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的门 于 2017-6-9 21:13 编辑
《一块儿硬骨头》
-------简评硬撑《鸣冤鼓》
文/梦的门
自人类群居又有了组织以来,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站在台上理直气壮讲出来的;还有一种是私下里议论的。台上的越是义正词严,台下的越是嘀嘀咕咕,不以为然。通常把前一种称作官方的,后一种称作民间的。大凡统治者,总会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让人遵从。有时是神,有时是主义。虽然讲出来冠冕堂皇,可民众自有民众的道理。不管官方说的多么好听,民众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有时压抑着,有时爆发出来。官方对民众的呼声,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倾听疏导,如先秦时的采风,《诗三百》,又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警句。另一种是压制,比如不准议论朝政,比如文字狱。随着时代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话语权毕竟掌握在官方手里。如何才能让民众的呼声受到关注?如何才能把民生真正放在一个醒目的位置引起关注?我想这就是干预诗的初衷。
生活是块儿硬骨头,言论自由也是块儿硬骨头,都不好啃。只有骨头硬的人,如鲁迅这样的斗士才敢才肯不顾一切地去发声,就因为他站在底层,他看到民众的疾苦,他要喊,他要告诉人们这里出了问题,这些人正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是好的,这是让人感动的,因为那些底层的人,那些正在受煎熬的人,他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喊,就算他们拼尽力气喊也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让很多人听见,这是可怕的,就像一个身陷泥潭的人,他挣扎着,他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时如果岸上有个人正好撞见,他可以喊来更多的人去营救,这是怎样的救命稻草呀!
干预诗是要写的,《鸣冤鼓》更是要敲的。因为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见死不救,车祸后遭二次碾压的这类新闻我们时有耳闻。而更有严重者,是有冤无处诉的,被关进精神病院或者劳动改造的。面对这样的现状,硬撑这《鸣冤鼓》敲得好,敲的正是时候。
讽刺批判社会现状的诗也不少见,但能写出高度概括和集中的爆发力的不多见。硬撑这首诗首先从题目来说,就抓住了焦点。鸣冤鼓,从被称作旧社会的鸣冤鼓说起,有历史的深厚内涵,再加上和现实的对比,显得更加有力。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具体分析,但综合上文而言,我想说这鸣冤鼓是块儿硬骨头,只有作者这样的硬骨头才能敲得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