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池边打捞深情的诗意
——简评李汝珍的诗集《与君书》
云南/陈德远
诗集《与君书》是李汝珍老师的又一部力作,读完这本诗集,我首先的感想是:在滇池岸边,在一个抬头能看得见滇池,低头能听得到波涛拍岸的某个角落,写诗,看少男少女恋爱......诗集《与君书》深情的诗歌语言让我在阅读中怀揣着这种想象,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李汝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在滇池边打捞深情诗意的女性诗人。
一个诗人的出现有很多种可能性,但是,再多的可能性,也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地域性土壤的孕育。同样是在滇池岸边土生土长的著名诗人于坚,他曾经这样说过:“在粉刷一新的街道里,是不会产诞生歌德、李白这样的人物的,而像曹雪芹这样的人物,总是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诞生。”作为省城的昆明,早已被“粉刷”一新,而且一次又一次地被粉刷着,翻新着,但无论时间的更迭,只要滇池还在,至于那些建筑再新,同样能够诞生大师。地域性的土壤是一个诗人的诞生和写作的内在条件。诗集《与君书》的出现就是很好的列证。
在云南这个落后的边疆,从来不缺诗人。这里说的落后,是指经济的落后,是相对的,相反,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地域,而和谐的云南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高检验标准,能在文化多样性的地域中和谐地生活,证明这样的文化多样性是优秀的。云南人的文化自信源于这个地域的好山好水的孕育。那么,李汝珍老师的诗集《与君书》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她的出现必然与滇池的孕育密不可分,在她的诗集中,虽然很少提到滇池,但可以肯定,是滇池的内敛和辽阔给予了她抒情的力量,深情而干净。
李汝珍老师是一个在滇池岸边打捞深情诗意的人,她的抒发和叙述,有时像滇池一样平静而温暖,有时像滇池一样辽阔而舒缓,有时像滇池里的水一样细密而深刻——
安静下来
我才发现
那座小城
除了放置异乡的单相思
在那里
除了你的名字
我一无所有
——《空》
在这首七句话的诗歌里,最值得探讨的是第六句“除了你的名字”,而这句诗中的“你”,一定不是指“滇池”,要讨论的关键内容就在这里。读到这首诗歌,首先,“你”的意象一定是指向她的亲人,但题目是一个“空”字,亲人怎么会是空?所以,诗句里的“你”和题目的“空”就把这首诗推向了某个高度。“你”的指向是广泛的,而题目的“空”字,则表现了生命个体的辽远和深邃。这背后隐藏着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试问,这种宽阔的情感源于哪里?答案很简单——源于滇池的孕育。即地域性的土壤对于诗人诞生的重要性。
李汝珍老师是一个在滇池岸边打捞深情诗意的人。她生活在滇池的岸边,在她的内心里,抬头能看得见滇池,低头能听得到滇池波涛拍岸。她就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写作。这是多么幸福的事。难能可贵的是,她感恩于这片土地的给养,诗意地生活。
你守着院落,喊回走失的黑燕
我在门前种菜,指尖有薄荷的味道
洋芋和雏菊,开紫色花
向日葵,在光芒底下说光芒
暮色中,你为我念诗
每一首,都让夜晚失控
——《美好时光》
这是一首充满大爱的诗歌,诗人在琐碎的生活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幸福的生活很简单:种菜,养花。在这缓慢而美好的时光中,“你为我念诗”,直白地说,这是充满诗意的生活。而“每一首,都让夜晚失控”,这里的“失控”则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爱得太深,难免失控,应该失控。
大爱,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情怀,没有大爱情怀的诗人都是伪诗人。纵观当今诗坛,鱼龙混杂,有很多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以诗人自居。可喜的是,在如今,“诗人”一词已经成为骂人的词语,而很多人依然以诗人自居而不感到羞愧,这些人从中捞到的好处,必将成为过眼云烟。是不是诗人?不是写了几句分行的文字,不是出版了几本所谓的诗集就是诗人,应该以文本的诗性来衡量,但衡量不是绝对的。一些以诗人自居的人应该引以为耻。自问一下,你的内心是否拥有大爱的情怀?
诗集《与君书》里的诗歌到处能看到诗人大爱的情怀:
黑暗不打一声招呼
提前带走视线里的东西
又好像从我的身体里
抽去了什么
人忽然就轻了起来
......
你在与不在
我都点着烛火
——《停电的夜晚》
停电的夜晚是一个黑暗的夜晚,而烛火照亮了黑暗,管你在还是不在,”我”都点着,首先必然照亮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明亮了,所有的事物都会明亮,这就是大爱。
诗歌的创作不仅是思想的表达,也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从李汝珍老师的诗歌文本来看,她还是一个有韧性的女性诗人。她在诗歌的创作中,发乎于情,止乎情:
风把日记写进树叶
大地披上白裳
二月里,我们经过的地方
艾蒿最早醒来
鸽子,掠过建筑、电线杆
......
零下三度的房间
记忆和冻伤的骨骼,比疼
——《有雪的日子》
看了这首诗歌的文本,就没有必要探究诗人的创作背景,诗歌的题目一目了然,是在一个下雪的日子,一个寒冷的日子。人心是脆弱的,更何况是作为一个女性,此情此景,更多的可能是感伤。但诗人发乎于情,止乎情:“记忆和冻伤的骨骼,比疼”,除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创作手法和诗性的表达很好地保护了诗歌文本,让这首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源于诗人内心的韧性和气魄。
一个优秀的诗人对诗歌的创作手法或者诗性的表达就应该与众不同,正因为这些“与众不同”,才把诗歌推向更远的地方。无论先锋诗人,口语诗人,还是下半身诗人,都应该具有某一个方面的优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的诗人不是好诗人,这样的诗人是世俗的。只有拥有独立的创作品格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李汝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创作独立的女性诗人,且看看《种豆的母亲》:
东方泛白,母亲
手提瓦罐,身背篾箩
顺着乡间小路,向小墩子走去
母亲的身影愈走愈远,最后
走成一个黑点
......
母亲愈走愈近,渐渐
淹没了田野
走成一座大山
很多人在写母亲,李汝珍老师的这首诗歌虽然没有把读者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这首诗歌呈现的画面非常生动,这样就够了,她是一个幸福的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品格的诗人。创作品格的独立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有不可预见的重要性。有人以诗人自居捞得一官半职,但其诗歌文本难以登大雅之堂,这样的伪诗人必将在尘埃中消亡。
李汝珍老师是一个在滇池岸边打捞诗意的人。她四十岁才开始写诗,她的出现是一个意外,茫茫五百里滇池,孕育的不仅仅是诗人,更是一种波涛拍岸的气度和在这种气度下生长的情怀。最后,用李汝珍老师的一首诗来结束这个不完整的评论:
我将安静地度过余下的光阴
如沉默的石子
将抑郁深藏在泥土中
或者像十月的玉米
作为种子
来年生根发芽
当负累占据生活的半壁江山
隐忍是我唯一的外衣
——《我将安静地度过余下的光阴》
简历:陈德远,1986年生,现为一名小学乡村教师,居云南文山。有作品在《诗刊》、《星星》、《散文诗》、《北方文学》、《延河》、《云南日报》、《滇池》、《含笑花》等刊物发表。有作品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