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勺子点评“现代禅诗”专辑(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勺子 于 2017-6-12 20:22 编辑

小勺子点评“现代禅诗”专辑(一)

《缘遇》
作者:伊舟子

火红燃烧的满树繁花
盛开且飘落
我走过时
春水里浮过一片云影


小勺子点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我他的交错,只不过是“缘遇”。“盛开”,“飘落”也只不过是“云影”。
一首好的禅意诗像一杯好茶,可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尝。此诗语言干净,凝炼。意象具足,一句有一句的画面。没有“小我”,全是客观存在。“花枝本有情,何须美人折?”禅意诗的写作更应该自觉让事物呈现本真,少一点主观上的定义或判断。息虑静缘,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看云》
作者:朱枫

我在大地上看云:白云高高
我在飞机上看云:白云低低

我在云的下边看,上边看
云哪面是正面,哪面是反面?


小勺子点评:
诗人在暗暗地这样开示:云,只是云而已,哪有正面反面?哪里有高高低低!有,也是人自己本身带着错误的知见。


《在果园》
作者:奥冬

把月挂上树梢
一开始,是树把它
一挑一个跟头
后来,就该月亮
把树枝重重压下
坠向秋天


小勺子点评:
月上树梢本属自然,司空见惯,而诗人却把这一现象写得如此有层次,且极富质感,一反常识以一种诗性的审美让我们见识了“月亮之重”的生命体验。
“后来,就该月亮/把树枝重重压下/坠向秋天”,这里更是体现了诗人禅修多年一贯的“禅的思维”!


《老夫妻》
作者:江晓帆

你一撇
我一捺

小写人家

他是她的眼镜
她是他的拐杖

慢慢夕阳……


小勺子点评:这是一首优秀的小诗,主题美,感情真,立意深,构思巧,真真可谓尽美又尽善矣!“用禅的理念来观照生命中的爱情,平静地对待爱情的无常和变化,珍惜每一份随缘而聚、缘灭则散的相遇和别离,以欣赏的心态来体验爱情暂时的存在和耀眼的美丽。”(张黎)这会不会就是张黎所说的禅意爱情诗呢?


《思》
作者:伍昌荣

非得坐在镜前吗?
非得对视良久吗?

我刚从乡下回来
山中湿润归来
窗前的树枝和叶子上分明还挂着
前面的一场雨水的颜色


小勺子点评: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宗白华)这首诗一开始就以思辨的方式引人驻思,在你试图陷入思考的时候诗人却机智轻巧地转动笔锋,“我刚从乡下回来……”此处犹如禅宗公案里的禅师一样,告诉你莫执法,莫着相,“事物的意义就在事物当中”!


《落叶飘飘》
作者: 江晓帆

阳光里
如蝴蝶飞

月色中
如雪花儿舞

上上下下
来来去去


小勺子点评:
张黎说,一首好的现代禅诗带给人们的是直觉的禅意美感。我看晓帆这诗正中此语。这首小诗在言语的造诣上说不上有特别之处,形式上亦是简单随意,而可贵的是诗中显现出一种“真心应物,任去随缘”的禅意诗思,或许正是如此,才使得“落叶飘飘”那种自然感性的自由得以完美呈现——阳光下,月色中,幻化自如。


山月

◎缪立士

新雨过后
青山更加清静
鸟雀归巢
众人纷纷下山

数声虫鸣
一轮山月挂在山峰
关上柴门
心里满是月的光辉


小勺子点评:
这是一首好诗。此诗不用禅语而尽得禅趣,颇有王维山水诗之风。用《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一文中的话说,“诗人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读诗
——和南北老师

◎奥冬

读一遍蓝天白云鸟鸣绿荫
读一遍老人孩子匆忙的上班族

再读心头含苞的禅


小勺子点评:
禅者,正法眼藏,皆因“自然界中处处有禅意,时时有禅机。”此诗名为“读诗”,在静心观照的基础上对境观心,相即相入,实在是一首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的精妙之作!


风中的果子
——和小勺子

◎奥冬

从无中来——
发芽,开花,结果,熟落
——向无中去

绕着空枝
风打一个旋儿


小勺子点评:
道家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过去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时,人们对佛法的许多观念跟名相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当时就有很多人用老庄的思想和术语来翻译佛经。我觉得,现在在解读奥冬老师此诗,同样可以借鉴运用前人翻译佛经的方法。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卷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奥冬老师此诗以小见大,以“果子”为代表,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从“无”(即“空”)到“有”(即“色”)复而往返的演化之“妙,揭示了宇宙永恒不变的运转规律:“从无中来——向无中去”。此诗说理在前,写意在后,技法娴熟,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云端的蜗牛
◎芷兰安心

雨中
一只蜗牛
穿过了云朵
坐在云端

2016/6/26
成都.般若寺


小勺子点评:
雨,未化——是雨;化了——是云。蜗牛以不变御万变,自净自定,故谓之禅也。


晒太阳
◎怯情

村里有个老人
80多岁了
经常搬把椅子
坐在院子里
晒太阳
他总认为自己
离死不远了
晒太阳
是他余生
最幸福的事
珍贵
又奢侈


小勺子点评:
知死,方知生,方知“生”之奢侈而珍贵!方知“幸福”原来可以是那么简单——


树下
◎雨浓

树下这光
是透过细密的枝叶
合着风
隐约的鸟鸣和花香
摇弋着
渡过来的
如是我闻:
揭谛
揭谛
菩提萨婆诃


小勺子点评:
“溪声皆是长广舌,清风送爽唱弥陀!”如是我闻,此诗体现的就是这一佛学禅理。且写得十分微妙,意趣。值的赞赏的是,诗中每个词语落处准确到位,体现了诗人精湛的文字造诣。更值得称赞的是,诗人从境起,以禅思佛语入诗,将诗禅融为一体,通透圆融,在品咂的同时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以及智慧与宁静的双重享受。


一树繁花
◎朱枫

这千百的花朵掩住了绿叶
一只蚂蚁从花朵上下来
爬过叶子,爬过枝桠
它沿树干一路向下
从一个小洞钻进根部

那里,无数根须伸展
吮吸地气,吹开花朵


小勺子点评:
诗人通过一只蚂蚁道出了一树繁花底下的秘密——“那里,无数根须伸展/吮吸地气,吹开花朵”。这诗,凝聚着诗人的机敏和智慧。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凡事皆有因有缘。这一树的“美”,也可谓“根”深、“蒂”固了吧。


俄勒冈故事:七月,火山口湖
◎快禅如风

长长的弧线
山连绵,有残雪
湖水把天空映成湛蓝
又让残雪飘在天空
游客们惊叹
穿梭留影

湖水静静地躺着
似乎在回忆
我,什么都不想
只是枯坐


小勺子点评:
在修行的历程应该持有着什么样观念才不至于枉废功劳呢?或许就是这无所得的“枯坐”之心!正如《心经》里说,以无所得故得涅槃。此诗好就好在这份平常、平凡心。“湖水把天空映成湛蓝/又让残雪飘在天空”,是湖水把天空映成湛蓝?还是天空把湖水映成湛蓝?《楞严经》称:“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我看都一样。


中秋夜
◎古石

虫鸣清澈,飘于月光之上
有人依窗而立——
“今晚的月亮好圆好圆”
有人背窗而坐——
“每晚的月亮都不缺不圆”

月亮浮在天上,月光照在地上
一阵风吹过,把月影
从一处吹向另一处


小勺子点评:
中秋夜,月亮是圆或从来都“不缺不圆”,不在于“依窗”或“背窗”,而在于赏月那人那心——是境由心造?还是心由境起?然而,“月亮”只是月亮,它“浮在天上”,月光溶溶,犹若虚空,被风吹着,“从一处吹向另一处”……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静美,动静互即,通过虫鸣的清唱、月影的缥缈,巧妙地写出了月夜幽幽的韵味。


心愿
——写在南海维权之际
◎黄春祥

我看见的每一个生命
每一件事物
都闪闪发光
大到日月、星辰
小到萤虫、尘埃
每个生命 每件事物
按照自身的规律
从生到死    又从死到生
往复循环    永无止息
没有好    也没有坏
没有善    也没有恶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又从西方落下
月亮从不在白天与太阳争光
星星永远只作为月亮的陪伴
我看见的万事万物
和平共存 井然有序
我热爱这个宁静致远的世界
我拥抱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我祝福万事万物得享天年
我希望这种天地一体的浑然
直到永远    永远


小勺子点评:
“没有好 也没有坏/没有善 也没有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见道了:“人与大自然的自然和谐的统一,然后天地之生美。”推荐此诗,是由于诗中有大爱!


仙人掌
◎昌政

你把一盆仙人掌,
摆在我的案头:说它是花——

说是沙漠来的,
可能随身带了海;
说是大海即使瘦成了一粒盐,
也咸……

我爱你——
也就爱听你说禅:
多嫩的花啊,
全都从刺丛里冒了出来!


小勺子点评:
诗中有情,情中显爱。又因为爱得简单,爱得淡泊,爱得纯粹,因此爱听“你”说话——甚至,“你”每一句话,都是“禅”。而这一切,皆因禅者心净。不容置疑,这是一首“令人惊叹的好诗”(也牛),更是一首禅意浓郁的现代禅诗!“禅”在哪里?——不用找!它就在眼前,就在诗中此情此爱里。就在这里,像花香一样弥漫,却久久不能弥散。


金丝湾
◎昌政

下雨了,
雨落在金丝湾:一个玉盘里。

满出来的
是诗;
空了,犹有一丝一丝鸟啼后的寂寞。

我来过。
雨还会来,鸟鸣也在,以及
觅海的小溪和诗人。


小勺子点评:
诗人笔下,细雨中的金丝湾是一个诗意的玉盘:“满”出来的是诗,“空”掉了的也是诗。诗中意象层出不穷,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内心的幽妙,寂然与欢喜。诗人的“语境”和“美感”都非常好:诗与雨——融,满与空——通,空——犹有一丝一丝鸟啼后的寂寞,这里,“空”不独独是佛法教义上的“虚、空、寂、静”,它渗入了个体生命对法界的独特体验与艺术审美。是的,此诗又一次彰显了:诗歌,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合掌独坐
◎朱枫

合掌独坐,于一颗心的钟声
世间悄然远离

在虚空,我听我自己
静美如天月


小勺子点评:
参禅习佛之人“明心见性”讲究一个“静”字,修练的目的也是还原心灵最初的那一片“净土”。虽说“即心即佛”,但凡事各有因缘,就是“即心即佛”也无不例外,实在是有“即心”在前,才有“即佛”,比如说,“我空,我静”,最起码,你得有个“我”吧,有个“不净”吧。先有风扬,而后有湖起皱,这是宇宙自然规律。朱枫此诗此静此美亦复如是。虽然此诗有少许自恋的感觉,但诗中这种“摄心静坐”、“潜神内观”修练的方式方法是佛教所倡导的。


以上选篇来自《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总第72期至7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2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勺子 于 2017-6-12 22:37 编辑

“小勺子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对于他,是我深刻的一个教训。
没有现代禅诗正念的人,是不应该同意其加入现代禅诗研究会的。虽然可能一时对于气氛的活跃有所助益,但其破坏的作用,却是更大的伤害和损失。”(南北)


我一心一意为现代禅诗流派作了这么多努力,他如今这样中伤我,南北此人恶毒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6-12 23: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解读,不妨也解读下,我的《物之群观》,在微诗大赛里第201号,首先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23:25 | 只看该作者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7-6-12 23:17
很好的解读,不妨也解读下,我的《物之群观》,在微诗大赛里第201号,首先谢谢!




“……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特性与过往,就如同一个人真实的每一段生活。残酷也好,得意也罢,其中的色彩,空间,与万物在内心的反应应该是不一样的。有了反应,诗才能让人感到动情。诗唯真实,才能显示其存在,不然就是为赋新词强作愁的自作多情,这种诗是不能让人产生真实美感的。所以一首诗的成败,其实诗的真实就决定了一切”。

——摘自《 简论诗的虚与实与语言的辩证》/作者:群言堂笔

这是你带给我的“诗艺”!谢谢,得闲去拜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7 21: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