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的门 于 2017-5-27 14:59 编辑
说起海子,大家并不陌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张嘴就来。大家把这句诗挂在嘴边,觉得这是一首能让人感觉到阳光,使人心胸开朗的诗。可是,就是在这首看似阳光、开朗的诗句背后,隐藏的不是一个诗人的微笑,而是他的矛盾,内心的斗争。事实上,在写出这首诗后不久,他就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这让人很费思量。海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一面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面却又选择了卧轨自杀这样极端的死法? 海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到什么?反思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个喜欢海子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探索的。
首先,我们还是从海子的生平说起吧!海子出生于1964年,而“文化大革命”是发生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也就是说,海子小时候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段历史想必大家多少都有些了解。然后是他的出生地,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镇查湾村。也就是说,他出生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小地方。1979年以15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而高考是1977年9月恢复的。看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人都应该清楚,在恢复高考之前,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参加劳动,文化课都被耽误了。而海子能以15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这足以说明,海子在那时候就是一个佼佼者了。想想,从那么偏远的小地方而能以那么小的年龄考入北京大学,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可想而知,在当时,他就已经是父母的骄傲,是当地引以为荣的难得的人才。可是,不幸的是他进的是法律系。对别人来说这可能没什么,可他是一个喜爱诗歌的人。从他的众多诗里,不难了解,他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而以这样的性情和性格,进法律系恐怕并不合适。好在,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而那时他还只是个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这样的年龄段,这样的经历,再加上那样的出身。可想而知,他和环境并不融恰。加之,历史原因,拨乱反正,社会大环境使得青年人就像脱了僵的野马,同样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以有所体会。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些外部社会大背景和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本来属于他的优点,也可能对他的生存产生不利。他年龄小,又长期在封闭的校园内,又是农村出身,这诸多因素诱导或者促使他越陷越深。校园本来就是相对封闭的环境,简单枯燥,而他则因为年龄、性格和其他外部因素,使得他在青春期里缺少疏导。在学校分给他的小屋里,常年焚烧着印度香,看书,写作。除了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外,其他时间,从生活上来说基本上都是冷清的。难怪在1989年(他是1989年3月26日自杀的)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他要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这正是他的心结啊,结果他并没有能打开它。他虽然写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他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变。即使他渴望像诗里那样活,可是,在现实中,他又如何能一下子脱胎换骨?更何况周围是冷冰冰的,他早已走进了一片荒原,他又能得到谁的安慰?
能给海子心灵安慰的,也许就是那几个在他生命中出现的女人了。说起来,相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更喜欢海子的另外一首诗,就是那首《日记》。我常想,海子如果没有这一类的诗,可能要逊色不少。《日记》是这样写的: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每次读到这首诗,都禁不住伤心得想掉眼泪。这里不用谈论技巧,不用提什么风格、手法,更不存在煽情。在它面前,所有的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而有那么多的人竟然在“研究”这里写的这个“姐姐”是谁!他们不去探索海子的思想,不去探索海子的性格形成原因,不去反思那段历史,却在“专心致志”地追根问底,就想知道写的这个“姐姐”是谁!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很不厚道的。这又让我想起文学的意义来。
其实,人从一开始就有两个世界,一个外部世界,一个内心世界。而有内心世界,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因为人能思考,人有思想,他才有了人的智慧和尊严,有了人性的高贵。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世俗观念的熏陶和欲望的膨胀,人往往沉迷在外部世界里,而忘了人本来是还有一个心灵世界的。文学在我看来正是把这个世界展现在人面前,唤醒人,鼓励人,告诉大家另一个世界的景象,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现这一奇妙的世界。文学告诉我们,除了对现实俯首帖耳外,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追求,另一种可能,另一种活法。是的,文学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尊严,什么是人性的美好。海子的有些诗,就是达到了这样一种高度,它让人性的精神面真正开口说自己的话。
当然,海子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的精神世界里也有一些地方是我们所难以触及,或者像迷宫一样的存在。我们可以喜欢海子,欣赏海子,但我们不必完全学海子。海子有他的时代特殊性。从现实生活角度讲,他是他那个年代的悲剧。和他一样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不幸诗人,还有焚诗自沉的戈麦、杀妻自缢的顾城。而他们都是歌唱的、张扬自我理想、弥散浪漫理想摈弃世俗生活的抒情诗人。这是一段思想激烈碰撞的历史时期,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也许正是这些诗人的无畏进取和不幸结局,让后来人冷静了头脑。至此以后,不知道是诗人堕落了还是学明智了,总之,一个时代结束了,一群执迷精神追求的“疯子”倒下了,人们踩着他们的尸体走过去了,走向了多年以后的今天。
今天这样的“疯子”也许是绝迹了,不过,那样赤子心的吟唱也跟着一并绝迹了。如今写诗的人虽不算多,但也实在算不上少。这么多写诗的人,谁不比海子会过日子?谁不比海子懂得明哲保身?可是,又有谁能写出海子那样高纯度的诗呢?
我怀念海子,更怀念他那些高纯度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