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蛇珠 于 2017-7-5 10:12 编辑
微诗微评 十 —— 《敲响良心》
——赏读硬撑《鸣冤鼓》
《鸣冤鼓》
硬撑
以明代为例,一旦被敲响
县太爷就是做爱也得停下来升堂
2011年6月,泌水村阳湘正
还没摸到鼓锤
就被扔到铁城镇搬砖了
众所周知,鸣冤鼓不是明朝发起的法器,也不是明朝最得鼓声的清誉,其实鸣冤鼓是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是美化这个始皇帝的小插曲。这样你就明了,诗人的“明代”不过是一个妄想的理想朝代——明智又明治的朝野,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鸣冤鼓是一种说一不二的号令,当职的官吏,即便贵为县太爷,即便时入夜深人静,即便正置身于春宵一刻值千金的良辰,只要鼓声响起,也得斩断缠绵,立马前厅升堂,并把“明镜高悬”的牌匾高高擎起,一个上帝代言人出来为你主持公道,让你有仇报仇,有冤报冤。
诗人巧借“明”代应该还有一个用意,这个明字不难令人想到那个名臣包拯,是个绝对深明大义的智者!微诗空间小,只能找到一字千钧的重量级文字,这个明再恰如其分不过了!活在宋朝的人,如今大抵都不再了,但一些文字记录在案,代替嘴依然说个不休,我们用电影电视的方式把他们复活,于是一个叫包公的角儿深入人心,渐渐成为人们得以平反昭雪的精神支柱。成为人们对如今法律的代言。
因此,现如今的冤假错案,就被冤魂赋予幻想,披荆斩棘也要找到县太爷、省太爷、部太爷,总会有一个太爷是包公附体,专门为老弱病残孤寡弱小匡扶正义。其实,这个梦想深植在中国黎民百姓的每个人心中!于是,寻找鼓槌的人锲而不舍。
诗人因为微诗的狭小空间,让诗歌戛然而止,没有摸到鼓槌的人注定看不见包公,但他被扔的时候却赫然看见了严嵩、秦桧、和珅们的附体——这就是社会弊端的症结所在与起因。
知道微诗的言外之意说什么了吧!找不到县太爷,要清楚明了严嵩秦桧和珅们在哪里聚集,免得误入白虎堂,梁山的路也早已经被招安,只有砖场可以活动筋骨。
想知道微言如何大“意”的,就细细品味硬撑的《鸣冤鼓》吧,虽然这里没有微言大义的大义凛然,但意味深长的大写意境却把诗歌所要揭示的弊端淋漓尽致地塞满读者的遐想!微诗短小精悍,却明白无误在告诫你:别敲,敲响了,冤就到!
co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