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占森 于 2017-6-24 08:28 编辑
在自由不羁的意像里遨游,在事物本原之探索中俘获
————简谈对阿章的诗歌印象
在《美学原理》中克洛齐提到:“艺术作品的不可分性,是每个表现品都是整一的表现品,心灵的活动就是融化杂多印象于有机整体的作用。” 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诗歌写作中如何做,才会自然巧妙地融合并均匀多种复杂的诗歌写作要素,如何做才能表现出视觉、意觉乃至多层艺术体验再造的美?我也经常提出——不错的诗歌,若以拆解打分的形式来品析,那么它肯是“1+1+1+1+1+1…”的,而不是“1+3-1+2+5-3”。
阿章的不少诗歌以抒情为主,她对意像制造、诗意发现或捕捉也是较为敏锐的。第一辑是随自己旅行而进行“一带一路”的诗意思考与探索,这显然是脱离了散文式的散漫、表层与不精炼,我们可以看到阿章的展开是立体而多面性的,从而也是对景事本身的神秘赋予、意义的再构筑。第二和第三辑主以情感为主。
白居易曾提出:“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诗歌写作必然脱离自身的局限,应多关联生命生活、外在存在事件现象。而情感虽然可以是你的低落、愤慨、愉悦或不悲不喜,但它们都是应该被你“恰好隐藏”的部分,是要减少读者因你过于主观的舒泄而产生的阅读不适与反感,同时它运用不好的话,也会阻碍你对事物客观的辩论性、多重折射效果之产生。
而我们知道的诗歌共性:即是旨于从个人经验经历与认识中,提取并要获得众人鸣点与认可的东西。如果单从诗歌共性来说,这里对主观客观的界线要求即显得不那样明显了。在《春节回家》一诗中,开头的“搅拌机的振动,将阳光锤碎”:这是直抵了现场,内部显然饱含了作者的内心冲突与矛盾,而以物说话。然后我们随之而动:春节归家的路上,怎样的情况才使她这样用句?“参天大树让鸟找不到落脚之处”,是不是一个人回家并未表现那种激动雀跃,反而是对外在大环境现象的警惕和干预呢?以此开始,势必就会影响与牵连到全诗的意旨走向。果然,诗人写出“大块大块的伤疤,沾满我回乡之路…”,“熟悉的街道、老屋和熟悉味道,被寒风吹走”这些内部的空间、经历是足够令人产生共鸣的,因为你我似曾经历过。结尾她说“那晚的太阳脱了衣,裸出漆黑胴体,我再听不到蛰伏的虫鸣,一阵心疼”,这里的太阳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出现,它指人事变迁,指长期依靠并信奉如神圣信条的存在,此时却也出现了异变。虫鸣的多角度细节概括,也各有所向。到此即可,已经为读者留出了足够宽泛的思考与回味余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说:“诗歌,何以召唤生命中最深切的经验?”、““对现实的拥抱如果要达到把它一切善恶、绝望与希望的古老纠结都保存下来的程度,则可能只有距离才做得到,只有飞升至现实上空才做得到…” 我们明白,思想的最终意义是探索出根本与究竟,诗歌也是。而无论它们是来自现实的还是宗教的。阿章在《今生来世》里写:“去年秋叶还未漂远,依恋又挂在光秃的树上”,万物的“成住坏空、循环不息”与局下人的无奈和伤感无不因此呈现。“也许从第一片开始,就注定孤独。今生的等待就是来世的徘徊…”,这是对轮回观念的吸取或认可,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凄美。不禁让人安静下来,继而沉思。
而在《祈祷》一诗中,阿章则是更彻底地把诸多都释放于对“地藏王菩萨”的依求、述说里。“我已厌倦这折磨人的生活,而面对我如此渴望,你却无语”、“灵魂唤醒我的躯体、我的夜,可我希望你给我安逸的…”这是不满于现状、追求得体且完美的一种境界或态度。面对似高高在上而又无处不在的、大悲大能大愿的佛菩萨,我们该当如此放下执着,寻找抵达深处本源的自由。而灵魂即众生皆具的、欲回归真相的“如来藏”,它时浮时沉,捉摸不到却又无处不存、无处不破。“心、佛、众生万物皆为一念,皆为一体”,而凡夫却常因无明妄想不得成就。因而我们不断地轮回,随流动之物而生灭、随虚命而生灭,却不知万物是“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净不垢、不空不有”的《心经》真义,我们的如来性德本体是不会生灭的…阿章也是颇有佛缘的,正因如此,她才会对生命、现实种种有持续不断的叩问、矛盾与思辨。
艾略特提出:“诗人除了运用各种方式阐发自己的作品外,有时还会通过诗体或主题的选择有意地限定他的读者”、“当人感知世界时,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因此,我觉得阿章还应该再细致对自己思想、观念态度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提升,进一步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发生的事物现象,与之诗性关联,同时也要客观地、多层次的体现出来。我也经常强调————“细节最能最能打动人、现场最具吸引力、客观最具暗示性…”但真去做到的话,是非常不易的,(详情可参照本人诗集《三更,敲钟人》的自跋)。
“好诗一直在路上,诗人一直在努力!”我们无不奋勇前行,而未言停歇,仿佛冥冥中皆各有使命、各有所达(或抵达一致)。正如阿章在《夜的光线》里所写———“写此诗时,我陷入夜与月光的包围。我原地对峙。鞋,却试图顺着那条山路,努力探索……”
占森 于苏北灌南
2017.6.24
评论人————
占森: 丁小龙,80后,连云港市灌南县人,党员、武警退役,江苏省作协会员,【学院风.散文诗群】发起人。诗见于《诗刊》《草堂》《诗潮》《星星》《绿风》《扬子江》《散文诗》《中国诗人》《中国文学》等处。曾获第六届大别山十佳诗人奖、中国太湖风诗歌奖等。著有诗集《三更,敲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