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清明诗、评四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3 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直面死亡 逼视生存——读罗广诗《为父亲烧纸》罗广才,1969年生,祖籍河北衡水。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十月》、《女友》、《诗歌月刊》、《诗林》、《西北军事文学》、泰国《中华日报》等报刊。
  诗歌、散文作品被收入《海内外新诗选萃》、《当代爱情诗选》、《2008-2009年中国最佳诗选》、《诗百家》、《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新课标语文读本麻辣阅读、《和谐•人类的命运》、《2010中国诗歌选》、《读者》、《青年文摘》、《新华文摘》、《作家文摘》等九十余种选本。组织90’天津当代诗歌大展,策划并主编《挺立中国--汶川诗抄》、《天津现当代诗选》。现为《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著有诗集《诗恋》、《罗广才诗存》、散文集《难说再见》。
       《为父亲烧纸》一诗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张牧笛评价说:“诗人对父亲的纪念又并非拘泥于一己之哀思,而是扩延升华至对下一代的殷殷期求,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生存意志和精神情操”。罗振亚说:“《为父亲烧纸》感伤的祭奠情绪相对浓郁,但最终的‘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却与其说是怀念情思的表现,不如说是对怀念情思的本质、滋味的顿悟思考,为诗凭添了感情外的理性、激烈后的深沉。广才的诗歌实践再次证明诗歌只是情感的流露和书写的迷信必须击破,诗与哲学并非水火难容的两极思维,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或者说诗有时就是一种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

光明日报, 新华文摘, 中华日报
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12-10-19 01:12 置顶
黄泉路上
前后总是一种燃烧

小时候
父亲在前   我在后
细嫩的小手习惯了
父亲生硬的老茧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
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

划个圆圈
天就黑了下来
黄黄的纸钱
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
父亲一生节俭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
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
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

女儿打来电话
好奇的问:
烧纸?是做游戏吗?
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
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
女儿释然
峤峤说:知道了
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
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黄泉路上
总有一种希望
前后燃烧

2007年4月8日

    诗歌的第二节倒数第二行,“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我以为这里的“四月”有“为父亲烧纸”的时间暗示意味——就是清明节,因为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民间习俗活着的人们都是在这个节令到祖先的坟墓前做着烧纸钱等祭奠悼念活动,表达对死去的人的哀思。
   诗歌开头,在未对父子关系回忆之前首先断然写道:“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结尾也对开头做了复沓式的沉重而有力的呼应:“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这突出的“希望”不会是别的什么,就是爱!诗歌这样写,就在传达一个信息:《为父亲烧纸》,旨在面对死亡,审视或逼视生存。死亡在存在论或生存论意义上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也是最高的美学问题。
    第二节从对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的亲密接触的回忆开始。“小时侯/父亲在前   我在后/细嫩的小手习惯了/父亲生硬的老茧”。四句质朴无华的诗行,似乎无须饶舌。但是由这四句铺陈引发出来的下面的三句,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平常视之了!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这“必然的方向”是什么?当然是顺从被父亲爱抚的方向、成长的方向、生活的方向。但是可不可以理解有如父亲一样终究要死亡的“必然的方向”的暗示?有,应该有!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这两行如果照字面理解很简单,用“四月的柳”为“少年的迷惘”打了个比方,青春绽放中“绿了”“春天”便也被“淡淡的遗忘了”。然而这样的肤表理解,脱离与诗歌主旨的关联,就全然败坏了诗歌的审美意义。这两句是从“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延伸下来的,还在说明生命生存生活的“必然的方向”。这又是什么方向呢?“小时候”,渐渐地成为“少年”。而“少年”是人生“迷惘”的时刻,是瑰丽幻想的时代,是满怀激情走进复杂的现实人生生活的时代,是“四月”天“绿了”的“柳”(爱情意象),娶妻生子(如诗歌后边对话的女儿)忙忙碌碌走进严酷的夏热的时代……总而言之,人生正如第三节开头两句“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春华秋实,生命的严冬来临,死亡成为“必然”。
    第三节。“划个圆圈/天就黑了下来”。“黄黄的纸钱”,“钱”在两个世界的重要性均至高无上,但“黄黄的纸”的廉价却成为了活人郑重的表达对地下的亲人的哀挽情感的象征。“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这写的是幻觉,“火焰”般热烈的“笑”的想象在诗歌中或许是在说明:“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父亲一生节俭/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这一节是写“我为父亲烧纸”的具体过程。
    诗歌没有哭哭啼啼哀哀凄凄。但是第四节的四句“这是”肯定判断句由死至生的理性拷问,把痛苦升腾到高潮,热辣焦灼到燃烧。“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其实根本就没有这“邮路”,可以把这句看做是“我”烧完纸,哀伤困惑中突然的发问!“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句可以是对第一句否定后的自问自答。接着继续答道:“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这后一句是对“人生”生存的认知。在东方人看来,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有生就有死。【法】蒙田说:“我天生并非忧郁,只是好梦想。从没有什么比死更常常占据我的想象,即使在我年轻最放荡时候。”巴金说“像斯芬克斯的迷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死。”“或明或暗”的人生也就愈加荒谬。这四句在手法上使用的都是佯谬(吊诡),非这样的手法议论,在诗歌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美学价值。
    第五节。父亲走了,我“为父亲烧纸”;如今“我”的女儿渐渐长大。“女儿打来电话/好奇的问:/烧纸?是做游戏吗?”年幼的女儿需要的是快乐。“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女儿”喜欢“娃娃”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生生不息”的本能的反应和释放?然而“我”作为女儿的爸爸有呢么一天也是会要死去的啊!所以诗歌写道:“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第六节的叙述把女儿的幼稚、天真、可爱推高到极致。“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女儿释然/峤峤说:知道了/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生为人父,在“为父亲烧纸”的时候你想到你的死亡不可避免,而就在这样的时刻你的女儿你延续的生命在和你这样讲话,你该怎么想?怎么办?
    这里我想到日本川端康成的一句话:“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这只’临终的眼’”。引来这句话的是他的朋友芥川龙之介的自杀遗言:“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意思是说,唯有诗人“临终的眼”,才不仅仅映现出自然表象的美,而且更表现出意志的本质,他们通过爱通过自己之手完成生命的重塑,对自身彻底的遗弃。“临终的眼”,这一个“把哲学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凄艳、超逸绝伦的诠释,把作家心中久久不得释怀的生死症结,一下子疏通了”。(《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冒键著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我觉得《为父亲烧纸》这首诗歌至少对我个人的启发,就是要用“临终的眼”,直面死亡,逼视生存,将爱进行到底。
读《清明节是一扇门》/作者:松山居士清明节是一扇门

     关上频繁出入的门窗
  穿过雨巷
  
  奶奶:请您开门吧——
  
  记得吃苹果的时候
  您说过:“好花都是开给别人看的。”
  
  我一直在拼命的开呀,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
  
  我带来了疲惫的外衣
  就放在您这儿吧!您最疼我了
  
  回去之后
  我会为自己熬上一锅鸡汤的
  
  也许,我会换一种方式
  生活……
  
  但我一定会用秋天的标准
  把花儿开得再美一些
  
  我要走了。明年
  我会带一些新的果实来
  
  奶奶:请您关上门吧——
  
  2012年2月26日

    “清明节是一扇门”,句子是个明喻。然而读者在未明了诗歌之前,要在心中反反复复的问:清明节,怎么会是一扇门呢?就说明这个比喻的比体和喻体距离太远,这就叫“远取譬”。“远取譬”是为诗歌陌生化生新出奇的好办法,所以现代新诗常用这种方法。直待读者破解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打比方”,问题才算解决。读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美感。
    “关上频繁出入的门窗/穿过雨巷”。这第一句解释了“门”对活着的人的功能和作用,并为清明祭扫做了铺垫,“穿过雨巷”,用天气表现了扫墓人的心绪也是不无沉重的。
    “奶奶:请您开门吧——”!孙儿来看您了!由此可以看出,“清明节”是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也就是生死相通的“门”!但是,真的有这样一个“门”吗?没有。这完全是虚拟的,超越现实的想象的“门”。然而,这样一句呼唤,令生死无间,意在说明,生和死都是人的本能,死亡固然是生者的不幸,但过分的悲哀也是没有用处的,要心怀一份淡定。另外这样一声呼唤,逝者犹如还生着,和儿孙们还亲切的交往着,就是说奶奶虽死犹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诗歌把作者和奶奶生前的生活情景从记忆中拉近现实:“记得吃苹果的时候/您说过:‘好花都是开给别人看的。’”奶奶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表现了奶奶的品格,这自然是儿孙们无限怀念奶奶的理由。已经逝去的奶奶的话普普通通,但确是人活在世上的大道理:人活着要有目标,不能白活一回,要开花结果(这里照应结尾的果);要自立自强;只有自己先活的好,才会给别人带去幸福和欢乐。
    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说“清明节是一扇门”,是指先辈的传统美德及对晚辈的教养,是世代子孙的生活通向正轨获得幸福快乐生存的通天大道!
    诗歌的写作也在启示写作诗歌的人,祭奠先辈,比悲哀更重要的,是用死照见生,舍此诗歌的意义就不大了。    “我一直在拼命的开呀,开/‘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多朴实的话语。“顺者为孝”,听奶奶的话,照奶奶的话去做,还有比听话的孩子更好的子孙吗?!“黎明即起,洒扫庭院”,是对前边“开花”的补充说明:人啊!都是很平凡的,无须非得去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把日子过好,老人们就放心了!怎么样能把日子过好呢?首先要——勤!
    诗歌接着写道:“我带来了疲惫的外衣/就放在您这儿吧!您最疼我了”。是讲生活是辛苦劳累艰酸的,对奶奶的感恩,让自己一时脱去了疲惫,获得了轻松,这进一步表达了孙儿对奶奶的爱。
    日子要“开花”,除了勤奋以外还需要节俭。但是节俭不能苦了自己,健康是本钱,这一定又是奶奶心疼的嘱咐。所以诗歌写道:“回去之后/我会为自己熬上一锅鸡汤的//也许,我会换一种方式/生活……”。要学会生活,勤劳要带来享受,享受是为了更大的付出和收获。
    “但我一定会用秋天的标准/把花儿开得再美一些//我要走了。明年/我会带一些新的果实来”。这果实里一定有“苹果”——平安是福!奶奶不会忘记嘱咐这个的。
    “奶奶:请您关上门吧——”,您放心!
    平实的语言,小道理也就是生活的真理,“门”被洞开!大法无法,这样的诗歌,不认真琢磨,会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方法在其中,因为好的方法总是不露痕迹!
读筑玉听韵的诗《清明》[/b
]原创作者简介:


筑玉听韵  籍居河北石家庄。大本学历,经济专业,从业金融。
诗歌制造意为抒情铭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触活跃,诗歌作品散见省内外各级报刊。
近年再耕陇亩,作品发表于多家文学刊物,并在《诗歌报》《现代诗人》《天下诗歌》《诗文杂志》举办的诗歌竞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亚军。
2009年在诗文杂志举办的全国现代诗歌大奖赛中获二等奖,并出版诗集《与梅共香》(合著)。
时任《诗文杂志》《中国现代诗人》编委。
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诗为自我意识形态的产物,蕴含人性与灵魂的细胞。


清 明           
文/筑玉听韵

往昔联系现在,哀思裹紧期待
倒春寒突然来临,搀扶燥风抵达生死临界
梨花自损容颜,黑蝶跳跃火焰的温度
怀念跌跌撞撞,萧瑟喃语,叙述发抖的阴霾
生世骨灰填不满匣钵
阴阳黑白分明,缠绕太极,盘旋
两尾鱼的姿态

我的微笑,与朱砂和织品同期腐朽
暴露嶙峋骨头
镔铁镰刀闪烁冷光,沉浸铅灰色的血液
释放泪水的浓度,耳鼓深处缥缈乳名
悲歌遗失姓氏笔画,怀念恣意挥霍
流水的清白

重新用时间埋葬自己,双鳍化作翅膀
指尖上的快感拨动单弦,勃然体验另一个昼夜
墓地喉咙沙哑,磨损梗概碑文
残留记忆洞开河流,倾斜残肢,摇晃着奔向山脉
遗留铁链串起的字迹
野花弯曲颈椎,鞠躬:山为陵,江水为竭

我的孤傲,与泥土和朽木密谋磷火
蓄意加温季节
播种葵花成为祖谱,在春天的前端分蘖
温习干旱的故事,游隼俯冲攫猎诗句
龟裂文字拆解宿命,期待雨箭掷出
重瞳的四月


       和筑玉听韵朋友同坛的时间比较短,就是说还很不熟悉。只读过他几首诗歌,就感到很有特点:语言得古典诗词的韵致,准确精炼节奏感极强;象征比喻暗示以及非语法的语言变形等新诗手法被得心应手的运用,诗歌含蓄蕴藉空灵。诗歌的意境深幽意蕴深厚,举凡思考均讲求思想的系统性,因之便都呈显出形式逻辑的严谨和辩证逻辑的深刻,加之其知识面宽广常有读者感到陌生的词语和知识,虽再三品读揣摩,也难求得甚解。诗歌还因其善于运用意象逻辑运思,字句节段首尾均运用意象缜密牵掣勾联辉映,读来意象纷呈精彩迭出;语言的自组织状态及篇章结构呈现序列性和整体性的完美,所以很是欣赏。斗胆解读,这是第一次。

       此诗除上述特点外,觉得作者又利用了诗歌“意象化”会呈给读者多视角多层面阅读的可能的特性,叙述的过程均生死交织,让人生在参悟解读生死的奥秘过程中渐次完成对生与死的超越,使生命趋于成熟;又在时间上让以往和现实并行,且联系当前大西南干旱的濒死之灾,表达对尘世的垂怜和悲悯。作者对诗歌的辛苦经营,给阅读带来相当的难度,使人欲罢不能,欲解读又实在觉出力不从心。

       “清明”祭扫,悼念祖先,诗歌的第一段开门见山,口语入诗,写到“往昔联系现在,哀思裹紧期待”。“往昔”明显是对死去的逝者的怀念,“现在”一方面有眼下的悼念仪式,另一方面又隐含大西南严重旱灾的现实,“哀思裹紧期待”明显照应诗歌的结尾“龟裂文字拆解宿命,期待雨箭掷出/重瞳的四月”。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法?这样写的意义何在呢?我想,这就是作者的睿智深刻、襟胸开阔之处,作者深知“清明祭扫”,慎终追远,无疑是为了使现实现世的人们生活的更加完美精致而有意义。孔子《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生死都是“命”即理性唯物的承认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懂得人生人性和情感的表现是“仁爱”!这也和托尔斯泰如出一辙。托尔斯泰认为“复活的生命没有死亡。”对托尔斯泰来说:如果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在理想的关照下对人类表现出一种博爱精神,整个生命之流就会随着爱的不断增大而愈发强健,死亡也就无所畏惧,更是无所谓的了。就是说,“有爱的生命没有死亡”!
   
       接着写道:“倒春寒突然来临,搀扶燥风抵达生死临界”是讲“清明”到来,同样还是影射着大西南的旱情。“梨花自损容颜,黑蝶跳跃火焰的温度”,“梨花”自然是指生命向死亡的零落,“黑蝶”是飘舞的纸灰,“火焰的温度”仍在隐喻着干酷热灾。往生的死和现实的灾害使人们的“怀念跌跌撞撞,萧瑟喃语,叙述发抖的阴霾”。“生世骨灰填不满匣钵”是说现实的“生灵”的灾害之深重,比过往的死亡都来得要更严酷!“阴阳黑白分明,缠绕太极,盘旋/两尾鱼的姿态”,作者盘桓于冥生阴阳之间深思并想象从而参悟“太极”之“道”,表象定格在“黑白分明”“缠绕、盘桓”的宋周敦颐的“太极图”上,一方面深入领悟死的“无形无象的无极”的空亡,另一方面借“两尾鱼的姿态”隐喻着现实的生。关于现实现世的深重灾难,当然还可以拓宽联想的范围。

       理解这里讲的用“两尾鱼的姿态”体味现实的生,请读者注意以下各段的尾句。第二段“流水的清白”;第三段“江水为竭”;第四段即尾段“期待雨箭掷出”等。“清明”本来是传统习俗上对逝者的缅怀祭祀之日,作者的神来之笔却句句段段,通过意象准确的把握和移行,强烈的表达着干旱灾害对生者残酷摧残的哀恸和怜悯!在对生与死的多重体验和把握中实现着对生死的感悟和超越!

       第二段,“我的微笑,与朱砂和织品同期腐朽”,是联系到“我”,讲生命是坚强的艳丽和脆弱的苍白的统一体。和万物一样,有生也必有死,“暴露嶙峋骨头”。死和生一样,都源于生命的内在的本质——本能,“镔铁镰刀闪烁冷光,沉浸铅灰色的血液”。死对生固然是否定是痛苦,“释放泪水的浓度,”死亡到来,是生命连同他的名分一起消失,在悲哀中恣肆呼唤,“耳鼓深处缥缈乳名/悲歌遗失姓氏笔画,怀念恣意挥霍”。这就如时光岁月像滚滚江河东流而不能遏阻,无可置疑,形成“流水的清白”。

       如果说第一段主要是写了对死的祭奠,第二段主要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第三段作者就主要地要进一步来表明人生对生死应取的态度。柏拉图的死亡智慧不乏浪漫之思,提出:研究哲学就是“死亡练习”,真正的哲学家并不害怕死亡,而是“经常在练习死亡的人”。我们感到,真正的诗人也如是!“重新用时间埋葬自己,双鳍化作翅膀/指尖上的快感拨动单弦,勃然体验另一个昼夜”。“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所以,清明祭扫“墓地喉咙沙哑,磨损梗概碑文”,亡者渐行渐远。既然死亡与生一样都是自然规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妨学东方的庄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等,泰泰然然地去赴死。“残留记忆洞开河流,倾斜残肢,摇晃着奔向山脉/遗留铁链串起的字迹”。当我们用理性洞穿生死,穿越生存的假象时,我们不能忘记敬天祈天,对死亡表示某种臣服:“野花弯曲颈椎,鞠躬:山为陵,江水为竭”!这段的“双鳍化作翅膀”照应回映诗歌一段的“两尾鱼的姿态”,在述说,当我们参悟了生死特别是死亡的奥秘所在,我们在被死亡逼视的无奈中要珍惜和热爱生命,高昂起生命的精神主体的尊严高贵。

       我的孤傲,与泥土和朽木密谋磷火
       蓄意加温季节
       播种葵花成为祖谱,在春天的前端分蘖
       温习干旱的故事,游隼俯冲攫猎诗句
       龟裂文字拆解宿命,期待雨箭掷出
       重瞳的四月

       结尾这一段,作者回到诗人自己并推及所有的人,说明正是因为理解了死,领悟了生死的真谛,我们才更要燃起生命的希望,肩负起生活的重任和历史的使命,令有爱的生命之树常青有爱的生命之花永不凋落!这些内容,前面已说及一些,在此不赘。关于此诗就说这些,讹解误读难免,望作者读者鉴谅!

作者回说:

       谢谢野鹤对拙作仔细的研读和解析。反复阅读了几遍,能从读者的角度做如此深刻的评析,确实表现了其对诗歌理念的深入理解和丰厚的感悟能力。
仔细一些可以看出,这首诗布局上是两阕四节,即每阕两节。随阅历增长,对死亡见识太多,长辈、同辈,甚至晚辈,匆匆西驾。每去一次殡仪馆,心境备受冲击,从起始的恐惧到现在的沉静,人生无常的概念已成定理。现在,清明又至,黄花白纸祭于烟火,生者与死者莅界对语,仪程成俗。当以诗句为媒,处两界之限,感谓生世而拟思阴域,两极而终合于生命终点,自成归宿。思亡亲而不泣泪,微笑达界;步尘世而淡名利,孤傲擎心。抬眼注目,西南连年不平,巴蜀震波直抵贵滇旱殇,盖天道以人道释之,人道为天道左右,生死之间,遥仅咫尺。看透生死,无非蝉翼之薄。故,野鹤先生虽未直达笔者心境,也悟沧海桑田,不过红尘一笑耳。
    言之有理!
【短诗鉴赏】《清明,有客来》/作者:赖杨刚
清明,有客到

我们的泪水
是另一座房子,每年清明
才让你住一次,所以
我得小心翼翼地吩咐想念
上半夜杏花,下半夜蝴蝶

点评:
   
       清明,“有客到”。这“客”是谁?答曰:是爱!
       开头一个出奇的远取譬,“泪水”是另一座“房子”。“泪水”是悲哀,“房子”是清明祭祀者的心房又兼示逝者即祖先的坟墓。“每年清明/才让你住一次”,集中专注的祭扫哀悼、思念。而平常我们要紧张快乐的生活,不能总是去“慎终追远”而悲哀吧?“所以/我得小心翼翼地吩咐想念”,思念祖先,要“上半夜杏花,下半夜蝴蝶”,“杏花”和“蝴蝶”放在一起是“祖豆千秋”的爱。“上半夜”和“下半夜”放在一起是追念的长时间,表示郑重珍惜;“杏花”和“蝴蝶”也含有清明在春天的意味,且“杏花”也是用典,“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作者在交流互动中说:“蝴蝶”也是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而且“杏花”和“蝴蝶”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
      诗歌哀而晕醺又不失春天和生活的美。手法上表现为密集远取譬比喻意象基础上的语言变形,丰富了诗歌的意蕴,提升了诗美纯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26 15:24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是不是”,不是“好不好”。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是说整体有韵便为诗。但整体无韵,便不成诗。我们说无韵非诗,只说其是不是诗,而无关其好坏。贵妇人怀里抱的巴儿再好,它是狗不是婴儿,充气娃再好它不是人。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30 01: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