零度,不流动
/ U) Z. }! O7 }' n, Z. Q! {6 | 也不结冰, t0 x9 g! M2 m3 K g# M [
1 a% o+ x4 v4 e7 ^. Z2 }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 T' `) K! v0 L) y. x 她从来就不沸腾,也不清冷
5 m- B, s I$ k9 `5 d% A 她只是在她自己的位置+ V( N+ q/ e0 p6 C
让周围的星子和地上的人们一看到她 X1 O# |( Z7 y& S) o2 }
就心生向往,和宁静
) o7 P2 M) i" L U. j# n* P: ^' |7 F2 N5 ~4 C5 n" ~
古往今来,月亮,已经被无数诗人骚客歌咏。而女诗人林荣诗中的月亮,是千江之月,亦是她的心空之月。这是一轮零度的月亮,是努力消解人类情感和万千思绪附加色彩的月亮。
7 r* Y5 U, ]: s) _: e 《零度明月》一诗,努力还原着月亮自身,还原着那些不动声色的事物,也还原着在静定的诗境里明净起来的心灵。女诗人沉静地表白,“人们说的阴晴圆缺其实和她一点关系也没有”。是的,自然存在的月亮,它一直在虚空中坚守自己。它是宁定世界的一部分,在亘古的天空呈现着本来的面目,召唤着天空的繁星和地上的人们,心生向往和宁静。
1 j! S- |% b: T; s 《零度明月》,视角独特,构思新颖,语言朴素,清新,干净,表现出静默的诗美。
; d5 f5 D* [; ?! k( j 现代禅诗评论家李艳敏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这首诗读来更带一种平静的力量。诗人似乎有超强的定力,和天上的明月一样不动声色,‘从来就不沸腾,也不清冷’。‘让周围的星子和地上的人们一看到她 就心生向往和宁静’。这种不动,在客观上给人们一种平和的气场,使得喧哗和浮躁沉下去,清净和美好升起来,调动了潜藏在人心深处的那种无语的力量。”& m# S2 |" M! w6 t. K( N5 X
那种无语的力量,就是生命本真的力量。
- Y4 [3 C8 B) i9 j- S 天地和生命本真无染的洁质,更是林荣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如《雪地上的百合花》。这是一首洁白的诗。洁白的雪和洁白的百合花,外形虽然不同,而本质的洁白却相同。相同的颜色,相同的气质,相同的纯净,却像女诗人观照的表象。面对“白”和“纯净”,女诗人更愿意深度理解的是超越现实染污的“重新活一次”的意义。这是禅者修炼的真正智慧和意义。在一般人的眼里,春天,是万物复苏重生的时节。而女诗人心灵的重生,如同那个“冬天”的故事。那是一种特异的天象:夜,呈现不染的本色——洁白:8 A c2 [" y( x4 z7 h
. O$ y8 C) t9 Y6 x ]" \: J
雪,下得越来越大 l# S7 J, G+ B" P! P
无边无际的白夜,渐渐覆盖了百合花的身躯' P$ L1 [! s! i$ S
8 |4 _5 p6 I2 \, R) d* Y 静默的白雪,静默的无边无际的白夜和静默洁白的百合花浑然合一,呈现了浩瀚天地与万物洁白无染的终极美境…… N( s$ o- x! S% t( W* P; f
而白夜,或曰诗境的洁白,正是来自女诗人心灵的静默观照和体悟呈现的洁白。. p1 d. v, { T
# U. P# @) m( U/ \* V 三、倾听世界的淡定之美
6 ^/ }. Q4 l u; Y" q
- J2 U; q4 g7 Q. Q: p 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诗意和呈现事物的本来意义,需要心灵的智慧和能力。' v! p/ |" U( J2 r" ^7 ~* T, [7 l
长期研读中西诗歌的林荣,提出的诗观就是:“写作是一种倾听,倾听自己,倾听那些发出光亮的事物。”她诗意的美好和灿烂,正是来自她的心灵对世界的倾听。4 O! |7 w$ ?- O6 h: @- R4 [
心灵倾听的姿势,使女诗人进入了观照和体悟的禅境,呈现淡定的诗美。2 I5 y: l3 p( C
林荣的《攀到高处听月亮》一诗,呈现的就是“月光”丢失又找到并化入生命内部的美妙诗意:
6 Y5 o! U: X7 `/ m% N+ c3 V, V& T9 M- B! n! ]7 X' d( v
霓虹闪烁,不断有各种车辆驶过
! I9 y6 [" r/ v: i0 V2 A 街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电影散场的人们
3 \7 D" ]7 s+ i: O% ~/ L, X% M5 R 她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身上裹着淡淡的月光
1 q& S9 t6 g* q' S$ b e2 I) N5 l 她从橱窗的玻璃看到浅表的自己
. R1 L$ l' c: }* w; c, M 月光在那一瞬就丢了踪迹
4 i8 R# K V+ x+ _ 她赶紧把月光找回来3 V5 T. l9 O, {+ T) T
她抱着月光回家,她把月光' m: o- D% L8 A. z7 f k; k
: U1 D) {/ K+ p& r+ f 化成一碗充饥的米' r! O1 t" W6 u4 F8 V; u2 D
; m" e9 V& R4 G/ c& f/ D6 T 无疑,在这首诗中,“月光”和“橱窗玻璃”,是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在我的眼里,诗里披着月光的“她”,就是女诗人。她是众生中的一员,不同的是,她的“身上裹着淡淡的月光”。这月光原本来自天空的“月亮”,但又是她自身独有的生命光辉。或许,正是从散场的电影院出来,远离了一种连续播放的“影像”和剧情,她才清晰地感知到身上裹着淡淡的月光。然而,走在街道上,伫立在路边的玻璃橱窗。又让她遭遇了一种黯然的迷失:“她从橱窗的玻璃看到浅表的自己/月光在那一瞬就丢了踪迹”。
' E/ f( o$ h) `0 s. } 行走在尘世的街道,步移景换,却在霓虹灯闪烁着斑斓夜色的景物里看不清自己真实的影像,甚至瞬间丢失裹在身上的美好的淡淡月光。这就是人间某种真实的生存现场。
; _8 j- c; x7 ^- J" [9 H$ A2 o+ @7 g 幸好,女诗人的心灵瞬间醒悟,察觉到自身月光的丢失,心,却没有慌乱,“她赶紧把月光找回来”,在其他的事物中观看自身模糊影像,瞬间的丢失又迅速的找回,只有心灵淡定的智者,才有能力瞬间改变生命存在的状态,由暗淡回归生命的光辉闪耀。其实,这样淡定的智者,在世间已经不会完全迷失自己,即使在一种夜色里照出自己模糊影像的玻璃橱窗丢失“月光”,亦能很快找回。经过如此的变故,她便再也不会丢失月光了,“她抱着月光回家,她把月光//化成一碗充饥的米”,月光,便永远与生命融为一体了。这时的月光,亦从裹着她身躯的月光,变成肉身和灵魂的光芒……
+ {7 k2 T, f8 \- b* g, N5 [ 这首诗呈现的“月光”在人身上的闪耀或在世间存在之物中的消隐,亦揭示了自身的光明或暗淡,皆由自身心念或行为所致。在世间某种存在的事物中观看自身,自身原有的光辉却瞬间丢失,这亦是一种人类生存现场的实相。但这样的“月光”被遮蔽或消失,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月光本质存在的消失。所以,“消失的月光”,很快会被觉悟的智者找回来。所以,我们看到女诗人淡定的《攀到高处听月亮》超凡的智慧。
+ H& X3 u/ p+ S; e0 q# { d) Y 是的,超越夜色里橱窗玻璃般存在的万象,倾听天空的月亮,倾听内心的月光,女诗人自身的心灵,亦是月光的光明和清净之源了。0 c! t1 A! x% P, W
这样的淡定之美,同样体现在《琴音之唤》一诗中。
. L8 x, S" H5 K. Z; _1 O# r
/ W* i( U4 n5 i3 j5 _ 仿佛已经被唤起
# l! Z" g, l& T/ f: n 松弛的索弦; j! o# `' b! F$ B6 G
拾级而上
% `+ U ?- ~$ m% ~$ r* b, o0 h, Q 流水处
+ R! s# {' x$ v' F ~ 你且细细地听) s2 P7 o C2 S9 e* ~2 o$ k) H+ W
琴音,已经不仅仅是乐调本身$ i4 s4 a( ]2 ?: M- k, n# P
" |, F u; O2 @8 a& J( U
现代禅诗的倡导者诗人南北,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曾用心点评过这首诗:“探索中的现代禅诗,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和写法。最重要的,是你无论怎样,首先要是现代诗,然后有禅意。但,这个‘有禅意’,却又因为读者的不同而不同。同样一首诗,有人读出了禅意,但有人却读不出。所以,一首成功的现代禅诗,必然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S* O6 I3 ~8 e ^, m" E- l 林荣的这首诗,重点落在‘唤’字上。并且,这是一把胡琴,而非其他。‘松弛的索弦/拾级而上’透露了这个信息。但‘唤’起了什么呢?却只能在‘流水处’去细细品味了。”1 x) N: Q+ }; F8 [' m, Y" X4 _( F
诗中被“唤”起的乐调本身及融合的琴音之外的风景,正是心灵淡定而静默倾听所呈现的诗美之境。1 y- R8 W4 I9 I. V0 F, n
这是心灵和世间事物有声的互动和融合。
% A1 S4 R2 I0 h, m5 r! @9 p, e 而倾听的心灵,倾听不到这个世界的某种回声,静默观照和品悟的又是什么呢?林荣的《回声》一诗,给出了一种“寂静”的回答:1 P- V3 v+ F7 D
2 ]$ G" B6 h f5 {/ c7 m# S& t 她捡起众多石头间的一块石头) R' y$ a6 a1 i9 c# y2 k
使劲儿地抛出/ b/ D4 {- L6 f+ {7 ^+ w4 n6 s
她忽然产生一种破坏欲
' O' a& x5 E$ {1 k$ e" w 那些固有的秩序,她要动一动
2 c8 a7 ?' w/ p" J M N 她又捡起一块石头,抛出去——
7 o5 J2 d' u. G1 ? 她不知道石头落在了什么地方, C( v' W. ?, F
也没听到石头落下时4 r/ y! T/ S( e3 a Z n: U
发出的回声4 U; m% x0 ~" V% R
/ ^9 N9 X4 G+ ^. K4 p2 ^% ` 听不到回声,亦是倾听的结果。她捡起“石头”和抛出“石头”的行为,已经破了世界某种原有的秩序。$ ]) A$ U8 J3 z8 B
没有听到石头落下时发出的回声。她听到的是静寂,石头的寂静,心灵的寂静,世界的寂静。& Z* x' [3 J2 U! D3 m
这是一种存在的真相。或许,寂静本身亦是一种没有响动的“回声”。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回声》,便有了多重的意义。# t5 X9 q" n& m5 F( Q h9 K
或许,静寂,是世界存在最本质的声音。
4 S7 ~6 T, _) A; F7 n! P' E0 i 落下去的石头没有发出回声,沉入到万物的寂静之中,是它最好的归宿。藉此,女诗人淡定地倾听到了世界最本质的存在……
) X1 O6 E* a8 E7 F* U( L# i9 E 而从另外一首题为《君子兰》的诗中,女诗人倾听着的是一朵从容、安静又热烈开放着的君子兰。面对那令人砰然心动的红, 心生一种由衷的喜悦。她采用借代和拟人的表现手法,瞬间增强了诗意的穿透力。
# o( {8 i9 t4 B2 A/ D9 y& }
, a; u1 s2 ` U4 l7 t7 f 我用指尖倾听,微笑的花瓣正好说出了+ Q, B0 a# s7 j Q$ O; p% d! s! |& O
一杯清水的分量! O2 p( {$ w% k- u8 C+ Q: A
有多重& N+ y ] Q' _3 k/ z; T
% n0 p2 K+ N8 G% v* v" t k 佛家认为,万物主要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水的纯净,亦经常被禅家喻心。观水修行,甚至是禅家的一种法门。
- p' k1 n9 t' j8 v; q: ] 禅家归根结底寻找的就是“本源清净心”。 诗中的一杯清水,应该是清净本性的喻体。而这首诗中的“一杯清水”,即禅家所言的“本性之水”,在万物中轮回,不增不减,如如不动。此时,一朵君子兰微笑的花瓣说出的,正是“一杯水”依然保持的固有分量,并且清澈如初。" G% j+ Y' g0 u( `
本诗通过“我”用手指对一朵微笑着言说的君子兰的倾听,由动入静,由静入真,完成了对心性的深度体验并将诗意优美地呈现。; Y( J6 w- A, r) n( g) `
女诗人心灵的倾听方式,亦是“觉醒”的方式。如《雪,半夜来敲门》。沉睡中,如雪的叩门声,有一种唤醒生命的力量。所以,“我”醒来,推开清晨的窗,才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一种蚀骨的、炫目的、安宁的白——/一种让我从梦里醒转过来的白——”。“心静则土净”。醒来的白与雪的白融为了一体,便生发出新美的意象:“雪,现在是尼姑庵里削发的小尼/名叫静慈,或者慧安,也可能叫一个我想象不出来的名字”。9 ?# |, R# j" }. {, N
本诗采用的中心意象“雪”,“敲”窗的声响、化睡为醒的白以及它所幻化的本质洁白的小尼,呈现着女诗人内心的灵慧和禅意的淡定之美!
) \! O" s" h: w: d+ @6 z4 C) H
: S$ @9 h, m5 H8 K/ q+ c/ Q* Z# y7 j% p( L
四、两行体诗的轻灵之美/ U' Q- H: O' ?. _
6 f+ R2 T1 I! j/ p7 z/ [6 Q! }4 C 依赖心灵直觉思维观照自身和世界并呈现诗意悟境的现代禅诗写作者,创作的大多是短诗。这是现代禅诗写作者运用直觉思维观照和体悟世界的方式决定的。简约性和创造性,是直觉思维的重要特点。而心灵静默观照瞬间自动产生的灵感或顿悟的诗意、诗境,需要与之完美融合的自由简约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现代探索者青睐短诗体的重要原因。9 T) C2 t9 }0 M* |0 S, U
林荣的现代禅诗,亦是以短诗为主,十行左右的占大多数。作为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不仅娴熟掌握现代新诗的表现手法,而且自如驾驭两行体。在2011年4月至2016年5月间,创作出二十多首两行诗,其中的《明月》《和平》《蕊》《春日》等,均是精美的佳作。
2 [# j3 s& o# ?' `0 P( n* P, ? 五四时期诞生的现代小诗体,曾经成就现代文学史上的诗歌大家。运用小诗体创作出《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的女诗人冰心,被誉为中国微型诗之母。两行体,亦是当代微型诗的基本形式。为了更好地表达“顿悟”的诗意,林荣运用两行体诗创作,其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融合,简约、精美、清新,呈现一种轻灵的诗美。
, K+ U8 J2 y: S& _* P( [如《明月》,静默的诗心,直接抵达了空寂:
( K% q. @* V# R( e, I D& n! [8 |6 S. E6 P
星河浩瀚,而她说. T* |3 A! X% B0 b
空寂. c, N7 B; ^- b7 j, D5 T
% O1 r Z. ]6 r) N9 p& W, M
置身浩瀚的星河,明月,它却只说着“空寂”。6 z( y {- O# P9 m& L ?
在禅者看来,世界的本真之境,就是空寂。但正因为无边的空寂,才有着浩瀚的星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寂的本质,是为呈现浩瀚的灿烂。在这首诗里,林荣表达的方式看似很简单,就是直接言说。但这首诗却并不直白,体现着超凡的文字驾驭和心灵表达能力。只用两行、九个字,便表现出心灵直觉思维所呈现的博大而深邃的万物原本性空之境,呈现空灵的诗美。3 D$ s/ n" |9 R+ I1 c' c
林荣采用两行的诗体,抒写人类宏大的主题,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平》,只采撷一种“鸽子”的意象,以自在朴素的文字,便勾勒出一幅安静悠闲的和平图画:
( c l% d3 h4 h' p8 I1 q: K9 l- ~9 h( i1 Y4 [! m4 c% A
一只白鸽落在广场上
1 ^3 S8 H6 J: i4 f 它悠闲散步的样子,令人快慰. i% x# P+ e8 E T G1 n7 @
; C8 d* Z: m; O! z9 j( I! O 静定的世界,轻灵优美的诗意,和平,如此的美好!/ b v/ a: k# s1 E) b* Y
而两行诗《蕊》,无疑是“灯”的象征。* A/ ^. j; C( N" v! o! h! j
佛家以智慧为灯,信奉“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慧灭万年愚。”亦将菩提心比作灯。《华严经》云:“善男子,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灭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灭无尽;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提心灯亦复如此,一入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林荣诗中的灯则以《蕊》的身形出现:
6 x1 f; u" m5 b& L
) ^1 c3 M* S& a. q" O* G 她,宗教般发着光
r( i9 B: k2 x* _8 ^ 照耀到谁,谁就新生一次4 Z/ Z% p$ R5 w
8 u4 Q' @, ~, _7 n# k 这能够使人获得新生的蕊灯,无疑是智慧之灯,亦是菩提之灯,可以照破黑暗,照破愚昧,“照耀到谁,谁就新生一次”。其轻灵呈现的诗意和禅境,清明又深邃辽阔。4 Z, g. p7 T$ J9 T2 U
安宁,是人的无忧无虑的心灵自由平和状态。这是每个人都希望永远拥有的生命福祉。女诗人宁静的心灵呈现的花开花谢的《春日》,就连无常的风,都在绿杨的骨肉上雕刻一小片的安宁:! M- d3 _! Z4 t( R, G2 B; A
0 ?" @/ [ L/ x" b
花香渐渐浓郁,又渐渐散去5 W0 \2 N! B v# ?, ?
风在绿杨的骨头上雕刻一小片儿安宁5 P4 H; h: z) X3 p. X7 |# x/ S D
5 L/ V6 k4 J' W: p6 r! ^6 O& C 春日如此美好!心灵的诗思又是如此的美妙和轻灵!
0 h- `7 x0 m2 D 花开香味渐浓,花落花香渐散,这是花开花谢的实相,亦是自然世界无常的实相。无常的风在绿杨的骨头上雕刻的一小片儿安宁,是女诗人心灵的安宁,亦是整个大千世界的安宁。这一小片儿安宁,足以稳定世界大海的波荡的力量。
2 v( I5 P5 \& K! q; r2 @6 a6 K6 [: Q 安宁的世界,多么美好!* F- L: f7 W9 D
由此,我们感知到女诗人空灵丰美又浩瀚的心灵世界!!!
5 h7 R _- u2 d; V" J& j 是的,品读林荣的现代禅诗,似乎领略着生命和心灵无尽的美好意义。
! G. e) Y9 H7 I& @2 ^. h- m/ J 而此刻,我想最适合表达林荣优美心灵的,或许就是她的那首一行体诗《誓词》:
) ]! l- Z! k7 h8 \4 K6 _$ {) I8 n4 E' w! E |
“请好好看着我,看着我的干净,和完整!”
7 Z5 {# [7 Z0 n: E! s4 ^# [: S% Z2 Q: R
是的,正是通过林荣的诗,我们看到了她心灵的干净和完整。' a3 u5 ~4 J8 K! g
而我们,依然需要好好的看看林荣,不仅看看林荣的诗,还应该读懂林荣心灵的干净和完整!
* p: _0 V! L8 R8 s- e r 本文的最后,我还想简单提及一下林荣现代禅诗的艺术表现技巧。作为优秀的诗歌创作者和评论者,林荣娴熟而丰富的诗歌表现技法,亦值得格外关注和深入探讨。/ ?5 L5 s. g# Y. ?) b2 s6 f
现代禅诗已经成为林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可看到比喻、象征、拟人、托物言悟、联想、借代、通感、叙述、比兴乃至白描等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善用动词,亦是林荣现代禅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 ^+ n0 o g# x9 W2 z 诗人驾驭创作技巧或修辞方法的能力强弱,说到底是写作的表现能力的强弱。可喜的诗,女诗人林荣“我手写我心”的创作状态达到了心和手的完美融合。. I2 m/ H C: N8 X
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诗歌评论家关注和评价林荣的诗歌作品,功底浅薄的我,提笔仓促成文,只是抛砖引玉。不妥之处,合十期盼方家指正。
+ ?6 D" e& K% a) A! v3 S0 a. h6 E8 N( m* d
2016年7月18日% g% b. n7 j& ^) ?$ j
2 H* Y# @7 g7 p% D3 N( }6 `9 e l( e2 w. \! P$ }
推荐人:也牛- L: ?, q- \& ?4 `, e. c
推荐理由:女诗人林荣诗艺娴熟,佛性善根深厚,诗歌本真、静默、淡定、轻灵。碧青姐参破无数经教典藏、亲证如来实相,以般若慧灯照耀这美好的禅意花园,相得益彰,给后学同人去蔽启迪,值得研究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