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史上的一起著名“诗偈抄袭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宗史上的一起著名“诗偈抄袭案”
文|南北

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十分著名的“诗偈抄袭”囧公案。
这个公案影响深远,因为其记载在那部描述中国“南宗”开创者慧能和尚思想和事迹,而唯一被称为“经”的典籍——《六祖坛经》里。
这就是《坛经》中关于禅宗五祖弘忍和尚,要通过丛林中特殊的方式对其弟子们进行“考试”来挑选自己“接班人”的公案故事。
于是,就有了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偈,流传至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这两首诗偈,在创作上是有先后次序的。神秀禅师写诗上墙在前;而当时还是行者(寺院义工)身份的慧能,找人代笔(他本人不识字不会写)跟帖上墙在后。
这两首诗偈,都可以叫做《无题》,当然也都可以叫做《应禅宗五祖弘忍老和尚约而作的接班人应试偈》。因为写得好,老和尚满意了,就可以成为达摩禅的“接法传人”,获取衣钵,成为新一代禅宗僧团的最高领袖——六祖。
我相信,即便《坛经》里面的故事真实不虚,这两首诗偈也真是这两位作者(神秀与慧能)的原创作品,慧能的抄袭性质也是一清二楚的。
《坛经》是慧能圆寂之后,其弟子法海、神会等人所撰写和推演出来的。弟子们假此为师父慧能的所谓“南禅宗”正名,以争夺“六祖”之位,其实也等于是为自己争一个“七祖”、“八祖”的正当身份。故而这样由门人记录的“历史”,当然也就可能是一个被精心打扮过的“历史小姑娘”了。而神秀虽然在世时就被教界及朝廷公认为禅宗五祖弘忍的正统接法传人,尊为六祖,甚至他的弟子普寂也接班被尊为七祖,但可惜他们都没有一部可以称为“经”的文字流传,于是在慧能的门人以《坛经》为武器进行的“夺位”之战中,对北禅宗贬蔑诋毁,这在《坛经》中已经成型,在寺院讲坛上,更是犹如生死之搏。北禅宗因为没有成型的思想武器可假利用,也就渐渐处于下风。开始时朝廷是站在北宗一边的,对于神秀实行了拘捕流放的严厉惩罚。但后来战乱(安史之乱)突起,唐王朝的新皇帝需要借助神会等人的力量了,于是将神会释放,迎请到京城,为皇室募集战争经费。由此,神秀的北禅宗,就渐渐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而被南禅宗取而代之,号为正统。
由此可见,文字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在推行过程中的承载工具,其力量和作用是无论如何估量,都不过分的。
我们回头再略微看一下。如果没有神秀这位弘忍的“首座”弟子那首诗偈在前铺路,大概也就不会有慧能这个“行者”的那首“顿悟”诗偈在后了吧。若用今天的概念分析,后者在语言格式上,明显是“抄袭”了前者。但,后者却针对前者的“意思表达”进行了“翻版”,进行了某种意义上提升和超越,使得跟帖的诗偈所传达出的思想境界,明显的“站在前者的肩膀上”而“不与前者同”。
于是,纷纷扬扬,中国禅宗史上一个传奇的关于“接班人“的公案故事,就这样以《六祖坛经》的方式生成,并赢得后人盲目的赞叹褒扬无数。
通过这一段公案,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号称“空门”的禅宗历史上,也是不断的上演着“成王败寇”的人间悲喜剧。
我在这里,只是根据个人的阅读和感想,做了一点阐述。真正想要了解这段禅宗历史真相的人,大概还需要解读更多的史实资料,进行辨析论证,才能还原出那些早被掩埋地下了的历史真面目。
事实上,在撰写这篇只可以说是十分肤浅的“先锋短文”时,我是相当矛盾的。对于神秀与慧能,以及之后他们的弟子们。《坛经》的思想,与《金刚经》一脉相承,并进行了结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发挥。里面关于修行,关于功德,关于布施等等的思想理念,我是很赞同的。我所质疑的,仅仅是里面的“事迹”部分。因为,关于慧能老和尚的那些夹带了迷信色彩的神话故事,令人起疑的地方实在太多,实在是经不起任何理性的推敲。
弘忍之后,神秀一脉所谓的“北宗禅”,虽然以“正统”的名分在朝廷与民间盛极一时,辉煌超越了师父弘忍不知多少倍,但可惜的是,这一脉的弟子们,大概也是由此而骄慢,不知法脉流传之道,只顾一时的得意,故而没有一部关于自身思想主张的经论典籍流传下来,其被慧能及其弟子们的“南宗禅”所取代,也可以说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若是仅仅从哲学、宗教或思想的角度去评价,不去考量里面的人物故事,可以说《六祖坛经》作为中国佛教唯一一部称为“经”的典籍,是无愧自身的。
胡适先生是最早掀开禅宗史上这块盖头布的人。当然,他当年就遭到了僧界那些顽固老和尚的谩骂和诋毁。而我今日重提这段历史老公案,会不会也遭遇到胡适先生当年的情况呢?但愿今日人不是昨日僧。


附录资料: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但据胡适先生根据敦煌抄本的考证,这个《六祖坛经》的真正作者,是神会。神会最先在湖北黄梅师从神秀,但不契机,便走去岭南投访慧能,得到重视。慧能逝后,神会又返回北方,开始宣传南宗的顿悟主张,争夺正宗地位。但开始并不顺利,甚至被打击流放。后因动乱,被新朝廷赦免其罪,并允其售卖度牒,补充军费。由此,神会得朝廷承认,贬毁北宗成功,从而南宗禅法成为正宗,北宗衰落沉寂。而神会也终于得其所愿,被追随者奉为禅宗七祖。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者。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元代僧人宗宝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仇三种《坛经》异本,而成为宗宝本《坛经》,即后来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称流通本。
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性本有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下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6-16 12:20 | 只看该作者
铃木大拙:  他(胡适)对历史知道得很多,但他对历史背后的行为者却一无所知。历史是一种公有的财物,每一个人都可以依照他自己的见地历史可说是一种客观的东西,故其材料或事实有如科学上的对象一样,随时可供学者之揣摩研究——虽然,它们在历史的构成中,完全是一种不定的要素。自然吾人无法给予有计划的实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行为者或创造者——历史背后的角色,是不容历史学者作客观的处理的。构成个性或主观的那个东西,是无法作为历史的客观对象去加以研究的。所以者何?因为它不愿作客观的显现。它只能为当事人自己所鉴知。它的存在乃是一种无可复制的独特存在,而这种独特性,以其形而上或最深的意义而言。只有他本人可以以直觉觉之:窥视它的内在情况,并非历史学者所能办到的事情。事实上,无论他如何用心尝试,终属徒劳心力,胡适未能了解此点。
我的另一个印象是:就禅而言,吾人的心智至少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能够了解禅,故有资格谈谈关于禅的东西;另一类则根本不知禅为何物。由于这两类之间的差别系属质的差异,故无调和的可能。我的意思是:从第二类的观点来看,禅乃是一种全然超越此类心智领域的东西,故亦是一种不值得去浪费太多时间的题目、第一类对于第二类所陷的困境知之甚稔,何则?因为他们在未达禅境之前,亦曾亲身经历过那种困境。
在我看来,代表第二类心智的胡适,对于禅的本身尚目没有讨论的资格,更不必说去讨论它的诸般历史背景了。我们必须从禅的里面去了解禅,而非从它的表面去认识它。我们必须先获得我称之为般若直觉的能力,然后始可着手去研究它所外现的一切。要想拿搜集所谓历史资料的办法去了解禅。并以之对禅之所以为禅的绝对特性、对于禅的本身或活于我们各人内心深处的禅作一结论,乃是一种有欠正确的办法。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胡适所知的是禅的历史背景,而非禅的本身。看来,他似乎并未体会到禅有其不依倚于历史的生命。待他将禅的历史背景作过一番穷尽的探索之后,他对于禅之依旧完全活着、依旧促请他注意、并且——假如可能的话——要他作“非历史的”处理这一点。仍然一无所知。

(选自《禅是什么》作者:铃木大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6-16 1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勺子 于 2017-6-16 13:14 编辑

如若从创作 的“先后次序”、对字面出现的事物(名称)的套用、 意义上的“提升和超越”去定度慧能大师对对神秀一偈的“抄袭”,那么马祖道一后来的“非心非佛”是否亦可判定为对 《达摩血脉论》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的“即心即佛”这一偈语的抄袭?大家说呢?
且他二人“较量”的是“境界”,“见闻”,而非文本!试问,境界相对间的这种较量是否存在所谓的“抄袭”?????禅说,不立文字,可今天“禅者”却要在“文字”上定“官司”!
话说回头,若单从文本上来判断,慧能大师的偈语是有“抄袭”之嫌,(我意思是说,倘若我的一首现代诗,你拿去给修改几个字,换成另外一个诗旨意思,就说是你“作”的,这恐怕说不过去吧?我给诗友诗作修改之多,也从不敢把修改作说是自己作品,只是呈给作者,你喜欢就用,不喜就当一个废话,我冲放在那,作它随风……)但作为“境界”的开示来说,是不存在所谓的“抄袭”的吧?是啊,这个“抄袭”,得分两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0: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