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韵者是老顽固、抱残守缺者,僵尸派吗?该骂就都来骂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重阳新韵 于 2017-4-2 10:20 编辑


‘骂必有因,该骂必骂“ 永远是我的信条。所以,我在这里号召那些认为该骂的都来骂吧!但要你说出骂之有因,骂之有理。否则就是骂你自己!




汤胜林发表于 2017-4-2 09:32 | 只看该作者


骂,是极度厌恶与痛恨的最后形式,是对一些无理取闹者忍无可忍后的自然反应。要消除这种现象,只要该老顽固、抱残守缺者不在人家的帖子后面胡乱发狗皮膏药,人家理都懒得理他。


附:
闲云野鹤骂人帖(诗歌评论栏目中)

读《清明节是一扇门》中的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7-3-26 10:47
你懂个鸡巴卵子,靠!

《清明之诗及评四则》 中的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7-3-26 10:49 | 只看该作者
滚你个老犊子!靠!!!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3-31 10:26
流派网上容许这样的骂人帖子,容许这样骂人的人,说明了什么?!

闲云野鹤发表于 2017-4-1 08:28 | 只看该作者
说明操你妈操你女儿是正当防卫,合理合法

汤胜林发表于 2017-4-1 08: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为你点赞。。。。。



《中国诗的未来是无韵诗吗?》中的
闲云野鹤发表于 2017-4-1 08:45 | 只看该作者
重阳新韵,过街老鼠!
闲云野鹤发表于 2017-4-1 08: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诗是以你母亲的卵子为基础,以西诗精子分行进入为格式的一门新兴的孕育艺术。




重阳新韵 发表于 2017-4-1 16:11
你不骂人就活不了了吗?!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7-4-1 16:22 | 只看该作者
不骂白不骂!!!骂不骂都是活,有无韵都是诗,操你妹妹你妈知!!!
http://www.zgsglp.com/thread-592480-1-1.html


闲云野鹤发表于 2017-4-1 16:27
破格律还古体你妈了b
http://www.zgsglp.com/thread-591805-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4-2 10: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想一想你曾经怎样骂别人,就应该释然——引用曾经一个狗东西的原话:骂必有因,该骂必骂。报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10:13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7-4-2 10:10
想一想你曾经怎样骂别人,就应该释然——引用曾经一个狗东西的原话:骂必有因,该骂必骂。报应啊!

‘骂必有因,该骂必骂“ 永远是我的信条。所以,我这不是在号召那些认为该骂的都来骂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4-2 10: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曾经一个狗东西说的,你不要对号入座。更多人对你是嗤之以鼻,绕道走。不要以为你乱发狗逼膏药,就有人来批、来变相给你提读。大家看不起你,不是你的诗有多差,也不是你的僵尸理论有多可笑,而是你的人格低劣、性格破裂。因为这几天没时间训斥、教育你,你就自己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10:24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7-4-2 10:21
这是曾经一个狗东西说的,你不要对号入座。更多人对你是嗤之以鼻,绕道走。不要以为你乱发狗逼膏药,就有人 ...

JGHDLVNBJ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4-6 09:44 | 只看该作者
垂死挣扎,不值一文。
要真是好理论、好诗,肯定会有众诗人趋之若鹜,也不会冷落到今日:只有几个痴、呆、傻、僵、旧的可怜老人到处自吹自擂、自己喊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4-6 14:46 | 只看该作者
诗 歌 理 论 的 丰 碑  



文/李万修




    重阳论文专著《新韵说》的问世,是诗界大事,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庆贺。
    在中国诗歌走入低谷,处于冷落,迷失方向,趋向西化的关键时期,重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理,结合中国诗歌的实际状况,总结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创立了新韵说。
    1997年11月,重阳发表了《推广使用新声韵》,提到新声韵“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敲响了新韵的晨钟。
    1998年2月,重阳发表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提出了“新韵”这个名词,给一种首创的新诗体以巧妙的命名。文中总述:“‘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并喊出:“为普及新韵而奋斗!”的响亮口号,吹响了新韵的进军号。这是一篇新韵的纲领,也是新韵的宣言。
    1999年1月,由重阳亲自组建成立了《新韵学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展开了新韵大研讨,在会刊《艺苑》报,《新韵》报上发表新韵创作和新韵理论。近十年来,他本人就发表了百多篇有关新韵的论文。重阳的新韵理论,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说理充分,观点正确,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可称得上具有高水准的理论创新成果。论述的范围广,角度新,内涵深,站得高,看得远,实为总领的先导。简述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新韵的根基是民族。必须具有民族性,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色。民族性也就是民族的独特性。只有维持好本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韵的母体是传统。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必须继承和发扬。任何发展着的事物,都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新韵若不与传统诗词相结合,就永远接不上传统的香火。继承还得发展和创新,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
    节奏和韵律是新韵的生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发展的结晶。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是诗最本质的特性,是诗最起码的标准,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是永恒的,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中华诗的命脉。韵是新韵的魂。“新韵”既意为诗韵又意为诗体。诗必以韵定是非,无韵不成诗。有了韵,就有了传统,就有了民族。废旧韵,兴新韵,推广使用新韵谱(重阳编著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
    改造、规范新诗。规范化,就是大众化,民族化,韵律化,传统化。所谓的无韵自由诗,冒充新诗,必须改造。中国诗严重洋化,无韵诗泛滥成灾。《诗刊》是无韵诗的大本营,《新华字典》为无韵诗提供了错误的诗概念的依据。
    新韵要吸取民歌的丰富营养。中国诗歌是从远古的有韵律的民歌中演化出来的,起源于民歌,并传承于民歌。民歌是新韵的根基之一。
    新韵应借鉴外国诗歌的精华。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这就是要批判的吸收。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新韵可具体归纳为四种形式:新韵古体诗词,有韵新诗,新韵歌词,准新韵诗。新韵歌词是新韵璀灿的明珠,是新韵创作的现实楷模。随着乐曲唱遍全国,传播世界,形成了新韵歌词的高峰。而准新韵诗是新韵的标准诗,因为最合乎新韵的定义,将来必然会出现准新韵诗的高峰。
    当代中国诗坛形成了以韵为根的三足鼎立局面: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天下。这三大派系,旧韵诗必须改革创新,无韵诗必然消亡(无韵诗不是诗,本不该在诗之列),新韵诗茁壮成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大步:诗经(远古时代)——格律(封建时代)——新韵(现代与未来)。每一大步都是前一大步的发展与创新,虽形式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新韵是中国诗歌的未来,前程光辉灿烂。
    新韵必有斗争,与旧韵斗,与无韵斗。只有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存在,在斗争中胜利。新韵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
    对于重阳的新韵理论,以上只是一些最简要的择取,只有通览他的每一篇全文,并结合读他的新韵作品,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领会。
    重阳的新韵理论,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完整性,基本上形成了理论体系。象这样多篇幅、高质量的诗歌理论,在整个诗歌理论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说是竖立起一座巍峨的诗歌理论丰碑。
    新韵理论意义重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在当今的关键时刻,理论的重要性和实践的需求性都显得十分迫切。新韵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效果。
    重阳领导了新韵运动,掀起了一场诗歌革命,创建了一门新学说,创立了一种新诗体,开创了一代新诗风。新韵是个伟大的创举,是自元曲以后出现的新诗体,代表着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新世纪的诗歌是属于新韵的,让我们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

                           2006.05.10 于民和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4-7 03: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读,供大家悦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09:36 | 只看该作者
XXTD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5-13 21:53 | 只看该作者
菊岭耕夫 发表于 2017-4-6 14:46
诗 歌 理 论 的 丰 碑  

这才是诗论,张无为把养诗论当养小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7 23: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