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乡土诗派踏上复兴之路(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22: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2-8-30 22:23 编辑

“新乡土诗派”的“新三驾马车”陈惠芳中、杨林右、黄曙辉左。
  记者 田芳 实习生 胡谦

  今年7月7日,新乡土诗歌研究会在长沙成立,7月8日,长沙诗人杨林的诗集《春夏秋冬》在长沙首发,8月12日,他的又一部诗集《侗族大歌》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陈惠芳、杨林、黄曙辉三人发起的诗歌接力借助博客这一平台,在网上掀起了一股诗歌创作热潮。大量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像磁铁般被吸引,或参与诗歌接力,或在一旁和诗,并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诗篇……“新乡土诗派”在陈惠芳、杨林、黄曙辉“三驾马车”的带领下裹携着湖湘文化的墨香又一次站到了全国诗坛的前沿。

  “新三驾马车”推动新乡土诗派

  陈惠芳告诉记者:“准确地说,我们应称之为"新三驾马车"。”因为新乡土诗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新乡土诗”是1987年由湖南诗人江堤、陈惠芳、彭国梁共同提出的一个创作主张。诗人们围绕“两栖人”和“精神家园”为主题写作,代表诗人江堤、彭国梁、陈惠芳被称为新乡土诗派的“三驾马车”。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乡土诗派发展得很是繁荣,《世纪末的田园》、《家园守望者》、《新乡土诗派作品选》等新乡土诗派的诗歌刊物和作品以及各种个人诗歌作品专集纷纷出版,在新乡土诗歌运动的十多年历史中,这一诗派在全国诗坛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北京、广州、贵州等诗歌大省市迅速崛起。湖南的小说、剧本、电视在全国的地位很高,在诗歌方面却有所欠缺。陈惠芳说,湖南要成为“文化强省”,需要诗歌这张文化名片。因此,新乡土诗派的复兴之路非常顺利。

  2011年10月,陈惠芳在北京获悉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兴奋地创作了《零点的北京》,并立即与杨林、杨罗先等诗人联络,立志“复兴新乡土诗派”。 同年11月,“复兴新乡土诗派”的设想获得近百位诗歌作者的响应,短时间内创作了近200首诗歌,陈惠芳、杨林等人先后公开发表新乡土诗述评和相关理论文章。

  2012年4月13日,文化厅领导约见“新三驾马车”,高度评价新乡土诗派的复兴和发展,认为这是湖南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对“文化强省”的一种有力呼应。

  杨林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之后,以前下海经商的诗人也捞了几桶金,原先的新乡土诗人有了经济能力,再不是以前穷得叮当响的模样,开展活动也相对容易许多。同时,时代背景下的精神缺失催生了通过文化引导人的精神追求的做法,与新乡土诗派的精神追求相符合。”

  诗歌接力触发井喷式创作

  “我渴望以一枚冰花探听春天的消息”, 2012年1月26日晚,陈惠芳在其博客写出了《呼唤的春天》第一句,之后,他和杨林以一人一行的形式,创作了《呼唤春天》,以此开创“诗歌接力”的先河,而就在他们两人“接力”的同时,黄曙辉等几十位诗友紧随其后,各自唱和。“诗歌接力”的形式,迅速吸引了更多的诗作者与读者,其中包括了湖南多名文化艺术界的人士。

  “诗歌接力是一种群体创作,每次一个主题,一人一行。这种积极互动的诗歌创作形式使得诗的延伸面更广,能够引起诗人的强烈兴趣,瞬间激发诗人的灵感和创作热情,营造一种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创作。”陈惠芳说,目前诗歌接力已经培养了大批的诗人。通过互联网,借助博客这一平台的全国性的互动,最多的时候参与接力的人能达五六十个,而围观的诗人还可以在一旁和诗。每次诗歌接力活动,博客的点击量能达到十几万。

  现在,新乡土诗派已经进行了32场诗歌接力,包括男女生分开接力和交叉接力,出现了《风车》、《与你同行》、《海鸥》等大量集体创作,诗歌接力触发了诗歌的井喷式创作。

  杨林告诉记者:“诗歌创作,氛围很重要,人能在氛围中被带动。在新乡土诗派复兴的一年里,我创作了1500多首诗,相当于我过去20年的创作量。”

  新媒体助阵复兴之路

  “在新乡土诗派的整个复兴过程中,新媒体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博客。”陈惠芳说,新乡土诗派的诗歌接力就是依靠博客这一平台而进行的。陈惠芳表示,“QQ、博客很直接,很方便。以前有个什么活动什么事,骑个破单车找都找不到人,现在有了博客、QQ,一下子就联系上了。”而且,通过博客,诗人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

  除了QQ和微博,论坛也是新乡土诗派活动的一个重地。论坛采取“提问人+主讲人”组合的形式,一问一答,或长或短。诗友们可以围绕主题,提出各种看法,主讲人有问必答,并即时将访谈内容、摘要粘贴于主帖之中。第一期《诗歌圆桌》论坛便是以《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诗歌接力?》为题,通过论坛围绕新乡土诗派创作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展开真诚、友善、坦率的对话,解决了一些新乡土诗派在发展中产生的偏差问题。

  宗旨:塑造精神家园

  “不少人对诗派存在一个误区,为什么是"新乡土" 而非" 乡土"?”陈惠芳说:“新乡土诗并不是只强调主要写农村、农业这个小范围的题材,而是涉及到包括城市在内的所有精神层面的题材。”杨林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具有鲜明地域性的诗歌才能够流传下来。因此新乡土诗派在诗歌创作上推崇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

  陈惠芳在“新乡土诗派述评”之一的《民族血脉与精神家园》中提出,“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与高尚信仰。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奔腾不息的血脉。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就没有承前启后的持续力量和创新力量。我们选择文化之中的一个微小分子,选择诗歌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一点一点实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梦想。”他相继发出《新乡土诗派的来龙去脉》、《清贫时代的新乡土诗派》、《两栖人的精神诉求》、《寻根:消除“家园陌生化”》、《新乡土诗的风格确立》、《新乡土诗派初露复兴曙光》等6篇述评。

  同时,杨林推出“新乡土诗价值追求速评”系列文章:《文化寻根:精神的回归》、《精神回归:家园的回归》、《精神回归:自然的回归》、《精神回归:生命的回归》,对新乡土诗派理论作出构建。

  杨林认为,诗歌是一种纯精神的存在,本身存在哲学的使命,跟物质很难有直接的联系。在物质社会,精神常被物质掩盖而遗忘,很多评论家很不愿意为诗歌写评论。杨林为了将诗歌的价值体现出来,在2012年3月1日提出万元征集《春夏秋冬》评论的惊人之举,文坛在一段时间曾为此吵得沸沸扬扬。但杨林坚信,当下,人们的精神缺失,就更需要体现精神的诗歌。

  新乡士诗派复兴还在进行中,我们期待这股“诗界湘军”的清新力量为中国诗坛留下精彩一页。(来源:长沙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3 03: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