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为一种职业或者身份,堪称悠久。《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其实,有农民之称前,先人稼穑五谷,按今天的考古印证,至少也有几万年了。应该是地理环境使然吧,先人们在这个两条大河盘绕,四边高山大海拱卫的大陆上,自然又必然地,选择了农耕为主的生存方式,并延续至今。在城镇化以必然之势在大地上浩荡铺开的当下,如何直面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乡土记忆,如何归置自己的当下身份和确认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这成为众多写作者包括诗人念念不忘又各有表述的关切主题。封期任的组诗直接以“土地”命名,恰是诗者对土地纵横心原的念兹在兹、由衷关怀的动情号呼和深刻体认后的竭诚拥抱。
《秋野》从切分“盛夏”“最后的回眸”入笔,生长的温情眼神中,忽略万千繁复和寥廓,只注目于“几片叶子”和“一粒种子”,物性的转折和命运的穿越,有着土地最为看重的逻辑。《思念》取景从实,取意走虚。“稻谷的生存法则”乃诗人所见,亦是不忘土地恩典者当取之人生通则。从意念走先,到形象表征,再到情感寄寓,水到渠成。《土地》改为第一身份直接抒怀,“我内心的感谢/和顶礼膜拜/并不源自/欢乐/财富”,坦言而有所省略;“在这荒芜里,我总想扛着一把木犁/同耕牛,结拜那些/憨厚而朴实的脸”,形象而精准立体;“生命,就像一块沃土/若如没有血汗的浸染/再厚道/也长不出金黄的麦穗”,深刻而并不空泛。
纵观全诗,组章虽小,但因诗人情真而能够表抒有度,且蕴含于典型形象之中;意深而能够以诗意笼罩,且能够“贴近泥土”而生发;诗句精短而活泼,诗境蕴藉而雅致,诗意浓郁而清新,堪称佳作。
何以为诗可以有很多种诠释。但我以为,诗歌是人类安置自己的一块虚拟地,也是人类藉此反观自身、发现自己并试图改善自己的一种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可以表达、反映、展现人类众生各色各样的关于生存、生活的情感、愿望、诉求,可以任凭每个写作者个体尽情的恃才任能、沉浮悲欢。但是,如何写什么和怎么写永远是一个值得每个诗者深长思之的关键问题。直面现实、切入生存、楔入生活、直抵心灵、叩问灵魂并予人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执信和肩荷生活沉重的力量,当是一种可以努力为之的方向吧。读封期任《土地》,我觉得诗歌应该如是观。
土地(组诗)
文/封期任
◎秋野
盛夏,把最后的回眸
交给阳光
把田野的答卷
交给憨厚的土地
几片叶子,站在树冠
佐证
坠落
不是最初的苦难
一粒种子,穿过山梁
飞向春天的田野
尽管中间,还隔着
一道冰雪的屏障
◎思念
稻谷的生存法则
很简单
只要贴近泥土
就要拔节、抽穗……
每一次低头
每一次弯腰
都是一种景仰
和对生命的敬畏
思念那些乡亲,仅需要一米阳光
一滴雨露
便能听
一个水稻的故事
◎土地
我内心的感谢
和顶礼膜拜,并不源自
欢乐
财富
思想的田园,曾经荒芜过
在这荒芜里,我总想扛着一把木犁
同耕牛,结拜那些
憨厚而朴实的脸
渴望。镰刀不再收割贫瘠
一寸一寸,挖掘板结的日子
这聪颖的智者哦,在杂草丛生中
悄悄传递一些哲理
——生命,就像一块沃土
若如没有血汗的浸染
再厚道
也长不出金黄的麦穗 |