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专家称当下发展态势良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专家称当下发展态势良好

来自 辽宁日报




    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

  ■民间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蓬勃的活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也不管是哪种年龄的人群,几乎都有诗歌的存在

  ■中国当代诗歌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社会甚至是文学界对诗歌现状的了解、评价和研究都显得乏力和不足

  ■诗歌很难获得市场的欢迎,出版界和大众传媒应当承担起推动诗歌重回社会视野的责任   

  今天,纯粹的文学经常被冠以“边缘化”、“小众化”的标签,而被视为“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就更成了许多人眼中“孤立”于大众以外、乏人问津的艺术样式。但事实却与这种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当下的诗歌创作其参与者之众、产量之巨大以及影响之广泛,出乎人们的想象。

  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8月29日至9月2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博览会期间著名作家云集。 8月31日晚,刘震云、舒婷、黄、黄东奎等4位中韩著名诗人和小说家在北京798艺术区参加“文学之夜”活动,他们朗诵彼此的作品,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朦胧诗派代表人物、著名诗人舒婷在回答有关“诗歌是否没落了”的问题时表示,现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其实更广泛了,几乎每天都有诗歌节在举办,与以往相比,诗歌并没有“冷”下去,反而更“热乎”。她还提出,更多的人是因为真正喜欢诗歌而创作诗歌,从这一意义来看,今天的诗歌创作更加纯粹、更加契合文学性。

  舒婷的发言可以看作是对诗歌现状的概括性总结。实际上,对诗歌发展现状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说:不能简单地用“没落”来形容诗歌的今天,它依然是许多人的心灵栖所。只要多一点关注诗歌,便不难发现,在民间,诗歌可能具有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都要坚实的受众基础。

  诗歌在民间呈现强大的活力

  舒婷说,今天的中国,每一天都有诗歌节在举办。这句话并不夸张,不管是官方举办还是民间举办,有关诗歌的比赛、研讨、聚会、交流等活动的确十分丰富。

  由北京文艺网主办的“国际华文诗歌奖”评选活动便是最近启动的大型诗歌活动之一。该活动于7月15日拉开帷幕,历时将长达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华文诗歌奖”以北京文艺网的“诗歌论坛”作为唯一投稿论坛,该论坛对投稿者全面公开。也就是说,此次评选是“零门槛”,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机会参与。主办方在评选理念中强调,“国际华文诗歌奖”“面向一切用华文写成的诗歌作品”。这种投稿和评选方式代表了当下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即草根性与民间性。

  网易读书频道开通了诗歌点评专栏 《新世纪诗典》,《新世纪诗典》聚集了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和诗人,当中许多人都是当代诗坛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 8月30日,《新世纪诗典》第二届 “中国十大诗歌省区”评选的8月榜单,分别是:陕西(36首)、北京(34首)、广东(26首)、山东(10首)、云南(9首)、河北(8首)、新疆(8首)、湖南(8首)、青海(7首)、天津(7首)、湖北(7首)以及旅美(7首)。从中可以看到,诗歌依然生机勃勃。 有人认为诗歌被边缘化了,或许只是因为他们距离诗歌太远。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在语言方面所表现的高度的凝练、优美以及深刻,使它一直被视作文学象牙塔的最顶端。因此,写诗成为知识分子、文学青年非常向往的一种创作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传递的日益便捷,诗歌的创作群体和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民间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蓬勃的活力。时至今日,写诗、读诗早已不是知识阶层的专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也不管是哪种年龄、哪种人群,几乎都有诗歌的存在。人们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心灵诉求以及各种表达渠道,来追寻着诗歌、书写着诗歌。

  最近,一个被称作“卖诗哥”的年轻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每天都会穿着一身古代装束,在北京西单街头向路人派发售书传单。路人不时将他的照片上传到微博,引起许多人的讨论。这个年轻人的服饰、举止都有些令人惊奇,由于他向路人宣传的是他个人创作的诗集,于是,“卖诗哥”的绰号便应运而生。

  “卖诗哥”原名张朝伟,笔名“海童”,在学校学的是商务英语,毕业后一直从事翻译工作。不过,这位学“洋字码”的“卖诗哥”如今却是传统诗歌的倡导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宣传使更多的人关注复古诗,加入推动诗歌复兴的行列。记者获悉,张朝伟的诗集《蓝·祭》将在本月初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近200首诗歌,他在作者介绍中这样写道:“习惯了为梦想颠簸流浪,喜欢让心声发芽绽放。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一个‘80后’男生在现实社会中记录下的那些真挚的感情和过往。抛开成功的光芒,无关金钱的较量,一个灵魂的孩子,用一首首诗歌找寻着那一张张苏醒后的面庞。”“卖诗哥”张朝伟是许许多多在民间的诗人的缩影,他们的情感、思考或许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却是真诚和真实的。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常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寄给他的诗集,其中很多都是不知名的诗人,他们的诗集基本都是自费出版。作为批评家,王彬彬对民间的诗歌热情很有感触,他甚至觉得对这些孜孜不倦从事诗歌创作的业余诗人感到抱歉,“每年我都会收到很多业余作者寄来的诗集,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好几本。不过,坦白讲,我很少看,或者就是随便翻一翻,然后就放到一边去了。业余作者都是自费出诗集,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帮他们出。将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关注一下业余诗歌创作者。 ”王彬彬认为,今天的诗歌界有一种非常好的气氛,一位诗人如果想在诗歌界得到认可,就得不断地把诗写好,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诗歌的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现和阐释

  德国汉学家顾彬曾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过尖锐批评,不过,他却不止一次公开赞扬中国当代诗歌的成就。他说:“我老说中国有好的文学,但人们总以为小说才是文学,诗歌不是文学,这是非常错误的。我发现中国文学里第一流的作品总是诗歌”,“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总是告诉大家中国有世界级的优秀诗人,但是没人对此感兴趣,因为他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期望值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了”。顾彬坦率地道出了一个现实:中国当代诗歌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社会甚至是文学界本身对诗歌现状的了解、评价和研究都显得乏力和不足。因而,诗歌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现和阐释。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当代文学史家洪子诚也曾对当下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发表看法,他批评说:“现在评价文学,谈论文学,总是把诗歌排除在外。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几乎变成了文学的全部,这种现象很不正常。缺乏诗歌的文学是有重大欠缺、跛脚的文学。 ”洪子诚引用了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的一段话:“中国的上百年的新诗恐怕没有达到20世纪西方大诗人如瓦雷里、庞德那样的成就,也匮缺里尔克、艾略特那种深刻的思想,但是中国诗歌中的心灵和情感力量却始终慰藉着整个20世纪,也将会慰藉未来的中国读者。在充满艰辛和苦难的20世纪,如果没有这些诗歌,将会加重人们心灵的贫瘠与干涸。没有什么光亮能胜过诗歌带来的光耀,没有什么温暖能超过诗心给人的温暖,任何一种语言之美都集中表现在诗歌的语言之中。 ”洪子诚强调说,吴晓东的这一描述和判断,也适用于近30年的当代诗歌。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言宏近年致力于诗歌研究,与许多当代诗人有深入的交往,在他看来,诗歌创作者往往能够淡然面对客观环境的诱惑和干扰,他们远离物质的冲击,真正纯粹地投入在诗歌的创作中。 “民间的许多诗歌创作者,并不在乎得奖,也不在乎赚钱,只是凭着一股对诗歌的热爱去写作,哪怕写得并不好,但是,他们仍然不断地坚持去写。 ”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也表示,当下,写作者选择写诗,也就意味着远离了利益的追逐,诗歌在传统媒介上的发表空间很有限,稿费也很低,“很多基层的作者自费出版,这种坚持源自于他们对文学的钟爱。今天,我们在诗歌里还能看到坚守与批判的精神,而在其他样式的文学中看到震撼灵魂的东西却越来越少。所以,我要向诗歌界的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站在纯文学的角度,如果将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成就进行横向比较,那么,在当代中国文学的范畴内,的确是诗歌取得的成就最高。 ”

  出版界和传媒应当推动诗歌重回社会视野

  令人感到矛盾的是,一方面,当下的诗歌创作群体在不断扩大,诗歌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而民间的诗歌活动也十分活跃和繁荣,然而,另一方面,诗歌的出版空间却日渐缩窄,诗歌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说法不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文学样式,它与商业时代的消费主义心理存在着天然的隔膜,很难获得市场的欢迎,因此,它的社会存在感逐渐被压缩。面对这种情况,出版界和大众传媒应当承担起推动诗歌重回社会视野的责任。

  今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诗歌出版中心,这一举措被披露后引起不小的反响。该中心目前正在编辑30卷本的 《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系统整理近百年的中国诗歌,并重点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诗作。众所周知,从利益角度来看,出版诗集几乎无利可图,大多数出版社都是避之不及,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一做法显得有些不合“常理”。对此,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负责人表示,出版界有责任推动诗歌的出版,推动诗歌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何言宏教授曾多次向本报提出建议,他认为,媒体在关注文化发展的时候,也应当有意识地向读者介绍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他说:“有观点认为,今天的诗歌缺乏能够传诵的句子,因此,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减弱了。我不认同这种观点,诗歌的主要价值并不是要为社会提供能够传诵的名句,衡量一部作品、一位诗人,不能仅仅去看是否有名句,这不是衡量诗歌优劣的标准。衡量一位诗人的重要性,是要看他有没有为这个时代提供独特的新的精神向度和美学向度。我认为,当代有很多诗人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新世纪以来,中国诗坛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但是有些却被忽略了。媒体应当发挥作用,推荐一些好的诗人。 ” 记者 王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9-6 21:17 | 只看该作者
此稿仿佛专为鼓励中国云而做,倍受鼓舞。转到中国云群组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3 00: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